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結局

“凡人永遠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心?”一個好像瓷娃娃一般可愛的小孩子嘟起了自己的嘴巴。他的眼神之中從滿了不可思議的神色!

“雅麗,你說這是真的嗎?一個神為什麽會對一個凡人說出來這樣的話?”最後這個小孩子把自己的目光落到了一個清秀可愛的小姑涼身軀上。

小姑涼有一對雪亮的大眼睛,紮這一根馬尾辮。專心的聽著講課。

他們是同桌,也是姐弟。今天老師來了興趣,講起了曆史!

“王老師不是說過了麽,這是神話,神話的曆史,當然不一樣啦!”

小男孩還是不滿意,最後舉起了自己的手。

講台上的老師停下自己的話,然後示意他站起來,並且微笑的道,“小啟光,你有什麽問題嗎?”

小男孩也不害怕,直接就大聲的說道,“王老師,我想請問,為什麽凡人不能夠超越自己的心。既然如此,那個天神又怎麽會說這一切。按照當時的情況,那個時候的曆史,是一個混亂的曆史,宇宙萬族都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自私自利的存在,在這樣的條件下,我覺得,這個天神應該沒有理由放過王輝吧?”

“這就是正義的力量!”

“正義的力量?”

“是的,沒錯,這就是正義。在王輝的心中,這個天神看到了他內心最深處的正義。正義,不是善良,也不是憐憫。這是一種超越自然的力量。”

“這個天神是為了淨化邪惡而生的。所以他被稱之為不滅戰神。”

“正義將會賜予他力量。”

“我不同意,老師,當正義的力量到達極致的時候,正義也就是不正義。”

“所以,不能夠超越自己的心,那麽永遠都不明白什麽才是正義!”

對於整個宇宙,時間是沒有意義的,空間是沒有意義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是我們的心。正因為我們的心,有了意義,所以宇宙才有了意義。“

”老師,你的話好深奧。“

當我們的心變得完美的時候,那麽整個多元宇宙,也將會完美!最終會超脫。

超脫!

全書完!

謝謝大家對於本書的支持。最後送給大家一篇文章,我想肯定對大家有用處。是一篇演講稿。恩,寫這本書,都沒有寫出來什麽對大家有用的東西,真是對不起。對不起大家。我在這裏深深的懺悔。在書中,打打殺殺太多了,我其實不希望寫這麽多這些東西的。所以以後,我一定會改,改正我在這本書中出現的錯誤。

其實這本書就是一場夢,夢幻空花,我更希望每個人都快快樂樂,一生幸福平安。

所以最後一篇演講稿,關於婚禮的演講稿。大家讀讀,嗬嗬,總有一些知識,是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下麵的知識我想就是。送給大家,祝願每一個人都平安快樂。不要看太多小說啦,對我們人生並沒有什麽好處的。嘿嘿!

還有就是送大家一句話,關於讀書的,好像是宋朝的張橫渠說的吧,大家去查查。關於讀書的意義。我們為什麽要讀書,大家想過沒有。我想張橫渠說出了我們的心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努力吧,我親愛的朋友,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為了整個人類的和平美滿而努力,為了開創一個嶄新的時代而努力!未來,什麽是未來,我就是未來!

《婚禮的真正意義》

本文作者:李 越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講師,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主任。多年來從事傳統文化的教學工作,多次為政府機關、大專院校、部隊、武警官兵、企業等進行禮儀培訓。應海南省司法廳之邀赴海口全麵組織和配合傳統文化在監獄係統推展的工作。本篇文章為李越老師 2011 年講於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三對新人集體婚禮之現場。

尊敬領導,尊敬的三對新人的父母親大人及家人,尊敬的三對新人,尊敬的嘉賓、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是我們中心三對新人大喜的日子,整個會場充滿了隆重、**而又喜慶的氣氛。借這個機會,我非常榮幸能夠和大家共同來了解一下中國傳統婚禮。經典當中有三本禮學經典,其中一部叫《禮記》。《禮記》當中有一篇文章叫《昏義》,它在一開始就把整個婚禮真正的目的、內涵、意義講了出來。“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在我們古代,黃帝之後就有一個規定,什麽規定呢?同姓不婚,相同的姓氏不能夠成婚。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非常重視優生學、遺傳學。我們都知道,同族或者是同姓,血緣關係比較近的成婚,會造成後代子孫的智力、體力的低劣,甚至數代之後可能會出現短壽、早夭的現象。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非常護念我們這些後代子孫,希望我們這個民族的血統在整個承傳的過程當中,保持它的優良,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夠承傳,發揚光大。所以古時候是娶妻不娶同姓,同姓百世不婚。我們有時候一見麵說,“你也姓李啊,那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說的就是血統的問題。“合二姓之好”,這個“好”當美講。“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夫妻成家,一定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一件事。《詩經》當中也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這個美和好,不是說夫妻兩個隻講情投意合、兩情相悅,成家之後好好去經營他們這個小安樂窩,去享受二人世界,在我們古代的婚姻觀念當中,沒有這一層意思。 “上以事宗廟”,也就是夫妻一旦成家,要祭祀祖先,要時時緬懷祖先的恩德。“下以繼後世”,就是要將祖先遺留下來的優良的家道、家風、家規、家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光大門楣、光宗耀祖,不給我們的祖先丟臉。所以,我們不僅僅是要養育兒女、教育兒女,更重要的是將祖先的文化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

君子敬重婚禮與天下大治的關係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和魯哀公有一段對話,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認婚姻真正的價值。

魯哀公問孔老夫子 :“請問大禮如何?君子談起禮的時候,顯得特別地敬重,這是為什麽?您能不能告訴我一下?”孔老夫子說 :“我一個平民百姓,怎麽可以跟您談禮?” “您就給我說一下,我很想了解。”孔老夫子就說了 :“聽說關乎人民生存的事,禮最大。”為什麽禮最大呢?因為沒有禮,就沒有辦法溝通天地神靈。祭祀,都要有祭祀的禮儀,才能夠表達我們內心真正對祖先、天地的那份誠意。沒有禮,就無法辨別君臣、上下、長幼的地位 ;沒有禮,就沒有辦法區別男女、父子、兄弟之間的親密關係。所以,假如沒有禮,人類的五倫關係就不存在了,倫常不在了,這個世界就亂了,我們的文化不可能承傳下去。講到這裏,夫子說 :“所以,作為一個君王,就要教導人民這些禮,不僅讓他們了解、學習,而且讓他們所有的行為都要遵禮而行。”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古代,一年四季都會舉辦許多大型的禮儀活動。比方說年輕人到了十八歲,要行成人禮,叫“冠禮”;結婚,要舉辦婚禮 ;祭祀有祭禮 ;還有鄉飲酒禮、鄉射禮……每一個禮,起到的都是教化的作用,這些禮能夠如期舉辦,人民的心境、思想和行為,時時都能夠歸到正途,所以天下就會和順,人與人之間就會相親,就會和睦。所以君

子談到禮的時候,就非常地敬重。魯哀公又問道 :“立人之道,什麽最大?”他這麽一問,夫子變得很驚訝,說 :“哎呀!君王,您能夠問這樣的問題,真是我們百姓的福分。既然您問到這個問題,我告訴您,立人之道,政事為大。”魯哀公說 :“什麽叫政事?我還是不清楚,您能不能跟我講得更明確一點?”“政者正也。”也就是說,一個君王行的是正道,百姓就會去效法,就會去追隨。假如君王所行的、所做的都不在道上,百姓又如何效法呢?魯哀公又問道 :“治理國政到底要怎麽治理?”這個時候,孔老夫子馬上一語道破了治理國政的重要內涵,他說 :“首重三綱。”哪三綱?“夫婦有別,夫為妻綱 ;父子有親,父為子綱 ;君臣有嚴,君為臣綱。”這個“綱”是什麽意思?綱是綱紀、綱領的意思,也就是說,為人夫,為人父,都是這個家庭的主人,他們的行為,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正確的,這個家庭才能夠興旺、和睦。作為一個領導者,他做得對、走得正,這個團體也會很有希望。所以這個綱領,就是要起表率的作用。就好像我們這個衣服,把領子一提,衣服就順了。魯哀公聽完,說 :“原來是這樣。 雖然我沒有做到,但是我非常希望知道,怎麽樣才能夠把這三件事情落實。”孔老夫子也非常高興地說 :“治理國政,以愛為大。愛,要以禮為大。”“治理國政,以愛為大”,就是我們時時存著一顆仁愛之心,以民為胞,處處都能夠實施我們的仁政,去關懷愛護百姓。可是這個愛,假如沒有禮的話,就不能實行。為什麽呢?因為我們愛人,假如沒有禮,不是過就是不及。假如我們的愛太過了,就會溺愛,這種愛是情感的愛,不是理智的愛;不及的時候,就會生怨,就好像夫子講的,“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所以愛,沒有理智,不是真情,是我們的好惡,感情的愛,這種愛不能夠長久。所以, “愛,要以禮為大。”那禮以什麽為大呢?“禮以敬為大”。我們有禮,但是內心沒有敬,那不是禮,我們隻是在行禮的外殼。比方說我們跟人家鞠躬,躬鞠下去了,我們的內心可能還在傲慢,並沒有生起對人的恭敬,這不是禮。比方我們跟人家握手,雖然有這個握手禮,可是我們的眼睛連看都沒有看別人一眼,對別人也不敬。我們跟人家微笑打招呼,但是我們的內心可能還在掂量他的身份、地位,看看要不要跟他來往,或者要不要跟他多說一兩句話,這都不是禮。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餐廳吃飯,一進去,所有的服務人員都特別地有禮貌 :“歡迎光臨,請進。”我覺得不錯,結果我再一看,每一個人都沒有看你,臉上也沒有表情。我當時就覺得怪怪的,內心很不舒服。當你吃完飯離開的時候,餐廳每個角落的服務員都會說 :“請慢走,歡迎下次光臨。”像不像鸚鵡學舌?他們都有了這些禮貌的行為,但是有沒有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和恭敬人呢?他連看都沒有看你,他是在例行公事,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那一份誠敬。所以《孝經》當中就講道,“禮者,敬而已矣。”禮的本質就是一個敬字。“敬之至矣,大昏為大。”何以將它展現出來呢?大婚。大婚怎麽體現的呢?孔老夫子又講了,“冕而親迎”。這個“冕”就是盛服的意思,就是在結婚這天,新郎官要盛服去迎娶新娘。這在古時候叫“攝盛”。民國初年,

結婚都是穿紅袍,男子戴玉帶,頭上還戴烏紗帽,這個穿著打扮,完全超越他的身份,甚至我們還會給他封一個“新郎官”。在結婚這一天,為什麽要盛裝親迎?夫子講,“君子興敬為親”,夫妻之間以敬為親,我們常常說相敬如賓。“舍敬是遺親矣”,人與人之間一旦失去這個敬,那個親也是假的,彼此的愛也是情欲的愛,不是真正道義、恩義、情義。所以,不愛則不能相親,不敬則不能歸正,你如果不敬的話,婚姻不正 ;婚姻不正,家庭也不可能興旺發達。夫子接下來又告訴我們,“愛發於仁,敬發於義,以仁

廣義,以義行仁。”也就是說,真正對人的愛還是來自於處處替別人著想,蔡老師在講夫婦之道的時候講,結婚前都是替對方考慮,往往這個大印一蓋下去,從此以後就變成你應該為我做什麽。我們看到夫妻常常產生摩擦、衝突,都是什麽情況?“飯也是我做的,衣服也是我洗的,你為我做了哪些事?”是不是就在那裏計較、爭吵?那份處處替人著想的心不能保持。所以,很多的家庭經營兩三年,甚至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不到半年、一年,婚姻就瓦解。婚姻的確如老師說的,是道義的結合,敬建立在道義之上,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恭敬。

魯哀公問 :“盛裝去迎娶新娘,是不是太過分了?”我們來了解一下魯哀公的心聲,他為什麽會覺得過分?我是一國之君,萬民之上,結婚這一天,親自去把太太迎娶回來,

會不會降低我的身份?夫子這個時候臉色變了,“您怎麽可以這麽說!怎麽會覺得過分呢?您要知道合二姓之好,生出的子女是要做天地、宗廟、社稷的主人,這是關乎整個民族繁衍、生存、發展的千秋大事。”魯哀公突然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寡人固陋。不固陋的話,怎麽能夠聽到您現在的這一番話。”夫子繼續講道 :“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夫婦是要繁衍後代子孫,要把祖先的事業延續下去。“夫婦之道,合於陰陽 ;陰陽之道,合乎天地。天生地養,天施地成,而萬物化生。”夫婦這一倫能夠和睦相處,彼此承擔起家族的責任,自然而然,人類社會就會健康正常地發展。“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 ;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夫子為什麽這麽講?天子和皇後結合,他們就如同日月,人民得到照耀 ;如同父母,人民得到關懷和愛護。

我們講夫婦有別,天子和皇後有不同的本分、職責。天子是治理朝廷,“治直言之禮”,能夠謙卑恭敬,廣納雅言,聽取臣子的諫言,能夠聽取百姓的心聲,他是一個良君。作

為皇後,她要治理後宮,尤其要倡導女教,母儀天下。所以君王和皇後,他們的風範是要垂示後代子孫,君王夫婦這一倫一正,天下的百姓都會效法,整個國家不就很順暢了嗎?所以,《中庸》講,“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君子之道是從哪裏開始呢?是從夫婦的相處,是從一個家庭開始的。我們在經典當中也有聽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君子夫婦這一倫正了之後,夫婦相處和睦,彼此盡本分承擔起一份責任之後,百姓就會歸順。所以君子不用出家,德教已經加於百姓了。一個團體也是如此,領導者的家庭和睦,整個團體也會綿延不絕。一個企業家現在很有實力,也很有錢,可是假如他的家庭是不和睦的,其實已經埋下了隱患,因為這違背了天道,不符合自然的法則。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三代明王”指的是夏商周,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他們都是一代明君。這些明君執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什麽意思?妻子,是祭祀祖先,孝順父母、相夫教子最重要的人,你能不敬重她嗎?我們常說古代女子沒有地位,女子很悲哀,所以才要革命,要男女平等。可是《哀公問》這篇經典中,連這些聖君明王都很敬重妻子,他敬重是因為看到這份責任、使命。你看這個心量眼界是不一樣的。假如我們今天隻是把心量和眼光盯在我們自己的需求上,自私自利,可能我們沒有辦法去理解這段話。“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兒子,是我們祖先的後代,他要承傳祖先的家業、文化,你怎麽能夠不敬重他、不培養他、不愛護他?所以這些言語,提起的都是一份責任和理智。假如我們不去讀經典,可能真的沒有辦法了解古人對婚姻的這樣一份責任、心境。

講到這裏,我們看到一個君王要敬他的妻子、兒子。當然,作為一個君王,他是無所不敬,他還要敬愛自己的身體。為什麽?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父母如根,我們如樹枝,假如我們傷到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傷到了親人,這樣就是大不孝。《弟子規》講,“身有傷,貽親憂”;《孝經》也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時時刻刻我們都要行孝道,都把父母裝在我們的心中,不要糟蹋自己的健康,吃飯要適量,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起居都要有節,這是時時盡孝、行孝。君王能夠做到這三點,推而廣之,敬其身,就會去敬百姓之身 ;敬其妻,就會去敬百姓之妻 ;敬其子,就會去敬百姓之子。這就是我們說的“凡是人,皆須愛”,就是“泛愛眾”,就是我們所謂的“治理國政,以愛為大”。夫子從頭到尾告訴了我們,如何去將我們心中的這份愛廣施於大眾、廣施於他人,也告訴我們這個愛的先後次第。假如這三點君王都做到了,真的就是天下和睦,萬民歸順。這是通過夫子和魯哀公的一段對話,了解君子為什麽會如此敬重婚禮的原因所在。

古代婚禮的“六禮”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古代婚禮的禮儀程序。 “婚”字原本是黃昏的“昏”,包括我們剛才說到的《昏義》,為什麽用個“昏”?“昏”是黃昏時刻,古代娶妻都是在黃昏,太陽落山的時候。《三禮目錄》告訴我們,“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意。”什麽意思?為什麽要昏時娶妻?那個時候剛好是陰陽**之時,“陰來陽往”表這個男女,一陰一陽,符合自然法則、規律。“新娘則因之而去”,這個時候娶親,夫唱婦隨,妻子就跟著走了,所以叫“姻”。“婚姻”就是這樣來的。整個婚禮有“六禮”,六道程序。首先是“納采”。納采就是正式提親,比方說我家的家長看上了你家的女子,就派一個使者或者媒人去提親,“我們看上你家的女子了,不知道

我們提親,你們會不會同意?”那我們到人家家裏去提親,初次見麵,中國人很重視人情,總不能空著手去。提親的時候一定要拿禮物,拿什麽禮物?大雁。婚姻整個六禮當中,五禮都是給女方家送大雁。為什麽要送大雁?“取其順陰陽往來”,就是取這個大雁有陰陽往來之意,而且大雁是隨陽之鳥,秋天它會飛到南方,永遠朝著向陽的地方,有春天的地方。到了春天,它又折回北方。所以送大雁,表的什麽內涵?妻子當順從丈夫,夫唱婦隨。

再來,取大雁飛行時的有序之意。婚娶要長幼有序,大雁是不是長幼有序?它們飛的時候成行,止的時候成列,很有序。我們做人也應該有這樣的美德。我們的後人又賦予其新的內涵,大雁還有一個美德,忠貞不渝。如果有一方先夭折了,剩下的這個孤雁從此以後不會再去找新的夥伴,所以表的是這樣一個忠貞不渝的態度,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去效法這樣的美德,人怎麽可以不如鳥呢?所以古人都用這些動物來提醒我們,很含蓄、很溫柔地提醒我們,千萬要守住夫婦這一倫、這一道,天長地久,不要隨便分手。

提親的時候,一般都會在女方家的宗廟,其實就是讓祖先時時參與這件事情。女方家說,“我家女兒恐怕配不上你家的公子。”他們都會很謙虛,人家提出來之後也很歡喜,答應了。接下來,禮的第二道程序就是“問名”。問名就是用一張紅紙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都記錄下來,然後放在祖先的牌位底下,放上三天。三天之內舉家平安,代表祖先已經認可這樁婚事了。同時也會把男女的名字、生辰八字進行占卜。占卜若是吉利,就會去“納吉”,把這個吉祥的事情告訴女方家裏。可是這麽一講之後,大家心裏犯嘀咕了,“哎呀,這樣做會不會太迷了?”設計這個禮的目的我們要了解,最重要的是加強當事人對婚姻的信心,以及凸顯婚姻的光明正大、謹慎隆重。也就是說,婚姻不僅僅是你們兩個同意,也不僅僅是你的父母家人為你做主,草率結合就可以了,而是有祖先、家族所有人的參與,經曆了每一道程序的深思熟慮這樣一個過程。有了這樣的禮和過程,會讓夫妻雙方對家族的這份責任得到深化。

可是大家說了,那萬一占卜不吉利,這樁婚事不就黃了嗎?那不是抱憾終身嗎?那不是不能成人之美嗎?在古代,占卜是怎麽做的呢?古代是十天為一旬,一個月就有三旬,而每一旬可以占卜三次,所以一個月可以占卜九次。在座的朋友,您現在有沒有信心,占卜九次有一次“吉”?占卜九次,一定會有吉與不吉的概率,但隻要有一次吉就行了。假如一次都沒有呢?不用擔心,還可以往後推,但是這樣的事一般不太可能發生。所以,占卜隻是形式不是目的,當事人體驗了這樣一步一步的謹慎過程,今後他對婚姻的態度才不會草率、不會隨便,這是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接下來就要“納征”,這是第四道程序,隻有納征的時候不送大雁。納征,我們現在叫訂婚,即往女方家送聘禮。大家就說了,古代也要拿彩禮,是不是也是借這個機會,從男方那邊索取一些財物?古人不會這麽想。每一個身份等級,納的這個彩禮,古人叫“納幣”,是不一樣的。天子要納什麽,諸侯要納什麽,士大夫要納什麽,平民百姓要納什麽,這在《周禮》上都是有規定的。納禮的目的,不是為了借女兒嫁出去發一筆財,假如我們從這樣的存心去思考的話,相信這樁婚姻不會圓滿,因為我們的心已經錯了。所以納征,“征”是什麽意思?是成功的意思。這樁婚事,雙方的家族都已經完全認可,通過納征、送彩禮,把這件事情定下來了。最重要的目的是表達我們這份誠意,已經訂婚了,不會再改變了。接下來才能夠進行下一道的程序。今天很多年輕人結婚,他們的父母想法不一樣。我的一個遠房親戚,在結婚的當天,新娘也娶過來了,在酒席上,雙方的父母就產生了衝突,就為了這個彩禮夠不夠的問題。我們想想看,婚禮是喜事,因為我們在那裏計較錢財的問題,整個氣氛變了。這一吵,新娘子向著娘家,新郎向著自己家,本應是親如一家的,結果變成對立衝突,最後新娘子跑了,這一家人全部都走了,這樁婚事就沒有成功。

我們想想看,產生了這樣的問題,對當事人來講,這一生留下多麽深刻的傷害,這種印記可能這一生都會影響他。做父母的如果不能深明大義,不明理,計較錢財,都是把女兒當成了什麽?商品。借這個機會去撈取錢財,這是以利相交,不是真正道義的結合。之後他們哪怕成為一家,因為彼此父母之間錢財的問題,夫婦倆在中間好不好做人?可能也常常會發生衝突。我們是要祝福他們未來的人生幸福,可是當我們的出發點錯的時候,他們未來的人生會有幸福嗎?會有和睦的家庭嗎?

《朱子治家格言》當中有這麽一段話,“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毋計厚奩”,就是不要去計較嫁妝。所以我們人生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夫妻一結合,不僅是一家,還是一體。我們彼此都能夠去理解、去關懷、去體恤,兩個家族真的都會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和睦。這一道程序過後,接下來是“請期”。“請期”就是選一個黃道吉日。這個時候,男方又派使者到女方家裏,還是提著大雁。男方一定會對女方的家長說,“你看你們是不是選一個日子,看什麽時候成婚比較好?”女方家都會很客氣地說,“不要了,整個過程都是你們主導,我們遵從就好了,你們來選日子。”這個時候,男方會說,“我們已經選了兩個日子,你們看這兩個日子哪個合適?”古人很謙退,我們不能大丈夫,“通知一下你們家,結婚的日子已經選好了,是找人算的。”人家說,“不合適。”“不合適也得合適,這我兒子結婚。”喜事好事,最後不要把它辦成了很不快樂的事情。

所以男方很尊重女方,一定是請教。女方一直推辭,再把兩個日子拿出來。為什麽要選兩個日子?古人做事的每一道程序都很周詳,他要考慮女方家裏的重要人物,比方父親有沒有出遠門,選定的日子會不會趕不回來,或者女方家有沒有凶喪之事。同時,還要看男女雙方的健康狀況,等等。女方看了日子,“這個日子我們也非常滿意,可以。”往往這個日子選好之後,男方如果更慎重的話,還要去宗廟向祖宗稟告。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最後一個環節,叫“親迎”。古時候叫親迎,後來不知道為什麽變成“迎親”,這兩個字給倒過來了。“親迎”就是男人親自去迎娶他的新娘。兒子出門前,父親一定要給他敬杯酒,這叫“行醮子禮”。“醮”是什麽意思?按一般常規,都是晚輩給長輩敬酒,父親最大,在家裏最有尊嚴、最有威儀,他怎麽會給兒子敬酒?

可是在這一天不同,父親敬兒子這杯酒,其實是給兒子一份使命和責任,交付任務給他。所以這個“醮”就是父親敬了酒,兒子不必回酒,父親派你去接你的新娘回來,他是交付這樣的重任給你,敬兒子這杯酒,來表達他這樣的一份心境。父親也有一番話囑托,“兒子,你去迎娶你的新娘吧,從此以後,你要教導她如何恭敬行事,同時你自己的言語行為也要合乎情理。”聽了這一番囑托,兒子說,“父親大人,恐怕我做不好,但是我會努力,我一定不忘記父親給予我的諄諄教誨。”

從古到今,我們都知道,一定是新郎到新娘家迎娶,幾千年來,這個儀式都沒有改變。有沒有新娘那一天自己跑去的?或者新郎家裏很有權威、很有氣勢地打來電話說,“到那一天,你們自己把新娘送來就好了,我們就免去這道程序。”有沒有?都沒有。這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禮儀了。那為什麽要這樣?我們有沒有看到,六禮的整個過程,都是男子主動,都是男子派人到女方家,這就符合陰陽動靜的道理。男屬陽剛,女屬陰柔,陽剛所以主於動、主於攻、主於外,陰柔所以主於靜、主於守、主於內。這就是男女的不同,先天的不同,它與陰陽之道相合。再來,新郎官到了女方家,新娘的父親母親要親自把新娘的雙手放到新郎官的手上,這代表新娘父母的一份囑托,“從今以後,我的女兒就交給你了,你要為她一生的幸福去考量、著想。”父母有交付之意,就是把女兒終身的幸福托付給了這一個男士。新郎官也會當著嶽父嶽母的麵,表達他內心的感恩之情,“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生了這樣一個好女兒,把她教育得這麽有修養。”感恩之後也要表個態,“從今以後,我不僅對您的女兒負責任,我還要對你們、整個家族擔負起這一份責任,請你們一定放心。”您看,是不是就安了父母的這份心,也給婚姻生活一份信心,彼此也更加懂得互相體貼、關懷、成就。這是第二道含義。

再來,古代女子的教育非常規範、嚴格,女子從來不出門,成婚這一天才跟著新郎官出門。所以在這一天她要出門了,多麽剛強的女性內心都會恐慌不安,因為她就要離開生養她的父母,離開她最親的兄弟姐妹,離開十幾年來生活在一起的親人。所以這個時候,有新郎官親自去迎親,一天都在新郎官的身邊,新郎官可以細心地去照顧、關懷她,讓她這一天的心緒都能夠平靜下來。這是第三道含義。所以古人設計禮,那份慈愛、那份人情的體恤都能夠考慮到。所以“親迎”實在說,合情合理。

父母對女兒一生幸福的叮嚀、教誨

新娘即將被新郎官接走的時候,會有一個叮嚀。這個叮嚀就是女方的父母再給新娘的一番教導,“女兒,你要做人家的媳婦了,你到了夫家,從早到晚,都不能違背你先生的意願,都不能違背婆婆的心思,你要懂得孝順你的公婆,你一定要勤勉、節儉,要承擔家務,不可以懈怠、不可以懶惰,切記切記!”母親講完這番話,甚至還要給她送一個小禮物,一個絲巾或者其他的小禮物。為什麽?讓她天天看到這個小禮物。一旦她幹活幹累了,不高興了,發生一點口角,要耍情緒、耍脾氣了,看到母親的這個小禮物,就想到母親的教誨,不敢忘記。所以通過這樣一幕,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的父母是多麽地愛憐子女,為了我們人生的幸福,真是左叮嚀、右叮嚀。

可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不是這樣?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媽跟我說,你嫁到人家家去,要多留幾個心眼。你別那麽傻,我告訴你,你一定要悄悄地存私房錢,你那個存折就拿回來,媽媽給你放著。你放到家裏會被對方發現的。”“你別傻,我告訴你,那個活兒,你看到公公婆婆在,你就趕快幹,不在的時候,就讓你老公幹。”甚至還說,“我跟你講,要是誰敢欺負你,你根本不要怕,你就給我回家來,爸爸媽媽給你撐腰,就把他們晾在那裏,看他們怎麽辦。”我們想想看,女兒要出嫁,父母是給予她這些叮嚀,是在詛咒兒女,還是在祝福?請問,女兒嫁到這個家庭會幸福嗎?因為她的內心裝的都是家人給予她的怎麽樣跟對方去對立,怎麽樣去耍心眼,等等,所以那份真誠失掉了。今天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夫妻之間的衝突,家族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厲害,都是源於我們迷失了,我們失去了聖賢的教育,我們對這些道理不明白,不知道怎樣才能夠真正帶給兒女幸福生活,我們不知道幸福真正的內涵是什麽。

女兒在出嫁的時候,聽到父母一番叮嚀。實際上女兒在沒有出嫁以前,乃至她整個成長的過程,父母都給予她女德的教育,點點滴滴都在培養她將來成為一個真正的好媳婦。

培養她待人處事、應對進退接物的能力,培養她做家務的能力,方方麵麵的能力都要培養。從我們老一輩身上,我相信我們都能感受得到。我母親的婦功那真的是做得很好,我們這些女兒沒有一個學到。七個孩子,納鞋底、做鞋子、做棉褲棉衣、縫被子,所有這些活兒母親都會幹,我們從沒有在街上買過什麽衣服。我們的長輩都為我們表演出來,隻是我們那時候真的不懂得去學習,也不善學,但是這些印象很深刻。從小對女子進行婦順的教育、婦道的教育,這樣才能確保她婚後生活的幸福。

《禮記·昏義》當中有這麽句話,“婦順者,順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後當於夫。”什麽意思?也就是說,你嫁到別人家,放在首位的是要敬奉公公婆婆,要順公公婆婆。不是兩個人躲到小房間,在那裏你儂我儂,隻要我們兩個人好,跟你父母沒關係,跟你的兄弟姐妹也沒關係。能好得了嗎?今天很多的家庭不幸福,源自於婆媳的關係不和睦。一個是妻子、一個是母親,先生在中間,他怎麽來處理這個關係?

每天就在那裏滅火,身心疲憊。我們想想看,這個先生會不會長壽?可能都會早夭。真是如此。

首先是“順於舅姑”,接下來是“和於室人”,要跟家族所有的人,跟妯娌、小叔子、小姑子都能和睦相處。你看,跟小姑子不和睦,春節坐在那裏吃飯,你坐上來,她就跑掉,她坐上來,你就跑掉,你看那個家庭氣氛多麽不愉快。“而後當於夫”,她是承擔一個家族的一份責任,最後才會去考慮跟先生的情趣相投、誌同道合及其他。我們講到這裏也了解了,女子的教育太重要,治國平天下的大事,女人家承擔一大半。娘是什麽?是世界的源頭。“源頭不濁,水流自清。”我們也常常聽到一句話,“推動搖籃的手,是推動世界的手”,您看女性的教育多麽重要。王鳳儀先生在民國初年興辦女義校,專門培養女德,尤其是女性的柔順。

鳳儀先生就講道,“媳婦要性如水”,做兒媳婦的,要像水一樣,水利萬物而不爭,而且水在最低處,隨方就圓。所以,女性要學水的精神,時時刻刻都順於舅姑,隨順自己的先生,這個家庭就會和睦。要是你強,我比你還強,這個家就翻天了,兒女可能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傷害。

所以在古代,尤其是士人、士大夫、諸侯,他們的女兒出嫁前,要進行三個月女德的教育。培訓的內容就是“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功。我們來看看,古人對“婦德”都有哪些標準。“第一貞操,第二孝順,第三溫和,第四恭敬,第五慈惠,第六勤儉,第七明義。” “婦言”是哪些內容?“婦女誡多言,言必莊重誠懇,不邪言,不巧言,不讒言,不疾言,不戲言,不妄言。”再往下看,“婦容”。“婦女宜修飾儀容,端莊溫和,不作驕態,不作媚態,不作憂態,不作狠態,不作狂態。”還有“婦功”,“婦功者,織布、織帛、織錦、繡花、製衣冠履帶……烹飪、製酒、製醬……”當然,我們現在不需要織布了,都有成品可以去買。我們學的是這份精神,我們在家裏怎麽樣把飯菜做得更可口、更營養,家裏收拾得更整潔,讓自己的先生、兒女一回到家,感覺真的是整潔溫馨的一個溫溫暖暖的家,這是我們女子的責任。

最近有一個企業家告訴我,他要辦一個女德學校,另外有一個校長告訴我,他也要辦一個女德學校,我聽了都非常讚同。現在有很多人,都希望趕快把女德學校辦起來。當然了,我們中心,還有很多公益團體,其實都是在潛移默化當中把這些女德的教育融入我們的課程當中,融入我們整個的教學活動當中。

我們今天了解了女子的四德,也期許我們在座的父母,假如您家裏是女兒的話,我們從現在起就要開始給她規範,進行良好的教育。因為女兒是未來的母親,她要相夫教子,她要承擔家庭的這份傳宗接代的責任。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都是誰培養的?都是母親。

再來,除了這些女功之外,女子在閑暇的時間還要彈琴,還要會琴棋書畫。這跟《弟子規》的教誨是相應的,“有餘力,則學文”。

每一道禮,表的都是責任

新郎接上新娘之後,過去是馬車,新郎官要自己坐在馬車上,把車啟動,啟動以後輪轉三圈之後他又下來,交給其他的人,他又坐上另外一輛馬車,趕到前麵去迎接新娘。也就是說,新婚大禮的那一天,夫妻成為一體,走到一起成為一家的時候,是先生親自啟動了迎娶新娘的這輛馬車。先生真正承擔起一家之主的這樣一份責任和使命。

把新娘迎娶回家之後,第一件事情是做什麽?他們會第一次共進晚餐,這個叫“同牢而食,合巹(jǐn)而飲”。夫妻各自都有一份飯菜,同時又放了三份飯菜,有侍者把這些飯菜夾到他們的碗中,夫妻同吃一碗飯,表示從今以後就成了一家人。當然,通過這樣一個禮節,最重要的,因為他們彼此都沒有來往過,沒有打過交道,讓他們夫妻之間變得親密起來,不會覺得很陌生。

這個時候是不是要吃得很飽呢?它是一個禮儀,不是為了吃飯而吃飯。吃一口飯、吃一口菜,澆點醬,隻吃三口而已,叫“三飯告飽”。吃完之後,還會喝一點酒,目的是為了漱口,同時安食氣,這是古人的一種養生方法。喝酒的時候會拿一個葫蘆,把這個葫蘆剖成兩半,盛上甜酒。葫蘆瓜裏麵的肉是苦的,而酒是甜的,表的就是從此以後要同甘共苦。夫婦從今天起地位相等,尊卑相同,禍福相共,命運相結,從今以後,夫要領妻成道,妻要助夫成德,共同擔當起家族的責任。

所以古時候結婚,不是女方一到了男方家裏就見公婆,先是舉行這樣的儀式,喝交杯酒。第二天清早,兒媳婦就要沐浴更衣,穿得很整齊,去拜見自己的公婆。見公婆一定要提禮物,公婆坐在主位上,接了禮物之後,撫摸一下,表示已收下了兒媳婦的禮物。這個時候,公婆還要給兒媳婦敬一杯甜酒,表示我們完全認可了你。拜見公婆之後,這樁婚事才算是圓滿。

接下來,兒媳婦就開始去備一些吃的,再來敬獻公婆,這個也叫 “成婦禮”。也就是從今以後,婆婆把家庭的重任就托付給了兒媳婦,從此以後,“婆婆性如灰”,她就不管了,

裏裏外外就交給媳婦去打點了,你就是我們家的主人了。兒媳婦弄點吃的給公婆,表示從今以後也改口了,“爸爸媽媽,我就要開始行我做兒媳婦的本分,開始侍奉、照顧、孝順你們了。”所以每一道禮,都在表夫妻雙方的責任。

今天來到現場的,有已婚者、有未婚者,可能還有不婚者。可能有人就想,“我現在才知道,可是我已經結婚了,能不能補辦?還要不要重新來過?”不用了,有沒有走過這樣的過程和形式不重要,重在我們提起對婚姻正確的態度,能更好地把我們的婚姻生活經營得更圓滿,心量和眼界能夠更廣闊,不僅僅為兒女、為祖先考慮,還考慮到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綿延。

沒有結婚的人,參加這樣一次傳統的婚禮,就會時時給自己一份提醒,將來要結婚的時候也能夠效法,也能夠對這個社會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這個婚禮的過程,實際上最重要的是攝受其心,生起戒慎恐懼、鄭重其事的一份態度。夫妻之間通過這樣的儀式,在往後婚姻經營的道路當中,無論遇到什麽樣的難題,或者發生了什麽樣的不愉快,都能不忘初心。蔡老師講,很多人在那裏吵架,要去離婚的時候,人家問,“為什麽要離婚?”想了一下,“為什麽離婚的?”想不起來了,可能就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到法庭。假如我們經曆了這樣一個慎重的過程,當我們發生一些衝突,“來,把我們結婚的那一段光碟放一下。”兩個人坐那兒,把這個光碟看完之後,有沒有事了?沒事了。永遠不忘成婚的這份初心。婚姻是道義、恩義、情義的結合,絕不是為了兩個人的私情,這樣的婚姻沒有辦法長久。

我們再來分析今天整個婚姻的狀況,“我是不是要離婚?”有這種想法的人,多不多?真的,假如沒有學聖賢教育,有這種想法的人太多了。蔡老師有講到夫婦關係的經營問題,講完之後,私下裏我們就去了解,一些朋友說要是不學聖賢教育,他早就離婚了。沒有學聖賢教育的時候常常就想,我要換一個老公,我要換一個妻子。隻要不高興了就會這麽去想,所以都是建立在我的需要、我的感受的基礎上。這樣的認知非常地自私和狹隘,沒有真正替對方考慮,沒有替對方的父母考慮,更沒有替自己的兒女考慮,更談不上替祖先考慮,替國家社會、民族考慮。通過學習聖賢的教育,他們說,真的是聖賢教育挽救了我。甚至很多的家庭破裂之後,因為學聖賢教誨,懂得了反求諸己,知道了婚姻是一份責任,而不是情欲、情感的相交。所以,我們通過不斷地學習,通過不斷地參加這樣的活動,都會給予我們一個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被提醒的,假如我們常常被提醒,時時內心就會提起正念,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偏頗,禮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

今天離婚率越來越高,下一代受到的傷害越來越大,整個社會局麵混亂,其實多是出自家庭,夫婦之道沒有了。沒有夫婦之道,我們民族的繁衍、發展都已經不健康了,都扭曲了,我們的文化何以保持下去呢?

所以在經典當中講到這麽一段話,“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辟之罪多矣。”“夫婦之道苦”,所謂的苦,女不忠了,男沒有義了。跟別人私奔了,被人離棄了,等等,夫妻的經營、夫妻的相處在水深火熱當中。有一個男子喝醉了,躺在他的小區,保安說,“你怎麽不回家,你別躺在這兒,會著涼的。”他說,“我哪有家。” “那棟別墅不是你的家嗎?”“那隻是一棟房子,那哪裏是家呀。”這樣一個小故事,給我們非常大的啟發。什麽是家?有溫暖的地方、有感恩的地方、有付出的地方、有關懷的地方才是家。所以,我們不忘初心,夫妻之間永遠把恩義、情義、道義放在心中,家庭一定會經營得天長地久,一定會圓滿。我們這次舉行這場婚禮,我們也希望能夠帶動社會的風氣,包括我們今天的婚宴,都是素食。我們希望能夠倡導健康、環保、節儉的婚姻,在這個新婚的日子,我們不應該因為我們的快樂去傷害其他的生靈,把我們的快樂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我們也希望未來舉辦婚禮,也能夠倡導素食。我相信,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時候,一定為我們的子孫積下了很厚的福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最後,有一個長者對婚姻做了一番這樣的總結。

婚姻者,人類傳種之大事,民族繁衍之根源,倫理道德之權輿,社會組織之基礎也……其他生物無婚姻製度與禮節,唯人類有婚姻製度與禮節。故人類之生存繁衍有道德文明……男女結婚一事,非僅關二人性欲感情之需要,實為人種延續,民族存亡,文化盛衰,社會隆汙之所係。

婚姻正,則人類綿延不絕,民族生命不斷,文化發達,社會繁榮 ;婚姻不正,則社會之倫理亂 ;倫理亂,則文化衰 ;文化衰,則民族弱 ;民族弱,則人種亡。其關係之重大,較物質生活之衣食住行,尤有過之。

的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份責任和使命,我們的眼光都要看得更加長遠,看到千年萬年之後,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是否能夠繼續綿延。這個責任不在於今天的新郎新娘,而在於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華夏子孫,我們都來做這個“傳燈”。

最後,讓我們共同來唱這首《傳燈》,點燃我們自己,照亮千秋萬代。

每一條河是一則神話,從遙遠的青山流向大海。

每一盞燈是一脈香火,把漫長的黑夜漸漸點亮。

為了大地和草原,太陽和月亮。

為了生命和血緣,生命和血緣。

每一條河是一則神話,每一盞燈是一脈香火。

每一條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盞燈要燃燒自己。

我們在這樣的一份責任和使命當中,結束了我們對婚禮內涵、意義的了解。好,再次感恩,感謝大家。也祝願在座的親朋好友,家庭能夠經營得幸福美滿。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