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魅力並不在於說得多麽流利,多麽滔滔不絕,而是在於是否善於表達真誠。善於在言談話語間表達出自己的真誠的人,常常能夠把自己的心意傳遞給聽者,使聽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打動聽者的心。流暢但缺乏誠意的話語,就像沒有生命力的絹花一樣,雖然美麗但不鮮活。
麵對大眾講話時,誠摯的態度能夠直接影響聽眾的情緒,關係到聽眾對講話內容的接受程度。誠摯、熱情、坦率的講話能夠吸引聽眾,能夠縮短講話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聽眾始終為講話者的誠懇坦直所打動,大大增強講話的實效。所謂“情自肺腑出,方能入心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邢台地震的第二天,周恩來總理不顧頻繁餘震的危險,懷著沉重的心情,趕赴災區看望受災的群眾。
當時春寒料峭,裹著沙礫的西北風一陣緊似一陣。總理看到數千名群眾迎風坐著等他講話,當即對縣委書記說:"風沙這麽大,怎麽讓老鄉們朝著風坐呀?你說,一個人跟幾千群眾相比,哪一方麵更應該照顧?”接著又用深沉的語調說:"我是作為總理來看望受災群眾的,但我是一個共產黨員,你想想,共產黨人哪有讓群眾吃苦在前麵自己吃苦在後的道理呢?”他親自指揮群眾朝南坐下,自己繞過去,站在一個木箱上,迎著漫天風沙向群眾講話。
當總理號召災區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發展生產,重建家園”時,群眾激動得熱淚盈眶,總理講一句,大家齊聲響應一句。當總理講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你們恢複了生產,重建了家園,我再來看望你們”時,幾千名群眾一齊站了起來,口號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
周總理不愧為卓越的政治家、宣傳家,他講話的魅力就在於他善於把共產黨人關心人民疾苦的誠摯感情注入自己的講話之中。這樣的講話當然能夠富有感染力,能夠深深地打動災區群眾的心,使群眾精神振奮地投入重建家園的工作中。
高明的演說家總是用真實的情感、竭誠的態度去呼喚人們的心靈,使它振奮、感化、慰藉、激勵。對真善美,熱情謳歌;對假醜惡,無情鞭撻。用誠摯的心去彈撥他人的心弦;用善良的靈魂去感化他人的胸懷。讓聽者聞其言,知其意,見其心,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就會令講話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產生磁鐵般的影響。
魯迅對此說得很深刻:“隻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人和世界人;必須有真的聲音,才能同世界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這個“真”,就是真實和篤誠。
真誠的態度是成功交際者的妙訣,也是演說者和聽眾融為一體、在情感上達到高度一致、在情緒上引起強烈共鳴的妙訣。那種把自己看做是淩駕於他人之上的布道者,或自視為高人一等的儒士、學者,開口就是“我要求你們”、“大家必須”、“我們應該”這類的命令式詞句,或用滿口堂而皇之的言辭掩飾自己的真情,聽眾是絕對反感的。所以,當你說話時,不要忘記滿懷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