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2 序言
序
1關於本書的寫作
時下思維科學是熱門話題,因為思維科學貫穿人類一切活動,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但關於思維科學的著作,一般側重兩個方麵:腦科學、純哲學。但目前我們對大腦仍知之甚少,以前者為基礎自然不夠紮實;而後者更是近乎臆斷,大都是用固有的哲學模式、純粹的理論來“套”出新理論。當然也有少數作品能夠以事實案例入手進行探討,但要麽受“文理分科”所限,無法把自然科學相關思維案例進行有效整理,大多隻能淺嚐即止;要麽因為引證內容不成體係,看起來有理有據,但是觀點龐雜零碎,大而無當。有個別作品能夠提綱挈領,但是分析又不夠全麵細致。
本書努力彌補上述缺陷,在具體寫作中著力於“探索人類現有思維的局限”。以此綱領,嚐試以各個學科思維發展曆程,傑出思想家、科學家具體的思維方法為研究對象;來探討思維的演變規律、思維的有效方法。簡單地說,本書研究的對象和目的有三個:影響我們思維的觀念、科學思維的曆程、具體的思維方法。所以本書嚐試以充分的實例來分析探討,並且盡量地涵蓋各個學科,努力把握各個學科的關鍵思維曆程與主要思維方法。這是本書在構思和結構上與其他思維科學著作不同之處。
為了更準確、完整地把握各個學科關鍵的思維,又為了能夠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地表達;本書在寫作上,主要依賴三方麵的素材:一是以學科的發展史資料來探索學科發展過程中思路演化以及產生影響的觀念,二是以思想家、科學家的原著、傳記資料來探索具體人物的思維方法,三是結合科普讀物、新聞資訊、網絡信息來尋求最好的理解、表達方式。為了確保資料的可信度,以及表達的簡潔,本書盡量地采取多個資料進行比較,通過資料的相互印證、補充來展現更為全麵的內容;也盡量地采取直接引用原文原句的方式(正文、注釋中均以楷體字出現),做到高度、廣度與準確度、精細度結合。
在具體寫作中,主要是沿用《史記》以人物帶出曆史的方法,來展現理性思維的曆程與豐碑。在具體不同學科中,根據其特殊性,在各個部分中具體寫作構想和線索安排又有所不同。比如:在“文學”“中國傳統思維”“佛教”等部分內容,針對其社會科學的特點,則強調對“思維局限”的思考;作為現代研究“思維”的兩個切入口,附錄“計算機與人工智能”“邏輯學的物質基礎”部分則以整理目前成果為主;附錄“雞先蛋先”則是對科學思維的具體流程和關鍵做些探討,以求與“中國傳統思維”作對比,反思中國傳統思維。
2關於本書的目的
本書著眼於遠大的目標,但其實邁出的隻是一小步。所以,這裏將創作本書,以求實現的“未來”目標展現出來,以求更多的賢達補益,以尋同仁共同完成如此浩大工程:
第一,希望借助這部作品,發現現有人類思維的局限。跟隨筆者的探索之旅,大家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人類的思想成果豐富,科技昌盛繁榮,但是思想家、科學家所使用的思維方法卻是相當有限的。甚至這些有限的方法還可以使用更簡潔的方式去表達,仿佛我們已經能夠觸及這一局限。當然,假如有一天,這一局限真正被掌握,那麽至少對於發展人工智能來說,有著巨大的意義。因為思維模式的發現,對於發展人工智能來說,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思路:讓計算機實現這樣的“模式”,這樣計算機就有可能像人類一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甚至考慮得比人類更遙遠,更廣泛,更快速,更有效。
第二,人類思維非常豐富,但其中有沒有簡單的“模式”?探索思維的局限,找到思維的基本模式,最實在的用途就是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最理想的用途就是打破思維的局限,拓展思維的空間,創造思維的方法。不僅可以通過掌握思維的基本模式去創造新的方法,而且可以通過批判現有的思維模式去研究、創造新的模式,這樣一來,對於人類思想才是一種“質”的推動。我們對於宇宙、生命及自身的理解依然相當有限,這樣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是受限製於我們現有的思維能力和水平。如果要提升我們的理解,那麽我們就應該發展我們的思維,努力打破現有的思維模式。
第三,這本書主要是為自己,為所有中國人寫的。中國傳統的哲學,最受忽略的正是“方**”本身,這部作品的努力是希望能夠提高我們對“方**”的認識。準確地說,我們之前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是建立在“哲學”之上,與“科學”的關係過於疏淡。現實有一個世界,而哲學、科學、宗教、藝術所塑造的卻是各各不同的世界,現實世界要麽被縮小,要麽被放大,要麽被扭曲,要麽被理想化。所以唯一有效的途徑是借助我們所共有的思維方式,即便我們的思維方式徹底失敗、錯誤,但它也絕對是我們無法舍棄的“一根稻草”。憑借我們共同的思維方式,我們就可以擺脫自上而下,從世界觀推演人生觀,再由人生觀推演方**這單一路線的限製;通過由下而上,從方**,去檢驗人生觀、世界觀,探索我們建立起來的“思想體係”是否禁得起邏輯的推敲,是否自洽,是否完備。這也是本書名為“絕對理性”的原因。
當然,這樣的檢驗是以後的工作。本書主要還是借助對科學成果的理解展現一個科學的思想體係:通過數學、邏輯學,我們可以了解科學的係統與方**;通過物理、化學,我們可以了解科學的宇宙觀;通過生物學,我們可以認識生命的本質,以此建立生命觀、人生觀;通過經濟學,我們可以理解社會的運行與發展,形成社會觀;通過文學、佛學我們可以嚐試理解文藝觀、宗教觀……
3關於本書的閱讀
筆者自身專業,既非哲學,更非科學。所以本書最直接的努力,就是實踐“大文學”觀。數學反映的是一種高級的抽象思維,語言文字則反映更廣泛更主要也更自然更本質的思維。不管本書能否實現探索“現有思維局限”的目的,至少本書已經成功實踐了“文學”不僅僅是“文藝學”“文學學”,並以自身的努力證明了“文學”是理解各個學科,把握人類思維奧妙的主要手段。
所以,閱讀本書沒有很大的“學科專業”障礙,因為筆者也隻是一個“漢語言教育”的專業人士。本書對於各個學科的理解,其實都是筆者自己努力理解之後,簡化、清晰條理化後的結果。本書嚐試讓“科學”走下高聳、神秘的殿堂,讓普通讀者更接近“科學”,理解“科學”。而且不是普及科學知識,而是普及科學家的思維。盡可能地通過對於相關曆史的了解,真切地感受“科學家”的簡樸與自然,知道“科學家”主要靠的是勤奮和努力,靠的是前赴後繼的繼承和發揚,他們能夠想到的,其實我們也能夠。
當然,雖然幾經刪改,但最終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文字依然存在的種種問題。作為語言教育專業人士,筆者自己也無法容忍;但是天地日月皆有缺,何況個人狹隘的時空、纖小的力量,麵對缺憾也隻能橫下心,放下筆。最終這本書也隻能以這樣的麵貌麵對大家,希望讀者能夠體諒。
另外,對於思想家、科學家研究、發現的過程,本書力求敘述詳細;除了展現其思維的曆程,也記錄了一些公式和計算(基本上這些內容也是思維的關鍵),可能會阻礙讀者閱讀流暢性。這時,厭煩的讀者大可跳過這些內容,直接閱讀前後形象化的描述和分析。當然,如果花多點時間,對這些過程“意會”一下,還是別有收獲的,這也是筆者自己的真實體驗。
如果直接跳到“總結”部分,也可以先了解全書的觀點。本書的結論,絕對算不上是創見,之前應該有不少人感受到、領悟到,甚至已經明確地表達了出來;本書的努力隻是以具體的考證、分析來完成而已。這些努力大家可以在書中各個部分真切地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