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4.曆史懸案

《明史·姚廣孝傳》中有言: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博洽知狀,或言匿博洽所。

這一段簡短的文字為建文帝的下落平添了一股懸疑的色彩。究竟在靖難之役兵敗後,朱允炆有沒有在皇宮內被燒死,又或是如野史流言般遁入空門,這些都早已成為了曆史的懸案。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算是曆史學家們也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他隨著皇宮的一把大火而殞命,如此朱棣才能成功登基。另一種,則認為他成功逃離,他的下落也成為了朱棣至死都在掛念的心病。

究竟這兩種說法孰對孰錯,如今在我們看到了鄭和的靈媒密信後,似乎已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麵紗。

“自應天府一別後,主上終日掛念陛下,寢食難安。”隻見密信中繼續寫到,“然,國不可一日無君,是以主上暫代帝位,盼陛下以歸。”

狗屁!

看到上麵的話時,我不禁暗自腹誹。要是朱棣真如鄭和密信中所言,希望朱允炆回來繼續帝業,在靖難之役後他也不會幹出那些天怒人怨的殘忍之事!

據史料記載,朱棣篡位後,對支持朱允炆的大臣們趕盡殺絕。一些忠於朱允炆的臣子甚至被他施以剝皮或下油鍋的酷刑。那些臣子的女眷,則被他實行殘酷的“轉營”。

轉營即把這些女子丟入軍營,她們每人每天都要經受數十人的淩辱,被摧殘致死的,朱棣便下令將屍體喂狗吃了。

如此殘忍的行徑,朱棣可謂深得朱元璋的真傳!

鄭和密信中之所以這樣寫,我想隻是朱棣放出的煙霧彈罷了,想要迷惑朱允炆讓他現身,好讓自己徹徹底底的了結這塊心病!

然而,繼續看到下麵的內容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猜測了。

“今國事危如累卵,罅都狐仙漸醒,雖有太祖龍鍾暫鎮,但劉基已匿,大明再無人可安撫狐仙。今主上萬盼陛下以歸,重臨帝位,如此方能與狐仙重修於好。望陛下念我大明江山不易,黎明百姓疾苦,早日重登九五。”

密信到此結束了,而我也驚呆了。

罅都狐仙?我知道就是那隻被朱元璋吃掉的異種狐狸!我們從五陵郭尋回太祖龍鍾,惡戰織田信長的經曆還曆曆在目,難道此事還沒完結嗎!?

而如果真是因為那隻狐狸的怨魂再次作祟,朱棣又憑什麽認為朱允炆能解開此劫!?難道……朱允炆也是異俠!?

“我知道朱元璋古寺食異的事。你們尋回太祖龍鍾我也了解。”隻聽項爺說到,“小江,胖子,對於這件事你們怎麽看?”

“我知道我知道!”什麽都知道的胖子老毛病又犯了。聽到他這話我心裏不禁一咯噔:這廝嘴裏又要開始吐不出象牙了。

“一定是朱允炆睡了狐狸精!朱棣篡了他的位,狐狸精不幹了!所以朱棣才求朱允炆回來安撫他的姘頭!”

果然……

“嗬嗬,胖子,你不寫小說真是屈才了。”項爺無奈的笑道,“小江,說說你的看法。”

“我……”被烏七八糟的胖子攪了思路,我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我也猜不出來。不過……我覺得朱允炆很可能也是異俠。而且是個實力甚至在劉基劉伯溫之上的異俠!”

“朱允炆肯定是異俠,否則鄭和的密信不會以靈媒的形式來承載。但……要說他是異俠,實力更在劉伯溫之上……我認為不太可能。”隻聽項爺說道,“在我華夏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奇人異士。而隻要他們是異俠,並且的境界達到小成境以上,必定會在世間留有傳奇。”

“在管兒局內部資料中,曾根據實力以及對世間的影響力,對古華夏異俠進行過一次排名。在這份排名的前十名中,有三位來自於明朝。”

“這三人你肯定也聽說過,他們就是:張三豐,劉伯溫以及王守人。這三人除了實力至少已達大成境外,他們的名望和影響力在當時社會乃至後世都源遠流長。”

“但在排名之外,還有許多小成境以上的異俠,就比如我龍虎山的曆代天師。無論如何,隻要擁有了小成境的實力,異俠便絕不會掩飾自己的光彩。就算隱世,世間也會留有他們的傳說。”

“如果說朱允炆實力堪比甚至超過了劉伯溫,那麽就算他遁走隱世,時至今日,世間或多或少也會流傳著關於他的傳奇。但很遺憾,朱允炆的下落至今成謎,所以我想……他就算是異俠,應該也達不到小成的境界。”

“那……”聽到項爺這樣說,我忽然想起個事,連忙向昆鬆問道,“對了昆鬆,我記得巫通王拉瑪鐵波迪曾師承劉伯溫。他有沒有留下什麽關於朱允炆或者狐仙的記錄?”

聽到我的問話,昆鬆苦笑著搖了搖頭,“我們暹羅不像你們華夏有官方的異俠或降頭師管理機構,很多曆史都被我們遺忘了。不過在我繼承巫通王傳承的時候,陛下曾向我說過一些話。但……很遺憾,他說的話我聽不懂。”

“巫通王向你說的話應該是殄文。”項鐵慶一下子就猜到了昆鬆說的是什麽,“殄文是死人,或者說鬼魂用來交流的語言。據我所知,普天之下能聽懂殄文並能用殄文和死者交流的人隻有三個。”

“三個?”我疑惑的問道,“您說的其中一個人是不是明惠大師?另外兩個人又是誰?”

“其中一個的確是你伯公明惠。”項爺顯然已經知道了我和明惠的關係,然而他之後提起的人卻讓我倍感意外,“而另兩個人也與你有關。就是你爹和你爺爺。”

我草!我們江家那麽牛逼!?我咋不知道!?

“幾十年前,我還是青年的時候便離開了龍虎山。那時還沒有管兒局的存在。”隻聽項鐵慶回憶道,“我下山時正趕上抗戰最艱苦的時候。所以我想靠著一身所學來為國效力。”

“我加入了國家的軍隊,依靠我的能力在戰場上殺敵報國。然而,個人的力量再強大,在以綜合國力為較量的戰爭中卻無法起到太大作用。”

“在一場戰鬥中,我的戰友全都犧牲了,而我也被敵人包圍在了一片玉米地裏。那時,我已經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