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航母編隊
南華聯邦共和國航母特混編隊組成如下
1艘海神級航母、2艘海獅級大型驅逐艦、4艘海豹級護衛艦、2艘海狼級攻擊型常規潛艇、2艘海象級專用補給艦,1艘大型綜合多用途艦,5艘掃雷艇組成單航母戰鬥群,共有17艘艦隻。
根據戰時的需要艦艇數量也會相應的增加,組成多航母編隊或是由多個航母編隊組成航母特混編隊。
艦載機與護航的驅護艦,護衛艦,潛艇組成了以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共同建立了大縱深、多層次、火力集中的攻防體係。
預警機在美國由黎明工業公司和格魯曼公司共同研製,將新型雷達安裝在C─1A小型運輸機上,改裝成XTF─1W早期預警機,於1956年12月17日前次試飛。
後來又經改進,裝上新型電子設備,在1958年3月3日試飛成功,正式定名為E─10式艦載預警機。
1958年1月20日起,開始正式裝備南華聯邦海軍並同時裝備美國海軍。
E─10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用的預警機,它初步具備了探測,海上和空中目標、識別敵我、引導己方飛機攻擊敵方目標的能力。
它的雷達探測距離為200公裏,可同時引導20─30架己方飛機進行攻擊。
但E─10機載雷達的分辨能力還不很強,雷達數據不能傳輸給航空母艦的指揮中心,而且引導能力也有限。
一艘航空母艦載飛機60─90架,若同時升空,就需2─4架預警機進行引導,否則很容易造成混亂。
脈衝多普勒雷達技術和機載動目標顯示技術的進步,使預警機在陸地和海洋上空具備了良好的下視能力。
三坐標雷達(可同時測定目標的方位、距離和高度)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預警機的功能由警戒發展到可同時對多批目標實施指揮引導。
於是便誕生了新一代預警機,其代表是E─20。
現代預警機實際上是空中雷達站兼指揮中心,所以它又被稱為空中警戒與控製係統飛機。
E─20可探測和判明480公裏遠的敵機威脅,它至少能同時自動和連續跟蹤250個目標,還能同時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對其中30個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截擊。
預警機可提高己方戰鬥機效能60%以上,所以它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這源於50年代末,為了加強其艦隊防禦體係的建設,當時的南華聯邦軍事研究院提出要建立海上戰術諸元係統。
該係統要求能將軍艦、潛艇、陸上基地和空中飛機等所有能搜集到的信息加以一元化處理,共同使用。
以便空中、]地麵、水上和水下統一指揮、協調作戰,提高整個艦隊的防禦作戰能力。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提高海軍空、地、海一體作戰的能力。
這種構想,在當時來說應該是具有戰略眼光的,超前的,無疑領導著世界的潮流。
這套海上戰術諸元係統的主係統設在航空母艦上,要求空、地、海其它各方麵有相應的子係統相配合,在空中則要求建立相應的機載戰術諸元係統的子係統。
當時,南華聯邦的海軍已裝備E-10,這是第一代實用艦載預警機。
該機裝兩台渦輪螺槳發動機,背負一個巨大的橢圓形雷達天線罩。主要機載設備有搜索雷達、通信係統、敵我識別器、定向儀表無線電指揮係統等。
它雖具有一定的探測海麵船隻和空中目標的能力,也可引導少量飛機作戰,但多數裝備是初級產品,技術不成熟,總體性能有限。
尤其是缺乏向航空母艦傳輸雷達數據的發送裝置,通信性能差。因此,無法滿足海上戰術諸元係統的配套要求。
於是,南華聯邦的海軍提出要研製E-10的後繼機,這就是設計E-20的初衷。
新的艦載預警機由黎明工業公司和美國格魯門公司主承包研製,其主要機載設備由通用電機,南華通訊和阿林斯無線電機公司等提供。
1956年3月開始設計,經過方案論證後,共製造了3架原型機。
第一架原型機於1958年10月上天。
1959年4月19日,裝備全套機載設備的飛機完成首次實用性飛行後,華夏海軍正式編號為E-20。
一年後這種新型預警機開始交付使用。
E-20比E-10預警機相比,性能已有了很大提高。
采用了AN/APS-96雷達、單延遲線固定目標對消技術,能抑製海上雜波幹擾。
可執行海麵早期預警和戰術指揮任務,具有海麵監視、敵我識別、方位測寶、目標跟蹤和指揮作戰等能力。
E-20的典型執勤程序是:在搜索雷達發現空中和海上目標的,通過機載戰術諸元係統進行數據處理,然後將目標距離、速度、高度和航向等信息,及時傳輸給航母上的海上戰術諸元主係統,同時對已方作戰飛機和其它武器實施指揮引導。
由此可見,研製E-20預警機的初衷已基本實現,以後的型號性能更好就不用說了。
從普通概念的飛機來看,E-20預警機的外形確實很奇特,與眾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
首先是背上背著一個大圓盤,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雷達天線罩,通過支架與機身連接,直徑7.3米,最大厚度0.79米。
內裝雷達天線和敵我識別天線,由液壓馬達驅動,每分鍾可旋轉6轉。
天線罩還可以通過液壓控製升高或降低,停機時最大的下降高度可達0.64米,有利於存放。
雷達天線為八木端射式天線陣,敵我識別天線陣與之背對背安裝。所獲得的雷達和敵我識別信號,通過一個三通道的旋轉同軸耦合器向飛機內部設備傳送。
這就是E-20的第一個特點,也是以後多數預警機所共有的特點。
采用這種設計的好處是解決了大型天線陣的安置問題,多少也能提供一些升力,但對總的氣動特性和操穩性能都有影響,阻力增加。
其次是在水平尾翼上安裝了4個垂直翼麵,這也是一般飛機所不曾有的。
外側的兩個垂直翼麵延伸到平尾以下,中間兩片則固定在水平安定麵之上,沒有下延。
之所以采用這麽多垂直翼麵,主要是受前方雷達天線罩和支架尾流的影響,使垂尾的氣動效率降低的緣故。
經過理論計算和實驗表明,在保證飛機方向安定性的前題下,實現橫側操縱隻需要3個舵麵就能夠了,所以在左側的第二個垂直翼麵上沒有活動的方向舵。
另外,為了不影響雷達工作,4個垂直翼麵(包括發動機螺旋槳)的大部分使用了玻璃鋼材料。
第三是機翼可以折疊。
E-20預警機采用了懸臂式梯形上單翼,機翼前緣有充氣防冰套,內側機翼前緣可打開,以便維護發動機和飛機操縱係統。
機翼後緣分三段,外側為副翼,中段和內側為襟翼。水平尾翼有11度的上反角。這些都很平常,與一般飛機不同的是大部分外段機翼可以作為90度的旋轉後向後折疊,而一般艦載飛機多采用向上折疊。
原來伸展時的翼展長達24.56米,折疊後就隻有8.94米,不到原來的一半,大大減小了在艦上的存放空間。
靠近折疊線的固定翼段下麵,吊裝著兩台T56-A-8A型渦輪螺槳發動機,單台功率2353千瓦。
後改裝T56-A-427型發動機,單台功率增加到3803千瓦。
采用4葉可順,反槳恒速螺旋槳,直徑4.11米。
再就是機艙布置,正常條件下可載5名乘員。
前麵是正、副駕駛艙;後麵的機艙內依次排列有:雷達、敵我識別設備和計算機櫃,雷達操作員、作戰情報官司和空中控製員工作台,最後麵有衛生間。
在執行長時間巡邏飛行時,可多帶一名空勤人員,以便輪流休息。
“大江,我們全部換裝到了什麽階段?”
“黎明在北美說起碼還要五年,現在我們已經有了5個航母編隊,6個兩棲攻擊編隊,按您說的都要是10個,其中一個是訓練艦隊。”
“已經相當不錯了,按部就班,這個不能急。人員情況呢?”
“這個沒影響,專門有一個訓練編隊。不過,花費太大了,我正琢磨到哪弄更多的錢。”
“這個沒有太好的方法,畢竟我們現在隻有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十五,還有好多事要幹。”
“老舅,我們開始行動,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對付一些沒有尖端科技的國家還是有把握的。”
“當然,本來要從1965年開始行動。我歲數大了,腦子開始不好使了,那就提前,有嘛算嘛。另外,要把漁業搞上去,遠洋捕撈的規模要擴大一倍。”
“早準備了,都是五萬噸級的,以後的勝利輪逐步用在近海和亞洲之間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