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節 力排眾議

鼓搗了半天總算登陸上來了,一直提示登陸異常。

這句話對於很多國人來講並不陌生,它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說的。

吳凡當然對此自然是十分清楚。

抬頭看了一眼語出之人,站在殿外,是個小字輩。年紀輕輕,約莫十五六歲,一臉稚氣未退,但卻有著一份與年齡並不相符的據傲寫在上麵。

此人名為楊修,字德祖,為楊彪之子。

見一向老成持重的父親被吳凡一番話駁得啞口無言,年輕氣傲的楊修沉不住氣了,不顧朝堂規矩直接就在外麵開口叫道。叫完了這句話,才擠過人群向著吳凡這邊走來。

曆史上的楊修恃才傲物,在眼下這個世界也是如此。對官職地位高了他十幾級的吳凡全無謙恭之態,隨意之處就好像走在大街上碰到個熟人一般。

雖然吳凡想要推行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那畢竟是改革成功,並且信仰深入人心後的社會景象。現在,改革尚未開始,自己作為除了皇帝曹衝之外這個國家的最高掌權者,必要的威嚴還是要表現出來的。

否則,自己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強行實行改革?

由此,吳凡對於楊修的表現臉上明顯有些不悅。站在下麵群臣第一排的楊彪見到吳凡臉上情緒變化,連忙回頭以眼色示意楊修,趕緊退回去。但楊修卻故意裝做沒看懂父親眼色的樣子,仍然執意向著吳凡走來。

他認為自己搬出的這句聖典已經讓吳凡無言以對,因此故意表現出不悅的樣子,意在逼退自己。而自己偏偏就不按吳凡的意思去做,倒要看看吳凡怎樣辨解。

最好能讓吳凡在眾人麵前出一回醜,那樣也就為父親搬回幾分顏麵。

楊修如是想著,自然不肯依楊彪的眼色退回去。徑直來到吳凡麵前,拱了下手算是見過禮,隨後就站在吳凡麵前等著吳凡回應。

雖然對楊修的表現有些不悅,但必要的回應還是不能省略,畢竟,吳凡已經決定爭取多數臣僚的支持,以使改革的成效更好一些。

扭頭看向站在身後的無所事事的內侍文官,招了招手。內侍文官不知何事,滿臉疑惑地走了過來,吳凡對他道:

“你去把他的眼睛蒙起來。”

內侍文官聽得越發糊塗,但身為大司馬的吳凡要他這樣去做,他不敢不做,隻好走下台階,向著楊修拱了下手致以歉意,隨後就從袖子裏掏出一塊絹布,將楊修的眼睛蒙起。

滿朝文武看到這裏一臉的困惑,都不知吳凡所為何意。而楊修則一改此前的傲慢自據,變得木然不知所措,想摘下蒙在眼上的絹布又不敢,隻能愣愣地站在吳凡麵前。

吳凡麵無表情,伸手抽出斬蛇之劍,鏘地一聲響,銀光耀眼令整個朝堂為之一閃。滿朝文武見此場麵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楊修的父親楊彪更是驚懼非常,急忙上前幾步剛要出言向吳凡求情,卻見吳凡已經將劍置於楊修頜下約五公分處,問楊修道:

“楊主簿,請問我手中之劍,現在何處?”

楊修被問得一愣,過了好一會兒才道:

“在下眼睛已被蒙住,無法見物,又怎會知吳大司馬手中劍置於哪裏?”

吳凡聽罷後知後覺地點了點頭,道:

“原來如此,楊主簿所言極是。”

頓了一下,吳凡繼續道:

“如此,我再進一步問楊主簿一個問題:一隻坐在井裏的青蛙,能否知道除了井口之外整個天地之麵貌?”

楊修這次回答倒是挺快,道:

“井中青蛙隻得抬頭見一方天空,自然無法知曉井外之大千世界。”

吳凡再點了點頭,道:

“原來楊主簿什麽都懂,頭腦並無問題。但卻為什麽要用一個數百年前處在奴隸社會晚期之人的言論,來質疑改革呢?孔仲尼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思想家不假,但他歸根到底也隻是一個凡人,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難免使他的眼光和視界受到局限。如此,將他的所有言論奉為聖典者,無異於身在井外,思想卻仍然處在井中。無知也許不是你的錯,但用你的無知來質疑別人就是你的不對了。”

說完,吳凡手中斬蛇之劍一挑,吹毛立斷的劍刃刷地一聲將蒙在楊修眼睛上的絹布挑斷,而楊修的臉上卻是毫發未傷。僅此一式就令在場的所有人在倒吸一口涼氣的同時,又在內心裏為吳凡劍技之高而深深折服。

說到這裏,肯定有朋友對重甲不把孔聖人的話奉為聖經而不滿,重甲就此嘮叨幾句。

孔子當然很了不起,他所提出的思想和信念影響了國人二千多年,並且傳播到日韓等國家,形成一個儒學文化圈。但是,歸根結底,孔子他也是一個凡人,他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也要娶妻生子,並不能如傳說中的神仙那樣前知幾千年,後知幾千載。

既然是凡人,那就難免有錯誤。再說孔子當時所處的奴隸社會晚期,社會上統治階層與人民之間根本沒有任何民主和平等的概念,孔子本人又代表著沒落奴隸主階級,由此,他的言論很多時候肯定是偏護於統治階層,至少是對統治階層有利。這也是為什麽想要加強集權統治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不是其它術的原因。

假設漢武帝罷黜百家後,獨尊的是道術,或是法術,或是兵術,陰陽術,名術,墨術……那麽,今天我們所說的聖人,就應該是老子,韓非,孫武,鄒衍,鄧析,墨子……

也就是說,孔子之所以被我們尊為聖人,是因為他的儒家思想得到漢武帝傾力扶植而發展壯大,並傳播至今,深入人心。這就像宗教,當它的影響足夠大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神聖化它的相關代表人物來為自己的思想尋找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隻不過,我們這種情況屬於文化信仰,但仍然不影響人們的“神聖情節”把孔子神聖化。

其實,除了儒家之外的其它學派,也有很多傳世不衰的信念,甚至是當今社會所急需。比如道家的“無為”就比較適用於統治階層——不應綁架全國人民的意願強迫去實現某個政黨的最終理想。比如墨家的“兼愛”適用於整個社會——愛不應該有親疏、貴賤、等級的分別等等。

類似的這類精典理念還有很多,卻因為獨尊儒術而被埋沒。這不能不說是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一種扼殺。這也是吳凡為什麽容許十大學派存在的根本原因:真金不怕火煉;真理從來不怕爭論,反而會在爭論中令真理越發明晰。

當然,重甲這麽說並不是要大家拋棄儒學,甚至唾棄孔子。隻是把事物說開了,說明了,讓大家明白事物的本質,僅此而已。對於儒學中好的理念,我們還是要繼承和發揚的。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民族是無法凝聚在一起的。

回過頭,再說朝堂這邊。

吳凡的這番話雖然沒有重甲說得多,說得也不是很細致。但是,眼下這個世界,儒術剛剛被尊崇一百多年,還沒有完全深植人心,因此,吳凡的話自然是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讚同。

這麽一來,支持改革的人又多了一些,與反對派對比,已經接近1:1。

楊修滿麵羞愧地走了下去,其父楊彪見吳凡並未將兒子怎樣,心中暗鬆了一口氣。而吳凡也愚弄了楊修一把,有效地抵消了心中不悅。

鎮西將軍曹休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一改往日對吳凡的尊敬,臉上帶著十分的不悅之意道:

“吳大司馬所言改革之具體事項,其它暫且不說,單就軍隊並不完全聽從皇帝調派這一項,在下深感不解。試問,若是手執兵權者謀反上位,皇帝豈不是束手待斃?”

曹休的表現完全在吳凡的意料之中,因為他是曹氏親族之一,吳凡的改革有多項是針對削弱皇權的,對此曹氏親族肯定極為不滿。換言之,若是曹休此時和顏悅色和往常一樣,那吳凡反倒要加倍提防他會不會暗中給自己下絆子了。

吳凡對曹休嗬嗬一笑,道:

“曹將軍此言隻慮其一,卻未慮其二也。改革中雖然削弱皇帝對軍隊的直接指揮權,但是,皇帝仍然是軍隊的最高指揮者。此外,此項改革的同時,軍隊還需奉行國家與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若是違反這一原則,皇帝的命令也可不予服從。試問,連皇帝對軍隊的指揮都受到如此諸多限製,其它執掌兵權者如何能率軍謀權作亂?”

曹休一聽,頓時啞口無言。自己一時衝動走出來向吳凡問質,卻並沒有細想其中太多事節,聽吳凡這麽一說,曹休才覺自己的擔憂實在是站不住腳

而吳凡這時卻再問曹休道:

“曹將軍,我再問你一個問題:這十五項改革有多項削弱皇權之舉,若是全部得以實施後,皇帝現有的權力將大幅減少。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既定的體製和觀念將越發深入人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一名地方將軍,就算手中握有多達幾十萬士兵,並且這幾十萬士兵全部對你惟命是從。你會冒著一旦兵敗就會被折磨得生不如死,卻又求死不能的酷刑,而去奪取一個根本沒有多大權力的皇帝之位嗎?”

曹休被問得一怔,隨即急忙擺手道:

“此話說不得,說不得,我怎會有奪取皇位之心?”

吳凡笑道:

“我隻是個假設。在場所有人也都聽到了,這隻是個假設而已。”

曹休這才細致地想了想吳凡的問題,很快就意識到吳凡雖然是在削弱皇權,但卻是讓皇帝的位子越發牢固。因為改革之後的皇帝位子更像一個空殼,擺擺樣子而已,但是,誰要是想要奪這個空殼,卻要背負量刑最重的罪名,在牢中被活活折磨一輩子。

付出與回報根本不成正比,這種賠本的買賣誰會去幹?

由此,曹休恍然頓悟。雖然對其它十幾項改革也有不滿的地方,但已經被吳凡回駁得啞口無言的他,此時隻能默默地退回班列。

接下來,又有數人針對改革提出質疑,無一例外全部被吳凡駁論回去。滿朝文武一個個聽得頗有茅塞頓開之感,其中不乏很多人已經開始對改革後的這個國家麵貌心懷憧憬。

甚至,原本處於保守反對派中的群臣,也有一半以上的人開始轉變立場,或是無言中立,或是直接支持吳凡的改革。

至此,支持與反對改革的群臣比例,由最開始的3:7,變為現在的7:3

兩者正好顛置過來。

第一個出言反對改革的楊彪,這時再度站出來向吳凡拱手道:

“吳大司馬,老夫頭腦愚鈍,以至不能理解改革之真髓。經過吳大司馬一番駁論,老夫終於看出些苗頭。然而,這十五項改革力度之大,牽動之廣,堪稱史無前例。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但若成功,整個國家將煥然一新。老夫年事雖高,卻仍懷一顆報國之心;老夫願協助吳大司馬改革,隻為國家強盛。不求此舉有功,但求無罪於後人。”

和楊彪報著同樣想法的人,大多是一些老臣,比如一直沒有說話的禦史中丞王允,因為是吳凡的嶽父,雖然一開始是反對改革的,但也不好開口直言。不過,在聽過吳凡這一番駁論後,包括王允、楊彪在內的一班老臣也有很多人的思路轉換了過來。

但是,他們這些人往往做事持重,謹慎,而且年事已高,這輩子在功名上已經不求有什麽升遷,隻要不會被後人釘上“頑固保守派”的標簽,遺罪於後人就已是滿足了。

這也就是楊彪所說的,“不求此舉有功,但求無罪於後人”的本意。

吳凡聽罷點了點頭,雖然沒說什麽,然而,能夠爭取到一部分老臣的支持卻是當初他所沒有想到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吳凡此時的心情是十分欣慰的。

接下來,滿朝文武再無人站出來向吳凡質疑改革。吳凡便讓眾人散去,不過仍然要留住在鄴城,聽候接下來幾天裏關於改革的具體執行事宜。

就在群臣們互相竊竊私語,一邊談論自己對改革的看法,一邊散去之際;一直垂首默立的夏侯惇,這時抬起頭來看向吳凡,道:

“孟玄,我有一點始終想不明白,這十五項改革對你並無半點益處,反而會讓你的利益受損。但你卻為什麽要極力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