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卷 第一章
十月五日,日本飛機轟炸完太原的時候,一架架的日本飛機飛離了太原,此時的太原已經成了一片廢墟。
“表裏山河”、“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的地理優勢和過去以北方為重心的政治結構決定了山西在中國古代史中的重要地位。是故,“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京師之安危,常視山西之治亂”,而山西之形勢,必有取於太原,山西之安危,常視太原之治亂。
太原,它在五代十國稱之為晉陽,它地處山西中北部的汾河穀地,“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穀獨熟,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也”,自古就是“河東之根本”,曆代王朝極為重視的軍事重鎮。
太原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往往顯示於分裂割據時期。從智瑤水灌晉陽趙襄子在這裏奠定三家分晉的政治格局,到北魏權臣高歡及其後代憑借晉陽“霸府”左右北朝風雲,再到沙陀騎兵飆起於晉陽逐鹿中原,春秋晚期、十六國北朝時期和唐末五代三個混亂的分裂時代,軍事重鎮太原,對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以至於全國的政治、軍事局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太原舉足輕重的曆史地位尤其顯示於五代時期,一些學者認為,一部紛爭五代史,實際可以當作建都於開封或洛陽的中央政權同以太原為根據地的割據勢力激烈鬥爭的曆史來看,這種一次又一次的激烈鬥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以太原割據勢力的勝利而告終的。
國力衰微的北漢割據政權,最多時也隻統轄十二個州,戶不過三萬五千,兵不過三萬,較之後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割據政權都要弱小,但它卻憑借著晉陽城和契丹援兵,接連擊退了周世宗、宋太祖的三次北伐,頑強地與強大的北宋統一政權抗衡了十九年之久,攻取晉陽成為北宋統一戰爭中進行得最為艱苦卓絕的戰役。
當全國統一的趨勢和與統一趨勢相適應的中央集權已經形成的時候,屢屢抗拒中央政權、成為封建軍閥割據中心、“盛則後服,衰則先叛”的太原,越來越不容於統一的新王朝。
而更令宋太宗不能容忍的,是太原這片凝聚著王者之氣的風水寶地已經成為一個成就霸業造就帝王的龍興之地。漢文帝龍潛太原入主漢宮,李淵父子起兵太原定都長安,高歡父子盤踞晉陽開創北齊,隋煬帝楊廣、唐高宗李治即位前都曾被任命為以晉陽為封地的晉王,崛起於太原的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和他們創立的後唐、後晉、後漢三王朝以及後來的劉崇和北漢政權更是為太原贏得了“龍城”的美譽。
“遺風因唐遠,積德本周深。王氣纏西北,真人虎視偏”,這首描寫太原的古詩,名字就叫《龍城》。
今天的太原人依然滿懷深情地這將片熱土稱為龍城,但這一稱謂卻給晉陽城帶來過滅頂之災,要知道,謀反與叛逆自古以來就是封建王朝視為十惡不赦的滔天大罪,京城裏自視為龍的真龍天子們最害怕的就是別的地方出現他們的同類,因為他們的愚昧與偏執,為了他們“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的一己私利,曆史一遍遍地重演著血腥的屠殺和喪心病狂的暴行,龍城太原,在劫難逃。
根據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分野”的學說,開封是“商星”的分野,太原是“參星”的分野,天上參商不相見,地上宋晉不並立,我不知道趙光義對這一說法究竟信之幾許,但無論如何地冠冕堂皇,“參商不兩盛”這一借口,都掩蓋不了他陰暗的心理和在這一心理的驅使下毀滅晉陽城的罪惡。
趙光義既害怕軍人憑借城堅池深的晉陽城再進行叛亂或割據,更害怕凝聚著王者之氣的太原出現與他爭奪帝位的真龍天子,五月十八日,晉陽失陷不到半個月後,趙光義下令火燒晉陽。新城、倉城、大明城,西城、東城、連城,裏三城外三城的四十裏繁華都市燃起了熊熊烈火,火燒之後,宋軍又引晉水和汾水衝灌晉陽,最終使這座曆經一千四百七十六年的千古重鎮在太原百姓的血淚與後人無奈的感慨之中化為了一片廢墟。
豪華壯麗的大明宮與晉陽宮,銘刻著唐王功業的起義堂和受瑞壇,還有那血肉鑄就的澄空大佛,那麽多輝煌的建築和燦爛的文化,如此輕易地化為灰燼永遠地消失在曆史的煙塵之中,隻剩下一千年後一腔無人共鳴的悲憤。
太原的噩夢還沒有結束,按照古代風水理論:山脈象征為龍,稱作龍脈,又根據山的走勢,分為龍頭、分龍、起龍和龍尾。破壞風水一直是一種瘋狂的報複與狹隘的泄憤,慈禧太後就曾下令砍去光緒祖父墳後的兩株柏樹,
人們傳言,太原北方的係舟山是晉陽龍脈的龍首,西南的龍山、天龍山是龍尾,而晉陽就是龍腹,無辜的係舟山因此被宋軍削去了山頭,稱為拔龍角,後來重建太原城時,也隻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街,為的就是要“釘”死太原龍脈。
趙宋統治者為消除有可能危及自己統治的任何後患可謂是不遺餘力,晉陽城外的晉祠祭祀的是西周唐國開國君主叔虞,有關唐國故地,此前存在著多種說法,“太原說”當時居於正統地位。
就在平滅北漢不久,這一曆史地理的課題取得突破性進展,“翼城說”得到趙宋皇朝的肯定,先後在翼城縣故城村和剪桐坊修建了唐叔虞祠。而晉祠的主祭神,從此變成了聖母,一個用來祈求降雨生子的民間俗神,聖母的身份直到清初才被著名學者閻若璩重新確定為叔虞的母親邑薑。
對民間祭祀宗教的禁絕和引導,始終是曆代專製政權維護安定的重要問題,趙宋王朝的用心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或模糊晉祠山水人格化的表征——唐叔虞神靈,改變和鏟除晉祠祭祀的主題思想,從而消除太原危及其統治“盛則後服,亂則先叛”的心理基礎,你能想像當年李淵跪倒在一個民間女神的腳下去祈禱興國安邦、平定天下嗎。
當然,雖然這一學術成果是政治掛帥的產物,盡管直到清末,《晉祠誌》的作者劉大鵬仍在堅持太原說,但無可否認,已經在現代得到廣泛認可的唐國故地翼城說還是應該予以肯定的。
趙光義為降低太原的政治地位削弱太原的政治影響,下令限製太原科舉取士的名額,撤消了太原府治,降格為“緊州軍事”,並州州治移到了榆次縣。
趙光義又將指揮作戰時駐紮過的行宮改建為統平寺,並在寺中禦製《平晉記》炫耀自己滅亡北漢的武功戰績,圍繞統平寺修建了周長四裏的平晉城。趙光義還仿效唐太宗,在晉祠唐碑邊上立了一塊為自己歌功頌德的《新修晉祠之銘並序》碑。
亡國之君劉繼元和他的家屬被安置到了開封,臨行前,他獻上宮女百餘人,全部被趙光義賞賜給立功將校,攻破重鎮隆州的驍將解暉一人就得到了三名宮女。
盡管如此,在統一戰爭中極為重視軍紀的宋軍仍大量搶奪北漢婦女充當軍妓,我不知道中國古代的軍妓製度始於何時,但據《燼餘錄》記載,宋代的第一批軍妓,就是這些無辜的太原女子。
這支勝利之師之所以兩個月後就在征遼的戰爭中一敗塗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剛剛從晉陽掠奪了大量財物婦女的宋軍人心思歸無心戀戰。
晉陽的百姓,僧道和士紳全部被遷移到洛陽,其餘則被遷往榆次縣和平晉城,火燒晉陽時,許多沒有來得及出城的百姓不是葬身火海,就是在擁塞的城門口被踐踏而死。
火燒晉陽在失去家園的太原百姓心頭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創傷,盡管宋廷下令禁止在晉陽城廢墟內居住,但平晉城空置長達七十七年而無人遷入,這座有著令人憎惡名稱的小城最終在明初被洪水吞沒。
公元九八二年,也就是火燒晉陽三年之後,出於國防的需要,宋太宗命潘美在晉陽故城東北三十裏汾河對岸的唐明鎮新建城池。當年僅有一條小街的唐明鎮,位於今天太原市西羊市街的大關帝廟一帶,大南門的唐明飯店即得名於此。宋代太原城的大體位置,南到今迎澤大街北側,北到今後小河一帶,西到今新建路東側,東到今柳巷一帶,這座沒有包磚的土城周長不過十一裏,隻有四座城門,當年周長四十二裏共開二十四道城門的晉陽城此時已成為後人夢中再也難以觸摸的海市蜃樓。
城池建成後,心有餘悸的統治者不願再看到“太原”、“晉陽”這樣的名稱,而代之以“緊州軍事”,直到七十七年之後,才恢複了太原府的建製。在太原恢複舊稱之前,並州州治和陽曲縣治先後遷入了這座新城,民間因此有“宋前太原、晉陽一座城,宋後太原、陽曲一座城”的說法。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太原城,則是一千年河西,一千年河東。
潘美在建設新城的時候,為了破壞太原風水,消除太原王氣,取諧音以“釘”死太原龍脈,隻修丁字街而不修十字街。對此,有人也做過善意的解釋,說丁字街對阻遏契丹騎兵的馳騁極為有效,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城池是抵禦敵軍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城防有失,守軍的鬥誌與士氣也隨之崩潰,激烈的巷戰隻能是殉道者為壯烈結局而盡的最後努力,相對於戰局已經毫無意義,所以,丁字街,隻能是趙宋王朝愚昧與狹隘的表現。
太原重建一百四十多年後,以一支兩千五百人的騎兵起義,女真人僅用十年時間就滅亡了建國二百餘年的遼國。就在宋廷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為全部索還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內的五代以後陷沒各州而奔波交涉的時候,金太宗以北宋接納遼軍降將張覺為借口,揮師伐宋。金軍的計劃是兵分兩路,西路軍以宗翰也就是《說嶽》中的粘罕為主帥,率軍六萬,從西京大同出發,攻占太原,東路軍以另一員竭力主張攻宋的大將宗望為主帥,率軍六萬,自平州入燕山,直取真定,然後兩路大軍會師於開封城下,一舉滅亡在聯合攻遼的戰爭中被金軍鄙薄蔑視的弱宋。
攻陷戰略重心太原之後,金朝西路軍揮師南下,與東路軍遙相呼應,於年底會師開封,順利滅亡了的北宋王朝,是為“靖康之難”。
在圍困太原期間,金兵一部曾駐紮於晉陽城廢墟之中,當他們舉頭仰望太原故城巍峨的城牆時,可曾想到晉陽城如若不毀,金兵有可能攻破這座兵精糧足千古雄關嗎?當徽欽二帝北狩蒙羞的時候,可曾想過這正是當年趙光義下令火燒晉陽的報應?
盡管太原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但太原抗金戰,是龍城太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對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產生重要影響,從此後,太原基本沒有再為封建皇朝創立過有如漢唐五代時的功勳,太原再一次影響全國形勢時,已是八百年後的辛亥革命。
趙光義處心積慮地防備著太原,但他不曾想到,太原卻在此後的戰爭中堅強地護衛著宋室江山,更令趙光義的後代們痛悔的是,如果沒有毀掉晉陽,靖康之恥完全可能避免,北宋的曆史也將隨之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