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一愣,想到四叔那淩厲的目光,建文帝不由得打了個激靈,但他想了一想,仍舊說道:“黃愛卿言之有理!“頓了頓又道:”不過,四叔畢竟乃是太祖之子,朕之親叔,雖說昔日傭兵重了些,但這些年來,對朝廷可謂有大功,前些時日,蒙古韃子侵犯邊疆,四叔毫不避諱發兵支援,若非如此,隻怕以韃子兵力之強,**我大明江山,也猶未可知啊!如今兵權一收,區區府內數百人,何以成事,依正看,這采訪使……?“
“萬萬不可!“站在黃子澄左側的方孝孺一直沒答話,他見齊泰、黃子澄二人對建文帝的問話對答如流,本不想發言,眼看建文帝對削去燕王藩位大有猶豫之色,一時忍不住,大聲喝罵了出來,說完方驚覺對方是皇帝,驚了一身汗,但此刻話已出口,不管皇帝如何怪罪,也隻能硬著頭皮上了。
建文帝對方孝孺似乎特別的親切,對於方孝孺的驚喝,竟無絲毫的怒色,微微一笑,道:“方先生有話直說!“
方孝孺瞧皇帝沒怪罪之意,心中稍安,略一沉吟道:“啟稟陛下,臣之言,絕非離間宗親,隻是燕王乃是諸王之首,如今聖上已先後削掉五王,朝野震動,此舉猶如打草驚蛇,以燕王雄才大略,又豈能不知,若是他日生出異心,隻怕難以對付,是以趁著燕王疲憊與天下擒王之舉,陛下正好借此機會削其藩位,此舉於我大明江山之穩固關係重大,臣雖愚昧,不得不鬥膽進此言,還望陛下以社稷為重。”
建文帝皺眉不語,神情頗為猶豫。
黃子澄、齊泰二人相視一望,心道:“這皇帝好是好,不過就是有點優柔寡斷了點!”二人相視一望,黃子澄便偷眼瞧建文帝,見其臉上頗有些不忍之色,心中一動,猛的一咬牙,走上前,道:“陛下難道忘了去年燕王進京的一幕嗎?”
建文帝聞言渾身一震,一縷思緒不由飄回到一年前的二月。
二月春風似剪刀!
按照規定,建文帝登基後,藩王應入朝晉見皇帝,朱棣雖為當今聖上的親叔叔,但於禮法,朱棣也必須進京城拜賀新君,但當時朝廷執意削藩,鬧得舉國上下人心惶惶,由於局勢緊張,朝廷大臣大多數人物朱棣不敢來京,但讓眾人料想不到的是,朱棣來了。
三月的一日,京城一片熱鬧,人頭湧動,人人伸長的脖子饒首期待,雖說燕王進京之事早已轟動京師。但看到朱棣自請進京祭掃孝陵的奏折時,建文帝還是大吃了一驚,眼下三王被削,燕藩作為諸王之首,早已是朝廷的公敵,四叔此時要求進京,而且還將自己三位兒子全都帶上,這著實讓建文帝有些想不明白。
三位堂弟他沒什麽印象,但四叔卻全不將他們帶上,“難道真是如增壽所言,四叔無反意?“建文帝喃喃自語了幾聲,將手中的奏本前前後後仔仔細細的看了數遍後,確認無誤後,建文馬上召見齊泰、黃子澄、方孝儒以及剛被升為都察院左右都禦史的劉景清、暴昭等一眾心腹商討對策。這一幹書生得知燕王竟自請入京,驚訝的紛紛長大的嘴巴,滿臉的不信,好半天沒回過神來。
過了好半響,幾位大臣方才回過神來,兵部尚書齊泰自始至終認為燕王乃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這次燕王攜子進京,無意是自投羅網,朝廷正好借此機會將其一網打盡,退一步講,也得將其四人扣留在京城;但一直主張燕王無過的黃子澄則有些不放心,認為這樣會打草驚蛇,應該把這三個人送還燕王,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對於二人的意見,建文帝好生為難,二人都是自己心腹之臣,二人所言均有道理,隻是他是在有些弄不明白,他是在弄不明白這位四叔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麽藥。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要是燕王真敢來,無論從哪方麵看,自己也是占了主動。經過一番討論,建文終於下旨:準燕王近日進京。同時,他又連發密旨,令河北各地嚴加戒備,以防燕藩作亂。
果不其然,幾日後,這位四叔大搖大擺的來了京城,騎著高頭大馬,但偌大的金陵城逛了一上午,方才出城,自紫金山南麓獨龍峰祭掃太祖太後陵墓。一路之上,隻把偌大的京城老百姓看的目瞪口呆,朱棣上得鍾山,帶著三子在太祖太後陵墓前大哭了一場,直到天色已黑方才騎著高頭大馬回城。
明初,按照祖製, 藩王入朝當日,應留在奉天門外,於次日早朝拜賀新皇帝。朱棣雖未皇叔,但按照祖製,卻也是臣子,臣子來了天下腳下,自當要拜賀新君的, 燕王騎著高頭大馬皇城,便在府外皇城外休息一宿。準備明日一早朝賀新君。
按照祖製,當今聖上引見藩王必須在奉天殿。聽聞燕王進京城,文武百官早一步於華蓋殿行了新君之禮,方隨同皇帝一起赴奉天殿,待燕王到此處行拜賀之禮。
這日淩晨,朱棣便已換好了覲見時應穿的親王服飾,與三個兒子一起在殿外等候。片刻,建文帝率領一幹文武大臣浩浩****的駕臨奉天殿,文武百官按班侍立完畢。引禮官便來迎燕王進宮見駕。朱棣等人隨引禮官進了奉天殿。
奉天殿乃是皇帝會見親王的地方,朱棣乃是當今聖上的叔叔,建文帝心底仁慈,瞧叔叔來拜賀,便讓太監給朱棣準備了一張座椅,朱棣瞧大殿內設立一張座椅,也不客氣,徑直就座,高熾等人也已於拜位上站定。此時禮樂奏響,按照祖製,朱棣與高熾等人將行四拜之禮。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隻見朱高熾兄弟三人竟然當著建文帝的麵前,麵北而跪,循規蹈矩行了四拜之禮。但朱棣卻隻微微自長椅上站立,對著當今聖上微微做了一個躬,卻是不拜!
皮外話:我記得小時候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常常看大那些王爺耀武揚威的很是神奇,直到最近為了寫書,查閱了一些明朝王爺的資料,方才發現其實在明朝王爺,日子也並非那麽好過,好多王爺的日子還不如老百姓,因為王爺勢力龐大,每一個皇帝對會王爺設置了諸多的限製。
下麵我們就來看一看。
明朝對宗室的管理,總的來說,在洪武時期較為寬鬆,永樂之後漸趨嚴格。
永樂以前,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勳臣擔任,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王府官可兼行省參政,為地方行政首長,也可兼都指揮使,掌地方兵權。在封國內,親王擁有相當大司法、人事權,其官屬除長史及鎮守指揮、護衛指揮由進行派遣外,其餘均在封國境內或所部軍職內選用,藩王對他們有生殺予奪之權。境內人民有敢違犯藩王的,由親王區處,朝遷及風憲官不得舉問。這時的藩王是列爵治民,分藩錫土。親王所居城內布政使、都指揮使及其以下職官,除每月初一、十五一定要到王府候見外,親王可以隨時召見他們。親王遣使可以直達禦前,敢有阻擋者,即以奸臣論處。風憲官以王小過或風聞親王大過奏聞,即以離間親親關係罪處斬。縱使藩王真有大罪,亦不得加刑,隻能召到京師,由皇帝發落,重則降為庶人,輕則當麵申飭,或遣官諭以禍福,促使改過自新。洪武二十作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門諭群臣,再次強調皇親除了犯謀逆不赦之罪,其餘的罪,均由宗親會議,報請皇帝裁決,有關部門隻許奏聞,不得擅自逮捕;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使人致王罪而使王遇不幸的話,則天子必定是昏君,其長史司並護衛司可行文五軍都督府索取該奸臣,都督府應捕奸臣奏斬之,並族滅其家;而且郡王子孫才能堪用者,考驗授職升轉,即洪武時宗室子弟可以入仕。這些規定都足以使藩王直到作為天子耳目、監督地方的作用,尤其是當朝無正臣、內有奸惡,親王有權訓兵待命,等天子密詔統領鎮兵討伐。
經濟上,藩王不僅終身有俸祿,而且待遇很優厚。歲祿單是米一項,即達5萬石,是正一品大臣的50倍。此外,還有冊封、宮室、婚姻、喪葬等費用,並給予廚役、齋郎、鋪陳等雜役人員。
但是,到朱元璋後期,從在外諸王府大興土木、擅役工匠,靖江王府官欺淩指揮耿和等等問題中,亦漸漸感到藩王權重對皇權是個威脅,特別是皇太孫也曾問他:“虜不靖,諸王禦之;諸王不靖,孰禦之”。所以又規定:不許親王同時朝覲,隻能一個親王來朝,平安回到封國後,派人以書信方式報給其他親王,才能來朝;而且進京朝覲時,留京時間不過十天左右,即遣返封國,以防止藩王與朝臣的勾結。又規定:親王王子要入侍,這更是含有人質之意。後來又規定:王府廢除王府的相傅,升長兄司為正五品,長史由皇帝親自選派,若王有過,則詰問長史,即長史有監督、規勸藩王之責。到了洪武後期,藩王雖有藩號,但已是列爵不治民,分封不錫土,食祿不治事;王國文官由朝遷選派,犯法時依律審判;王國百姓有侮慢王的,亦要解京審問明白然後才能治罪,以防止王對封地內官民的控製;經濟方麵則刪除了王府若有興建工程,有司即時由王所居的城中市戶差付,不得稽延這條;親王的歲祿亦減為萬石。
不過朱元璋既要諸王藩屏國家,備侮禦邊,夾輔王室,要講親親之誼,就必須給藩王以實力和特權,所以很多對藩王的限製,並未有太大的效果,藩王的軍權仍然被維持著,形成尾大不掉不勢,以至於朱棣有實力發動奪位之戰。
永樂帝即位後,鑒於前朝之失,對控製藩王極為重視,或以謀反等罪名,分別削去他們的封爵、屬官、護衛,取消統領駐軍的權力,如借故削去代王、岷王的護衛、官屬,齊、穀王先後被廢為庶人;或者將要塞地區的藩王遷入內地,如寧王朱權遷往南昌。
永樂時又廢除宗室可以為官規定,即使是宗人府,亦改由勳戚大臣攝其事而不備官,所領事務均歸禮部管轄。文武百官對於親王,隻具官稱名而不稱臣。正統十四年(1449),韓藩襄陵王欲入京師,後又願率子婿從征入侵的蒙古人,但沒有得到批準。甚至明末清兵進逼京師,唐王倡議勤王,竟被廢為庶人。明末,由於宗藩的厚祿給朝廷帶來的嚴重負擔,相當多的中下層宗室已淪為貧困戶,於是強烈要求弛鬆藩禁、請田聯自給、試官自效的呼聲越來越高。萬曆中,更定的《宗藩事例》,準無爵的宗室自便生計,準奉國中尉以下宗室參加科舉考試,選授京師以外地區的官職,但實行時又加以限製,如對於縣令等“親民官”的職位,朝廷不能放心授於宗室,而隻授於中書舍人等一些較為閑散的職位。
親王封國後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出到封國,以後非奉詔不得進京。永樂時由於籠絡人心,準許親王入朝覲見。成祖死時,寧王權奏請進京,仁宗即以“祖訓不敢違”加以拒絕。之後,除天順時為了“塞疑讒之隙”,特準襄王入朝外,親王再也沒能進京的。
藩王在封地也有許多限製,如二王不得相見;不得擅離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請,得到允許後才能成行;如無故出城遊玩,地方官要及時上奏,有關官員全部從重杖罪,文官直至罷官,武官降級調邊疆;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會有司飲酒;王府發放一應事務,地方官要立即奏聞,必待欽準,方許奉行,否則治以重罪。王府官亦改用高年不第舉人、落職知縣等擔任,成了位置閑散之地。
對宗室的約束還有:不得預四民之業,仕宦永絕,農商莫通。不得到京師,如有出城越關到京師的,即奏請先革為庶人,然後發往鳳陽高牆圈禁,同行之人,發往極邊的衛所永遠充軍。宗室不得擅離境外,有居住鄉村者,雖百裏之外,十日必三次到府畫卯,如果一期不到,即拘墩鎖,下審理所,定罪議罰。從郡王至儀賓以下,不得與文武官員往來交結及歲時宴會。請名、請婚也很嚴格,未經請準,隻能呼乳名,不得婚嫁,以致走京遊棍以請名、請婚為由乘機勒索宗室錢財,導致許多宗室壯年以後都未能請到名字、成婚。
由於宗藩條例多,宗室動輒得咎,被廢為庶人的不少。藩王勢力經過多次、多方麵的削奪之後,已絕對不能與皇權對抗,皇族內部武力奪位的可能性在正德以後已經消失。那些好飲醇酒、近婦人的藩王,因其對朝廷沒有威脅而被稱為“賢王”,受到獎勵。宗室成了不農不仕、啖民脂膏、被軟禁於封地內的典型寄生階層。實在沒有什麽好處,所以電視劇上那些耀武揚威的王爺在真實的曆史上是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