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於現狀、無休止進取,就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常說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掌握,而實際上往往做不到。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時是多麽的痛苦!市場經濟製度的實行,為我們每個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提供了最大的契機。
個人的生涯設計十分重要
諾貝爾獎是中國人心中解不開的情結。諾貝爾獎獲得者無疑都是傑出的人才。當記者采訪他們取得成功的經驗時,他們自己坦言,除了超凡的智力和刻苦努力以外,個人的生涯設計十分重要。而且,這種生涯設計不但對於科學家有效,對於其他領域渴望成功的人包括有誌於創業的人,同樣有借鑒作用。
生涯設計無疑涉及到每個人的一生,所以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一目標往往不夠明確。這時候向傑出人士請教就成為一種有效方式。
羅曼·羅蘭在22歲時就覺得自己富有文學藝術素質,希望選擇文學作為自己的事業,可是卻遭到周圍許多人的不理解:“文學有什麽用處呢?”為此,他決定給素不相識的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寫信,尋求高人指點。
本來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沒想到幾個星期後他真的收到了托爾斯泰長達38頁的親筆回信。在信中,托爾斯泰向這位從來沒有見過麵的異國青年暢談了選擇個人道路的原則,從而使得羅曼·羅蘭下定決心終身從事文學事業,最後終於成為世界著名作家,並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學會“心靈解套”
以上講的雖然是一個文學上的故事,但其經驗對於創業者來說同樣重要:做任何一樣事情要取得成功,都必須符合自己的誌趣,並且和實際相結合。對於年輕人來說,要特別學會“心靈解套”,因為青年時期可塑性強,往往有許多潛能會被自己以各種理由忽略和否定掉。
所謂“心靈之套”,是指一個人事實上能夠幹好這個,但是卻被自己認為“不行”。這樣的“心靈之套”並非謙虛之詞,而是自己對自己的蔑視,是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礙。
31歲的林先生是一位計算機編程員,供職於一家有名的國有大企業,已經有了8年的工作經驗,工資獎金都不低。幾年來,他連續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可以說是“名利”雙收了。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這個公司,因為他感到自己總有一種掉隊的感覺,隻有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涯,才能取得事業成功。
職業谘詢師認為,這樣的困惑是屬於正常的,這樣的重新規劃自己生涯的行為不能說沒有必要。
什麽時候需要規劃自己
林先生的這種困惑,代表了一部分而立之年的職業人心態。其實,不僅僅在這個年齡段,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至少有4個時期需要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涯。
第一個時期是14~22歲。在這個階段,每個人都承擔著學生與求職者的雙重角色。主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我是誰”、“我能做什麽”等等,因為他們不僅缺乏社會經驗,而且還缺乏自信。
第二個時期是22~28歲。這個階段已經參加工作,並且正在逐步熟悉企業文化,建立起了初步的人際關係網。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人生規劃,需要衡量的是所在企業所提供的工作環境、職業種類、待遇等與自己的“職業夢想”是否匹配,眼前的工作是否就是你的“夢中情人”。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這時候有必要和個人的發展目標進行比對。
第三個時期是28~35歲。這是個人職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時候的個人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對於提升或者進入其它職業領域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如果你有“這麽多年我為什麽一事無成”的想法,就有了進行重新規劃的必要。
第四個時期是35~45歲。這時候的人生規劃主要考慮的應當是“以後的路怎麽走”?是繼續保持原來的工作,還是個人創業成為管理者、谘詢顧問,或者投入另一個陌生的領域?由於很多人這時候會出於對事業和生活兩重責任的考慮,所以反而會發生職業生涯危機,無法真正看清自己的成功發展方向。
正確認識自我
對於有誌於創業的人來說,既然這些困惑是職業生涯中的一個正常階段,那麽逃避顯然是不現實的,也無濟於事。惟一的辦法就是正確認識自我,不誇大自己的弱點,理智客觀地審視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心理狀態。把自己的優缺點、性格與職業的匹配和不匹配之處都如實擺上桌麵,理性地分析職業困惑的原因。接下來就是:
調整心態;
分析優缺點,揚長避短;
確定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