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災難一

“弟妹,你現在不在無國界醫生組織了?”

“是的,醫生隻能救助很少的人,我看了紀錄片加入了聯合國糧食計劃署,這樣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非洲是世界上債務最多的地區,沉重的債務像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1985年非洲外債達1740億美元,為1973年的十倍,超過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還本付息額為204億美元,占出口收入的百分之四十,非洲外債正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遞增,成為一個幾乎不可能償還的天文數字。

非洲的經濟結構極端畸型,絕大多數國家依靠一二種初級產品出口維持生計,基本上沒有製造業,而且交通、教育、衛生等設施異常缺乏。

現存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卡住非洲國家的脖子,長期以來,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際信貸條件苛刻,近年來,世界一、二級初級產品下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低水平,工業製成品價格成倍上漲,1984年僅非洲農產品出口收入就比1980年減少40多億美元。

例如被譽為黑非洲的楷模的科特迪瓦,在70年代以前,經濟曾持續二十年高速增長,其平均年增長率達到百分之七,但80年代以後,由於其主要出口產品可可和咖啡價格的暴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

1980年—1985年,黑非洲出口額下降了百分之五十,損失了2400億美元,大多數非洲國家外匯收入連年減少,而進口費用卻成倍增加,許多非洲國家指出: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使富者更富,窮者更窮。

由於盲目地追求現代化,非洲國家普遍不重視農牧業生產,忽視和減少了農業基本建設的投入,糧食收購價過低,挫傷了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這是很大的失策。

非洲在五六十年代獨立時,一些領導人受到蘇聯的影響,把的經濟建設模式搬到了非洲,結果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效率很低。

一些領導人受到當時西方凱恩斯主義思潮的影響,照搬資本主義的經濟建設模式,滋長了依賴性,總體上說都是選擇了計劃經濟或政府幹預的市場經濟模式,又由於當時非洲國家缺乏現代化管理人才和可供遵循的法製措施,管理中漏洞較多,官僚主義、貪汙腐敗等醜陋現象也開始滋生並流毒至今,有的國家不顧國力,基建規模過大,背上沉重的包袱。許多企業管理混亂,效率極低。

非洲國家內部和國家間的戰亂不斷,使這些國家正常的經濟生活難以為繼,並且軍費負擔沉重,南部非洲局勢劇烈動**,莫桑比克稱其獨立以來遭受南非侵擾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38億美元。

乍得、摩洛哥、埃塞俄比亞等國的國防費用占國家預算的百分之四十--五十。

安哥拉的石油收入絕大部分用於軍費開支。

從以上幾點分析可以看出,非洲自然環境的惡劣和人為破壞必將危及人類,給農業和糧食造成重大損害,非洲糧食自給率已從六十年代初的百分之九十八下降到1979年的百分之八十三,就在這十來年期間,非洲已由一個糧食淨出口地區變成了一個淨進口地區。

六十年代非洲糧食產量年平均增長百分之二點六,進入七十年代以後,糧食生產增長率下降為百分之一點三,遠遠小於人口增長率。

人均糧食占有量不斷下降,1970為一百七十二公斤,到1979年隻有一百四十六公斤了,許多非洲國家的人民得不到起碼的熱量標準,即每人每天一千六百卡,約每年一百五十公斤糧食,大批居民營養不良,甚至挨餓。

1980年,在聯合國世界糧食委員會發表的報告中列舉了麵臨糧食奇缺的二十六個國家,就有十七個是非洲國家,其中有的實際上經常處於饑餓狀態。

從1935—1980年,非洲糧食的平均年增長率再次下降,下降到了隻有百分之一點一四,而同期間全世界穀物平均年增長率是百分之二點三七,可我們不要忘記,這期間非洲每年要淨增人口一千七百—一千八百萬。

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糧食供應情況進一步惡化。

1983年秋冬之際,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個農學家小組,對非洲的糧食狀況作了評定,認為二十二個國家的危機看來即將來臨。

這些國家是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佛得角群島、中非、乍得、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萊索托、馬裏、毛裏塔尼亞、莫桑比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斯威士蘭、坦桑尼亞、多哥、讚比亞和津巴布韋。

專家小組斷定需要供應四百萬噸緊急用糧,以免生活在這些國家的一點四五億人民中將有人在饑荒中餓死。

當聯合國許多計劃還沒有實現,許多報告還沒有引起重視時,***已經來臨。

“我之所以到這裏,一個原因是休假,一個原因是希望你們黑字的農場能為這些人做一些事情,你要知道,這可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的生命。”

“這個你放心,我們的總公司--大漢商貿會做的,我們的政府也會做的。不過,你現在要做的是把孩子安全的生下來,其他的事情等你生完孩子後再說。對了,如果你覺得說中文費力可以說英文,我們突擊隊可都是會說英文的。”

進入1977年,非洲每年都有多達二十—三十個國家發生糧荒,其中經常嚴重缺糧的國家有十五個,即萊索托、安哥拉、讚比亞、佛得角、博蔣瓦拉、科摩羅、布基納法索、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烏幹達和乍得,這些國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差不多要占非洲總人口的二分之一,正是由幹旱、蝗等天災,農業問題、人口膨脹、政治動亂、戰爭等人禍造成了災難。

在連續遭災的情況下,1982—一1984持續三年的特大旱災發生了,受災範圍從南部非洲一直到東非、撒哈拉沙漠附近地區,遍及三十四個國家,而其中二十四國麵臨嚴重的糧荒,受災人口幾乎占非洲總人口的半數。

這二十四個國家是:乍得、安哥拉、佛得角、埃塞俄比亞、貝寧、博茨瓦納、中非、幾內亞、萊索托、岡比亞、加納、馬裏、尼日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毛裏塔尼亞、莫桑比克、塞內加爾、斯威士蘭、坦桑尼亞、津巴布韋、索馬裏、象牙海岸、多哥、讚比亞,這次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的受災程度遠遠超過一九七三年的西非大旱。

其中一直風調雨順了若幹年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遭遇了五千年來最大的旱災。

布基納法索、中非、岡比亞糧食均減產百分之五十。

毛裏塔尼亞在1983的整整一年隻收到一萬五千噸糧食,國家的財政也告罄。

加納出現巨大的糧食缺口,達二十萬噸。

貝寧的糧食倉庫空空如也,存糧告罄。

多哥的國庫存糧隻剩下三千噸,隻夠全國人吃三天。

斯威士蘭、萊索托1983年降水量隻有往年的一半,糧食產量減產四分之三。

連被稱為黑非洲玉米糧食的津巴布韋也糧食欠收,竟出現西南部約二百萬居民缺糧的災情。

西北非洲沿海諸國,尼日利亞旱情異常嚴重,全國十九個州中九個州遭災,受災人口達一千五百萬。

喀麥隆的北部地區,人們在七個月的時間裏沒見到下一滴雨,不得不紛紛跑到幹涸的河**挖坑汲水。

撒哈拉沙漠吹來的熾熱的哈馬丹風更是助紂為虐,象牙海岸、加納、貝寧等國,灌木竟自己燃燒起來,樹林中火災四起,天火將人們苦心經營的許多大種植園焚為一片片焦土。

1983年,世界上第一大可可生產國象牙海岸,由灌木野火引起的火災使二十五萬公頃的可可樹林化為烏有,可可年產量銳減八萬六千噸。

非洲最西部的塞內加爾,塞內加爾河、岡比亞河等重要河流幹枯,往昔壯闊的河水如今成了溪水般的細流,結果大西洋的海水倒灌入幹枯的河床,沿河流域的大片良田被衝成貧瘠的鹽堿地。

塞內加爾1982年—1983年高粱、花生、粟等主要糧食作物減產近一半,其戶北部和中部許多地區花生等全部枯萎,顆粒無收。

塞內加爾的八個大區普遍遭災,尤為嚴重的兩個大區缺糧率竟高達百分之九十四,隻見烈日下的塞內加爾,大地生煙,白晃晃一片,地麵反光強烈到刺人眼睛。

西非薩赫勒地區的八個國家,曆來是非洲幹旱最嚴重的地區,從1970年以來,這個地區已經遭受四次嚴重幹旱,這一地區還一直是撒哈拉沙漠擴張肆虐的對象,飽受土地沙漠化之苦,如今,一場旱情最嚴重、受災麵積最大的幹旱又降臨在薩德勒地區的人民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