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作為星空航天科技公司太空商業計劃中的一環,太空電影也在其中,而電影所能取得的宣傳效果是任何廣告都無法替代的。

因此,當這部即將前往太空進行拍攝的電影裏的演員準備乘坐星空航天的“仙女座”載人航天飛船前往太空時,立刻在國內就掀起了一波極大的熱度。

其實覺得這次太空之旅最值得票價的反而是另外兩名一起前往太空的遊客,同樣跟著一起出鏡。

他們倆將在空間站呆一段時間之後返回地球,而演員和執行導演將呆著空間站一段時間,進行拍攝,任務還是非常重的,除了艙內畫麵之外,艙外的拍攝難度其實更大。

對拍攝設備在失重環境下的掌握難度更不用說,在拍攝上,空間站內的航天員也得進行一些必要的輔助工作,這些都是拍攝成本。

3月7日的下午19時,在昌航天發射基地內,星空航天科技公司的發射塔架上已經樹立起了高高的火箭,尤其是在頂部的白色載人飛船內,已經坐好了四名即將前往太空的航天員。

雖然他們不是專業航天員出身,性質和去太空旅遊一般,但由於這次發射任務的特殊性,他們四個受到了國內外極大的關注度。

所引發的討論度同樣很十分高漲,可以說這部電影從開拍開始,就注定被很多航天愛好者所期待。

而在飛船內,他們四個說不緊張都是假的,尤其是執行導演,這次的壓力是最大的,不過有去太空的機會,他當然不會放過,這樣免費前往太空的機會可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到的。

雖然國內外憑借商業模式前往太空的遊客這幾年已經來到20人左右,沒有發生過一起太空安全事故,不過大家還是很緊張,同時十分好奇太空裏的具體模樣。

飛船的起飛過程和往常一樣,非常的順利,四人很安穩的突破大氣層往空間站飛去,5個小時之後,飛船將和空間站展開對接工作。

而林浩要關注的確是在冀北星空航天星際飛船基地的試飛工作,由於帝都的地價,使用試飛基地選在了距離帝都最近的冀省。

作為星空航天星際飛船的一號原型機,它這次將執行低空起跳實驗,最高飛行高度為150米,一切都是為了測試飛船的發動機輸出控製係統。

因為還是最初型號的1號原型機,在飛船外也沒有任何的遮擋和噴塗,通體金屬色,在視頻裏,筆直的站立在基地試飛平台上。

現在1號原型機並沒有安裝頭錐和襟翼,動力部分也僅僅隻有一台發動機。

林浩坐在他的實驗室裏,很安心的看著這次實驗,不過他已經做好了發生任何事故的準備,反正在他看來前3台原型機就是用來做極端測試工作的。

其中3號原型機生產出來之後,就是為了查看在加壓狀態下,飛船解體時能夠承受多少的壓力。

因為飛船是按1比1的設計比例來製作的,所以一台發動機導致飛船在起跳期間的推力是不對稱的,而不對稱的推力會導致1號原型機離開地麵後會發生水平滑移。

這也是為什麽林浩做好準備的原因,一旦飛行控製軟件上出了什麽bug,那1號機就得從150米的空中墜落。

因此,林浩對1號原型機實驗的關注度高於在昌發射的載人飛船,在林浩看來現在使用的載人飛船注定是將來進博物館的設備。

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樣的星艦才是未來太空探索的主力,而不是NASA正在搞的重型空間發射係統火箭。

從飛船起飛之後,林浩就開始關注1號原型機的飛行姿態,它決定著這次飛行實驗的成敗。

不過讓林浩比較慶幸的是裝滿液氧和甲烷燃料、高度30米的1號原型機升空後,在反應控製係統推進器的控製下,在空中略微旋轉,然後下降到著陸區。

整個過程用時1分26秒,低空起跳實驗完美結束,讓一直關心的林浩徹徹底底的放下心來。

不過最重要的是,現在進行測試的隻是1號原型機,根據計劃,星空航天總共要生產8台原型機用來測試,從1號到8號任務不同,等8號原型機測試結束之後,星空航天的星際飛船就將前往太空進行測試工作。

而後續的原型機生產工作還在有條不紊的生產中,總的來說,最起碼加班加點也得需要1年時間以上,星際飛船才能前往太空進行測試。

這點,林浩也沒有辦法,著急也沒有用,航天科技來不得一點點的失誤,成本太大決定著它的生產研發過程隻會是少數人的遊戲。

當然,國內除了星空航天有這個能力之外,據林浩所知國家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也沒有閑著,都有生產太空飛機的計劃項目。

它們的目的是為了打造可重複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輸係統,實現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飛行,其本質上和星空航天科技公司的星際飛船項目是一樣的。

隻是發射方式、飛行方式略有不同罷了,大家執行的都是一樣的任務。

隻是航天科工集團的航天器將采用大小飛機接替飛行的方式,將航天器送往太空,對於大氣層內航天運輸非常便捷。

林浩很清楚的知道,馬上,星空航天科技公司在國內會有一家商業太空競爭對手出現,大家爭取的目標都是為了大氣層附近太空旅遊遊客。

當太空大氣層旅遊成本降至3萬RMB時,那時的遊客數量將會突破林浩自己的想象,這種市場需求,沒有人能夠漠視。

不過,依林浩看來,在國內有這樣的一些競爭對手也好,能夠降低星空航天科技公司的關注度,分擔一些星空航天科技公司所遇到的壓力,例如現在星空航天科技公司就被推上風口浪尖。

成為國內對標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一麵旗幟,這個工作可不好做,同時也是星空航天科技公司必須完成的工作,在世界商業太空領域的競爭。

它代表著全球僅有兩個國家能夠完成商業太空領域模式的探索,在未來太空話語權的爭奪已經從現在開始。

雙方的彈藥就是各種的航天科技,無論哪個領域占優,都要被拿來大書特書。

不知不覺之間,其他國家的身影,在太空中慢慢的淡去,成為太空領域的第二梯隊,第一口螃蟹永遠無法吃到。

尤其是星空航天科技公司公布1號原型機測試視頻畫麵之後,星空航天成為今天一天網絡上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