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此刻的目光都落在了蕭琴的臉上,恨不得他立刻說一個法子來!但見蕭琴微微思索了一番,躬身道:“依在下之見,眼下王爺此時應將當年太祖頒布王爺恪守邊關的聖諭公布天下,同時上書朝廷,借用當年太祖聖諭發兵邊關一保我大明萬世基業!”

蕭琴聲音不大,但卻頗為激昂。朱棣聽完已是心神激**。他當即起身,聲音顫抖地說道:“蕭兄弟所言正合本王心意,本王決定,就依蕭兄弟所言!”

眾人紛紛點頭,唯獨道衍麵露憂色,想說什麽,嘴唇動了動,欲言又止。鄭和平日和道衍關心甚好,跟隨他多年,此刻見他神情古怪微微一笑,便明白了過來,當下站起身來,抱拳道:“蕭兄弟所言甚好,不過鄭某還是有些擔憂!”

“唉,鄭將軍多慮了!有父王出馬,區區數萬的韃子兵,又豈能是我們燕王府的對手呢?“朱高熙滿臉興奮,聽鄭和發問,不待他說完便出言打斷了他。

“二郡主所言甚是,以王爺的軍事謀慮,區區數萬蒙古韃子兵,自是不在話下,可二郡主是否想過,眼下朝廷執意削藩,王爺乃是諸王之首,威望素著,若是朝廷貿然出兵,以朝廷對王爺的疑心又豈能放過王爺?“

眾人本一腔歡喜,忽聽鄭和如此說來,登時麵顯憂色,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紛紛扭頭朝蕭琴望了去,蕭琴不慌不忙,點頭道:“鄭大哥所說甚是有理,但一切都多慮了,剛才小弟所言,讓王爺將太祖分封遺詔昭告天下,便是讓王爺以此入手,上奏朝廷,為自己的出兵找了借口,雖說朝廷削藩之意甚決,但當今聖上頗有仁慈之心,王爺便可依照太祖遺詔讓朝廷法外開恩,朝廷若準,那是殿下陳情所致;朝廷不準,那便是皇上不顧天下蒼生,天下百姓必然更加心向王爺。王爺正好以此廣收天下民心,豈不快哉!“

“好,說得好,說得好!“朱能神情頗為激動,這時忍不住叫出聲來。

朱棣麵帶憂色,思索了片刻,方才抬頭目光落在了道衍的臉上,低聲道:“軍師意下如何?”

眾人聽朱棣如此說,均知曉道衍在他心中的分量,紛紛扭頭朝道衍望來,道衍沉思半晌道:“此策可用,殿下運用太祖遺詔,一來逼迫朝廷同意王爺出兵,二來借用此等機會廣收天下百姓以及武林人士之心,如此一來對即將到來的三戰大有益處!“眾人聽他如此說來,紛紛點頭,麵顯喜色。朱能更是哈哈一笑道:”老子好長時間沒打仗了,這回還不得好好殺個痛快!“

張玉平日和朱能關係較好,聽他如此高興,忍不住哈哈一笑道:“朱老弟,這次有你殺的,就怕你到時候殺不動啊!“說完兩人相視一望,紛紛大笑了起來。

眾人被他兩的氣氛所感,也紛紛露出了喜色,唯獨道衍麵露難色,這會兒待眾人笑罷,他才噓動著嘴唇說道:“隻是,王爺乃是千金之軀,趕赴邊關,若是有個閃失該當如何是好?“

眾人一愣,顯然是沒想到這個問題,這會兒聽他說來,頓時人人麵麵相覷,朱棣點了點頭道:“既是如此,該當如此還望軍師明示!“

道衍忽然起身,眼中閃過一道寒光,盯著朱棣道:“如今朝廷下令命天下擒王,王爺乃是諸王之首,擒王之事還需王爺壓陣,老衲、二郡主、二弟均是三戰首要人選,自是不變離開,以老衲看,這次出兵,有朱將軍和鄭將軍去便好,一來朱將軍、鄭將軍雖說是燕王舊部,但朱將軍的好歹也是當年太祖的老鄉,(朱能的父親朱亮,安徽鳳陽府懷遠縣樂河鄉人,也算是朱元璋的老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亮組織義兵保衛鄉裏,後率部整體投入朱元璋起義軍。明朝建立後不久被調往北平,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主要負責保衛當時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料來朝廷也不敢過於放肆,二來順便也探探天下武林人士的口風,老衲一早聽聞這次擒王的武林人士此刻聚集在山海關,燕王出兵,勢必會引起這幫所謂的名門正派人士的好感,借此樹立燕王的威望再好不過了!“

朱棣點了點頭,扭過頭衝著眾人道:“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紛紛點頭同意,朱棣見眾人都讚同此事,便下定決心道:“既然如此,便依此計而行。不過本王聽聞,這次韃子兵力雄厚,顯然是有備而來,如今的力量雖比不上當年的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但仍不可小視,怎麽個打法,尚須妥當計較。”

“是!王爺!”朱能和鄭和齊聲答道——

白日、山海關。

靖邊樓建於一個寬闊的城台上。初建時,是為了一旦戰事來臨兵士可及時登城就位,迎擊敵人。此刻宋忠和一幹武林人士便登上了靖邊樓的平台上,誠如剛才那小將所言,台下的一幹蒙古韃子兵並不多,剛才被一番猛打,此刻正退到了三丈外,休息整頓,再發第二次進攻,群豪見韃子兵退守在三丈外,剛才的那股緊張勁兒這會兒也去了大半,紛紛扭頭在城樓四處觀看,忽然張雪陽一聲驚呼:“慧空師兄,陳師兄你們快來看,這裏有三座廟?”

群豪多是來自江南,本對廟宇並無多大興趣,況且眼下戰事頗為緊張,誰也沒心情去看什麽古廟,但張雪陽叫了一聲又一聲,眾人聽他聲音頗為奇怪,紛紛好奇,陳文琦心思細膩,心道:“這山海關乃是邊防重要關口,何以會出現三座廟宇呢?難道是韃子……?“想到這裏心中一驚,當下也顧不得三丈外的韃子兵,率領眾人朝那三座廟宇走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