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馬六甲獨立一
1946年1月20日,英國發表白皮書,規定新加坡為英國直轄殖民地,而馬來聯邦、馬來屬邦、馬六甲和檳榔嶼則聯合成為馬來亞聯邦,由英國派總督統治。
同年12月,又發表藍皮書,把馬來亞聯邦改為馬來亞聯合邦。
1948年2月1日成立馬來亞聯合邦政府。
1948年6月頒布緊急法令,對各類反對派組織進行鎮壓。
1955年,馬來亞人民組成華巫印聯盟(即馬來亞聯盟黨),參加大選獲勝。
經過1956年1月和1957年5月兩次赴英談判,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正式獨立。
其實,在二戰太平洋戰爭期間馬來亞基本上隻有華人在抗日,馬來人和印度人都投靠日本去了。
華人抗日軍在日本投降第二天接獲蒙巴頓命令,要求不要進城接受日軍投降,但華人抗日軍中央委員會決定對此無理要求不予理會,幾天後華人抗日軍各支隊便接管了大小城鎮。
事實上在英軍抵達前,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早己接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大部份城鎮。
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經三年半之戰鬥己發展至一支擁有15000人的強大武裝隊伍,進城後收繳警察局的槍枝彈藥,成立臨時治安委員會,沒收敵產、救濟難民、逮捕懲辦馬來人奸細和特務。
在此基礎上組織人民委員會取代治安委員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
在英軍重返馬來亞時己經成立的州級人民委員會有雪蘭莪、北柔佛、南柔佛、丁加奴、新山、馬六甲等,這是馬來亞的華人最接近掌握政權的一次。
蒙巴頓所擔心的事,實際上已部份成為事實,對他來說可慶幸的是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對英軍仍以盟軍相待。
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雖建立了各級地方政權,但並無意建立全馬來亞政權和英國軍事管製政府抗衡,也沒有號召人民立即起來爭取獨立。
雖然如此,蒙巴頓仍然很不放心,若不解除這支15000人的強大部隊的武裝和取消各地人民委員會,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便沒有保證,精心泡製的馬來亞憲政新方案也沒法出台。
為了製造人民參政的假象,英國軍政府組織了谘詢委員會,邀請馬來亞的華人抗日軍的代表參加這沒有實權的組織,其中其它成員多為當局精心挑選的親英份子、封建貴族和某些社會渣滓,目的是要取代各地的人民委員會。
英國殖民者還有更迷惑的一手,就是表彰抗日軍功績,授予有功將士獎章,邀請華人抗日軍參加勝利遊行。
目的是使華人抗日軍相信英軍仍為盟友,不會忘記華人抗日軍貢獻,絕不會虧待他們,因而可解甲歸田,安心去過平民生活。
由於華人抗日軍領導層錯誤判斷形勢,華人抗日軍一般成員在勝利後熱切盼望過和平生活,因而自1945年9月起各地的人民委員會先後被英國軍事管製委員會接管。
不僅如此,馬共和華人抗日軍領導還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接受了英國軍事管製政府提出的解散華人抗日軍的計劃。
華人抗日軍中央軍事委員會負責人劉堯在吉隆坡中華大會堂招待各界人士,就抗日軍複員一事發表演說。
他說:“戰爭業已結束,抗日任務已完成,華人抗日軍已沒有存在必要,馬來亞已進入民主建設時代,馬來亞人民主要是協助英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馬來亞,因此解散華人抗日軍是應該的。”
1945年12月1日華人抗日軍各支隊奉軍委會命令正式解散,英國軍事管製政府在全馬十二個地方舉行複員檢閱典禮,發給華人抗日軍戰士每人350元慰勞金,並向抗日有功將士頒賜獎章。
英國軍事管製委員會在十二月的月報中說:“本月初對華人抗日軍的解散工作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順利完成,抗日軍交出的武器大大超出預期的數目。”
1946年1月6日,英當局在新加坡市政廳前舉行慶祝勝利大遊行,蒙巴頓親自授與華人抗日軍將領獎章和授帶。
這一天英國殖民者個個喜氣洋洋,格外興奮,因為他們是慶祝雙重勝利,慶祝抗日勝利,慶祝解散華人抗日軍勝利。
戰前英國與馬來亞各土邦之間的條約,隻是要求英國給與保護,並無把各土邦蘇丹的最高裁判權讓渡給英國。
為了英殖民者建立的戰後殖民地新體製,也為了懲罰這些牆頭草兩邊倒,在戰時投靠日本的蘇丹,英國便強迫九位蘇丹在--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的文件上簽字畫押。
這樣,到1945年底英國政府手裏已掌握了九位蘇丹簽字畫押的--自願將統治權全部轉給英王喬治六世條約取得了直接統治馬來亞的新法律根據。又收繳了華人抗日軍的武器,解散了這支強大的武裝部隊及由其建立遍及
馬來亞半島的地方人民委員會,英國認為建立戰後馬來亞殖民新秩序時機已成熟,便決定盡快拋出他為馬來亞人民泡製的新憲製改革方案即白皮書。
白皮書提出取消戰前的的行政組織單位,另組馬來亞聯邦,由戰前的四個土邦,即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彭亨,戰前馬來亞屬邦的五個土邦,即柔佛、吉蘭打、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另海峽殖民地的兩個城市,即檳榔嶼和馬六甲組成。
而新加坡則從馬來亞分割出去,單獨成了直轄殖民地。
白皮書規定,馬來亞以英王委任的總督為最高的統治者,下設行政和立法兩會議局,各土邦和檳榔嶼和馬六甲兩市則設地方議會,各蘇丹不再擁有名義上統治者的地位,隻保留宗教方麵權力。
白皮書答應在馬來亞聯邦成立後,非馬來人可較容易取得公民資格,即如年滿十八歲,在1942年2月25日前十五年在馬來亞或新加坡住滿十年即可取得公民權等。
馬來亞左翼政黨指責白皮書:把戰前之間接統治變為直接統治,把行政立法大權集中在英王委任的總督,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強行分離出去,將公民分成馬來人和非馬來人是破壞各民族團結。
其實,馬來人和非馬來人從來、現在及將來都是互相對立,根本不存在什麽破壞各民族團結的問題,而且隻給公民資格而不給公民權也是一場騙局。
保守馬來亞上層人士和馬來裔人民則不滿英國如此粗暴強迫蘇丹自動讓出權力。
為此42個馬來人組織在拿督奧恩-加爾法爾的領導下於1946年3月組成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要求保護馬來人特權,反對給與非馬來人公民權。
該組織一直控製著馬來西亞的政權,巫統號召馬來人展開抵製活動,1946年4月1日馬來亞聯邦首任總督貞特主持馬來亞聯邦成立典禮,九位馬來蘇丹和英國委任的馬來裔議員也都缺席,各地馬來人舉辦哀悼周活動以示抗議。
倫敦政府派東南亞最高專員麥克唐納來馬來亞處理馬來亞各方的反抗。
在東馬,即砂勞越及沙巴州,華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在砂勞越,華人占總人口的三成,是該州人口最多的一族。
在沙巴,華人也占了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成為該州的第二大族。
根據史籍,早在十六世紀便有華人定居東馬了,不過人數並不多。後來由於砂勞越的白人地方行政官--拉惹非常歡迎華人移居砂州,因此華人在砂勞越的人數增加得很快。
在三代白人拉惹的統治期間(1841-1947),華人由一千人迅速增加到14萬5千人。
在沙巴州,卻要到1881年後華人才大量移入,那也就是在英國皇家公司管轄該州之後。
華人大量移居沙巴的原因是該州需要勞工以發展其農業等,因此英國皇家公司便召募華人進入該州工作,於是沙巴州的華人人口便迅速地增加起來。
東馬的華人也和我國其它各地的華人一樣,他們不管是務農還事經商,都能刻苦耐勞,勤儉興家,對東馬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們苦拚的精神非常得到統治者的賞識,而事實也證明了,無論東馬的社會建設或經濟發展,華人一路來都是推動的主力之一。
至於海峽僑生,即海峽殖民地的巴巴,他們都是華人的後裔。
因為早期本邦的華族婦女很少,於是許多華族男性就隻好娶土著或其它東南亞民族的婦女為妻。
由於這些嫁給華人的婦女大多數不懂的講漢語,家庭用語便采用馬來話。
這種馬來話及受馬來文化影響的家庭一多起來,便漸漸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巴巴社會,那些華人的後裔便成了巴巴社會的成員。
在英殖民地政府統治之下的海峽殖民地巴巴,他們大部份都接受英文教育,因此這些巴巴們除了受馬來文化的涵化之外,也受英國文化的涵化。
他們在政治上傾向英國,可是對於英國後來采取親馬來人的政策,他們卻非常不滿,他們認為他們應該與馬來人享有相同政治地位與權力才合理。
自二十世紀以來,巴巴社會已逐漸並入其它華人的社會圈裏。目前隻有馬六甲一地尚有巴巴社會的存在,但人數也隻剩數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