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西隊長握著門把手將老爹的話原原本本的說給了詹金斯,雖說是“周末隨意安排”,但末尾還不忘補充道:
“出門的時候要小心一些,雖然現在亡靈的威脅沒有了,但我們的城市依然麵臨著巨大的威脅。”
昨天的大規模昏迷事件波及到了整座城市,詹金斯原本以為回城的時候,看到的會是躁動不安以及滿是恐慌的城市。
但諾蘭似乎並沒有改變,濃霧散去,人們還是按照正常的生活軌跡在行動。雖然大部分人表情都透露著不安和驚懼,但城市並沒有因此而停擺,這裏依然是和平而安寧的諾蘭。
他主動向教會的車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車夫對詹金斯的想法感到好笑:
“威廉姆特先生,我們為什麽要因為有人給城市水源投毒而恐慌呢?如果不按時工作,我的家庭就會因此崩潰,我的妻子和孩子們都會挨餓。而且這件事不是已經過去了嗎?偉大的神明在庇佑我們,所以即使出了這麽大的事情,整座城市因此死掉的才隻有一百多人。”
駕駛馬車的中年人看起來很樂觀,一會兒向詹金斯抱怨生活的艱難,一會兒又讚美賢者的慷慨和偉大。對於他來說,能夠繼續為教會工作並賺到供養家庭的薪水,才是最應該關心的事情。至於外國人投毒或者疫病,那雖然與所有生活在這裏的人有關,但都隻不過是自己無法左右的事情。
與其擔心過去和未來,不如更加堅實的踏出現在的一步,否則就要餓死了。
詹金斯對此無話可說。
首先在教堂中打探了一下情況,昨天一整天的戰鬥讓城市和教會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雖然恩賜者的犧牲人數比起上次的墓園大戰還要少,但這次幾乎是人人帶傷。
而更大的犧牲則在於普通市民的死亡,車夫提到的幾百人都隻是因為忽然的昏迷引發事故而造成的死亡,而實際上被流竄的亡靈殺死以及直接侵染成亡靈的市民們,人數更多一些。
諾蘭作為擁有接近300萬人口(注)的西海岸大都市(含下轄小鎮和地區),一次性死亡超過四位數的平民也是不常見的事情。但好在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推給安塔克公爵,市政廳乃至王國也和教會持有相同的看法。
這不僅僅是為了短期的維穩,更是為了找到與切斯蘭王國敵對的借口。雖然大陸已經和平了將近兩個世紀,但實際上三大王國間一直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詹金斯本來想要留在教堂來幫忙治療傷患,但卻發現幾乎沒有什麽傷員。後來跟守密人打聽才知道,淩晨三點多的時候星空異變,自常青森林的方向爆發出了強大生命之靈,直接治愈了附近所有生靈們的疾病和外傷。
現在教會正在爭論這次“神跡”的歸屬,據說因為這個問題,剛剛才合作打贏了戰爭的五大教會,現在紛紛開始指責異教徒們的監管不利,是造成這次災難的主要原因。
詹金斯一下找不到事情去做,隻能帶著貓咪準備回家。他在家門口的信箱中,又看到了內利先生邀請他參與周日夜晚歌劇首映的邀請函。
即使發生了這樣的大事,首映典禮依然沒有取消。
“也對,現在人們正需要一些愉快的事情,來轉移對於災難的注意力。”
他拿著信件在自己院子裏猶豫了一會兒,最終沒有打開房門,而是再次坐上了馬車前往了赫紗伯爵的家。
海瑟薇已經從外地回來了,但仍然不在家。詹金斯通過她的弟弟年輕的本恩·赫紗的暗示,明白了海瑟薇去見布萊妮了,作家先生最終在威斯敏斯特河岸旁的那棟房子裏見到了兩位姑娘。
女傭打開門,在門廳中看到激動的海瑟薇的時候,詹金斯才意識到這是那個奇異的夢境後,他第一次見到紅發的姑娘。
姑娘熱情的衝了過來,直接在女傭的注視下抱住了詹金斯。
“太好了,你也沒事,這真是太好了,詹金斯。”
她絕對想不到昨天詹金斯都做了什麽,但她很清楚昨天發生在城裏的事情。海瑟薇很幸運的在諾蘭被封鎖前沒有回來,但在外地就聽到了這裏的傳聞。
今天清晨回來的以後,立刻從火車站的報紙上看到了本地的大新聞。惴惴不安的在黑市打聽到了情況後,臉色煞白的半天都沒有緩過來。
女傭在兩人身後關閉了房門,便去收拾茶具了。海瑟薇依然抱著詹金斯,在他耳邊抽泣著:
“我真是擔心極了。擔心布萊妮昏倒的時候遇到亡靈,也擔心你在昨天的戰鬥中受傷,哦,詹金斯,你知道嗎……”
男人忽然推開了她然後快速的眨眼,海瑟薇一愣,右手一抬擦拭掉眼淚,語氣驟然的平靜了下來:
“……說的對,我不需要這麽擔心,你既然那時在教堂禮拜,那麽安全性絕對比布萊妮還要高。”
說著,她轉身看向正在下樓梯的金發姑娘,布萊妮並沒有聽到剛才的對話,所以並沒有看出不對勁。
兩位姑娘都看起來很好,海瑟薇在災難爆發的時候不在諾蘭,布萊妮當時在朋友家,幸運的在書桌前昏睡了一整天,醒來後又渴又餓。
熟悉的人都沒有出事,這讓詹金斯鬆了一口氣。剛才在教堂他已經看到了教授,至於兜帽先生聚會中的眾人,他相信並不會如此輕易的死掉。
“海瑟薇你及時離開諾蘭真是太對了。”
他們坐在一樓的客廳繼續談話,女傭為三人準備了茶水和點心。
“你回到諾蘭的時機實在是太巧了。”
海瑟薇笑著指出:“如果你晚兩天再回來,就能夠和我一樣避開這件事情了。”
“喵~”
巧克力從詹金斯的腿上站起來,打了個哈欠準備看戲。男人準備好將上個月最後一天晚宴的事情說出來了,雖然隱瞞下來看起來沒問題,但那麽做聽起來就愚蠢無比:
“事實上……我是不得不從夏爾回來的。”
PS:關於諾蘭的人口問題,可以將其看作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但工業更加發達,而且因為教會維穩,秩序也更好一些。我還沒有查到那個時期的倫敦人口準確數量,但根據英格蘭的曆史人口(1800年,925萬;1850年,1850萬; 1900年,3300萬;不包含蘇格蘭和愛爾蘭),以及過半的城市化率,我使用了300萬這個數字。
如果你們有更準確的數據,可以告訴我,我可以進行後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