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龍嘯sodu

雖然三型坦克在瓊軍之中給出的級別劃分僅僅隻是中型坦克而已,但是事實上按照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劃分標準,瓊軍的坦克都是嚴重“超標”的。

此時日本十幾噸的坦克就被稱為中型坦克了,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之前,世界上對坦克等級的劃分也不比日本好到哪裏去,比如法國著名的重型坦克——B1重型坦克的重量也隻不過是區區28噸罷了,最終也隻達到過30噸的數量級,而這對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坦克來說就已經是龐然大物了。

可是,瓊軍的坦克部隊顯然一開始就是按照二戰中後期的標準來設計製造的,因此一型輕型坦克才會被稱為輕型坦克,但是一型輕型坦克的重量其實已經達到了二十多噸的數量級上,不比法國人的B1重型坦克輕幾噸。

至於三型中型坦克,更是以38噸的重量遠遠超過目前世界各國軍隊中所裝備的絕大多數重型坦克,體重可謂是大大超標的。

除了最新亮相的三型坦克之外,此時的訓練場上還有著另外兩種造型怪異的裝甲車輛正在向羅傑他們進行著展示。其中一輛便是第一次出現在世界上的最新概念裝甲車——步兵戰車。

在二戰前期,世界各國除了德國人之外對於坦克的應用方式尚且處在以坦克支援步兵,分散使用坦克的戰術上來,即便有所發展也始終沒有脫離這種思維定式的束縛,一直是以步兵作為戰爭的最主要兵種。坦克的設計和使用往往也是基於這種支援步兵的戰術,每每考慮的都是如何才能夠更好的支援步兵突破對方的堅固防禦陣地。

當然了,這種戰術便是坦克最初誕生的意義所在,而世界各國所執行的這種戰術實際上就是拿著坦克當成不能搭載步兵的步兵戰車來使用。既然坦克需要支援步兵作戰,那麽速度自然是以步兵的推進速度為準,自然也就沒有步坦脫節的憂慮,而且步兵的支援任務也是由坦克來完成的。這樣一來步兵戰車自然也就沒有了發揮的餘地,世界各國都用不到這種新概念的裝甲車輛。

但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的逐步推進,德國人在“閃電戰”中所展現出來的集中使用坦克的作戰方式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主流。橫掃歐洲之下將世界各國的坦克戰術完全革新,自此地麵戰爭坦克裝甲車輛才真正成為了主角,而步兵的意義也從主角變成了輔助。各國的陸軍戰術思想也從坦克如何支援步兵作戰變成了步兵如何支援坦克作戰。

而隨著“閃電戰”中集中使用坦克的概念在各國軍隊中推廣開來。由此,以前從未出現過的步坦協同的問題便變得尖銳了起來。沒有坦克支援的步兵缺乏攻堅能力,而沒有步兵掩護的坦克因為視野問題又難以對抵近的敵方步兵進行有效的打擊,很容易被地方步兵近身攻擊。

坦克集中使用之後,坦克部隊的推進速度通常是遠遠高於步兵推進速度的,這就很容易造成坦克部隊和步兵部隊脫節,坦克突破了敵方防禦陣地之後步兵跟不上步伐難以及時完成占領,而坦克部隊在遭遇到敵方部隊襲擊的時候又得不到己方步兵的支援,很容易被敵方反坦克手接近。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是德國蘇聯還是美國。都不約而同的采用了一種獨特的運輸步兵的方式——在坦克車搭載步兵以使步兵能夠跟得上坦克部隊推進的速度,及時的隨時下車支援坦克作戰。

但是這樣一來步兵的傷亡便成了一個大問題,因為坦克本身的設計就不是用來搭載步兵的,因此這些負責支援坦克作戰的步兵隻能暴露的坐在坦克的外麵,根本沒有絲毫的防護。如果遭到襲擊那麽毫無疑問將會損失慘重,即便是對坦克沒有絲毫殺傷力的炮彈彈片都能對這些步兵產生巨大的威脅,其中大多數的步兵難以在殘酷的戰場上支撐到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刻便被火炮和流彈擊傷擊斃了。

為了解決這種狀況,世界各國都發展出了裝甲運兵車這種運輸步兵的車輛,有了這種車輛,步兵的確可以跟得上坦克部隊推進的步伐了。而且由於有了裝甲運兵車提供的防護,步兵們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

但是最初的裝甲運兵車通常是沒有武器或者隻有一挺機槍作為自衛武器的,一旦將步兵運送到了前線,他們便沒了用處,靠著他們的武器在戰場上也很難起到什麽支援作用,隻能站在那裏呐喊助威當拉拉隊,又或者吸引敵方的炮火當炮灰,當然,無論哪一種對於一輛裝甲車來說都太過浪費了,隻具有有限防護和最低限度自衛能力的裝甲車在高強度戰場上的生存能力不高,這樣就使得裝甲運兵車難以在高強度的戰場上站住腳,作用有限。

為了能夠讓這些裝甲車更有用一些,德國人曾經在自家的半履帶式裝甲運兵車上安裝過88毫米炮和噴火器等等高端武器,可畢竟不是作戰專用車輛,甚至就連個像樣的炮塔都沒有,因此即便安裝上了這些武器,但是實戰的效果仍然相當有限,無法和後世專門的步兵戰車相提並論。

而步兵戰車便是裝甲運兵車的升級版,擁有更為優秀的防護能力和更為強大的火力,在可以將步兵運輸到前線支援坦克作戰的同時,也可以為步兵提供必要的支援,可以說是坦克部隊的最佳搭檔。

被命名為一式步兵戰車的裝甲車輛是“通用型輔助車輛計劃”中一係列車型中的一款,這些車輛包括裝甲運兵車,步兵戰車,裝甲偵察車,裝甲搶修車等等一係列的輔助車輛。這些車輛的底盤基本都是一致的,零部件通用,便於大量生產,而且有著大量的預留空間,方便日後利用這些底盤改裝為自行反坦克炮,自行榴彈火炮、自行火箭炮、自行高射炮等等。是瓊軍專門為部隊中的輔助工作而設計的一款通用底盤。以通用底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各型車輛可能在具體性能上要比專門設計的車輛差一些,可是起便於生產和維護的優勢卻是相當的明顯。

一式步兵戰車的采用薄鋼裝甲板焊接而成。裝甲防護水平足以抵禦炮彈破片和小口徑彈藥的攻擊,因為車體前部的裝甲較厚而且傾角較大,以目前日本小坦克的攻擊能力。隻有在抵近800米範圍之內的時候才能夠擊穿步兵戰車的前裝甲,但步兵戰車的側後裝甲隻能抵禦小口徑槍彈和炮彈破片,無法抵禦坦克炮穿甲彈的直接命中。

靠著強大的發動機所提供的動力。再加上輕量化的車體,一式步兵戰車的機動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足以完成伴隨坦克撕裂敵人防線的任務。

為了能夠為步兵和坦克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一式步兵戰車的炮塔上還安裝有一門30毫米機關炮,一挺7毫米並列機槍,炮塔頂裝甲還開口安裝了一門截短炮管的後膛填裝80毫米迫擊炮,可以應付多種作戰任務的需要。

除了一式步兵戰車,秀英軍事基地之中的第三款裝甲車輛便是155毫米自行榴彈炮,作為牽引火炮使用的話,155毫米口徑的火炮因為重量太大對於目前亞洲地區的道路還是相當不適應的。經常因為道路狀況不佳而陷入泥坑之中。

而以通用底盤改裝而成的履帶式自行榴彈炮的通行狀況就好了很多,盡管仍然受到橋梁載重的限製,可至少對不良道路的通行情況要好了很多,完全可以和中型坦克配合使用。可以使用中型坦克的環境同樣也可以使用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作為三十年代的自行榴彈炮,自然不像後世典型的大腦袋炮塔型自行榴彈炮。和二戰時期德國自行火炮的風格十分類似,瓊軍所裝備的這一款自行榴彈炮就是在車輛底盤上圍出一個沒頂蓋的露天戰鬥室,四周擁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可以為炮兵提供基本的防護,不必擔心被炮彈破片和步槍彈擊斃。

不過,由於15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體積頗大。因此使用通用底盤改裝的時候設計師們不得不將車尾延長出來一段距離,否則狹小的戰鬥室根本無法容納如此大體積的火炮和足夠數量的彈藥。

如果說之前的一式和二式兩款坦克隻是讓世人知道瓊軍有能力自行設計生產坦克的話,那麽最新出現的三式坦克、步兵戰車以及自行榴彈炮就足以讓羅傑的敵人們感到恐怖了。羅傑並不知道這些提前出現的“重型”兵器到底會給世界各國帶去怎樣的震撼,但是他確切的知道,這一場殺氣騰騰的閱兵儀式的確讓各地軍閥們震撼的不輕。

在羅傑提出希望各個派係出兵幫助瓊軍進行登陸日本本土的戰役的提案之後,川軍、桂軍甚至是滇軍都派出了各自的部隊前來捧場,也算是對瓊係這個龐然大物的示好。雖然由於華北地區和淞滬地區戰局緊張,各個派係手頭上都比較緊張,桂軍隻來了兩個師,川軍好一些有四個師,滇軍隻有一個師,而且還都是一些沒有正式番號的臨時組建部隊,但是這些部隊之中老兵的比例相當之高。

顯然,軍閥們在知道這些部隊的所有武器裝備全部將由瓊軍提供之後就有了打秋風的算盤,他們所派出的部隊,都不約而同的采用了同樣的策略——除了服裝仍然穿的是自己的之外,其他的甚至就連手槍都沒有帶一把,就那麽光著手大搖大擺的進了粵省,老老實實的等著瓊軍給他們分發武器裝備,反正也是無償提供的,有便宜不占白不占!

除了這三家較大的軍閥以外,還有很多較小的軍閥也陸陸續續的出現在了粵省,這些部隊或為一團,或為一旅,甚少會超過一師的兵力,都是一些地方保安團之流的小角色,因為在各大軍閥派係的擠壓下生存難以為繼。所以才動了投靠羅傑的念頭。

如今正好羅傑邀請各路軍閥一起攻日,還負責提供武器裝備,那些混不下去的軍閥自覺以瓊係的強大實力,如果戰後真的想要找他們麻煩一統全國還是非常輕鬆的,與其死撐到最後被人家用武力滅掉,還不如趁著現在去投靠更能撈好處,反正自家的駐地也都是些貧瘠之地。稍微好點的地方都被大軍閥占去了,那些窮地方即便是放棄了也沒有什麽好心疼的。

不過,對於這些小軍閥們的投靠。羅傑雖然同樣是一律照收不誤,可待遇卻要差了許多,他們不會像川桂滇的部隊那樣。在熟悉完武器之後立刻就被派上戰場,他們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訓練,淘汰掉其中不合格的兵員,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羅傑可不打算在那些明顯是湊數的不合格兵員身上浪費運輸力。

對於這些軍閥的部隊,羅傑用起來倒還是比較放心的,和在國內作戰不同,他是準備將這些部隊投放到各個島嶼上去進行奪島作戰的。軍閥部隊的劣根之處在於喜歡保存實力的逃跑,但是在敵國領土上,在島嶼上,他們除了戰鬥之外壓根就沒有逃跑的地方可去。除了堅決執行命令戰鬥到底之外就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

就在大小軍閥紛紛來到粵省接受新式武器和適應性訓練之際,華北地區,羅傑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民國時期,由於常年軍閥混戰,軍閥頭子們普遍非常在意自己的嫡係部隊。視其為保命的本錢,在他們看來,地盤丟了可以再打,但是一旦軍隊打光了那就什麽都沒了,更有甚者,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後依舊不願讓自己的嫡係部隊遭遇傷亡。消極避戰的,韓複榘便是一個典型。

在全麵抗戰爆發之後,韓複渠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指揮齊魯軍事,承擔黃*河防務。韓複渠的部隊先是在德*州抵抗日本的進攻,不過由於實力不濟,韓複渠的部隊損失較大,德*州血戰下來,韓複渠的三個師損失過半,實在令他心痛不已,覺得日本人的力量實在太過強大,根本不是自己的部隊能夠抵擋的,如果繼續這麽硬抗下去的話,那麽毫無疑問,自己的部隊肯定會被拚光。

再後來,由於蔣氏中正調走了韓複渠所部所屬的炮兵,同時答應提供給韓複渠的資金一毛錢也沒到位,完全成了空口白牙的空頭支票,這就使得韓複渠心裏極度怨憤,新仇舊怨加在一起,再加上軍事上的不利,這就致使韓複渠轉變了對待抗戰的態度,為了保存實力,不戰而放棄濟*南。緊接著又是一退再退,很快便將齊魯大地拱手讓給了日本人。

與此同時,淞滬地區的戰局也越發惡劣起來,隨著日本人的持續增兵,蔣氏中正投入到淞滬戰場上的部隊逐漸顯現出疲態,傷亡越發慘重起來。不過,好在瓊崖海軍的一支航空母艦特遣編隊及時趕到了淞滬附近海域,暫時切斷了日本人對淞滬地區的增援行動,從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淞滬戰局。

日本方麵考慮到自己的海軍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元氣,也不願意在這個時間去和瓊崖海軍尚且完整的航空母艦編隊去硬碰硬,又玩起了東京特快,在夜間依靠著驅逐艦的快速向淞滬地區偷偷輸送物資。

雖然東京特快仗著速度快,的確成功的在瓊崖海軍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大量的運輸,但是畢竟驅逐艦不是貨輪,運輸的物資相對於淞滬地區日軍龐大的需求隻能算是杯水車薪,因此,為了盡快打通路上交通線,淞滬地區的日軍放棄了快速攻占南*京的打算,轉而將攻擊的矛頭轉向北麵,日軍第10師團由北自南展開進攻,第5師團由東北方向從臨*沂向嶧*縣進攻配合作戰,試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首先打破民國部隊對自己的包圍,和華北地區的部隊會合,在得到了穩定的後勤補給通道之後再考慮攻擊南*京的事宜。

而蔣氏中正也看出了日本人的企圖,開始朝著徐*州地區大舉增兵,一時之間,台*兒*莊地區大軍雲集,惡戰在即。

為了阻止日本人南北兩路打通聯係,羅傑也是狠了心,調集了三個丙種師,一個乙種師奔赴台*兒*莊戰場,部隊雖然不多,但是卻帶去了大量的仿日軍92步兵炮和反坦克炮,鐵絲網等等物資提供給各個參戰部隊使用。本來羅傑還想調一支裝甲旅參戰的,隻是考慮到距離過遠,燃油難以補給,最終還是作罷,隻是給各個部隊加強了一些坦克作為補充。

這些火炮在瓊軍這邊或許是二線裝備,但是對於目前嚴重缺乏重武器的民國軍隊來說可是異常珍貴的了,有了它們,羅傑相信足以大大加強*台*兒莊地區的民國軍隊實力。

而此時,羅傑的目光又回到了台*灣,在進行下一步作戰之前,台*灣無論如何是要拿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