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節 細節要明白
同時在西高加索地區,麵臨蘇聯元帥布瓊尼領導的軍隊,克萊斯特的主力部隊也會配合著發起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到那時,白起集結的大炮將萬炮齊鳴,造成一個巨大的聲勢。蘇聯人一定會認為隻有這裏才是德軍主力進攻的區域。也難怪蘇聯紅軍會這麽想,這次本來是佯攻的動作實在是搞得大了一點!德軍主力部隊30餘萬人集結在這裏,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再加上3個德軍主力裝甲師部署的位置正好是德軍進攻發起的最有利地點,蘇聯紅軍就不得不相當的重視了。
德國空軍的小夥子們早就結束了所有的休假,他們的兵力已經足足有10萬人的規模,近10000架飛機盤踞在高加索地區。牢牢地控製了這裏的天空。德國空軍每一天的例行巡邏飛行次數都達到了500架次,密集的空中偵察隻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沒有人懷疑的德軍即將要開始的進攻。
高加索的陸、海、空交通狀況,地形,水文地理和自然氣候等條件,決定了哪幾個方向可能成為德軍進攻的主要戰役力向。東高加索方向和西高加索方向,由西北而東南橫貫高加索地區,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將是主要的戰役力向。從普羅赫拉德內依經過古迭爾美斯、馬哈奇卡拉、捷爾賓特到巴庫的鐵路和公路是東高加索方向的軸線,沿黑海海岸上土阿樸謝、蘇呼米的鐵路和公路構成西高加索方向的軸線。這兩個方向的地形具有很人的戰役容量,集團軍和方麵軍規模的部隊均可以很方便的行動。
蘇軍防守的重中之重也在這兩個方向上,他們的精銳兵力大多沿著西高加索軸線展開。蘇聯紅軍根據德軍以往的進攻分析,他們必定會選擇適合裝甲部隊運動的路線開展進攻。因此北高加索方麵軍的布瓊尼元帥、南方麵軍的馬利諾夫斯基中將、外高加索方麵軍的丘列涅夫大將這三位軍事主官都把蘇軍第一道防線看的很重。他們認為隻要把德軍主力拖進地形複雜,處處可以打伏擊,打埋伏的丘陵地帶,那麽敵人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了。蘇軍就有了很大的勝算。
在這裏蘇聯經營的時間已經很久了,這要從很早很早開始說起,曆史上這個地區就是一個不太平的地方!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跟俄國人打了很長時間的仗,他們互相攻訐,互有勝負。戰場在高加索的時候很多很多,因此這裏的民風彪悍,俄羅斯少數民族總是能真善戰,以極大的熱情保護自己的家園。曆史上積累的很多堅固的防禦工事在曆次戰鬥中都發揮過作用,現在德軍來了,要讓他們嚐一嚐掉進火網的滋味!
高加索地區山很多,這就意味著什麽石頭水泥之類的建築材料就少不了。所以他們把很多防禦工事都修築的很堅固。德國對蘇聯的威脅由來已久,早在一戰時期這個地方就曾經成為了德軍想要奪取的目標,在蘇聯的宣傳中德**國主義的全部曆史,是沿著一條暴力、搶劫和掠奪的血腥道路發展起來的。許多世紀以來,垂涎一望無際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遼闊土地,奴役斯拉夫各族人民,搶劫其財富,就是德國侵略政策的主要目標。他們視此為稱霸世界的必由之路。首當其衝的就是資源密集的高加索地區,所以這裏的防禦設施一直在建設之中。他們防備德軍的工作就像是曆史傳承一樣,早就深入到了骨子裏去了。
要想打破這樣的局勢,攻占層層設防、堡壘密集、軍民一心的高加索談何容易!
白起知道,打高加索跟打烏克蘭不一樣。在這裏蘇軍擁有很多的優勢,他們早就在茂密的樹林裏安置了很多據點,準備德軍來的時候發揮突然一擊的作用。他們的士兵之中有很多本地山民,這些人對地形地貌的了解本身就是一種可觀的戰鬥力。在山地作戰中,德軍的機動優勢**然無存。唯獨麵對麵殘酷的爭鬥才是對山地戰最合適的描述。這樣一來,蘇軍的人數優勢就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了。他們的軍隊素質低下,但是新兵的成長速度卻是極快。磨刀石就是德軍這一支世界上最具備最優秀的執行者風範的軍隊。
白起為德軍改進了裝備,卻還沒有轉換他們的作戰思想。雖然新戰術隨著新裝備的不斷熟悉也改進了很多,但跟蘇軍作戰時間一長也難免不被紅軍瞧出德軍僅有的三板斧。被對手了解了自己的殺招不是好時情,在遇到有利地形的時候,德軍未免不會被劣勢裝備的對手擊敗!
白起一直想要把德軍打造成像是誌願軍那樣的充滿了創造力的軍隊,那一支手握著很差勁的武器卻打出了許多經典戰例的強軍是白起追求的目標。德軍根本不缺乏技戰術人才,缺乏的是具備靈活的創造力的人才。國防軍之中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呆的時間越長能力就越大是很多人的固有觀念,很對具有活力的創造力豐富的人被他們看作是離經叛道和攪局者!在一般戰役情況下他們這樣想或許有道理,但戰場上的原則是消滅敵人保全自己,什麽製度都不可生搬硬套的,這時候靈活的思想才能創造出最合適的戰術。學得多不一定能力強,會運用才是問題的關鍵。資曆老不一定能頂事,有看透本質的能耐才可以。老兵的作用是帶新兵,維持體係的運轉,保證係統的正常。有創造能力的新兵才是最寶貴的財富,但是國防軍中不允許的是懷疑以前的戰術,這就容易扼殺那些成長中的創新思維。每一個高層軍官都注重有經驗的老兵,但關鍵是老兵就一定會比新兵能打仗嗎?
世界上大多數的軍隊領導者,都知道經曆過實戰的老兵才是中堅力量。他們在大力建設這樣的組織架構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那些新兵之中所謂的離經叛道的人。他們敢於懷疑,敢於創新,卻總是被傳統扼殺在繈褓之中。不然的話,戴高樂和李德哈特這樣具備前瞻思維的人才怎麽會不被重視,甚至處處碰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