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轉向
對於將戰後將海軍噸位削減為英國的一半,漢娜也沒有異意,現在德國最大的威脅是東邊蘇聯恐怖的裝甲集群。1945年已過了一半的時間,曆史上的蘇德戰爭甚至在這個時候已經結束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蟄伏發展,漢娜也不知道瘋狂的斯大林在國內堆出了多少萬輛的t34坦克。德國必須將絕大部分的軍費轉向陸軍,這已是必然。
關於英德海軍比例問題,漢娜的底線其實更低,她甚至決定將海軍噸位降到英國的百分四十以下,以便能騰出更多的軍費給陸軍。不過是她藏在心裏的最低底線,不會對英國人說出來,也方便未來控製浮動。
而且1941年後德國海軍已有意減慢了裝備速度,現役軍艦總噸位不過是英國的六成左右,在建軍艦更比英國少,稍稍裁剪一下都很容易達到協議要求。航母的時代已經到來,導彈時代也已露出端倪。戰後德國要大裁海軍,首先要動手就是對現役的四艘戰列艦開刀,德國要減少海軍規模其實很容易。在漢娜的計劃裏,在一年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沙恩姐妹艦,是首先要處理的。如果可能,她-很想將格奈森瑙號賣到中國。而未來要裁撤過多的航母時,漢娜預想中的另一個買家是意大利,隻是可憐的意大利人到時候恐怕拿不出太多的錢來。
在英德迅速修好的過程中,德國的另一個“善意”的表示,是將一年戰爭時俘虜的五條英國潛艇暗中歸還英國作為“示好”的表示。一年戰爭中,德國海軍靠著艦靈開掛,擊沉、俘虜了大量的英國潛艇。整場戰爭中,俘獲的英國潛艇數量高達十九艘之多。
戰爭結束後。由於德國人自己的潛艇數量也有些嫌多了,這些英國潛艇顯得很雞肋,零件補給更是大問題。為了處理這些潛艇,德國人便宜賣給“老朋友”挪威一艘,芬蘭人一艘,以石油換軍艦的方式賣給意大利人兩艘。蘇聯人也買下一艘用於研究,同時還以廢鐵的價格半賣半送地賣給日本五艘用於坑美國人。
餘下的九艘中,型號較舊的四艘被拆除,性能最好的五艘由於較新,被封存處理,同時在國際上尋找新的買家。德國人原本是想將這批潛艇賣給中國,但由於英製潛艇零件配件不配套,配件獲得麻煩,如今中國的海軍裝備主要是走德係路線。不願意再增加一個英係品牌帶來維護上的麻煩——一年戰爭後,德國產潛艇也因為數量太多也正在滿世界推銷中,中方買的是德係潛艇。
如今英德開始友好後,德國人就將手中最後五艘雞肋般存在的英國潛艇作為“英德”友好的標誌歸還英國。
1945年,全世界還存在另外兩個稱得上有存在感的海軍強國,一家蘇聯,一家是意大利。至於法國海軍,可憐的法國人。現在隻有一艘黎塞留戰列艦,以及三艘“古董”戰列艦。至於另一艘隻完成了一座炮台的讓巴爾號戰列艦,由於法國被漢娜巧妙利用赤化一分為二,主要工業基地都在北部的南法無力完成的餘下的工程。該艦最終於1943年被美國人高價租借走,美國人沒有為該艦添上餘下的那座炮塔,而是利用該艦平台大的特點,在上麵堆徹了一堆的防空炮。將其作為一艘大型防空戰列艦使用。
而蘇聯海軍,1945年時,蘇聯人除了家中數艘沙皇時代留下來的“古董”戰列艦外,還擁有了兩艘戰列艦,兩艘戰列巡洋艦和三艘航空母艦。此外第四艘航空母艦正在建設中。完成了蘇聯紅軍陸軍的軍事化後,又“意外”地收到了漢娜送過來的大禮——冰島海軍基地,斯大林骨子裏的“紅海軍”情懷同樣被挑起了。
在這個時期,蘇聯所以還建造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原因很多。一是從前德國“熱心”地幫助蘇聯造艦,其次是一年戰爭中德國海軍夢幻般的表現,讓斯大林產生了誤判。而那份漢娜的“陽謀”,租借給蘇聯的冰島軍事基地,加上蘇聯紅軍在一年戰爭中輕取土爾其,強行“租借”達達尼亞海峽東岸五十公裏的地區,蘇聯黑海艦隊紅海軍進入地中海的通道也被徹底打通了。
“西線安寧”,陸軍完成軍備,國際戰略環境一片大好,在諸多“利好”的局麵下,斯大林怎麽可能不對海軍加大投入。
神聖衝擊開始時,蘇聯人終於明白航母才是未來海戰的王者,可是手上的兩艘戰列艦和兩艘戰巡皆已完工或即將完工,投錯了資也隻能認了。其間缺少戰列艦的美國人倒是動過購買蘇聯級戰列艦的心思,但是習慣趁人之危的斯大林又要價太高,美國人自己又有了蒙大拿級的建造方案,最後還是沒有談攏。
1945年時,蘇聯紅海軍的整體實力,已經超越了意大利海軍,不過由於蘇聯特殊的地理環境,其海軍主力被波羅的海和黑海分割開來,在地中海上,明麵上還是意大利人占上風。
如果有可能,林漢一家人都非常想將蘇聯人也拉下水,參予到對美國人的圍攻中,
但是無論是漢娜還是阿爾托利婭都不敢將一切押在斯大林身上。
斯大林是個極精明謹慎的人,最愛做的事就是坐山觀虎鬥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曆史上連打個芬蘭都要和德國做交易,要蘇聯海軍繞過半個地球去太平洋打美國人,完全就不現實——其實就算是德國,漢娜能把德國海軍調到太平洋上和美國海軍開戰,在德國內部也是遇到了不少的反對意見。許多德國人同樣想不通為什麽要替英國人流血,英美交惡德國隔岸觀火不是更好嗎?
隻有少數有戰略眼光的人才支持漢娜的觀點:美國實在太強大了,如果不趁著這最後的機會重創他,未來的一百年裏,無論是英國人還是德國人,在海洋上都會被美國人壓得喘不過氣來。若不是漢娜母女倆的另一個身份“希特勒”的威望在德國人無人可阻。這個在太平洋上的英德日三國聯盟根本就組建不起來。
至於最後一個“勉強”有資格參予太平洋海戰的國家意大利。一年戰爭結束後,意大利國內經濟至今沒有起色,至今沒有一艘新的大型軍艦下水服役,依舊隻能將一票的舊艦修修補補繼續服役,唯一擁有的兩艘航母還是德國貨,而且全是護航航母。一艘是一年戰爭前德國“送”給意大利的護航航母。另一艘則是戰爭結束後德國人按石油換軍艦的協議抵押過來的。太平洋戰場早已是航母時代,意大利海軍的這些“澡盆艦隊”,拉到太平洋上也隻是笑話而已。
麵對著越來越可怕的美國海軍,在1945年上半年,英國人除了拉攏德國人,通過談判最後確定日英德三國聯手對付美國人外,英國人做的另一個件露骨的事,就是在金融市場上狙擊美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在全世界發行了大量的戰爭債券。關島海戰爆發後。美國海軍雖然被日本人打得全軍覆沒,但美國龐大的工業實力擺在那兒,當美國國會推出龐大的造艦預案後,其銷向全世界的戰爭債券銷路一片看好,大家都對美國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很有信心。
在神聖衝擊開始後,全世界發現美國人是在和“神明”為敵時,美國國債就開始下跌了。
但到了1944年下半年後,隨著一艘又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和“周刊航母”流水般地湧出船台。全世界對美國的信心再一次高漲。
但在1945年前新年前後,英國金融業的人在政府的暗示下。開始在紐約和倫敦證交所拋售美債,同時估空美元。
而後隨著“三神聚會”,英德兩國露骨地表現出對日本的支持,全世界的投資者和投機者,再次不再看好美國,一些精明的人甚至想到了日俄戰爭時。當時全世界聯起手來坑俄國的場景。隻是這一回大家坑害的對象,由俄國變成了美國。
在那之後,美元美債就一路走跌。
在戰爭時期,美元美債下跌絕對不是好事,而這幾年來。由於美國來越極端化的政策,政治、宗(蟹)教迫(蟹)害加劇,國內資本外流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而這些情況,都正在一點一點掏空美國這棵大樹的樹根。
而到了1945年,英德對美的態度在國際上明朗化後,被美國視為後院的南美,情況也出現了變數。
1941年歐洲戰爭結束後,在林漢收買的筆杆子的鼓動下,美國利用英國衰弱,挾“世界第一海軍”的威勢,妄想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幣。
但是這一政策,由於幾大強國的聯手抵製,最後不了了之。但是在這過程中,美國還是說服了南美三小強:巴西、阿根廷、智利,讓他們同意在貿易中以美元結算。而後的幾年裏,美國加大了在南美,尤其是在巴西的投資力度,其在巴西興建的鋼鐵廠,更成為後來巴西脫離種植園經濟,走上工業化道路的標誌。
但是美國和南美三國的經貿往來,在1945年後,也開始遇上了麻煩。
“三神聚會”後,這三個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做著拋售美元,換取他國貨幣的事。對於正在金融市場遭受老歐洲聯手狙擊的美國來說,這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慘事。不過由於現在的美國海軍恐怖的實力,三國首腦倒還有點頭腦,不敢在國際金融貿易上露骨地放棄美元結算,但是他們已經通過各種手段試探美國的態度,想要結束目前交易用美元結算的狀態。
在金融行業被各國狙擊,導致美元的國際匯率大跌,由此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1945年的美國,雖然可以生產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商品,但是同樣也離不開從外進口原材料和一些不擅長的商品——比如英國產的蒸汽輪機、鍋爐,德國產的晶體管電台,南美進口的各種類稀有礦石等等。
美元的大貶值,令美國獲得這些資源所要付出的代價更大。由於擔心美國戰敗,這些國家在和美國進行交易時,很多時候已經不要美元,而要求美國使用黃金類的硬通貨或別的等價物品進行交易。
老歐洲和美國間的戰爭,在1944年底就已經在金融市場上悄悄開始。
而在1944年時,美國人在太平洋上得到的情報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國人一直加在其在南太平洋,尤其是大洋洲諸多島群的防禦力度。其中英國人更花了極大的力量在新幾內亞島。進入新幾內亞島及其周邊大小島嶼,在那些平原,適宜耙耕種、居住的島嶼上進相關的基陸設施建設,興建各類的移民點。
不僅僅隻是新幾內亞島,澳大利西北部從荷蘭人手裏搶來的東帝汶島等諸多島嶼,英國人也加大了在這裏的投入力度。
而英國人投資力度最大的地點卻是澳大利亞。他們在這裏投資興建了鋼鐵廠、建造了飛機製造廠,坦克車間,到1945年時,澳大利亞已經能生產包括噴火戰鬥機和巡洋坦克在內的許多軍用物資。
美日在太平洋上開戰後,英國人越來越害怕美國在戰的吞並澳大利亞。加大在大洋洲的投入,增加這裏的武器自給率,對於保證澳大利亞安全的意義非同一般。
而英國高屋內部,現在的另一個狂想,正是正是阿爾托利亞提出來的,將大英帝國的核心從歐洲轉移出來,搬家到大洋洲。
現在打著“美國威脅論”的言論,正好方便掩護其將部分地國內產業轉移到澳大利亞。
把英國搬到大洋洲,這一計劃有點象天方夜譚,阿爾托利婭的這個狂想在英國上層中有不少的支持者。對比一下如今牛氣衝天的美國,英國國內上層的許多精英人士,皆象她一樣意識到歐洲這張單人床太小了,實在是不能再擠在這裏了。跳出髒泥潭,將國家核心移動大洋洲這個孤懸大洋中的大島上,才是英國帝國未來的出路。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在1944年年初,按阿爾托利的意見,英國國內出版了一本架空小說,名為《假如當年拿破倫登陸英格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