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風雨欲來

從四月下旬開始,李承誌所在的狙擊手部隊就開始忙碌了。

在國防部長放開了轟炸限製之後,狙擊手部隊接到了一個重要任務,即前往墨危邊境地區墨西哥一側,負責為轟炸行動標定目標,並且引導轟炸行動,在必要的時候還得搜集轟炸所需的目標信息。

在持續了兩個月的重點轟炸中,狙擊手部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轟炸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這就是,烏蘇馬辛塔河上的橋梁全部被炸毀。

雖然墨西哥的工程部隊非常賣命,總能用最短的時間修複被炸毀的浮橋與舟橋,但是中國空軍的戰鬥機更加積極,總是能在橋梁修複之後立即進行補充轟炸,確保任何一座橋梁在修複之後的通車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

在這兩個多月的拉鋸戰中,雙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根據後來公布的官方資料,墨西哥軍隊在這兩個多月裏,有三千多名工程兵陣亡,傷員超過一萬人,還有一千多人失蹤。裝備物資方麵,除了損失大量浮橋與舟橋之外,還有十多個防空導彈營遭到重創,損失了數十套防空導彈係統。在防空作戰中,墨西哥空軍還損失了近百架戰鬥機。

相對而言,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加巨大。

雖然得益於激光製導炸彈、電視製導導彈等精確製導武器,戰鬥機的作戰效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對手的裝備也更加先進。墨西哥軍隊不但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係統,還擁有足以跟j66匹敵的先進戰鬥機,而且得到了本土防空雷達的支持,使其防空戰鬥機具有很高的作戰效率。

對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來說,每次飛往烏蘇馬辛塔河投彈,都是在挑戰死亡。

受小口徑高射炮威脅,加上精確製導武器對投放高度沒有要求。所以中國空軍的戰鬥機往往在中空與高空投彈,而這又正好是遠程防空導彈的理想打擊高度,而且能夠被墨西哥的防空雷達及時發現。

正是如此。空軍的飛行員都不想接到轟炸烏蘇馬辛塔河的作戰任務。

當時,負責轟炸烏蘇馬辛塔河的兩個戰術航空兵大隊的飛行員采用了抽簽輪換製,而且空軍參謀部也製訂了新的作戰規則。即任何一名飛行員,在完成了一百次轟炸任務、或者是在戰區執勤的累計時間滿兩年之後,都能獲得輪休機會,並且不再被派往前線。這套製度本身是為了提高飛行員的士氣,可是飛行員很快就發現,能夠活著完成一百次作戰任務的機會極為渺茫。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空軍戰術航空兵的戰損率一直在百分之以上,而在一九七二年之前高達百分之三。

也就是說,平均執行三十三次任務就會被擊落。

在攻擊機部隊,戰損率更高。在某些大規模轟炸行動中,戰損率甚至超過了百分之五。

比如在一九六九年初,在轟炸蒂卡爾的行動中,空軍總共出動一百二十七架戰機,其中攻擊機六十八架。結果有七架被擊落,戰損率超過百分之十,即便把護航戰鬥機算上,戰損率也超過了百分之五。

當然,對中國空軍的飛行員來說,最大的問題還是厭戰情緒。

到一九六九年。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年多。雖然中國軍隊攻占了除佩騰省之外的所有城鎮,消滅了數十萬危地馬拉政府軍官兵,還炸毀了佩騰省境內的所有軍事目標,但是依然沒有人知道戰爭會在什麽時候結束,也沒有哪個飛行員知道,他們能在什麽時候返回地球另外一邊的家鄉。

無止境的戰爭,消耗著中國軍人的鬥誌。

更要命的是,漫無目的的轟炸行動,讓飛行員根本就不清楚為什麽還要派他們出去執行危險的轟炸任務。

要知道,大部分時候,上麵安排的轟炸任務都沒有價值。

比如,很多時候,飛行員要做的,就是駕駛著掛滿炸彈的戰鬥機升空,在到達轟炸區域之後投下炸彈,然後返航。絕大部分時候,轟炸區域就是叢林,而飛行員根本就不知道叢林裏有沒有敵人。

又比如,一些執行巡邏任務的戰鬥機,往往會向叢林裏冒出煙霧的地方投彈,而飛行員要到事後才知道,他們轟炸的也許是幾名在叢林裏生活做飯的平民,或者是幾個正在燒烤獵物的獵人。

這樣的戰鬥還有意義嗎?

飛行員並不怕死,哪怕遭遇了敵人的防空戰鬥機,大部分攻擊機飛行員都能在格鬥空戰中取勝,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更有高超的技藝,即便駕駛的是笨重的攻擊機,也敢於跟敵人的戰鬥機格鬥。飛行員渴望戰鬥,但是他們渴望的是與看得見的敵人戰鬥,而不是在沒有目的的情況下去冒險。

這些情況,讓部隊鬆懈了下來,也消耗了本來就不夠充足的士氣。

由此導致的問題,可以說非常嚴重。

在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之間,中國軍方總共查處了三千多名涉嫌販毒的軍人,並且讓一千多名軍人接受了審判,被判處死刑的就有一百多人。最大的一宗販毒案,總共查獲了十多噸毒品。

事實上,在基層部隊裏,販毒與吸毒非常普遍。

一些前沿部署的作戰部隊,其紀律已經渙散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

一九六九年初,國防部組織了一次前線考察,四百多名基層軍官因為組織紀律鬆懈而遭到懲處,兩名師長受到牽連。

問題是,這種高壓手段,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隨著一九六九年的雨季到來,中國高層認識到,如果這場戰爭繼續拖下去,那麽首先垮掉的是中國軍隊。

如果再考慮到國內局勢,那麽席存瑞政府也將難以幸免。

戰爭的前兩年,國內輿論與民眾還是比較支持政府的戰爭決策。在一九六六年底做的一次民意調查中,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受訪者認為出兵危地馬拉是正確決定,擁護政府的戰爭行為。到一九六八年底,支持率降低到了不足百分之四十,而反對把這場戰爭進行下去的比例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

當時,很多中國人都有一個疑問,即有什麽理由需要讓中國的軍人到與本土隔著半個地球的另外一個國家去作戰?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打贏了危地馬拉戰爭,中國能夠得到什麽?

雖然在一九六九年,反戰浪潮還沒有到來,但是國內民眾與輿論已經傾向於盡快結束這場戰爭,哪怕沒有取得勝利。

如果在兩年前,席存瑞還可以把民意放在一邊。

可是在一九六九年,他必須重視民意。

原因很簡單,總統任期為五年,逢四與逢九是大選年。如果席存瑞不重視民意,他就會輸掉大選。

重視民意,就得尊重民意,也就得盡快結束危地馬拉戰爭。

年初,競選工作就開始了,而席存瑞的競選口號就是在第二屆任期中結束戰爭,讓中國軍人回家。

顯然,席存瑞需要軍方采取強有力的行動。

四月下旬,總參謀部開始策劃攻打佩騰省的作戰行動,並且把進攻時間訂在了十月底到十一月初。

原因很簡單,在雨季根本無法發動大規模進攻行動。

隻有等到雨季結束,才能發起進攻。

隻是,席存瑞不可能讓軍隊等到下半年才發起進攻。

雖然大選在十一月開始,投票時間為十一月四日到十日,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布投票結果,但是在此之前的競選期間,就將決定大選的勝敗。也就是說,席存瑞必須在選民決定把票投給誰之前,給急切期盼戰爭結束的民眾一個滿意的答複,讓民眾相信他能夠兌現競選承諾。

如此一來,就必須在上半年發起進攻。

為此,席存瑞讓總參謀部修改了作戰計劃,把進攻時間訂在六月份,最遲六月底,而且必須在十一月到來之前攻占佩騰省。

雖然大部分將領都認為,席存瑞不大可能像五年前那樣贏得大選,畢竟五年前,席存瑞也是以微弱多數當選總統,而危地馬拉戰爭的糟糕局麵,足夠讓他喪失優勢,但是總統才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因此總統下達的命令必須得到執行。隻要席存瑞是總統,軍隊就得聽從他的指揮。

結果就是,總參謀部不得不在四月底開始倉促調整攻打佩騰省的作戰計劃。

毫無疑問,沒有人對這份準備很不充分的作戰計劃抱希望,也沒有多少人相信能夠在十一月之前攻占佩騰省,哪怕隻是攻占弗羅雷斯。關鍵不是中國軍隊沒有戰鬥力,也不是缺乏進攻能力,而是連綿不斷的大雨,讓中國軍隊很難在叢林裏推進,更難以在叢林裏擊敗那些更適應惡劣天氣的敵人作戰。

要知道,在雨季,很多時候滂沱大雨能夠持續十多天。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別說作戰,部署在野外的軍人能否睡個好覺都是問題,而且很多技術裝備根本派不上用場。

這種情況,中國軍隊早就遇到過,也吃夠了苦頭。

隻是,總統的命令,依然讓成千上萬的軍人踏上了戰場,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