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學霸之子

用宋彪自己的話說,他們家盛產學霸。

宋彪的爺爺是三十年代留學德國的社會心理學專家,號稱是唯一見過弗洛伊德本人的老牌學霸,他姥爺是留學蘇聯的冶金工程學專家,也是一個老牌學霸,想當年兩位老學霸一起打下牛棚,從此成為知己,後來就安排兒女相親之類的,最終製造出宋彪這個別扭孩子。

宋彪父親在八十年代曾留學西德深造機械力學,回國之後就成了國內第一代結構力學有限元法領域的超級學霸,基本在他們學院和該領域有關的所有論文,沒有他父親簽字都別想發表出去。

他母親是亞洲近現代史領域的專家,一直是在外交部工作。

在這種家庭裏長大的宋彪自然很扭曲,小時候就稀奇古怪的讓大人摸不著頭腦,他初二的時候第一次找父親問題目,結果是“UFO大氣層飛行動力理論和飛行包線猜想”,高中畢業之時保送父親的院校讀機械設計專業,他自己感覺太扭曲,莫名其妙的就去當兵了。

家裏當時比他更別扭,可一貫不懂這孩子的心啊,索性就隨他去吧,大不了服完兵役再回來讀大學,結果更別扭,他居然又申請當誌願兵。

部隊那時是真想要他,支隊政委特意準備打電話和他家裏溝通一下,讓他的家人理解國防,結果一看這學霸家庭的名單,最後愣是沒敢打過去。

宋彪的別扭之處特別多,他對日本三十步槍和莫辛納甘步槍挺感興趣,於是就將兩個槍都拆成零件相互比較,一個人坐在火堆旁邊琢磨著,找了一個標尺在那裏量來量去,想要推算三十步槍的後坐力到底低在哪裏。

莫辛納甘步槍的後坐力算是比較低的,比李恩菲爾德還要低,口徑差不多,唯一的解釋是前端閉鎖槍機,回程較長,較為複雜繁多的槍機零件產生的摩擦阻力係數和應力變化也緩衝了後坐力。

三十步槍呢?

顯然是口徑更小,他覺得三十步槍的槍機應力變化應該是很小的,基本就是全靠小口徑在解決後坐力問題,因為應力變化小,槍械在整體應力轉變的係數值也低,特別是射擊過程中的槍膛和槍管變化極低,由此保證了更高的射擊精準度和平直的彈道。

僅僅是從材料的抗應力變化係數上說,他個人感覺日本三十步槍的槍管材質可能還不如莫辛納甘,三八大蓋有沒有改變還不好說,至少現階段是不如的。

如果單純是從提高射擊精度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日本沒有必要將步槍子彈口徑縮小到6.5mm,唯一的解釋就是在整個設計中,因為材料和加工精度的不足問題,降低口徑減少後坐力和應力變化是達到設計要求的唯一辦法。

換而言之,日本必須采取這樣的口徑設計,應該說是很聰明的設計,一個小小的口徑變化就解決了日本工業生產中所需要麵對的所有問題。

由此進一步推論,如果要將三十、三八步槍的口徑增加到7.62mm,那就必須先解決工業生產中的各種問題,因為三十、三八步槍的槍機設計更為優秀,零件更少,結構更簡單,相應的,隨著反坐力產生的應力就越大,材料要求就越高,加工精度就必須隨之提高。

就1904年的日本工業水平而言,真要將三十步槍的口徑增加到7.62mm,那恐怕就悲催了,能否大規模生產都是一個問題,麵臨的難度恐怕比李恩菲爾德步槍更糟糕,如果采取降低性能參數的方式大規模生產出來,最終性能又未必比莫辛納甘步槍更優秀,那才叫真正的別扭。

原來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別扭的破事兒,一點都經不起推敲,非要將對手想的那麽高明做什麽?

反過來想,難道日軍就不想解決步槍威力小的問題嗎?他們要是不想解決,小日本兵閑著的時候為什麽都要將子彈拿出來挫一挫、蹭一蹭?

宋彪將兩支步槍重新組裝上,坐在火堆旁繼續琢磨著這些別扭事兒,拉著槍栓折騰著,對比著,心裏不停的犯嘀咕。

現代手動步槍在一戰時期就已發展到了巔峰水平,此後的改進餘度很低,在這一代經典步槍中,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大規模生產,成本低,射速低,操作呆板,性能可靠,射擊精準,李恩菲爾德步槍是射速最高,操作性能便捷,而造價和生產難度也是最高的,毛瑟步槍則是在各個方麵都比較平衡的一款。

日本三十、三八步槍就比較另類了,通過非常特別的設計降低了零件數量和加工難度,使之適合日本目前的工業水平,彈道平直,後坐力最低,射擊精度更高。

宋彪已經拆解過三十步槍的槍機,心裏有了比較全麵的了解,毛瑟步槍的槍機是沒有拆解過的,可他能夠大致記得毛瑟槍機的結構圖,就他個人的感覺,日本三十、三八式步槍的加工難度相比同期的毛瑟步槍要低一些,居然還少了兩個零件,這些都是源於設計上的優勢,而莫辛納甘步槍的加工難度則是所有經典步槍中最低的一款。

加工難度和製造精度是兩個概念。

莫辛納甘步槍的加工精度並不比毛瑟步槍、李恩菲爾德步槍低,差別在於前者的槍機設計繁瑣,零件更多,單個零件設計的更為簡單,絕大多數的操作工和車床都可以生產,而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毛瑟步槍的槍機零件較為複雜,需要更有經驗的機床操作工,或者是更為昂貴的專用機床。

由此可見,日本和俄國現在的工業水平也就是這樣而已,特別是日本,不要以為日本後來造出了航空母艦、大和級戰列艦就意味著它的整體工業水平非常高,你想啊,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就常年將30%的政府財政開支用於軍費,它能有多少資本投入到工業技術的開發?

由於日本在長達六十年的近代史中一直維持著非常高的軍費開支,日本在二戰前的軍工業也異常發達,有一大批設計師和精良的操作工,還有規模龐大的生產設備,但在機床產業完全是世界三流水平,絕大多數的機床都是從美德法英等國進口,二戰時的日本可以造一流的航母和戰列艦,卻隻能製造三流機床也是事實,首先是在機床產業的理論和工業研究領域差之千裏,其次是在電機、專用機床和組合機床三個領域被美國、蘇聯甩出萬裏之遙。

機床這種東西,哪怕是傳統機床看起來都很簡單,裏麵所存在的大量力學計算分析卻基本都是學霸的範疇,此時的日本如果妄想用自己的機床去生產步槍,恐怕連毫米級的精度都無法保持,造出來的步槍口徑在6mm和7mm之間亂飄是很正常的破事。

這裏麵的道理很簡單,咱們從美國引進生產線也能生產英特爾芯片,可那套生產線是咱們能造的嗎?拜托,咱們連造奔騰級芯片和單片機的生產線都是進口貨,這些生產線就是組合機床和數控機床在20世紀後半葉的衍生產物,咱們基本無力折騰,裏麵很多理論連宋彪他爸那個老學霸也折騰不了,真要讓宋學霸去研究,十年內別指望出個“重大成果”,除非是國朝集合所有相關學霸一起攻關。

用宋學霸的話說,隻談產業領域,咱們的機床產業整體水平相距美國差二十年,但在理論領域,咱們至少差五十年,前者還能追趕,後者基本追不上,三十年內無任何希望,因為國內就他媽的沒人搞理論預研,都是照抄美國人和德國人十幾年前的理論模型。

機床工業的發展方向一直是要逐漸減少對人的依賴,使得普通工人也能生產出更好的產品,這才是工業化革命的特征和方向,包括數控機床的發展也是如此,並不是說傳統機床的加工精度就不如數控機床,隻是生產效率和難度上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別。

二戰時期的日本能用傳統機床、專用機床和熟練技工製造出大和級戰列艦,可那個速度簡直是龜速,而美國則是下餃子一樣的超快速製造,這裏麵的關鍵就在於美國對組合機床和專用機床的大規模應用,以及美國在機床理論領域的超凡成就。

美國可以自造機床,而日本無法從美國進口,從德國和英國、法國進口的道路同樣被掐死,一個後起工業之秀的悲劇就在這裏。

通過機床產業的調整和擴產,美國不僅可以大規模爆驅逐艦、航母、戰列艦,還可以一個級別接著一個級別的提升,隻要在理論和設計上有所提升,產品線就可以立刻更換,為了專門的新產品和新零件提供大規模的專用機床、組合機床,大規模的爆炸式生產,而日本就隻能在二戰前的基礎上修改,原有的設計和生產框架基本沒有變,也不敢變,一變就無法大規模的加工,一變就成了龜速生產。

毫無疑問,機床產業的落後是日本落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戰結束後的日本機床產業和電機產業的大規模快速發展,一方麵是利用冷戰和美國的大力扶持、技術轉讓,另一方麵也是日本審視二戰落敗原因後的奮起直追。

作為一個學霸之子,作為一個初中時代就琢磨UFO動力係統猜想的家夥,宋彪很清楚二戰時期的日本工業水平也不高,隻是看起來很嚇人,當然在這一時期的中國工業水平更挫的厲害。

日本在日俄戰爭時期的工業水平就擺在宋彪的眼前呢,通過他手裏這支步槍就能看出來。

日俄戰爭中的主力31式野炮的所有炮身不都是從克虜伯公司進口的嗎?連炮架也是從法國施耐德公司進口,東京炮兵工廠隻負責組裝。

日本工業一點不可怕。

就像朝鮮、緬甸之流一看中國可以造計算機芯片,可以造世界第一流的巨型計算機,就覺得中國好厲害,中國還可以造航母,造神舟,造北鬥……。

站在學霸之子的角度看問題,兩個字就能代表宋彪的所有心情——尼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