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雄心之艦男穿越記

林漢家的動物園

坦克的開發設計,必須具有前瞻性。一款坦克的開發周期很長,其設計前必須考慮到對手坦克的發展進度。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穿越者來說,最大的優勢就可以提前知道對手技術發展的進度而製定自己相應的開發標準。

對於二戰來說,坦克的發展速度和飛機性能的提升很相似,皆是一年一個樣。兩年前的經典,在各國間你追我趕之後,兩年後就成了過時貨,又要蘇德兩國的情況最為突出。

被林漢粉碎的這個曆史位麵,林漢和漢娜雖然製定聯合蘇聯,赤化歐洲的戰略方針,但兩人也無法預伏蘇德之間的脆弱“和平”,到底能維持多久,所以在製定坦克升級方案時,一切皆是以最壞的情況預估。而對麵蘇聯,斯大林出於對“穿越者”“先知”的恐懼,也是拿著鞭子強逼蘇聯設計師不停開發升級新式坦克以便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所以兩國盡管一直和平,但裝甲兵的更新換代速度卻是極快。

對於德國裝甲兵來說,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受凡爾賽條約限製,整個國家的軍工發展被長期壓製得無法正常發展,被迫“放羊”的時間達十數年之多。

坦克的開發設計,同樣也必須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 印地走,一點一點地進行技術積累。德國坦克開發時,漢娜不是不想一步登天直接開發出三十噸級別的坦克,但是這根本不可能。技術的開發,最講究積累,不顧現實直接亂上三四十噸甚至五十噸的坦克,那會扯到蛋的。

林漢一家人很明白這一點。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製定了“小步快跑”的科技開發計劃。

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最大困難就是“研發”方向難以確定。

當一項新興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進入了分叉口處,麵對著麵前突然出現的多條分支,似乎每條都能通向終點,科技家們在路口處時往往不知所措。最後能做的,要麽是賭博式地選一條走下去,或者仗著財大氣粗。不怕燒錢,每條路都試過去,用實踐是檢驗真理這條絕對正確的“手段”,以燒錢的方式“燒”出一條路來。

不過對於1932年還在處於經濟危機的深淵中的德國來說,他們不可能象財大氣粗的美國人般,用燒錢的方式燒出一條路來。

而原曆史位麵的德國,正是因為搞不清楚方向,又什麽都想嚐試一下。耗費了無數的經費,更浪費掉大量的時間。導致坦克開發進度嚴重落後不說,到最後更直接點歪了科技樹,選擇了最糟糕的一條路:重疊式負重輪這最錯誤的方向。

不過這個位麵的德國,由於有穿越者相助,來自後式的林漢和漢娜,非常清楚未來十年。甚至是五十年裏坦克的發展方向。

從一開始,德國的坦克的開發,就定下了:較大直徑負重輪、傾斜裝甲、扭杆彈簧懸掛這三大發展方向。

而坦克開發的遠期方案,則是以三十噸坦克、88毫米~105毫米坦克炮、柴油發動機、通用底盤為終極目標。

艦男位麵一號坦克發展史

早在1932年希特勒比曆史提前半年當選德國總理之前,德國陸軍軍械局在1931年就秘密下令開發一種造價低廉。能立即生產的過渡型坦克。幾家公司公展開競標設計,結果都十分相似。軍方最後選中克虜伯公司設計的lka1底盤,為了保密,稱其為農業拖拉機。

如果就這麽按原來的曆史走下去,克虜伯公司要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即一直拖到1934年四月,才能將這個型號的坦克正式定型,即後世的著名的5。5噸級別的i號坦克。

克虜伯公司開發設計的一號坦克是不折不扣的訓練坦克,兩人車組,武器僅能安裝兩挺7.92毫米機槍,裝甲薄,常見有許多開口、裂縫和焊縫,車體強度差,連說是反坦克炮了,就連帶鋼芯穿甲彈頭的機槍或反坦克槍,都能輕易地擊毀他。

不過希特勒在1932年提前半年上台後,在穿越者的幹涉下,已經開發出毛胚的克虜伯公司的lka1底盤,被直接扔到了一邊。知道自己是在和時間賽跑的希特勒,已沒時間去等克虜伯公司完善的他的設計,他直接要求克虜伯公司直接抄襲英國著名的維克斯輕型坦克設計,並定下達硬性指標:在1933年八月前必須生產出超過五百輛坦克交付陸軍坦克教導師使用。

在這之前,德國方麵已經通過蘇聯,偷偷地獲得了一輛維克斯坦克,以及蘇聯方麵轉手倒賣提供的該型坦克的圖紙。(注:蘇聯一開始購入維克斯的目的即對這種坦克進行測評,測試結果發現比他們自己研發的坦克還要來的優秀,因此向維克斯購買生產授權在蘇聯大量生產,蘇聯自製的即為t-26輕坦克。一開始蘇聯生產的t-26為a構型(換裝蘇聯製dp機槍),隨後將炮塔改裝變成一炮塔安裝37毫米炮,另外一個炮塔仍然安裝機槍的混合構型,這兩種構型並沒有生產非常多的數量,真正量產的款式為b構型修改型,安裝了45毫米坦克炮以及2挺機槍。最終生產型t-26除了改用了焊接製法,還采用了加入避彈構型的鑄造炮塔。)

克虜伯公司依蘇聯人的提供的維克斯坦克的圖紙,直接開始生產德國版的維克斯坦克,德國陸軍將其命名為一號坦克。在此期間,德國方麵也得到了一輛維克斯坦克的蘇聯改進型——即著名的t26輕型坦克。(注:曆史上蘇德蜜月期時,蘇德兩家軍事交流是非常廣泛的。早期型的3號坦克甚至在蘇聯測試過。)

在吸收了兩家坦克設計的特點後,克虜伯公司的坦克設計師,依漢娜的要求對維克斯坦克進行了以下的改進。

1、加強承重懸掛構件的強度設計,進行類似t25的改進,以便其能達到漢娜提出來的十噸坦克的設計標準。

2、參考t26的布局結構,改兩人車組為三人車組。

3、擴大炮塔座圈。依漢娜提供的草圖為為參考,重新設計炮塔,提高後座空間距離,以便能安裝一門40毫米/60倍徑的反坦克炮。

雖然心急火燎的希特勒下達了1933年八月前就要交貨的硬性指標,但實際上完全沒有準備好的克虜伯公司,一直拖到當年十一月才開始量產坦克,第二年一月僅完成三百輛i號a型坦克的生產計劃,而餘下的240輛一號a型坦克,則是被奔馳公司和“艾瑞絲.蒂法”公司在此期間完成了訂單。

主要原因還是凡爾賽條約的限製。以德國那糟糕的軍工生產體係的因素。在知道德**工體係生產如此拖遝之後,希特勒不得不從上台一開始就對德國國內的軍工體係進戰略性的調整,也影響到了該型坦克的生產。

不過此時的一號a型,隻能說是一個半成品——為其配套的40/60倍徑的反坦克炮,此時根本連影子都沒有。古德裏安的三個坦克教導師接收到的540輛一號a型坦克,都隻能臨時裝上一挺7.92毫米的機槍湊數。

不僅如此,為了加快生產速度,節省成本。這批一號坦克雖然完全可以承受十噸的體重,但a型裝甲都被減薄到8~12毫米。僅能抵擋步槍和普通機槍子彈,使用專業的反坦克槍就可以輕鬆地擊穿其正麵裝甲。

這一批的一號坦克中,十噸重的b型隻造了二十輛用於測試底盤測試,以便為將來的改進提供經驗。

該型坦克雖然就戰鬥性能而言極差,但也有先進的閃光點在於,和其原型維克斯坦克相比。車體前部被拉平成一整塊六十度傾斜的裝甲板,其外型和未來1936年型的維克斯坦克十分接近,隻不過炮塔換成了一個更加碩大的炮塔以方便將來安裝更大口徑的火炮。

此外另一個先進的地方是其為了便於生產,整個坦克底盤外型設計時是“用直不用曲”,盡可能多地減少拐角折疊階梯構造。盡可能地“使用整塊裝甲板”,其外觀看上去有一種流線型的“流暢美”——早期的坦克設計,甚至可以說是1942年的前,各國的坦克設計,在外形上都十分地奇葩,無論是蘇聯的t26、bt5、bt7,或者英國的那一票巡洋坦克或步兵坦克,或者法國坦克,以及美國的m2、m3係列,也包括曆史上德國的一號到四號甚至是虎式坦克,其車身外型上看上去皆象梯田般,高低不平,又是直角又是拐角。這種設計毫無用處不說,既增加了製造工時,又嚴重影響了防禦強度,美觀性上,更是可以用“醜得要命”來形容。

這種糟糕的坦克外形設計,曆史上各國要到戰爭進行到1941年後,才逐漸地意識到原先的這種外型設計簡直愚蠢至極,這才紛紛開發出擁有“流線型般流暢”外表的坦克。

一號a型坦克裝備德國陸軍教導師,由於其漂亮的流線型外觀,很快得到了坦克兵們的喜愛,為其取了個叫“婚車”的外號——意思是說可以開著這款坦克去娶妻。

此外另一個先進之處,就是該型坦克雖然是作為訓練車裝備部隊,卻早早地裝備了最先進的晶體管電台和車載通訊係統,對協同作戰來說意義重大。不過該型坦克在參加西班牙內戰時,德國為了不過早暴露電台的重要性,故意拆除了坦克上的電子設備。

一號坦克裝備德國陸軍裝甲教導師後,在官方的宣傳中瀕瀕亮相,並一度成為媒體上耀眼的明星。當時,英國方麵故意將一號坦克的照片和維克斯6噸坦克的照片擺在一起做比較。指著他的懸掛嘲笑德國人無恥地抄襲了維克斯坦克的懸掛設計,並故作不屑地道:“不要以為搬了個腦袋(指炮塔),披了件新衣服(指車體外型的不同),我們就認不出你是抄襲我們的設計了”。

一號a型裝備部隊後,問題不少,首先就是遭遇發動機馬力不足的問題。其原先使用的是100馬力的風冷式汽油機。其用在減重版的七噸級的一號a型坦克上也隻能說是馬馬虎虎勉強夠用。

而用於十噸重的b型時,動力問題就非常明顯,則是由於發動機馬力不足三天兩頭出問題,不得不重新選用新的發動機,也就是後來開發出來的c型、

c型更換了一台120台馬力的水冷式汽油發動機。不過這時由於軍方的生產重心已經轉移到二號坦克上,c型坦克隻拿到了200輛的訂單,其全部都由艾瑞絲.蒂法公司在1934年時生產完畢。

此時德**方雖然已開發出pak3640毫米/45倍的坦克炮,但是林漢和漢娜都知道在未來的西歐戰線上,40倍/45毫米的坦克炮根本啃不動英法聯軍的坦克。所以對生產這款坦克炮根本就不熱心,依漢娜的建議,希特勒要求將炮管長度提升到60倍徑。

由於這種長度的炮管,其炮管生產任務和博福斯高炮重疊。加上當時中國戰爭爆發,官方要求優先給40毫米博福斯高炮生產讓路,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40毫米坦克炮的產能嚴重不足。生產出來的40毫米坦克炮,也被更先進的二號坦克搶走。所以到c型為止,一號坦克始終都被迫使用機槍作為主要武器。

一號d型是1934年六月開發出來。將一挺7.92機槍更換成了20毫米機關炮,總算讓這款坦克換裝了火炮。此時德國坦克的生產重心已完全轉移到二號坦克上。專門生產的d型坦克產量極少,全部產量不到二十輛,軍隊中裝備的d型,大多數是從現有的a~c型中升級而來。

e型是換裝了30毫米mk108機關炮的版本,和d型類似,皆是從舊型號改進而成。專門立項生產的是一輛都沒有。這個型號的坦克主要都出口西班牙參予西班牙內戰,由於出口時德國人故意拆除了坦克裏的電台,加上火力貧弱,其在西班牙戰場表現一般。不過西班牙共和軍在接收了一號坦克後,通常是將被打壞的報廢的t26坦克上的45毫米坦克炮安裝到一號坦克上。由於一號坦克的炮塔是為40毫米/60坦克炮設計準備的。安裝使用t26的45毫米/46倍徑炮根本不成問題,倒是取得了不少的戰果,但裝甲太薄的缺點一直為西班牙人垢病。

f型是波蘭戰役前出現的,這個時候一號坦克終於結束了隻有裝甲隻有8~12毫米的尷尬,根據戰爭需要進行了裝甲防護升級,將全重增加到了十噸。

g型是1941年法國戰爭結束後出現的,其火炮安裝的是從繳獲的法國b2坦克和s35坦克上拆卸過來的47毫米/3548,英國的百人隊長,都是四人車組。

造成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是在於車載無線電台技術的進步。在這個位麵,由於穿越者的影響,晶體管電台比曆史上早了近十年出現。相對於老式的電子管電台,晶體管電台體積小,重量輕,操縱簡單方便,已不再象老式電子管電台般需要配備專門的通訊員,車長一人就可以兼職這一任務。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新設計的電轉動炮塔,讓炮塔轉速提高,使得火炮同軸機槍可以替代車體機槍的作用,四號坦克發展到d型之後,就完全取消了車體機槍,帶來的好處是車體正麵裝甲避免開口。防護力大大提升——當然,缺點是車體機槍沒處裝,對步兵能力有所下降。

在1944年前,這種設計顯得有些過於激進了。但漢娜考慮到未來的幾年裏,蘇德之間不太可能有戰爭。而現在正是技術進步和裝甲兵(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