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是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人是帶著這一‘原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除此之外,人還違背了上帝的意願,犯下了種種‘本罪’,人不能拯救自己,隻能依靠耶穌基督的救贖……”這就是西方人熟悉的基督教的教義之一——信原罪。基督教對西方人的心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基督教是耶穌在公元1世紀創立的,但是真正令它發揚光大的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是羅馬東部帝國正帝君士坦提烏斯·克洛魯斯的第二個兒子。公元306年7月,在不列顛抵禦北方蠻族的君士坦提烏斯·克洛魯斯突發疾病而亡。他一去世,君士坦丁大帝就宣布繼承父親的正帝之位,“四帝共治製”正式崩潰。很快,羅馬帝國就出現了6位皇帝,再次陷入混亂和內戰之中。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和西部帝國的奧古斯都李錫尼分別勝出,形成了兩帝並立的局麵。同年6月,出於共同利益考慮,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錫尼頒布了“米蘭赦令”,宣布停止對基督教的迫害,給予了基督教各種不同的特權和稅收豁免權,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還歸還了先前沒收的基督教教會的財產。從此,基督教在羅馬的地位開始合法化。

在此以前,基督教這個一神論宗教始終得不到羅馬人的認可。在暴君尼祿、“尼祿第二”提圖斯和戴克裏先當政時,基督徒都受到了殘酷的迫害,但也許是戰亂讓人們失去了現實中的依托,人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使自己“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的神,以支撐自己繼續活下去,因此羅馬的諸位皇帝對基督教的迫害非但沒有影響它的傳播,反而使它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君士坦丁大帝也信奉基督教。這不禁令人生疑:他可是羅馬帝國這個多神教國家的皇帝,為什麽如此推崇排他的基督教,難道他也像普通人一樣渴望獲得“永生”嗎?這一點的確是原因之一,但是事情遠遠不止這麽簡單。

君士坦丁大帝深知,要想讓羅馬帝國維持下去,關鍵是穩定政局,但是對他來說,無論是政局的穩定還是帝國的利益,都比不上家族的存續,因此他並沒有在帝國邊境重點布防,而是注重強化他個人的兵力。

隨著基督教的流傳越來越廣泛,君士坦丁大帝敏銳地發覺了宗教的作用。他認為,如果把賦予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的主體由“人”變成“神”,那麽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隻要買通基督教的神職人員,通過他們傳達“神意”,使人們相信皇帝的統治是“神”的旨意,他就可以毫無顧忌地指定繼承人,以便延續自己家族的統治了。即便他指定的繼承人既無德又無才,他也不需要像曆代的羅馬皇帝一樣為尋找一個恰當的理由而絞盡腦汁了。因此,他公開承認了基督教,並成功取得了基督教主教階級的支持。

雖然君士坦丁大帝並非有意使基督教成為正式的國教,但是他製訂的一些法律和基督教優先的政策都有力地促進了基督教的發展。像保存至今的伯利恒聖誕教堂、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等幾所著名的教堂,都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期間建成的。很顯然,在他統治期間,如果有誰想要謀取高官顯位,改信基督教無疑是一條捷徑。

公元323年,懷著統一帝國野心的君士坦丁大帝進犯並擊敗了李錫尼,成為唯一的正帝,羅馬帝國再次統一。

有很多人認為,戴克裏先結束了“三世紀危機”,重新統一了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結束了多帝共治的局麵,也使羅馬帝國獲得了重生。如果沒有這兩個人,也許羅馬帝國在3世紀末時就解體了。但是,無論是戴克裏先還是君士坦丁大帝,都沒能讓羅馬帝國回到從前,他們隻是在名義上維持了羅馬帝國,事實上,在他們的統治之下,羅馬帝國已經逐步喪失羅馬特質,變成了另一個帝國。

為了從政治上擺脫羅馬各大舊勢力的製約,也為了便於從地域上統治整個國家,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至拜占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拜占庭位於黑海與愛琴海之間,是連接歐亞大陸的要衝,隨著羅馬帝國不斷擴大疆域,拜占庭的位置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此前一直沒有人重視它。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之後,將其改名為新羅馬,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因此人們也稱其為君士坦丁堡。

公元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他的3個兒子和2個侄子分治帝國,帝國再度分裂。為了爭奪權力,5位皇帝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在5位皇帝之中,君士坦丁一世的次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權力欲望最強,他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殺害了自己的兩位堂兄弟,與兩位親兄弟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一世共同執政。然而,他們兄弟3人共同執政還不到3年,兄弟相殘的戲碼就再次上演。公元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入侵君士坦斯一世的統治範圍,兵敗被殺,5位皇帝隻剩下2位了。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修改了君士坦丁大帝製定的免稅政策,擴大了免稅對象。於是,原本隻有主教、祭司、執事才享有的免稅特權,現在擴大到為教會提供服務的農場、工廠甚至商店的工作人員。除此之外,他還承認了神職人員擁有私人財產的權利。這麽一來,財產的持有者隻要是神職人員,就能享受到免稅的特權,而這對那些富有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福音。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擁有的財產越多,對財產的渴望就越強烈,有了這條免稅政策,那些富有的人再也不用擔心還要把兜裏的錢掏出一部分給別人了。

也許正因為這項改革,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才贏得了更加廣泛的支持。公元350年,君士坦斯一世被部下所殺。公元353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為弟弟報了仇,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奧古斯都,羅馬帝國又一次統一。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他的父親君士坦丁大帝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君權神授”的統治理念無疑功不可沒。雖然君士坦丁大帝信奉基督教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人甚至懷疑他是否真正信奉過基督教,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能夠把個人信仰與民眾的需要相結合,順應了民意。

自古以來,因勢利導、順應民意都是成功統治民眾的一條既簡單又有效的方法,隻可惜曆代的許多統治者都未能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隻知用“君權神授”來麻痹人民,鞏固自己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