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不惜工本

“知會宜良的丁管家,準備牛羊、布匹、鹽巴,咱們今天聽芷晴夫人的安排,她想到哪個莊子,就讓哪個莊子過年。”

楊猛的侍衛都是帶著信鴿的,無奈現在的通訊太過落後,楊猛每次出行,都要帶上十幾二十隻,能飛到宜良莊園、滇西莊園和昆明武莊的信鴿。

楊猛的吩咐,並沒有引起魏芷晴的不快,不是她不介意芷晴夫人的稱呼,而是心裏滿是離家的愁苦,楊猛在說什麽,她沒有聽到罷了!

望著住了一年多的老宅子,這裏有太多的愁思,如今自己不明不白的走出了宅子,魏芷晴的心裏除了愁苦、就是淒苦。

“芷晴夫人,咱們到宜良的哪個莊子呢?”

楊猛打馬靠到魏芷晴的跟前,輕佻的問了一句,這下魏芷晴聽到了,離家的愁苦、淒苦,全被怒火給取代了,若不是這個小賊人,自己能這麽不明不白的離家?

“芷晴夫人?果然是小人心性,才剛剛出了家門就亟不可待了?”

魏芷晴輕蔑的看了楊猛一眼,便轉過頭去不再答話了。

“嗬嗬……怎能不急呢!我已經讓宜良那邊做了準備,你想到哪個田莊瞧瞧呢?時間有限,宜良的莊子咱們不能挨個走遍,現在這時間過去之後,最多也就走三五個莊子。”

楊猛雖說無事,但也不想去宜良招搖,自己到了那個莊子,對他們來說都是負擔,如今的雲南正處於饑荒之中,不能因為些無謂的事情浪費糧食。

“花錢買好罷了!咱們就這麽走著,走到哪算哪,我倒要看看你在宜良的威望。”

幾十匹馬出了昆明城,直奔宜良而去,到了昆明與宜良的交界之處,路就變得好走了,丈餘寬的土路。雖說不怎麽平整,但也能從麵上看出些功夫來。

巴掌大的碎石布滿了路麵,道路都是經過夯實的,馬掌踏在上麵發出‘嘚嘚’的脆響,道路兩旁顯然也是經過整理的。

“這是你幹的?”

一路上除了悶著,這是魏家女第一次主動說話,楊猛咧嘴一笑。

“這還真不是我安排的,楊家的馬幫經常走這條路,應該是丁管家安排的吧!

如果是我安排的,這路起碼要寬上一兩倍的。這錢又白花了。”

楊猛這是實話實說。修橋補路。不是不行但要有個規劃,這條路是宜良的交通要道,兩三米的寬窄,顯然是不夠的。以後還要出錢、出力重新修整,這錢可不白花了嗎?

“哼!心口不一,你是嫌花錢多了吧!”

這條路修的很不錯,打眼望去起碼有四五裏長,都是這樣加了碎石夯實而成的,遠遠的望著,就跟一條青玉帶子一般,連接著宜良的山山水水。

“怕花錢?笑話,隻是怕他們白出力而已。”

對於魏芷晴的質疑。楊猛一笑了之,自己肚子裏的東西太超前,有時被誤解,也是正常情況。宜良這樣的路在雲南來說已經算是寬的了,滇西的一些主道。有的隻有一兩米寬,以後這一塊的投入,肯定小不了。

到了宜良的石子路上,一行人的速度明顯的就放慢了,宜良與昆明城不同,有山有水,景色還是可以一看的,整日裏枯守在家中的魏芷晴,也是許久沒有看到這樣的風光了,手裏的韁繩一緊,馬的步子也就慢了下來。

望著馬上的魏芷晴,楊猛也能沉得下心來,英姿颯爽、幹淨利落,男裝的魏芷晴能給人一種很不尋常感覺。

走了小半個時辰,一行人終於看到了有人的地方,數百人正在路旁的田地裏開掘水渠,吸引眾人目光的,就是一堆堆喊著號子,夯實水渠的百姓。

“這是楊家田莊的人吧?”

“應該是吧?”

自己究竟在宜良掌握了多少土地,楊猛真是沒數兒,但整個宜良的七八成應該還是有的,興修水利也是自己安排下去,這些人究竟是不是楊家的,楊猛也不拿準。

“咱們就過去看看吧!”

見楊猛有些不拿準,魏芷晴就來了興趣,說不定不用到宜良自己就能翻盤呢!

“一群開水渠的苦漢有什麽可看的,你看他們個個都光著膀子,你是個女人,過去也不太方便。”

這次楊猛真是為魏芷晴著想了,那群漢子多半光著膀子在幹活,大清的規矩多,楊猛就碰上魏芷晴不適應。

可魏芷晴卻不這麽看,她還以為楊猛露怯了呢!抓住了賊人的小辮子,當然得往死裏打,不然自己怎麽能翻盤呢?

“怎麽不方便了?我現在穿得是男裝!”

既然魏芷晴要過去,楊猛也不阻攔,馬頭一調,一行人就慢慢的向水渠走去。

這開渠也不是件容易事,這地低過河岸的地方還好說,挖條溝渠就成了,田地高過水渠的地方,不僅要人工引水,這水渠的建造也是有講究的。

先要在地麵上築個梯形的土堤,然後才能在土堤上開掘水渠,為了能用的時間長一些,這些土堤都要夯實的。

別說這些開渠的都是楊家田莊的人手,刀手們他們不認識,可楊家三爺,整個宜良的莊農佃戶不認識的可不多,一見三爺來了,修水渠的莊農佃戶也就停下了手頭的活計,呼啦啦跪了一地。

“都起來吧!大夥都歇一會,這位公子要問你們些問題,有什麽說什麽。來個人,帶我瞧瞧新修的水渠。”

既然來了,楊猛也不想閑著,宜良興修水利的投入不少,這兩年人力、物力都加上,也有個幾萬兩了,具體是個什麽狀況,楊猛也不清楚。瞧一瞧、看一看,說不定自己還能提些意見呢!

三爺為重,負責這段水渠的管事,找了幾個識文斷字的莊農佃戶去應付魏芷晴,自己一溜小跑就到了楊猛的跟前。

“這群人裏有些不認識我的,是從外地來的吧!”

“三爺眼力真好,正是這兩年從雲南府周邊還有貴州、四川等地逃過來的災民。”

管事的回答,讓楊猛皺起了眉頭。難道這貴州。四川也遭災了?朝廷的邸報上沒說這事兒啊!

“貴州、四川也遭了災?”

“不是的!他們是在兩省活不下去的,到雲南這邊燒山開荒,這不遇上幹旱的年景了,沒有什麽吃食,就下山討生活來了。”

“燒山開荒,雲南周邊這樣的事情多嗎?”

“不少,多是貴州、四川那邊來的,經常與雲南當地的械鬥搶山,幾十年前就有了。”

“嗯!你回去給丁管家上個條子,讓他查查這事兒。”

“知道了。”

燒山開荒不怎麽科學。雲貴川三省在楊猛的心裏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山禿了沒什麽問題。可泥石流的厲害楊猛是清楚的,這個問題還是要提前遏製一下的。

“宜良這邊的情況怎麽樣,莊農佃戶們過得可好?”

“很不錯,這二年糧價大漲。宜良的莊農佃戶手裏多少都有些餘糧,一些勤儉的人家,已經開始在農莊裏籌建磚瓦房了。

這些都是三爺的恩德啊!我以前是周大牲口的雇的長工,家裏也分了三十多畝山田,這一年下來,算上三爺給的月俸,再加上地裏剩的幾千斤糧食,日子過得那是相當的紅火。沒有三爺,這兩年的光景。起碼得有三成的莊農佃戶餓死。”

“嗯!好好跟著楊家幹,少不了你們的好處,家裏建宅子,都是照著莊園給的圖紙蓋的嗎?莊園那邊給出了多少銀子?”

農莊的建設,楊猛之前就有安排。建築什麽的各個農莊都有規劃圖紙的,宜良這一個個農莊,所處的位置都是事先選好的關鍵位置,一旦開戰,這些農莊都要轉化為軍寨的。

因此楊猛對農莊的建築有嚴格的要求,除了草屋竹樓,誰要建磚瓦房,都要由莊子裏到楊家莊園申請,從水井、院牆、大門到屋子,楊家莊園那裏都有一定的標準,當然每建一所房子,楊家給的補貼也少不了。

“我家的宅子,莊園給補了六成五,我自己出了三成,加上家裏出的勞力找補了一些銀錢,我算是占了大便宜的。

新起的宅子青磚碧瓦,地麵也是磚石鋪就的,這樣的宅子住著那叫一個順心。

那宅子加起來之後,全莊子的人都紅了眼,都嚷嚷著要攢錢建房子呢!”

說起自家的新宅子,這位管事也是眉飛色舞,恨不能帶著三爺親眼瞧瞧自家的宅子。

“嗯!好!你們莊子裏,多少人起了新宅子?”

楊家的管事酬勞豐厚,這個是做不得數的,而普通的莊農佃戶,才是楊猛衡量得失的標準。

“家口大的,勞力多的,有那麽幾戶,其他人要想起宅子,還得再幹上個三五年。”

“嗯!這水渠這樣就算建成了?”

兩人邊走邊聊,楊猛也在不斷的打量著,新建的水渠,這水渠看著可不怎麽地道啊!

“嗯!完成了,這也是丁管家下的命令,土堤一律用三合土夯實,開出的水渠,都要摻上石灰的,這樣不僅水渠用的年數長,而且這些石灰對地也有些好處。”

聽了管事的話,楊猛用腳踹了踹已經夯實的水道,確實不錯,但土製的水道,還是經不起水流的衝刷啊!

“這水渠能用幾年?”

建造這些地上的水渠,耗費的人力、物力不少,但經不起衝刷,楊猛還是覺得有些不妥。

“經常修補,能用七八年,不修的話,三五年吧!”

“如果用上青磚呢?”

“那就算是子孫貨了,隻要建的時候仔細一些,把青磚的磚刃磨平,淤上一次這水渠就不漏了,起碼二三十年沒問題,而且好清理,水渠裏的淤泥也是肥田的好物事。”

這位楊家的管事,倒也是個精通水利的,磨平青磚的磚刃,這是要減小縫隙,加上淤泥的作用,那水渠堅持的時間就很長了。

“叫什麽名字?”

“楊陸。”

“這名字有點怪啊!”

“小的原本叫周六的,這姓氏也是當時周大牲口給改的,這不到了楊家就想改叫楊六,結果這名字莊園那邊有人用了。咋就花了三錢銀子,請了個算命先生,給改成了楊陸。”

“楊陸是吧!待會兒跟我會莊園,把宜良修水渠的任務交給你成不成?”

“小的不敢,小的目不識丁,就怕耽誤楊家的事情。”

“不識字,以後跟著先生學,你在修水渠上有些本事,以後這水渠就用青磚來造,多花費些不算什麽。牢固耐用的才是好東西。”

三爺這話一說。那位管事的頭上可就出汗了。都怪自己嘴賤,這事兒能隨便攛掇嗎?青磚的水渠,單單青磚的價格,就要高過現在的花費。自己這不是沒事兒找事兒嘛!

兩人正說著呢!魏芷晴那邊也熱鬧了起來,打眼一看原來是丁泰辰來了。

“正好丁管家來了,咱們過去給你謀個好差事。還有這燒磚的土是從哪裏來的?”

“燒磚的土多是從好田裏取得,土質不好燒出來的磚也不結實。”

燒磚必須得取土,而且還得取好土,燒的磚多了,毀掉的田也多,這個楊猛也沒主意了。

到了魏芷晴那裏,丁泰辰也加入了他們的圈子。正在給魏家女講著宜良的變化呢!

而魏家女的表情可不怎麽好,看著這位怕是聽到什麽不好的消息了吧!

“泰辰,這個楊陸不錯,以後宜良修整水渠的事就交給他了。這些夯土的水渠太不耐用了,以後修造水渠。全部用青磚。”

楊猛一開口,丁泰辰就知道必然是管事多說了話,這青磚的水渠他不是不想修,而是耗費太大,這兩年宜良莊園本就有些入不敷出,再修青磚的水渠,那可真是要連本上倉了。

“三爺,修青磚的水渠不是不行,但耗費太大,再有就是燒磚毀地,宜良的田地多是肥田,兩相對比,不若用夯土的水渠,雖說這個需要每年修整,但咱們的人手不少,不怕出力的。”

這水渠如何修造,不是丁泰辰一人定下的,而是在明湖書院,經過高手指點的,夯土的水渠雖然易毀,但成本低,修造的速度快啊!

“河裏的淤泥能燒磚嗎?”

“這個倒是可以,不僅可以燒磚,而且好的淤泥還能肥田呢!”

“那就把整修河道與修造水渠、燒磚,連到一起來做,這兩年正好雲南幹旱,河道裏的水量少,發動起宜良的莊農佃戶,清淤!

還有宜良不是每年都會毀掉一些良田嗎?挑出的淤泥,一部分用來改造曆年毀掉的良田。再看看如何能遏製山洪毀田,宜良附近如果有燒山開荒的,也要製止。”

改造良田什麽的,丁泰辰還能接受,可河道清淤的花費,那可是個無底洞啊!

“三爺,為了幾塊青磚去治理河道,是不是有些耗費了?”

“基礎建設就要不惜工本,借著時節好,正好清清河道,這連年大旱,弄不好接下來幾年就會有水災的,多花些就多花些吧!無非就是個百八十萬兩,咱們的商路不斷,這些隻是小錢。”

現在楊家真是不怎麽缺銀子,宜良是楊家的根基,做的比別處好些也是應當應分的,再就是現在改造宜良並不是白出力。

滇西已經成了楊家的地盤,在宜良這裏實驗好了,總結一下得失,再把好用的法子搬到滇西去,那就是事半功倍了。

“無論是治水、修渠、改田還是燒磚,你都要和明湖書院的那幫人拿出個章程來,宜良這邊用的好,等時機到了,就在滇西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