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果讓人們做出購房選擇,那麽多數人恐怕都願意將資金花在購買一線城市的房子上,原因很簡單,一線城市的房價更高,房子更值錢,也更有機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房價進行分析,就會發現10年前與10年後的房價差距巨大,那些10年前就在一線城市購買房子的人,如今依靠一套房子的增值就可以抵得上很多人幾十年的奮鬥了。
許多人也許會產生疑惑,同樣都是房子,同樣都是用來住人的,為什麽一線城市的房價會高達幾萬元一平方米,而普通縣城的房價普遍在幾千元一平方米。這裏其實涉及了資源稀缺性、資源價值高低的問題,以及可以從本質上來討論的供需問題。以北京為例,整個北京的土地麵積是固定的,用來生存以及用來建造房子的土地更是固定的,不僅如此,北京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就業資源、社會保障資源都是固定的,它們還是一些優質資源。但是北京的人口很多,當這麽多人都集中在一起搶土地、搶房子、搶學校、搶就業機會、搶醫院時,供需就會失衡,當供求遠遠跟不上需求的時候,物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因此房價也就快速躥升到幾萬元的高位上了。
而對於普通地區的房子來說,增值的空間並不大,因為所有的資源都沒有那麽好,教育水平可能是二流水平甚至是三流水平,醫療水平也無法和大城市的醫院相比,就業機會根本不多,而且都是一些低工資的崗位,在社會保障方麵也不夠完善。再加上普通地區的人口比較少,還有大量人口外流,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這些都直接導致了地方房價不具備吸引力,因此,地方房價基本上沒有可能追趕上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價。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這是資源分配和供需失衡引起的。當人們都在追求數量有限的優質資源時,它們就容易成為稀缺資源,或者說優質資源本身就具有稀缺資源的基本屬性,畢竟大家可能都會率先追求優質的東西。這種大需求在搭配稀缺的本質時,往往會進一步抬升房子的價格,因為所有人都認為房價一定還會繼續上漲。這種上漲並不同於尋找接盤俠,因為一線城市的需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存在。
對於那些想買房子的人來說,在一線城市購房,就有可能一次性把握住了強大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社會保障資源、就業資源,為孩子創造非常好的成長環境,這些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而且他們知道這些資源同樣也是別人在追求的,將這些資源控製在手中隻會使其不斷增值。也就是說,對於買到房子的人來說,他們已經從單純的需求者變成了潛在的供應者,他們還是有很大機會跟隨整個城市的資源分配體係參與到重新分配的活動之中的。就像某人在2008年花費120萬元在上海買了一套房子,到了2020年,他完全可以用600萬元的價格出售這套二手房,在這個過程中,房子就從生活必需品變成了投資品。
簡單來說,一線城市的房子流動性往往非常好,基本上很容易找到下一家接盤,這種流動性並不是絕對的,要知道在限購和房價趨穩的形勢下,一線城市的很多房子也會陷入滯銷狀態,但這種滯銷程度絕對要比二線城市、三線城市以及小縣城好得多。多數時候,一線城市的房子仍舊會成為個人置業的首選,因為從長期看,那裏的房價還會繼續攀升,而市場上並不缺乏買家。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有將房子變成投資產品的想法,即便是最純粹的剛需族,他們也渴望通過買到北京的房子來掙錢。比如他們可以先貸款購入一套小戶型房子,等到資金充裕時將其賣掉,然後用來購買大戶型房子,或者說他們可以把房子當成資產保值的工具。最近20年,貨幣一直都在貶值,當前的1萬元,在10年之後可能會變成6000元的購買力,但是房子即便不增值也會保值,而且比多數東西的保值率要強很多,這種保值功效本身就類似於投資。
有很多年輕人都會花掉家裏的6個錢包(父母、嶽父嶽母、男方的爺爺奶奶、女方的爺爺奶奶、男方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女方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甚至不惜背負沉重的債務,為的就是要把握住進入一線城市房產的機會。也許在短期內見不到什麽效益,可是對於那些需要買房且有一定買房能力的人來說,購買一線城市的高價房子,仍舊擁有巨大的投資回報。
資源的層級性決定了它的供需狀況,而供需狀況又往往會影響價格的高低。對於任何人來說,想要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就要想辦法占據那些高層次的資源,要牢牢掌控那些優質資源,因為這些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雖然往往處於相對高的價位上,但它們的需求量很大,增值空間也很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一線城市的房子永遠都是房產投資的首選,接下來是二線城市、三線城市,至於更靠後的地區,則要重點考慮是否為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