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1]。開河變鈔禍根源[2],惹紅巾萬千[3]。官法濫[4],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注釋]

[1]奸佞:善以花言巧語獻媚的人。

[2]變鈔:元統治者規定老百姓一律用紙幣,紙幣常貶值,掉換新幣時要貼補工料贄。下文“鈔買”與此同義。

[3]紅巾:指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紅巾起義軍。

[4]官法濫:指官吏貪汙成風和拿錢買官。

[賞析]

這首小令像一把鋒利的短劍,將批判的鋒芒直指元朝最高統治者,淋漓盡致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堂堂大元朝,貪官汙吏當權。河水泛濫成災,新鈔大量印造,貨幣迅速貶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紅巾軍千萬人起義。苛捐雜稅繁雜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聲載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錢換錢,什麽時候見過這種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貪官汙吏,賢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憐!

小令一開頭毫不掩飾地將批判的對象直指貌似強盛的大元朝,尖銳的貶斥,辛辣的譏諷,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元朝統治者的蔑視。接著用“奸佞專權”四字一針見血地戳到了當時社會的病根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從三個方麵揭露當時勞役苛重,經濟凋蔽,民不聊生的真實情況。一是“開河”。元蒙統治者為把江南的糧食運到北京,征調十幾萬萬民夫開鑿黃河故道,繁重的勞役,使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同時也使分散各地的民工集結在一起,為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提供了條件。二是“變鈔”。官府經常更換幣製,每換一次新幣,要人民補貼工料費,官府豪門用舊鈔倒賣新鈔,引起物價高漲,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三是“官法濫,刑法重”。元代的刑法,名目繁雜,多如牛毛,僅《元史·刑法製》上明文記載的就有“五刑”“十惡”“職製”“大惡”“奸非”“盜賊”“詐偽”等多種,人民對官府的殘酷統治稍有不滿,便要被處死或者被流放。正是由於朝廷腐敗,刑法泛濫,所以才出現了“人吃人,鈔買鈔”的慘況亂象。人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就不得不揭竿而起了。元統治者征集民夫開挖黃河故道,就成了元末農民起義的直接導火線。“惹紅巾萬千”,一個“惹”字說明了“官逼民反”的道理;“萬千”二字,指出了農民起義隊伍的浩大,勢不可當。小令末尾,又回到揭露元朝政治腐敗的根源上,“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幾句,與開頭的“奸佞專權”緊相呼應,對統治階級內部的惡劣腐敗狀況又作了進一步的樸充。做賊的當官,當官的做賊,可以想見,這樣的官府該是多麽渾濁、黑暗。最後一句“哀哉可憐”,是作者發出的深沉慨歎,它和第一句“堂堂大元”相照應,大大加強了全曲的諷刺意味。

這首小令,觀點鮮明,鋒芒畢露,用語概括,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簡直是一篇聲討蒙元統治者的檄文。元末明初的名人陶宗儀在他的《輟耕錄》一書中曾錄下這首小令,並加評注說:“《醉太平》一闋,不知誰所造。自京師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以其有關於世教也。今此數語,切中時病,故錄之,以依采民風者焉。”這段話,對這首小令的評價是較為確切的,從中也可以看出它在當時的階級鬥爭中所起到的動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