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世界新格局
印尼暴發反(蟹)華事件時,歸國的這三十餘萬東南亞華僑,新中國在廣東和福建組建了專門的華僑農場接收了他們,同時依林漢的意見,在這些華僑中大量征兵,組建所謂“南洋華僑解放軍”,為未來在東南亞建國華人國家作準備。
在新中國的幫助下,中國方麵出人出力出組織,幫助林漢將這些歸國的華僑組織起來,捏成一個團體,建立從上到下的組織骨幹。
中(蟹)共方麵履行了當年在蘇區達成的協議:新中國建立前,林漢不惜一切代價讓新中國提前建立了。事後新中國方麵則幫助林漢在東南亞建國“反哺”。
要做大事,要建國,組織和幹部是必不可少的資源。名義上林漢是這個東南亞華僑聯盟的最高首腦,但具體人員骨幹的組成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新中國方麵提供的。
在林漢看來,自己在南洋的華人組織情況有點象1950年時的北朝鮮,或北越,受中國中共那夥人影響極深,組織內更是被滲了大量的“沙子”。
不過林漢和金太陽最大的不同是,他並不是個權力欲望很強的人,本身更是懶散喜受享受隻想當太上皇的懶人,撐死作個動動嘴的白紙扇師爺就是他穀欠望的極限。對於自己的組織被中(蟹)共方麵滲透嚴重並不是太在意。到目前為止,他和新中國高層領導的關係,還處於“蜜裏調油”的黃金時期。
在接到英國人準備引日本人進入馬來半島的重要情報後,中國方麵的高層經過幾天的商量。決定暫時放棄在這個時間點發動馬來戰役。
放棄馬來戰役的原因很多。
首先是新中國的工業能力實在太差,從本土到東南亞,距離實在太遠,補給難以距上。現在貧弱的汽車補給能力,哪怕是維持在印度東北部的戰線都十分吃力。
其次就是馬來半島的地形過於狹長。極易遭受敵人通過海上登陸的方式攔腰切斷後路,重演曆史上朝鮮戰爭時仁川登陸的一幕。
第三點則是來自美國的威脅,如今美國人親自下場摻和二戰的可能情越來越大。在美國國內,官方正在為全麵參戰做輿論準備。從前熱鬧非凡的反戰的言論,現在在美國官方的報紙上已經很難看到了。也正因為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夾在馬來西亞和中國之間的泰國。到現在還在玩所謂的“中立”的路線,始終不允許解放軍過界。
而為了給中國更大的壓力,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應英國人之邀,已派出兩艘戰列艦進駐新加坡執行“護橋任務”,其對中國示威義不言而喻。
現在李華梅臥底日本成功。通過李華梅從日本傳回的情報顯示,德國人在挪威海海戰的多次勝利,嚴重刺激到了日本政府,日本人也妄想仗著自己擁有“艦娘”,重演德國海軍的輝煌。
當林漢在中國和中共高層討論亞洲的戰略問題時,法國戰役也已入了最後的尾聲。
6月11日,德國c集團軍進至馬恩-萊茵運河上,此時a集團軍已攻克凡爾登。法軍50萬被包圍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數逃往瑞士外其餘全部被殲。到了六月14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到了六月二十日。在法國小鎮貢比涅,法、德兩國簽署停戰協定。一如曆史上發生過的那般,簽字儀式並不是在鎮上著名的城堡裏,而是在一節火車車廂裏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就是在同一節車廂內,德國向協約國投降。為了洗刷這個恥辱。同時報足德國人“報複”的心態,漢娜象曆史上的希特勒一般。命人將這節車廂從博物館裏拖出來,充當法國簽定投降書的場所。事後這節車廂被拉到德國。收入德國的博物館中保存。
根據停戰協定的條款,德國將占領法國北半部以及法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法國軍隊將被解除武裝並予以遣散。法國將支付德國占領軍的費用,所有的德國政治難民將交還給德國。
和曆史上不同的是,對於法國的國土,德國的野心不大,僅僅隻是要求收回一戰後被法國占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北部沿岸,出於“防空的需要”,暫時交由德國人處理。
至於法國戰敗賠償金,漢娜聽從了林漢意見,考慮到未來“歐洲一體化”的需要,漢娜僅僅隻是要求法國人將一戰後德國對法支付的賠償金原數加利息歸還即可。
在此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他對國民的講演中,呼籲法國堅持抗擊希特勒的戰鬥。但此時的法國,全體上下大多數人滿腦子皆是:讓這場該死的戰爭早點結束吧!
類似的念頭,所以貝當政府對此毫不理會。
丘吉爾在對議會發表的演講中說:“如果我們勇敢地抵禦希特勒,整個歐洲就會解放,全世界便可走上陽光燦爛的廣闊原野。但是如果我們失敗了,整個世界包括美國在內,包括我們所熟悉所關切的各國,將陷入一個新黑暗時代的深淵。”
丘吉爾意識到他的講演不能阻止德國人的侵略。因為他也承認,法國戰役已經結束,英國戰役即將開始,西方文明的存亡在此一戰。
盡管麵臨了比曆史上更大的壓力,但英國政府還是象頭你強牛一般,不顧一切地要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
在此期間,美國人也派出特使來德國找希特勒,要求德國提前歸還從前大搞工業化和軍備時象美國人借的巨款。
為了更早地涉入歐戰,美國人已開始攙袖子上場,為全麵參戰做準備工作了。
而到了六月二十二號,一條爆火乍性的消息傳出,瞬間震動了全世界。
英國政府在這一天高調地發動聯合聲明,聲稱將邀請日本陸軍進駐馬來半島。
一時間,全世界都被英國政府這種膽大無比的引狼入室的行為,刺激得險些回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