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老江真是大才子

江帆同程誌遠商量,能不能生產可以印報紙的紙。程誌遠說,沒問題。他叫人在一池紙漿裏作了漂白處理,很快生產了一批四開的白紙。這種紙比黃表紙白了許多,比其它書寫紙又略黃,但比其它紙厚一些。

紙做出來後,江帆見了很高興,說:哈,這麽多,印報紙三年也用不完啊!老杜說:辦事處和區公所辦公用紙也可以用這個紙,把它裁成十六開就是了。老杜問程誌遠要多少錢,程誌遠說,用不了多少成本,就算我送給八大隊的吧。

有了紙,就可以出報紙了。報社就在申氏祠堂,和辦事處在一起。警衛隊已搬到草房,隻給他們留了一間站崗放哨的值班室,因此申氏祠堂有了閑房。說是報社,其實真正在崗隻有林嵐和餘賽君,林嵐是編輯,負責編排,餘賽君負責刻印。不過,由於報紙剛開辦,江帆在一段時間裏花很多精力在報紙上。他給報紙定名為《抗日報》,四開四版,周刊。他給各版麵的定位是:一版刊發國際國內和根據地的大事;二版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三版刊發根據地各地的新聞;四版刊發宣傳抗日的詩歌散文。江帆自己用毛筆題寫了報頭,報頭除了報名“抗日報”三個大字,還有“銀東陽西鄉鎮聯防辦事處主辦”一行小字。報頭刻在薄木板上,用紅油墨印。

餘賽君見了江帆題寫的報頭,大為讚歎,她跟林嵐說:老江真是個大才子!你看這字寫得清新飄逸,蒼勁有力,寫得實在太好了!

林嵐跟餘賽君兩人雖有分工,卻什麽事都一起做,一起編稿,一起畫版,一起刻蠟紙,一起油印。第一期報紙,他們手忙腳亂地忙了十多天沒弄成。結果還是江帆來幫忙才印出來。原來他們剛學刻鋼板,一張蠟紙隻能印一百多張報紙。按江帆的計劃,至少要印一千五百張報紙,兩個人光刻蠟紙要花多少時間?江帆見他們日夜在忙,卻一直沒弄好,就來看看。看了他們刻的蠟紙,哈哈大笑,說:怪不得你們到現在沒印出來,是你們刻鋼板的技術不行。於是他坐下來親自刻了一張,結果印了七八百張,蠟紙還沒破,隻是印量夠了,不用再印。江帆刻的字好,而且刻鋼板的技術又這麽好,讓林嵐餘賽君兩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江帆跟他們說:這沒什麽,熟能生巧,我在新四軍裏就是幹這個的。然後教他們如何刻鋼板如何油印,並教他們可以先印好報頭備用。江帆看他們兩人忙不過來,又從戰地服務團調來一個叫王峰的過來負責油印。

辦事處通知各區公所,要求各區確定一名通訊員,為報紙提供稿件,內容主要是當地新聞。報紙印好後,由通信小隊送往各區,區公所派人在集鎮和各大村莊張貼。後來各區都反映,報紙數量太少,不夠發,印數又增至三千份。

戰地服務團共有三十多人,住龔氏祠堂,這些文藝兵的住宿辦公全在裏麵。祠堂有個戲台,正可以用來排戲。江帆派人到四明山根據地取來了一些戲曲劇本和歌曲。戲曲有《放下你的鞭子》、《蘆溝橋之戰》、《打鬼子去》、《張家店》、《我們的故鄉》等,歌曲有《黃河大合唱》、《遊擊隊之歌》、《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十送紅軍》、《鬆花江上》等等一些。當地農村原來有很多劇團,鬼子來後都不演戲了,幾個區公所收購了一批戲裝和道具,送到棗溪來。

戰地服務團組成後,馬上開始了緊張的排練。他們中很多人原來是農村業餘劇團的,有的是昆曲,有的是亂彈,有的是徽戲,都有演戲的功底。他們先學唱一些革命歌曲,然後排一些傳統的折子戲。打算磨合一段時間後再開始排正本戲。

戰地服務團是一邊排戲,一邊演出的。他們剛學會唱革命歌曲,就給八大隊戰士開演唱會。接著給戰士們教唱歌。八大隊戰士最愛唱的是《大刀進行曲》,他們覺得唱這個歌很帶勁。八大隊戰士每人有一把大刀,都愛舞大刀。舞大刀,成了八大隊的良好傳統。辦事處讓人製作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刀,每當新成立一個中隊,除了發槍,都給新戰士發一把大刀。吳琅坤去世後,就由申智鐵、龔德興、李剛、申智青等人教授吳氏刀法。後來新兵多了,而且有些戰士已經打得很好,就幹脆由老兵帶新兵,讓打得好的老兵給新兵教吳氏刀法。“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軍營裏一天到晚有人在唱這首歌,有人還邊舞大刀邊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