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俘改造
根據遠東特工委的“獵熊行動”的戰俘管理改造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和沈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濟南軍區以及各個生產建設兵團的政治部,派出強有力的人員組織領導力量,負責這些蘇聯戰俘的管理和改造。各個戰場的蘇軍俘虜很快的被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地方,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遠東兵團政治部俘虜管理處的各個蘇軍俘虜收容所。由他們進行專業管理。
同時,遠東特工委也派出了大量的以原蘇聯遠東紅旗軍區政委華彼諾夫斯基同誌所領導的蘇聯共產黨解放戰線的成員參與了對戰俘的管理。
蘇聯共產黨解放戰線是在鄧峰為首的遠東特工委授意下成立的秘密組織,這些組織成員都是原蘇聯遠東紅旗軍區主和派的軍官,這個組織的上層軍官都是由華彼諾夫斯基推薦的親信,之後親信再推薦親信.......當然這個組織內部也有一些是遠東特工委安排的。但不管是經過推薦的還是安排的,這個組織的成員都要履行一個絕對必要的程序,就是交代自己所知道的有關蘇聯的機密情報和最少一名主戰派分子......這些被他們舉報的主戰派成員的下場肯定是好不了的。
他們這樣做所得到的好處是可以秘密的履行放棄蘇聯國籍以對中國做出特殊貢獻的外籍人員加入中國國籍,然後秘密的為中國服務,中國遠東特工委保證,他們的待遇不低於在蘇軍的待遇,他們的子女可以選擇在中國或國外的大學學習,費用由中國方麵承擔。
中國對蘇軍戰俘管理也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管理方式。除了將校軍官外,對尉官以下的戰俘不按原來在蘇軍的軍銜和軍種以及被俘的地點進行管理,而是把從個各戰場上所俘虜的戰俘按蘇聯各個民族進行劃分管理單位,進行集中管理。由於完全打亂了蘇軍原有的編製和軍種,在各個蘇軍哈薩克斯坦人俘虜收容所、蘇軍愛沙尼亞人俘虜收容所、蘇軍立陶宛人俘虜收容所.......的這些蘇軍戰俘營的戰俘中,安排進去了大量的蘇聯共產黨解放戰線的成員及這個組織的外圍人員。這些人將協助中國遠東兵團政治部俘虜管理處管理各個蘇軍俘虜收容所裏的蘇軍戰俘,做好這些戰俘的工作,使他們遣返回到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後,能夠成為本民族民族解放運動的一部分。這些蘇聯共產黨解放戰線的成員也將隨著這些戰俘的遣返回到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組織領導本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
以蘇聯各個民族為戰俘管理單位進行集中管理戰俘,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但中國的這一管理舉措,深得蘇聯廣大的少數民族戰俘的擁護。中國俘管人員說,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更好的照顧各個民族的戰俘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才進行這樣的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減少俄羅斯民族的戰俘對他們這些少數民族的戰俘進行種族歧視和各個民族戰俘之間的摩擦等等。
這也讓這些蘇聯的少數民族戰俘之間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親近感。而且生活上的確也真是方便了很多。他們深深的感到中國同誌的工作做的太細了,想的太周到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遠東兵團政治部俘虜管理處也盡可能的為這些戰俘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各蘇軍俘虜收容所對這些蘇聯戰俘,實行彰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人道主義的“三個保障”:一是保障蘇軍戰俘的人格不受侮辱,不打不罵;二是保障戰俘具有較好的生活條件,物資供給略低於我軍戰士的供應生活水平,對於將校級軍官物資供給相當於我軍正團級生活水平;三是保障這些戰俘的身體健康,救死扶傷,治病救人。
這樣做的目地當然不是為養大爺,而是要向這些蘇聯戰俘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是威武之師,在戰場下是仁義之師和中國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在精神上感化他們,在物質上**他們,使他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產生認同感,對中國的生活產生向往。
中國對於管理異國的戰俘有著豐富的經驗,蘇軍戰俘與美軍戰俘不同。對於蘇聯戰俘的管理相對來說要比管理美、英戰俘簡單的多,也好管理的多。首先管理一方和被管理一方,都是來自於社會主義國家,社會體製雖然有差別,但總體上是大同小異差不太多的,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共產主義政治信仰的背景和價值觀。就意識形態一致性的這一點來講,大家又都是**同誌。
在集權的體製下,人的個性是受到極大的抑製的,人權也是滿足“組織”紀律情況下的人權,在這個社會體製中,統治當局向每個社會成員灌輸最多的就是服從,服從,再服從一切要服從組織上的安排,聽從黨的指揮。所以同在一個社會體製下,管理與被管理者,彼此很容易溝通和理解。而不象美、英那些生長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戰俘那樣“沒教養”,事那麽多,要求條件那麽高。
蘇聯由於輕工業和農業比較落後,加之軍隊數量龐大,部隊的供應一直不是很好,衣、食、住總體來說,平時能吃飽,但吃不好,蘇聯士兵的夥食通常包括圓白菜湯和煮蕎麥湯,每天的夥食標準為,750克 黑麵列巴,20克生羊油、或人造黃油、40克蕎麥米或大麥米,副食是:土豆:35克、甜菜:20克、乾蔥:3克或乾香菜、芹菜、根菜:2克,如果有條件的話,可用100克新鮮蔬菜代替。二三天能吃一次罐裝馬肉或熏魚50克。
蘇軍穿的很差,很多士兵冬天就是空心麵襖棉褲,裏麵連襯衣,襯褲都沒有。也沒有棉襪,就幾塊包腳布,厚帆布麵的半腰靴。一頂羊剪絨軍帽和一件象麻袋片子似的呢子大衣。有人說老毛子抗凍,那真是笑話,零下二三十度,有時零下40度,凍誰誰都冷,不抗凍又能怎麽樣。應該說蘇軍還是比較能吃苦耐勞,也有著頑強的生存能力,總體說蘇軍士兵對生活要求不高。
蘇軍戰俘尤其是俄羅斯民族的戰俘,有比較強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情緒,有些蘇軍戰俘認為“過去曾打敗過德國,日本、現在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對這次的失敗有些不甘心。認為中國忘記了是蘇聯紅軍把中國人從日本的手中解放出來。中國人是忘恩負義的侵略者,自己的行為是履行一個軍人保衛國家的職能,是在抵抗中國侵略者。
但這些並未影響他們對中國士兵的裝備和物質供應的羨慕不已。尤其是在寒冷的冰天雪地的野戰條件下,看到中國士兵能吃到口感好,加熱時間短、品質高、熱量可滿足高強度的戰時需要,不受氣候影響,不用明火加熱,僅用無需淨水100毫升左右就能變成熱氣騰騰的570克能夠2-3個人吃一頓的單兵自熱野戰食品。他們就喉結就不停的攢動直咽口水。
許多蘇軍被俘後看到那些在野外看守他們的中國軍隊的戰士或民兵掏出這種單兵自熱野戰食品抓上兩把雪,每隔2-3分鍾翻轉一次,4-5分鍾就能吃到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飯菜,這些把他們驚得目瞪口呆,他們沒見過這麽好、這麽人性化的高科技野戰食品。而且這些中國人吃完後,把加熱寶放入保溫紙桶,即可做成兩個熱寶暖身,捧在手裏溫暖著雙手。有很多被凍得半死的蘇聯戰俘也得到過這種隻需把這放有加熱寶的保溫紙桶口折疊好就能持續釋放3小時熱量的“中國單兵自熱野戰食品暖身器”。
同樣是當兵,同樣是在社會主義國家當兵。可是當兵和當兵的差別怎麽這麽大呢?參加野戰的蘇軍戰俘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過幾天吃不到加熱食品的經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凍傷。最後別說吃到加熱的食品,就是能得到食品這已經是一種極大的奢望了。在戰爭開始幾天後,整個的物質供應就時斷時續很不正常,有時一條1000克黑麵列巴要吃2-3天。愛國沒錯,可是愛國是不能當麵包吃啊,自己愛國,誰愛自己呀?中國士兵愛國,可是國也愛他們啊,看看人家這些中國士兵的吃的穿的用的。這樣的軍隊怎麽能沒有戰鬥力呢。這就是兩國、兩軍的差別,這種差別讓蘇聯戰俘從內心中感到震撼。對自己上級的那些說教產生了動搖。
在各個蘇軍俘虜收容所,沒有鐵絲網,沒有狼犬,沒有碉堡,除了戰俘營大門口有兩個衛兵站崗值勤之外,沒有荷槍實彈的大批軍警到處巡查監視,不過還是不要想逃跑,因為四周的攝像頭會及時準確的發現這種“不良的舉動”。
蘇軍俘虜收容所,一些規章製度是完善的。每個俘管連為一個夥食單位,由連裏的俘虜自辦食堂。由俘虜自己選舉產生了“夥食管理委員會”,自己選出炊事員,自己管理夥食。為了照顧俘虜們的生活習慣,還特地從國內運來了麵包烤箱;
對信奉伊斯蘭教的蘇聯戰俘,則供給牛羊肉。俘虜的夥食標準是每人每天糧食750克,白麵、玉米、大米、食油50克、肉100克、魚100克、蛋50克、白糖25克。蔬菜500克、水果150克。
被服標準是:冬季每人1套嶄新的藍色棉衣、棉褲、棉帽、膠底大棉鞋、棉手套,1件灰色的棉大衣;每人1條棉被褥、1條腈綸毛毯。2件襯衣,3雙尼龍棉線混紡襪子,還有毛巾、牙刷、牙膏、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酒是有的,除了過年過節外,平時那是要到俘虜收容所裏的服務社去買。
絕大多數的人是現實的。這些戰俘們看到,在物質的供應上要遠遠的好於蘇軍的供應,在戰俘營的生活待遇要比在蘇軍好的多。絕大多數人都“安居樂業”。對於個別死硬分子那就對不起了,先送到俘虜收容所特殊訓練教導隊,接受一下特殊的教育。頂多多幾個傷勢過重醫治無效的病例材料罷了。恩威並重,沒有人放著好日子不過,沒事再找不自在。
戰俘們在這裏和軍營的作息時間差不多,早上5點出操 ,7點收操整理內務,早飯後8點勞動鍛煉,11點30分休息,13點30分繼續勞動鍛煉,(有時根據需要安排學習、討論)17點30分勞動鍛煉結束,晚飯後18點30分以班為單位,開會獎評當天的勞動表現,評定工分,這是一個和自身利益掛鉤的事情,戰俘進行的是極其認真的。19點30分看電視,22:00點熄燈就寢。
所以絕大部分蘇聯戰俘感到和在自己的軍營一樣,很多方麵要好於在蘇軍的軍營。所不同的是自己連級以上的上級換成了中國同誌。不過這些中國俘管人員要比原來的俄羅斯長官好得多,也人性化很多。這樣中國的戰俘管理人員和蘇軍這些被管理的戰俘相處的其樂融融,還真有些同誌加兄弟的氛圍。
每個俘管排都有一台電視,每天19點30分-21點30,俘管排組織蘇聯戰俘觀看電視節目,節目的內容是,隔一天的新聞聯播,鴉片戰爭以來八國聯軍列強侵略中國的曆史紀錄片,當然重點是沙俄對中國的侵略曆史;介紹蘇聯各少數民族曆史的專題片以及蘇聯各少數民族和中國友好往來的紀錄片;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和世博會以及中國氫彈試驗的紀錄片,還有就是中國和這些少數民族的文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