第六百二十六章 厚積薄發
從某種意義上講,用來投擲原子彈的載具與原子彈有著同等的重要性。
對中國軍隊來說,這不是什麽大問題。主要就是,在原子彈誕生之前,中國空軍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轟炸機。更重要的是,在研製原子彈的時候,其很多指標都以“超級空中霸王”的性能為準。
也就是說,在原子彈誕生的時候,中國軍隊就擁有投擲原子彈的載具。
問題是,對其他國家來說,情況就並非如此了。
顯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
雖然在研製核武器的進度上,德意誌第二帝國比中國晚了五年左右,即到一九五五年才製造出第一具核爆炸裝置,而其第一枚實戰型原子彈要到一九五七年才問世,但是相對於原子彈本身而言,德軍更缺乏投擲原子彈的載具。
要知道,“超級空中霸王”不在中國軍方的出口清單之內。
大戰期間,德軍獲得了兩架“超級空中霸王”式轟炸機,其中一架是在轟炸美國本土的時候被擊傷,被迫飛往德軍控製的百慕大群島迫降,因此保存得較為完好。利用這兩架來自不易的超級轟炸機,德軍啟動了仿製工程,想通過逆向測繪製造出性能相當的轟炸機,而且也取得了成功。問題是,這是好幾年之後的事情了,而且在德軍仿製成功的時候,“超級空中霸王”已經不再是最先進的轟炸機了。
也就是說,德軍在研製原子彈的時候。還得同步研製原子彈的載具。
顯然,德軍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轟炸機上。如果德意誌第二帝國有能力研製出先進的轟炸機,也就不會仿製“超級空中霸王”了。從技術層麵上講,研製一種先進轟炸機的難度不比建造一艘艦隊航母低多少。事實上,隨著技術發展,先進轟炸機的研製難度最終超過了航母。到二十世紀末,僅有兩個國家能夠製造戰略轟炸機。而且隻有中國能夠製造出先進的戰略轟炸機,而能建造航母的國家多達八個。
造不出足夠好的轟炸機,德軍就這能尋找其他手段。
當然。德意誌第二帝國並不缺乏先進軍事技術。要知道,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軍事技術並不比中國差。隻是各有所長而已。在某些領域,德意誌第二帝國還擁有相當明顯的優勢。
當時,德軍把希望寄托在了一種全新的運載工具上,即彈道導彈。
要知道,彈道導彈就誕生在德意誌第二帝國。
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德意誌第二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導彈技術,而且是唯一能夠生產火箭發動機的國家。雖然美國軍方也研製過火箭發動機,但是在戰敗的時候,美軍銷毀了所有相關資料與設施。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相當聰明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彈道導彈是更加容易實現的原子彈載具。
關鍵就是,彈道導彈本身對基礎技術的要求比重型轟炸機低得多。要知道,在全世界隻有兩個國家能夠研製生產戰略轟炸機、而且隻有中國空軍大量裝備了戰略轟炸機的時候,有十多個國家能夠研製與生產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甚至一些實力較弱的小國。也能夠製造出彈道導彈。
也許,這很難以理解。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的技術難度更高,但是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
搞清楚一個問題,就能知道導彈與轟炸機的技術差距了。
即便是性能最好的彈道導彈,也是一次性載具。隻需要使用一次,因此對各個係統的要求並不是很高,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時間最長半個小時,最短隻有幾分鍾。相比之下,轟炸機是需要反複使用的載具,因此對各個係統的要求高得多,其渦輪噴氣發動機的使用壽命要達到數千小時,甚至上萬小時,還要在使用中進行數千次的啟動,更需要適應各種各樣的工作環境。
可以說,僅次一點就決定了兩種武器係統的研製難度。
更重要的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彈道導彈的相關技術領域已經有了較多的積累。
由此可見,德意誌第二帝國在載具上走了一條捷徑。
隻不過,德意誌第二帝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一九五六年,在德意誌第二帝國製造出第一枚實戰型原子彈之前,就已經製造出了第一枚能夠以原子彈為彈頭的彈道導彈,而且射程達到了一千五百公裏,具備了有限的戰略威懾能力。
這就是,如果把這種導彈部署在高加索地區,剛好能夠打到中國的極西部地區。
可以說,為了獲得戰略打擊能力,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彈道導彈上花了大量的資源。
也正是如此,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領域取得了短暫的優勢。
一九六二年,德意誌第二帝國率先發射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枚運載火箭,把一枚質量為二十七公斤、安裝了一部短波電台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也由此拉開了太空時代。僅僅六年之後,德意誌第二帝國又開創了一個第一,即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把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顯然,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領域的優勢,極大的刺激了中國。
一九六三年,中國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當然,這是應急之作。這枚衛星的質量僅有八點六公斤,隻安裝了一部小型電台,持續工作時間不到八個小時,而且需要用專門的功率放大器才能收到其發出的信號。載人航天方麵,中國隻比德意誌第二帝國晚了半年,即在一九六六年底,也把第一名宇航員送上了太空。
在此之後,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優勢就不再明顯了。
比如,在一九六八年,德意誌第二帝國開始營建第一座空間站,而中國的第一座空間站在一九七零年就投入了使用,比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第一座空間站早了三個月,中國也首次在太空競賽中超越了德意誌第二帝國。
太空競賽的大逆轉發生在一九七二年。
這一年,中國在進行了三次試驗性質的登月宇航行動之後,終於邁出了人類文明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步,即把宇航員送上月球。雖然根據後來解密的資料,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登月行動安排在一九七三年,但是在中國宇航員成功登月後,德意誌第二帝國放棄了登月計劃,改為登陸火星。可惜的是,直到三十年之後,也就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技術實力也不足以把宇航員送上火星。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在核時代開始的年代裏,隻有中國海軍對彈道導彈技術感興趣,並且在該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
甚至可以說,中國能在運載火箭領域趕上德意誌第二帝國,中國海軍功不可沒。
這就是,中國海軍在彈道導彈領域的巨大投入,為開發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隻是,中國海軍並不是中國航天工程的主要成員。
原因就是,中國海軍需要的是能夠裝到潛艇上的彈道導彈,而不是用來向太空發射衛星與宇宙飛船的運載火箭。
雖然這兩種運載工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彈道導彈稍加改造就能成為運載火箭,而運載火箭隻需要改變末端飛行軌跡就能成為彈道導彈,但是兩者又有極為明顯的區別,彈道導彈是武器,而運載火箭是工具。
對中國海軍來說,兩者最大的區別在動力係統上。
這就是,運載火箭大多采用**燃料火箭發動機,而海軍在深入研究之後發現,要把彈道導彈裝到潛艇上,並且具備水下發射能力,最好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而不是推比更大的**燃料火箭發動機。
當然,中國海軍也投資研製過使用**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潛射彈道導彈,並且裝備到了幾艘潛艇上。隻是,這隻是臨時應急措施,主要解決海軍有無戰略投送能力的問題,隨後就把全部研究資源用在了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上,並且由此拉開了長達數十年,分成了數代的潛射彈道導彈的研製史。
正是如此,世界上的第一艘戰略導彈潛艇與第一艘戰略核潛艇都在中國誕生。
一九五二年,中國海軍將“雙髻鯊”號大型遠洋潛艇改造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彈道導彈潛艇。主要就是,在潛艇指揮台圍殼後麵安裝了兩具用來儲備彈道導彈的發射筒,隻有當潛艇在海麵上的時候才能發射。
當然,這隻是一艘試驗性質的潛艇,主要就是驗證能否把彈道導彈裝到潛艇上,以及能否從潛艇上正常發射。
隨後的幾年間,中國海軍用“雙髻鯊”號進行了數十次導彈發射試驗。
此後,中國海軍還專門建造了一艘彈道導彈潛艇,把發射筒的位置由指揮台圍殼轉移到了耐壓殼體內,而且數量增加到四具。
隻是,這些都不是中國海軍理想中的戰略打擊平台。
前期的積累,都是為了最後的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