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章 禮尚往來
一輪炮擊之下一座突出海麵數十米高幾百米大小的島嶼消失在眼前,不論是在昆侖號上的史迪威,還是在岸上的艾森豪威爾等人都是看得渾身戰栗;
都說滅日軍的艦炮威力巨大,此時那座遠比戰艦結實的島嶼在一輪炮擊中成為過去,他們終於明白這威力究竟是怎麽樣的。
這樣的巨炮轟擊上岸邊,一輪之下不死上一千也得掛掉八百,在附近看著這一切的那些盟軍士兵們一個個都傻了眼,這才明白為什麽艾森豪威爾會主動選擇投降的道理;
滅日軍的裝備恐怖而數量巨大,無邊無際的火箭群,精準而威力巨大的導彈,轟炸機群無休止的轟炸,現在大海上還有這樣恐怖的戰艦存在,這北非的盟軍部隊還有其它選擇麽。
“怎麽樣,史迪威將軍,都說巨艦大炮轟開了華夏閉關鎖國的大門,我想了想既然殖民國家有這個用巨艦大炮說話的習慣,我們華夏還是準備禮尚往來,沒事我專門製造了這艘昆侖號超級巨艦,然後挨個的還禮去;
這北非戰場結束了,在地中海的艦隊現在正在從希臘開始沿海轟炸,現在已經打過了意大利,等他們到達直布羅陀,我這個艦隊就該先找葡萄牙那個國家還禮去了,接著便是英國法國等地;
唉……當初的八g聯軍加上現在的盟國,我們要還禮還不是一時半會能夠還完的;
我想華夏曆史將軍也很有研究,應該知道點滴之恩定當湧泉想報,我怕這一次的禮物他們都會嫌棄太輕了。”徐飛冷冷的掃視著還在傳遞著波紋的大海對史迪威說道。
這史迪威對華夏之事和曆史很了解,徐飛說的是什麽意思他當然一聽就明白,徐飛這是準備用巨艦大炮報仇雪恨了;
華夏上百年的恥辱和痛苦落後,除了當初滿清的腐敗。另一個作用便是列強的存在,他們支持著不同的軍閥在華夏進行戰爭,並且收割著華夏土地上的資源了財富;
現在滅日軍強大了。有仇不報非君子,有恩不報枉為人。仇恨就埋藏在華夏有眼界的人民之中,當一幕幕曆史揭開醜陋的一幕時,仇恨的種子就會迅速的生根發芽。
史迪威現在能說什麽,現在盟軍剩下的九百萬大軍就是魚肉,想反抗都沒有資格,唯有希望滅日軍手下留情罷了。
“徐將軍,這艘戰艦是無敵戰艦,我想世界上沒有任何艦隊能夠比擬了。我個人也相信滅日軍會是世界上的霸主,未來的華夏會變得越來越富強;
可現在九百萬盟軍的出路就在將軍的一念之間,希望將軍能夠秉承華夏數千年傳統,別讓仇恨在我們雙方的子孫後代中延續下去。”史迪威沉聲說道。
徐飛淡淡一笑說道:
“盟軍既然想投降,那就投降唄,我們滅日軍對待俘虜政策還是比較好的,除了日本那些俘虜會在艱苦的礦山中工作,其餘的俘虜都是在修路采石;
工作量不大生活還不錯,我想你們那些士兵也許寧願在我的俘虜營中呆著,也不想回國內餓肚皮的。”
徐飛這可不是開玩笑。現在西方國家一片混亂,饑荒四處漫延,雖然沒有達到餓殍遍野的程度。可接下來的秋收西方國家估計也無法收到多少糧食,這個冬天可有著他們挨的了;
滅日軍的普通俘虜每天也就八小時工作,一個周還能休息一天,每天還有一頓肉吃,頓頓飽飯之下要讓他們回國吃不起飯,也許他們還真的不想回去。
史迪威聽徐飛這樣說也無話可說,他和徐飛交代的人員協商了一下,關於九百萬盟軍投降的事宜便開始正式談判。
徐飛可不想管這麽多,對史迪威他隻是把他當成一名米國軍人。對於曆史原本就根本不相信的他知道,米英等盟國對華夏的抗戰支持並非他們的良心好。那是為了他們的全球戰略;
就像後世他們支持小日本、菲律賓等小國一樣,要是認為他們真的是維持什麽地區和平那就是傻子。一切是以利益為重的西方列強是沒有仁義道德的;
徐飛對那些動輒就講曾經某國對華夏支持,什麽兩國友好之類的事情從來就是嗤之以鼻;
國家民族之間除了競爭和利益,任何友好和平都是有著利益關聯的,否則後世一些原本把華夏供在神壇的小國,說翻臉那是毫不猶豫和留情的;
滅日軍自治區的理論便是國家強大民族強盛,在任何時候都有著屹立和自信之心,不認為有任何國家和異族能夠和平共處;
要發展除了自己團結一心努力開創,希望什麽和平發展的除了做夢,現實中還是老老實實的努力壯大自己才是正道理。
不做夢,不幻想,不虛偽,滅日軍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創造未來,戰爭是一個手段,軍事科技是一切的基礎;
未來的星際世界是人類的必經之路,局限於地球這個狹小的空間,和其它二貨爭鬥屬於愚昧無知的事情;
現在滅日軍即將完成地球最後的計劃,以後在其它國家和民族還在地球上瞎轉悠時,華夏的足跡已經踏上了無邊的星際。
從七月一日開戰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月時間,滅日軍隻依靠轟炸和火箭大炮就一路追趕著盟軍到達摩洛哥,整個地中海現在馬上就徹底落入滅日軍的掌控之中;
在北非的戰爭勉強算是結束了,滅日軍除了消耗上千億的彈藥武器,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和盟軍發動過任何地麵作戰;
陳錡剛在一天前選擇去東帝汶,在這裏他知道沒他啥事了,十幾天他們就慢悠悠的跟著盟軍跑,一槍未發消耗了時間,還是到澳洲等著殺小日本,那可是滅日軍絕不留情的一個地方。
蘇俄哪兒因為兩個方麵軍的烏可蘭部隊起義,這讓滅日軍的進攻步伐變得更迅速,此時滅日軍的部隊已經順利接收烏可蘭,大量的管理人員和原有的地方地下工作者們開始恢複起烏可蘭的正常生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