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議立新鎮

(??)

看到孫元嬉皮笑臉的模樣,劉宇亮也笑起來:“這倒是一個好辦法,如此也不用觸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可謂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反正我朝所設的小軍鎮也不少,多你一個也是無妨。”

確實,明朝除了九邊這九個大軍鎮之外,在邊境和軍事地另外還有不少小軍鎮。比如昌平就設有一個昌平鎮、保定有一個真保鎮,在福建為了防備海寇,設了個福寧鎮。貴州那邊還有個貴州鎮,雲南那邊也有。

這些軍鎮都不是常設,明朝兩百多年的曆史中,小軍鎮也不知道設了多少廢了多少,也不算個事兒。

劉宇亮又道:“聽人說孫元你已派人將繳獲送去如皋老家,富貴榮歸故裏,新鎮想來也不肯離家太遠。”

這話正合孫元心意,忙道:“閣老說得是,此事還請恩相玉成。”

“這事不太好辦。”劉宇亮撫須道:“南直隸畢竟是我朝的南京,若是要另設軍鎮,影響太壞。而且,那地方又是兩淮河鹽場,其利甚大,牽扯太多……”

孫元:“恩相,末將又不同別人爭漕運和鹽場。隻要是在江南,隻要有一快地,就算再貧瘠,能夠安置手下士卒,離家不太遠就好。”

劉宇亮本是個老夫子,可同孫元相互了這麽長時間,人也變得詼諧起來,嗬嗬笑道:“江南一地,可沒什麽貧瘠的不毛之地。來人,將輿圖把來老夫看看。”

一個幕僚忙將難直隸輿圖取來,送到孫元和劉宇亮跟前。

這可是一樁十多萬兩銀子的買賣,不用想,從中奔走斡旋都需要他們從中牽引,於是,劉閣老的幕僚們都悄悄地立在旁邊偷聽。

劉宇亮將目光落到地圖上,看了半天,喃喃道:“大河衛指揮使一直空缺,且寧鄉軍又是大河衛出身,按說,應該由孫元你頂上這個指揮使的。不過,你的功勞實在太大,單單一個指揮使是不足以酬功的。如果將大河衛給廢掉,設為軍鎮呢?”

“大河鎮,這個總兵官我做了。”孫元兩眼放光,狠狠地將手指戳在淮安城的位置上。

淮安府什麽地方,大運河和淮河的交匯處,漕運和鹽運的物資中轉中心。人口眾多,市井繁榮僅次於南京和揚州。其實,就其gdp總量而言甚至還強過揚州,揚州的名氣之所以大,主要是那裏的鹽商實在太多,滿城盡是有錢人。

真領了淮安,每年光收點過路過橋費就能讓他孫元吃成一個大胖子。

劉宇亮忙笑道:“怎麽可能,怎麽可能?就算天子點頭,淮安城中的漕運、鹽運衙門還有南京也不會答應,此舉牽動實在太大,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老夫的意思是,將大河衛的部隊和軍戶移交給你。”

孫元有些泄氣:“這可如何是好?”

他腦子轉開了,未來的江北地盤都被江北四鎮所把持。

所謂江北四鎮,就是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和劉澤清。

其中,高傑的轄地在徐州、劉澤清管轄淮安、劉良佐據鳳陽,而黃得功則駐紮在廬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安慶一代。

淮安風水寶地,最後卻落到劉澤清手頭。一想到劉澤清那張猥瑣的臉,孫元心中就暗叫一聲:“好運的家夥。”沒辦法,未來建奴入關,劉澤清大軍從山東潰退南下,自然而然地就進了淮安。可那是在崇禎十七年的事情,現在孫元就算比劉澤清的功勞大,也沒辦法明目張膽把部隊開進城去。

“不過如此也好,淮安可是清兵南下滅明的首要攻擊目標,有他在前麵頂著也不錯啊!看來,我寧鄉軍所設的軍鎮最好能夠在江北四鎮的後麵,以免成為建奴的靶子。”孫元心中這個想,就有了主意。

他又伸出手指在地圖上點了點:“恩相,正如你所說,富貴不歸故裏,猶如錦衣夜行,日子過得也沒滋味得緊。能不能將這幾個地方劃出來,設一個軍鎮。”

劉宇亮:“如皋、通州、海門、崇明,你的意思是在這裏設個軍鎮,倒不是不可以。隻是,這幾個地方,除了如皋還算富庶,其餘幾地都是海邊灘塗,又沒有鹽利,卻是窮了點。”

這裏所說的通州可不是北京通州,而是後世的江蘇省南通市。

孫元所要的地盤,其實就是後世的如皋縣、南通市、崇明縣、海門市這一塊。

“恩相,末將是真的想回鄉啊,地盤小一些,窮一些也不要緊。”孫元笑著說。小嗎,不小了,別忘了,這幾個縣的東麵可是一望無邊的大海。這個時代的人還沒有意識到海運的意義,還沒有意識到大海也是藍色的國土。

如今,北方已經殘破,將軍鎮設在北方,顯然是無法立足的。富庶的南方乃是權貴和士紳的底盤,就目前的自己來看,還打不進去。那麽,隻能向大洋發展了。

“如此倒也簡單,就這點地盤也不算什麽大不了的,朝廷的阻力也小得多。”以為孫元小富即安,劉宇亮倒有些惋惜,以他看來,孫元至少也得弄個什麽大同總兵官做做才算是誌向遠大:“放心好了,老夫立即上一道折子給天子,請陛下立一揚州鎮,拱衛南京,以防賊軍東躥。崇禎七年,高賊迎祥打到滁州,江南大震。若非有寧鄉軍,那一戰也不知如何了局。而南京軍也不可用,誰也保不準賊軍什麽時候又殺到南京,因此在江北設一軍鎮,也很有必要,天子應該會答應的。”

孫元聽劉宇亮說此事不難,麵上露出笑容:“多謝閣老。”

劉宇亮手下的幕僚們也都非常高興,這事辦起來也太簡單了,這車馬辛苦費可算是要到手了。

劉閣老正要提筆,不過,想了想,卻道:“不然後,這個折子還得緩一緩再說。”

孫元:“末將不明。”

劉老頭接下來一句讓孫元大驚失色。

“孫將軍,老夫先上一到折子,就說,宣府鎮乃是京畿門戶。如今,宣大鎮雖有陳新甲總督,可宣府總兵一職卻因為戰事緊急,一直懸而未決。就因為此鎮總兵實在要緊,必須擇一員虎將鎮守。所以,老夫決定推薦你為宣府總兵。”

前宣府總兵楊國柱因為和內閣輔臣皇帝駕前第一親信之人楊嗣昌不和,已經被免去了官職。如今,正留在京中備選。如果不出意外,他應該會被派去遼西。

“啊!”孫元驚得張大了嘴巴。

老劉頭,剛才咱們不是說得好好的要請朝廷設一個揚州鎮嗎,你現在卻叫我去做宣府總兵,你這是演的哪一出啊?

眾幕僚也是一陣**,就有一個劉閣老的親信上前柬道:“閣老三思,宣府總兵關係實在太大,這個職位不是那麽容易拿到手的。”

劉宇亮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老夫要的就是事關重大,要的就是物議紛紛,要的就是不容易。”

劉閣老就是個混了一輩子的老官僚,他的政治智慧自然不是孫元所能比擬的。

其實,孫元捫心自問,自己其實也沒什麽才能。說起智謀,其實不過是基於對於曆史的先知先覺。至於帶兵打仗的本事,那是因為以前混過軍史論壇,有超過同時代人的見識。至於武藝,穿越到明朝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學武年齡,到現在也就比普通人強壯些,和人動手的時候隻能依靠裝備。說穿了他孫元也就是一個普通人而已,在現代社會如此,穿越到明朝也是如此。所以說,任何時候,都不能小看小人。

對於老劉的手段,孫元還是很佩服的,忙請教;“還請閣老明言。”

“妙!”當孫元還在疑惑的同時,劉宇亮的幾個親信幕僚已經在擊節叫好,鬧得孫元頗不好意思。

好在在明朝人看來,武官都是標準的軍漢,要的是有勇無謀,孫元的迷糊倒顯得正常。

一個幕僚解釋道:“孫將軍,宣府的前總兵乃是楊國柱,宣大總督乃是盧建鬥盧督師。盧建鬥當初和內閣楊嗣昌楊閣老是政敵,而宣府鎮的職責是拱衛京師,極為要緊。因此,楊閣老必然將手伸向宣府。因為,楊嗣昌就推薦陳新甲做了宣大總督,還免去了楊國柱的宣府總兵一職,一便安插自己的人手,由此可見楊閣老對宣府的著緊。”

孫元:“是啊,正因為宣府總兵一位如此要緊,劉閣老若推薦末將,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的。”

那幕僚道:“這就是閣老的意思,以孫將軍現在的功勞,做宣府總兵實至名歸。不過,必然被楊閣老反對的。那麽,將軍可以退而求其次,請朝廷另設一個揚州鎮,防備賊軍再次東進南京。如此,楊嗣昌保住了宣府鎮,將軍得了揚州總兵一職,各退一步,皆大歡喜。”

孫元瞠目結舌:“還可以這樣?”

幕僚笑道:“以退為進。”

這種計策,也隻有他這個幕僚來說,而不能出自劉宇亮之口。畢竟劉閣老乃是內閣輔臣,這點體麵還是要的。

孫元真心地一拱手:“佩服。”

當下,劉宇亮就開始琢磨這舉薦折子該怎麽寫。同時又派手下的幕僚先期押送十多萬兩銀子去京城活動。

十萬兩銀子,那可是上億元人民幣啊,不心疼也是假話。可隻要能夠買來一個軍閥做做,孫元還是覺得值了。

看著遠去的大車,孫元捏緊了拳頭,現在是崇禎十二年,距離李自成進京,建奴入關還有四年多。不是他孫元不想在這場山呼海嘯的民族大劫難中力挽狂瀾。實在是手上實力實在有限,雖然在戰場上接連獲取勝利,那是因為預先知道曆史的走向借勢而為罷了。未來,他可沒有這樣的好運氣。李自成進京,清軍入關,哪一場不是幾十萬人的大會戰。自己手頭區區幾千人馬丟在戰場上,隻怕瞬間就沒消耗掉了。

北方已然殘破,又有諸多製約,現在是回江南的時候了。

來劉頭說得對,現在的退,是為了將來的進。

隻可惜,自己做出這個決策是基於對曆史的先知先覺,偏偏不能對黃佑明言。哎,希望他將來能夠明白我孫元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