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好了衣衫,一幹人牽著馬匹一路朝北走去,一路上遇到不少的武林弟子,不少武林弟子上前朝蕭琴詢問去往北平燕王府的切口,蕭琴怒目而視,他本相貌就帶著三分威勢,一怒之下,更是有一股怒意,之嚇得不少武林年輕弟子直搖頭,朱能瞧得好笑,心道:“這幫武林弟子,也配英雄,就這份熊樣,隻怕還上不得陣就嚇趴下了!”眾人跟他這般心思,紛紛一陣嬉笑,心情頓時舒暢不少。沿途遇到不少少林武當弟子,但一個逍遙穀的弟子一個沒見,蕭琴心道:“如今自己投靠了燕王府,師傅若是知道指不定氣得半死,沒見到師兄師弟們也好!”

傍晚時分,來到了燕王府,北平是連通門古的重要都城,軍事位置極為重要,正是如此,這座元朝古都也顯得極為繁華,朱能跟在一幹武林人士身後穿越城鎮,又行了十餘裏路便見燕王府雄偉的屹立在數丈外,眾人相視已忘便急匆匆的朝燕王府幹了過去。

六月正是北平最熱的時候,眼下正是黃昏,被炎日炙烤了一整天的北平城變得稍微涼快一些。北平城內大街小巷人滿為患,人們大都從自家房屋裏走了出來,期盼著黑夜早些來臨,好早入進入睡夢中,便在這時,城南的一扇大門“咿呀”的一聲,被兩個守衛的士兵吃力的打開了,跟著門外傳來一陣有遠及近的馬蹄之聲。正在遊**的人群被這車輪聲驚動了過來,就在群眾扭動臉頰之時,一輛馬車已在數匹駿馬的拉扯下穿過城門飛馳而出,隻在滿是塵沙的黃土路上留下了一片淩亂的馬蹄印和兩道平行的車輪印。

“看,剛才過去的不是燕王的馬車麽?”城門外的謝貴的大帳外,一個小兵驚異的衝著身後眾位士兵驚叫道。

“你是不是眼花了,眼下天下武林擒王,又有我等大軍團團圍住,燕王那裏還幹出來啊,我看你是八成看花了眼吧?”一名小旗服飾的軍校立刻駁道。

“就是,我看你啊,八成是看花了眼,燕王的車能是這樣嗎?你瞧那馬車,普普通通根本就不像是一個王爺的馬車嗎?”另一名穿著一副卒字服飾的小兵也插言道。

“嗬嗬,瞧你說得好像是那麽回事兒,那你說說,王爺的馬車該是個什麽樣子的?“原先的那小兵抓著後來的一個小兵的語病,反問道。

“這個……這個……?“後來的小兵沒見過王爺的馬車,剛才瞧那輛馬車普普通通,方才這麽隨口一說,沒想到被眼前的這個小兵反問了一句,一時答不上,神色頗為尷尬。

“王爺的馬車嗎?以我看應該是這樣的,珍珠一般的珠板、紅漆輪輻,車身裝飾精良,且有寬闊的象輅!“

“嗯……嗯……對了還應該有數百名護衛擁護嗎?這才是王爺的馬車嗎?“另一個小兵有些得意的自顧自說,正想同伴讚揚兩句,忽聽得後來的那個士兵冷哼了聲,道:”數百名護衛擁護呢?難道你望了太祖的禮儀秩序!“

後來的那笑小兵話音一落,剛才還滿臉得意的小兵,登時滿臉通紅。

這一難怪,誰讓他忘了朱元璋定的禮儀秩序呢。在明朝朱元璋是個十分注重禮儀秩序的人,自他登上帝位後,並不以此為滿足,緊接著又部署製定一整套的禮儀製度,洪武二年八月,明太祖以“國家創業之初,禮製未備”為由,敕中書省傳令全國各地舉薦“素誌高潔、博通古今、練達時宜之士年四十以上者,禮送至京,參考古今製度以定一代之典”。於是,“儒士徐一夔、梁寅、劉於、周子諒、胡行簡、劉餘弼、董彝、蔡深、滕公琰至京”入局參修禮書。當時恰逢《元史》館第一次散局,被征入史局的新淦名儒曾魯“將乞身還山”,在宋濂等人的舉薦下,明太祖“因命與諸儒同纂修”禮書。到洪武三年)九月,禮書修成,明太祖賜名曰《大明集禮》。同時,“授曾魯、徐一夔、周子諒、董彝以官,惟梁寅等六人以疾賜還鄉裏,俱賞賜有差”。在他的治理之下,無論建築、服飾、儀仗,各個方麵輕易沒有敢僭越的,雖是如此,敢予僭越的也不是沒有,有那麽幾個,大將軍藍玉,恃功驕縱,又多蓄莊奴、假子,恣意橫暴,奪占民田飛揚跋扈,囂張不可一世,打跑脫古思貼木兒之後,居然睡了他的王妃,壞了朱元璋羈絆蒙古貴族的拉攏政策;回師夜經喜峰關,因守關吏未及時開門,竟縱兵毀關而入,如此種種不法,太祖豈能容忍,雖然他一直很欣賞藍玉的將才,最後還是被他給砍了頭顱。

如今的大明國內,可沒有人敢僭越禮製的,這一車隻有三個人,就算一人一半護衛,能有這麽多人拱衛,擺出如此儀仗的,也必是親王一等的王公貴族。車上的三人正是朱棣、朱高熙、朱高燧父子三人,這三人自是沒有注意到車外的這些門卒,此時的他們,正為即將到來的驚變憂心不已。

小景查了好久,才查到有關朱元璋在禮儀方麵的文字,附注如下,希望各位書友們也能了解一反,不是湊字數,也不要錢!

朱元璋製定禮儀製度

公元1368年的應天府特別熱鬧,朱元璋在此登基,下令將應天府改名“南京”。1月23日舉行登極大典。首先由皇帝登上祭壇分別向天地獻祭。文告上達神明,宣布王朝的國號為大明。接著朱元璋登上寶座。宰相李善長率領百僚和國賓敬獻賀辭,接著朱元璋前往太廟獻上表文和玉璽,追尊他的前四代祖先。然後向天下發布登位詔書。

這份詔書說: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海內土疆,豪傑分爭。朕本淮右〔即安徽〕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凡兩淮、兩浙、江東、江西、湖、湘、漢、沔、閩、廣、山東及西南諸郡蠻夷,各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裏。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眾請,於吳二年正月四日(1368年1月23日)告祭天地於鍾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詣太廟,追尊四代考妣為皇帝皇後。立大社大稷於京師。冊封馬氏為皇後,立世子標為皇太子。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朱元璋登上帝位後,並不以此為滿足,緊接著又部署製定一整套的禮儀製度。據《明實錄》記載,洪武二年(1369)八月,明太祖以“國家創業之初,禮製未備”為由,敕中書省傳令全國各地舉薦“素誌高潔、博通古今、練達時宜之士年四十以上者,禮送至京,參考古今製度以定一代之典”。於是,“儒士徐一夔、梁寅、劉於、周子諒、胡行簡、劉餘弼、董彝、蔡深、滕公琰至京”入局參修禮書。當時恰逢《元史》館第一次散局,被征入史局的新淦名儒曾魯“將乞身還山”,在宋濂等人的舉薦下,明太祖“因命與諸儒同纂修”禮書。到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禮書修成,明太祖賜名曰《大明集禮》。同時,“授曾魯、徐一夔、周子諒、董彝以官,惟梁寅等六人以疾賜還鄉裏,俱賞賜有差”。

有學者提出,貧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文化程度不高,為何對製定儀禮製度大感興趣?這是因為朱元璋雖然“以遊丐起事,目不知書”,但是其在政治上比當時一些割據地方的軍閥高明,具有遠見卓識,在參加起義軍並獨樹一幟以後,他曾認真總結元朝政權傾覆的原因,其中一條就是元朝統治者缺少嚴格的禮儀製度,致使“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使天下**”。就連郭子興等各股起義軍隊伍的先後失敗,朱元璋也認為是由於“皆無禮法,恣情任私,縱為暴丨亂,由不知馭下之道,是以卒至於亡”。他認為,若想推翻元室,建立起穩固的新政權,就必須要有詳備、嚴格的禮儀製度。因而,當群雄割據、幹戈擾攘之際,他就做好了製定禮儀製度的思想準備。而製定禮儀製度必須依靠讀書人,因此在明王朝建立前後一段時間內,朱元璋對知識分子是相當器重的。

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初登吳王位,便立即告諭群臣:“禮法,國之紀綱。禮法立則民誌定、上下安。建國之初,此為先務。”明太祖在登極後不久,即征召數十位在野儒士進京,會同朝中儒臣考禮、議禮,修纂了《大明集禮》,為恢複明朝初期的封建秩序和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

還有的學者認為,明太祖朱元璋製定禮儀製度的的用意還在於消除元代舊習,利用合法化的象征以提高、強化朱明新王朝統治者的地位。打消那些尚忠於大都的元蒙政權的人們的疑慮。強調封建等級製度,盡快恢複由於元末農民戰爭而被削弱的封建秩序。因此,議定禮儀就成了朱元璋登極之初的一件頭等大事。

他登極後一年之內,曾數次詔令朝臣議定各項禮儀。僅見於《明太祖實錄》的記載,元年(1368)閏七月,詔定軍禮。“命中書省會諸儒臣議古者天子親征、遣將、出師告廟、奏凱獻俘,及論功行賞諸禮儀。曆考舊章,定為成法以進。”九月,定正旦朝賀之儀,又定中宮朝賀之儀。十一月二十六日,議耕藉禮。二十七日,定皇後、太子妃嬪、百官命婦冠服之製。二十九日,定太子及品官庶人冠禮。十二月初五日,“詔中書省會禮官定官民喪服之製”及“三師朝賀東宮儀”。初七日,詔令禮部及翰林諸儒臣議定皇太子、親王及士庶婚製。十七日,詔令禮部尚書崔亮等議定中外官員親屬冠服之製,“凡內外官員父兄伯叔、子孫弟侄等所用冠服均有定製,不得僭越”。二十三日,頒社稷壇之製。當時朝中博通經史、諳習曆代掌故的儒臣,如李善長、劉基、錢用壬、崔亮、朱升、陶安、詹同等人,都參加了議禮工作。其中崔亮出力最多。

洪武朝首任禮部尚書錢用壬,除“與陶安等協議郊廟、社稷諸禮”外,又援引漢魏以來典製議定了釋奠、耕藉禮。翰林學士朱升議定了宗廟時享、齋戒之禮,劉基議定了百官朝會禮,詹同議定了裕禘禮。

朱元璋還將議禮作為一種籠絡、收買在野的知識分子的手段。

自南宋以來,朱熹理學興起,並逐漸在學術界占據了統治地位。江南一帶,朱學蓬勃發展。一些讀書人有的一生“不事科舉,一意經學”,有的雖曾踏人仕途,但對做官興趣不大,卻“僻居鄉陋,孜孜於理學”。尤其是元末政治黑暗、社會動**,知識分子為避禍,埋頭治學,更促進了理學的發展。到了明初,金華、徽州、江西等地出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理學家。明太祖征召這些人參與議禮,不僅是對理學的推崇,使之成為顯學,同時也可使理學滲透到各項禮儀製度之中,以期達到“講道道德,興起教化”的目的。

朱元璋還利用江東文人“以文墨相尚”的特點,以開局修纂典籍為名,拉攏、羈縻三吳和浙東地區知識分子,使他們逐漸銷靡對自己的抵觸和敵視,培養他們對明朝政權的思想感情。

山陰名儒楊維禎,當時已經73歲。因避兵亂徒居錢塘、鬆江等地。他於文學、史學、詩辭均有較深的造詣。所作史論《正統辨》,被人譽為“萬世公論”。他的詩文“隱然有曠世金石聲,又時出龍鬼蛇神,以眩一世之耳目”。許多文士拜倒其門下。

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奉幣詣門”。但楊維禎回答說老婦行將就木不忍再嫁,委婉拒絕。次年,明太祖再次派人相召,他竟以蹈海自殺相抗。對此,朱元璋再次讓步,答應不“強其所不能”,準其“不受君王五色詔”,而是以賓客的身份相見。楊維禎難以拒絕,隻好啟程進京。但在京城僅居留110天,就告辭回鄉。朱元璋“成其誌,仍給安車還山”。並派諸位飽學的大臣把盞餞行,還賦詩相贈,場麵很是風光。楊維禎被捧得飄飄然,其實,真正得到便宜的是朱元璋而不是他楊維禎。因為這樣做的直接效果固然顯示了楊維禎的所謂“氣節”,但樹起的楊維禎這個“典型”,能使楊維禎眾多的弟子乃至全天下的知識分子中改變對朱元璋的看法,認為他是一個思賢若渴、屈己待人的“聖主”。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當時在野的名儒有三分之二左右參加了明朝政權,這些風雲一時的理學家和文壇領袖,由拒絕出仕,經過“合作”終於被明太祖的“恢廓宏度”所感召,放棄了故元遺民的立場,出仕明朝,其中有的人還為朱明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元璋的這一係列做法不僅僅擴大了明朝的官僚隊伍,充實了各級統治機構,更大的意義還在於通過這些縉紳階層中的知識分子的歸附,進一步獲得了天下士人和整個地主階級的承認與支持,擴大了朱明政權的社會基礎。這不能不說是他知識分子政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