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泰晤士報的專訪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東城與《調音師》完全引爆整個戛納電影節,這一部由中國人做導演拍攝的,完全是由西方人出演的,講述人性本質的電影超出所有人預期,成為最風頭無二的電影作品。
就連張一謀的大作《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得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的消息,都沒有能蓋過去!
“年僅二十歲!華人導演史密斯張的《調音師》點燃戛納電影節,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十三萬人次觀看!”――香港《東方日報》
“短短十三分鍾,十三萬人觀看,倫敦電影學院導演係學生讓戛納震驚!”――英國《每日郵報》
“華人之光閃耀戛納,繼張一謀大作獲技術大獎之後,年輕導演張東城的作品備受好評!”――華夏《人民日報》
不隻是媒體,電影節組委會的重視,以及暴棚的人氣,無與倫比的口碑,也吸引了無數導演前來觀摩,欣賞,在與普通影迷們一樣連看幾遍後,感慨著,歎服著在放映室外的留言牆上,寫下他們的理解與讚賞。
“這是本次戛納電影節上最為出彩的一部電影,內容緊湊扣人心弦,最後的故事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這真不像是位年僅二十歲的導演能拍出的電影!祝你成功,當然,你現在已經成功了!”――JeanneMoreau,法國著名演員,本屆電影節主席。
“《調音師》太精彩了!我看了三遍!我提出一個看法,坐在沙發上死去的老者平靜而刻板,釘子直入太陽穴,毫無反抗痕跡,這死者可能才是真正的盲人!導演的創意簡直匪夷所思!”――埃米爾?庫斯圖裏卡,南斯拉夫天才導演,本屆電影節上憑《地下》一片,斬獲金棕櫚大獎。
“我為我自己的黃色皮膚而驕傲,我為中國又出了一位名震天下的年輕導演而自豪,加油,張東城!”――張一謀,中國導演扛鼎人物,本屆電影節憑《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一片獲技術大獎。
一片叫好讚譽聲,如潮水般席來,讓張東城如同陷入到巨大的幸福漩渦中一般,頭昏目旋,不能自己。
“史密斯先生,能否接受一下我的專訪?我是英國泰晤士報的記者約翰!”
“打擾一下,史密斯先生,我們聊聊您的電影吧,隻打擾您幾分鍾時間,我是法國費加羅報的記者!”
“史密斯先生,我是法國電視四台,電影體育頻道的記者,能邀請您能參加我們的訪談節目嗎?”
當住在青年旅館,因為興奮而整夜沒睡的張東城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揉著朦朧的睡眼跑去開門後,卻驚恐地發現門口擠著幾十位記者,手裏拿著長槍短炮,對著自己一陣猛拍!
“哦,天啊,你們要采訪我,總讓要我洗個臉,修整下形像吧。”張東城無奈地說著,卻擋不住這些搶新聞如同打仗一般的記者,被他們毫不客氣地衝了進來。
“嘿,我說各位,我是史密斯張大導演的經紀人!有什麽事先和我說!”阿達曼穿著一條褲叉便跳了出來,聲音大的讓記者們都自覺地閉上了嘴。
“我去洗漱一下,你先幫我招呼他們,另外,我想接受英國媒體的報道,畢竟我們現在還離不開英國。”張東城急急忙忙地在阿達曼耳邊輕聲說道,然後連蹦帶跳地躲進洗手間,匆匆忙忙地洗了個澡。
等他一切搞定,神輕氣爽地走了出來,張東城發現大部份記者們都不見了,隻有為數不多的兩位記者坐在阿達曼麵前,說笑著。
“哈哈,我的史密斯大導演,你現在這型像可是不錯!”阿達曼對收拾好自己,再沒有剛才睡眼朦朧衣服淩亂的張東城笑道。
“嘿嘿,還行吧。”張東城打了個哈哈,在沙發上坐了下來。
“史密斯先生,我們是英國泰晤士報的記者,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我叫丹尼斯,這是我的同事,巴奈特。”一位年紀看上去三十四五歲的記者接過話頭,禮貌地向張東城微笑示意。
張東城也友好地向兩位記者點頭致意,同時對阿達曼的安排讚賞不已。
很快便安靜地打發走了其它媒體,同時接下英國算是極具影響力,對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都
發揮著巨大影響的泰晤士報的專訪。
這阿達曼沒想到還真是個當經紀人的料。
在英國,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泰晤士報一直都被認為是英國第一主流大報,被譽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
“謝謝您,能夠得到泰晤士報的專訪是每個電影人的夢想!很高興我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張東城笑了,給丹尼斯的報紙也戴上一頂高帽。
花花轎子人抬人,張東城深知這一點。
“哈哈,那麽我們便開始吧?好嗎?”丹尼斯和巴奈特明顯很受用,臉上也露出笑容,態度上更是友好了不少。
張東城抖擻精神,點頭同意,開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專訪。
“請問史密斯先生,在這次電影節上大獲成功,無數人為之瘋狂的《調音師》,是您在什麽情況下想到的呢?”丹尼斯很快正色道,而他的同事巴奈特沒有說話,隻是拿著錄音器材對準張東城,全神慣注。
“哦,那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念頭,我試圖找到藏在麵具下真實的自己。在英國,我需要假裝懦弱,麵對挑釁要忍氣吞聲,我有些忘了我自己原來的樣子,我害怕這樣到死。所以,我在一次彈琴時,想到了這個故事。”張東城早有準備,侃侃而談。
“《調音師》如您所說,是一個沉醉於隱藏自己本性,卻得不到最後答案的電影。那麽這是不是說,您的電影結局,是調音師已經死了?”丹尼斯敏銳地理解到張東城背後的話,問道。
“這不一定,因為命運在每個人的手上,或許某一個念頭,便定好了最後的結局。我希望電影帶給人們思考,給他們簡單觀賞電影之後一些還能夠回味,還能夠咀嚼的東西。”張東城聳聳肩,他才不會傻呼呼地揭曉答案,開放式的結局才是最好的。
“能詳細說說您這部電影的拍攝,以及你的想法嗎?”
“《調音師》的情節由一係列插入閃回的鏡頭所組成。電影以影片結尾作為開頭,超現實主義的噩夢般場景一開始便能捕獲觀眾的好奇心。每一個鏡頭都由一段閃回引導向下一個鏡頭,直至女舞者出場。影片在這美輪美奐、扣人心弦的一幕中達到**,隨後又跌入穀底,最後一幕又在影片開頭的噩夢般場景中終止。”
“一個流暢的故事構架,其整體統一的影像是必不可少的。”張東城總結性地說著,又習慣性地打了個響指。
“哦,您說的非常好,能說說這部電影是在哪裏拍攝的嗎?”
“嗬嗬,這部電影是在我叔叔家的鄰居家裏拍攝的,希望沒有把她們的家搞得太髒。”張東城先是開了個玩笑,然後正色道:“由於影片情節主要發生在室內,我選擇了一部分的攝像機來近距離的拍攝角色,以便更敏銳地捕捉到他們情感的變化。同時形成反差的是,大部分場景由廣角鏡頭構成,它們將再次推開幕簾。”
“另外我還使用了外景深度結構,巧妙地將觀眾放到偷窺者的視角。這樣的計倆以促使他們想知道的更多。一旦觀眾意識到精神上的這種貪欲,他便成了窺視者的同謀,變得與主角一樣的**不安。這種視覺原理的前一部分在開場的鏡頭中被呈現,它將逐步的揭示調音師的處境——來自死亡的威脅,並立即激起觀眾對於主角身份以及動機的好奇心。”
“哦,說到偷窺者,能說說那段近乎**的舞蹈嗎?”
《好萊塢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