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失控

攻占薩卡帕,可以說是這場戰爭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可惜的是,這個轉折來得太遲了。

在此之前,中國軍隊已經耗費了二十一個月,二萬一千三百六十四名軍人陣亡、三千六百七十八人失蹤、七萬七千餘名官兵負傷,並且損失了一千六百八十八架飛機,其中包括一千二百多架直升機。

如此慘重的代價,換來的僅僅是危地馬拉的中部高原地區。

顯然,相對於中國軍隊的強大戰鬥力,這根本不是勝利,而是可恥的失敗。

要知道,在大戰期間,打敗日本也沒有花這麽多時間。

當然,有限的局部戰爭與全麵戰爭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果中國軍隊能夠像二十多年前打擊日本那樣來對付危地馬拉軍人獨裁政權,這場戰爭早就結束了,而且絕對不會有這麽多中國軍人傷亡。

問題是,在危地馬拉,中國軍隊根本不可能放開手腳。

說白了,這既是軍人的戰場,也是政治家的舞台。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的對手不是弱小腐朽的危地馬拉軍人獨裁政權,更不是那個隻要稍顯弱勢就會被推翻的卡斯特羅家族,而是站在這個獨裁政權後麵的強權,即充當代言人的墨西哥,以及支持墨西哥的德意誌第二帝國。

中德冷戰,注定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立場。

別說危地馬拉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哪怕是一個非洲腹地的小國。隻要能夠讓中國付出足夠大的代價,德意誌第二帝國就不會袖手旁觀。在中德冷戰中,決定一個大國對外政策的往往不是能夠獲得多大的利益,而是能讓對手遭受多大的損失。隻要能打擊對手,哪怕無法獲益也無所謂。

當然,中國的基本政策也是如此。

至於墨西哥,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嚴格說來。墨西哥連地區強國都算不上。雖然在大戰結束之後,墨西哥得益於中立國的身份,沒有遭到戰火荼毒。加上美國被肢解成了三個國家,墨西哥在一九五八年之前都是北美最大的經濟體,經濟規模在其他國家之上。但是到一九五九年。墨西哥的經濟規模就被聯邦美國超越了,兩年後被民主美國超越,而到一九六三年,甚至連三個美國中最弱小的邦聯美國都超過了墨西哥,而到一九六五年,加拿大成為北美第四大經濟體,墨西哥淪落為北美地區的二流國家。

從某種意義上講,墨西哥值得稱道的,也就隻有人口規模了。

一九六五年底,墨西哥的人口總量為一點二七億。為北美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整個美洲大陸上僅次於巴西,即便在全世界範圍之內,也是排在中國、印度、巴西與印度尼西亞之後的人口第五多的國家。與之相比,聯邦美國隻有五千四百萬人、民主美國為四千二百萬、邦聯美國為二千八百萬、加拿大為二千三百萬。而中美洲地區人口最多的危地馬拉僅有兩千萬人。

當然,關鍵就在人口數量上。

在獲得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扶持之後,墨西哥正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快速前進,其勢頭絲毫不亞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中國。到一九六五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四十,而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接近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如果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標準,墨西哥即將成為工業國。即便按照戰後的標準,即城市化率為百分之七十,工業產值比重超過百分之七十,墨西哥也將在十年到二十年間成為工業國,而且是一個擁有一億多人口的工業國。

顯然,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小看的國家。

暫且不輪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在全世界範圍之內,人口數量超過一億的工業國就隻有一個,即中國。即便把目光放到二十年之後,有希望進入億級規模工業國俱樂部的,也不會超過十個國家。

正是如此,中國當局並不希望與墨西哥結下世仇。

說白了,德意誌第二帝國所做的努力,並不是為了控製危地馬拉,或者是稱霸中美洲地區,畢竟在整個中美洲地區,除了危地馬拉之外,就隻有弱小的伯裏茲保持中立,而其他國家都已成為中國的盟國、或者是友好國家,而中美洲的核心利益是巴拿馬運河,危地馬拉與巴拿馬隔著好幾個國家。不管危地馬拉的最終結局如何,德意誌第二帝國都不可能通過這個國家削弱中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製。

顯然,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真正目的是要讓中國與墨西哥成為世仇。

隻要中國與墨西哥拚得血流成河,那麽中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獨霸北美,而且得把主要精力放在墨西哥,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能利用這個機會壯大邦聯美國,實現以邦聯美國為核心統一三個美國的願望。

對中國來說,別說讓邦聯美國統一三個美國,就算讓兩個美國聯合到一起,都是不可接受的。要知道,隻要邦聯美國與聯邦美國組成一個國家,其實力就足夠顛覆中國在大戰中辛苦建立起來的北美秩序。到時候,民主美國將不可避免的回到美國大家庭裏,而整個北美大陸將再次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更要命的是,如果德意誌第二帝國與重新統一的美國走到一起,就有足夠的能力取代中國,至少這兩個強大的國家聯合之後,能夠顛覆大戰後以中國為核心的世界格局。

由此可見,中德的矛盾核心在美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中德冷戰的鬥爭焦點。

美國的形態,直接決定了中德冷戰的發展態勢,甚至決定了中德冷戰將以什麽樣的方式結束。

即便是最愚蠢的政治家也能看出,中國絕不能讓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北美擴張。

顯然,最有效的辦法不是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代言人為敵。

雖然根據後來公布的資料,早在一九五六年,也就是中德全麵決裂之後不久,中國軍方就製訂了一份針對墨西哥的全麵戰爭計劃,準備從民主美國與聯邦美國出兵,動用一百五十萬地麵部隊從北向南推進,然後以登陸、或者是借道他國的方式,在墨西哥南部地區開辟第二戰線,爭取在半年內攻占墨西哥城,在一年半到兩年之內肅清其他主要城市,從而徹底顛覆親德政權,在墨西哥扶持親華政權。但是這份計劃根本就沒有詳細內容,即中國軍方都知道攻占墨西哥會付出多大的代價。

真正的好辦法是分化墨西哥與德意誌第二帝國。

沒有了墨西哥,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北美就隻剩下了邦聯美國,而邦聯美國是三個美國中最弱小的一個。也就是說,僅靠來自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支持,得不到更多的援助,邦聯美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三個美國統一到一起。

當然,粉碎墨西哥與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同盟關係,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隻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得盡量避免激怒墨西哥,絕不能讓中墨關係發展到無法調和的地步。

顯然,這就意味著,在危地馬拉戰場上,中國當局得管好軍隊。

搞清楚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麽中國當局會在戰爭初期,嚴禁轟炸與攻擊位於危地馬拉最北麵的佩騰省了。

要知道,佩騰省不但緊鄰墨西哥,還有大量墨西哥僑民,而且墨西哥企業與商人在給地有很多資產。別的不說,佩騰省的半數農場都有墨西哥人的股份,其中不少屬於墨西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官員。此外,墨西哥企業還經營與掌控著佩騰省的所有道路橋梁,以及僅有的幾座工廠。

顯然,攻擊佩騰省,必然傷害墨西哥的利益。

問題是,如果中國當局對墨西哥危地馬拉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隻會助長墨西哥的囂張氣焰。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軍方一直建議轟炸佩騰省的主要原因。

別忘了,杜傑生隻要求轟炸佩騰省,並沒有提出攻占佩騰省。當然,在一九六八年初也沒有可能攻占佩騰省。

針對佩騰省的第一次轟炸行動持續了一個月,此後又進行了兩次轟炸行動。

雖然在轟炸中,中國軍隊利用剛剛獲得的製導武器,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沉重打擊了危地馬拉政府軍的士氣,但是轟炸並沒有帶來勝利,反而帶來了中國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影響。

一九六八年十月七日,一架從薩爾瓦多門多夫空軍基地起飛的J-66C戰鬥機,在弗羅雷斯西麵大約十五公裏處,轟炸了一支裝甲運輸車隊,用四枚五百公斤級“牛虻”激光製導炸彈把車隊裏的十多台車輛全部炸得粉碎。

僅僅數個小時之後,墨西哥當局宣稱,中國的戰鬥機轟炸了墨西哥駐危地馬拉大使的車隊,導致包括大使在內的十多名外交官員喪生。

這下,事態嚴重了。

要知道,大使乘坐的是外交車輛,具有外交赦免權,即這些車輛即便在危地馬拉的道路上行駛,也屬於墨西哥。

襲擊外交車輛,就等於襲擊墨西哥本土。

可以說,這是一個足夠讓墨西哥加入這場戰爭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