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故事道教女仙碧羅仙姑

碧羅仙姑是道教的一位女仙。她的成道故事廣為流傳,在南方及港澳地區有一定的信仰。

碧羅仙姑,姓黃名詠冰,字潔坤,陝西省西安府鹹陽縣人。她的父母到晚年六十歲時,身邊還一直無子息,非常著急,並常去鹹陽郊區的純陽呂祖觀祈禱求子,以繼香火。其父母不分時日,一天也不間斷地去呂祖觀中祈求生兒育女,實是虔誠。終於感動天地,於清朝乾隆戊午年五月二十二日醜時,不孕而生一女孩,女孩生時即能語,雙目有神,不哭反樂,甚是可愛,周圍十八裏鄉親頗感好奇,前往探訪。鄉親看後,無不稱奇。碧羅仙姑出生時,因其生辰八字中,火土大旺,五行缺水,故取名詠冰,以求陰陽平衡。詠冰生性剛毅,聰慧伶俐;六歲時,知書達禮,能文善武,朝廷多次派人想納其入宮而不從。詠冰八歲能詩善畫,能熟讀諸子百家經典,過目不忘,無師自通,特別喜愛《道德經》《呂祖師全書》等,隨手揀來,倒背如流。她每天聞雞起舞,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琴棋書畫,得心應手;從小深受父母信仰道教的熏陶,信仰道教呂祖先師。至十四歲時,已是出水芙蓉,清秀動人,身懷絕技。求婚者踏破門檻,甚至有朝廷大員,均被謝絕,詠冰執意不嫁,守身信道。十八歲時,父母不幸相繼去世,獨自一人無依無靠,寄住於她的姑母家,姑母家貧如洗,生活沒有著落,無奈與一梁姓人家的公子為婚。詠冰勤勞善良,家裏家外是一把好手,整理有條,鄰裏鄉親無不羨慕梁家娶了一個好媳婦。不幸有一天仙姑外出時,梁家發生了大火,全家都被燒死。仙姑悲痛欲絕,立誌守節,終生不再婚嫁。守孝三年後,有譚姓大商人見其美如天仙,才學出眾,欲納其為妾,姑家想把她嫁出以換銀兩。仙姑不從,一日深夜跳牆逃脫。身無分文,一路乞討,風餐露宿至湖南省衡陽地區,人生地疏,舉目無親,為了生計,仙姑不得已在街頭獻藝,無奈世態蒼傷,常常受辱,有惡霸糾纏,孤獨一人,難敵惡霸,隻好遠走他鄉,逃生求道。仙姑走到哪裏都救助窮人,用乞來的食物供養無家可歸者,懲惡揚善,名聲大振。

傳說呂祖師知道了仙姑的情況,就開示當地淨慶宮女道士慧明道長訪道時攜帶仙姑回道觀。仙姑回到道觀後,不出廟門,閉門修煉,精研道教外丹黃白術及道教內丹養生秘訣。仙姑非常刻苦,查閱道教經典,深究道教義理之玄機,拜師證道,並親自做試驗,晨夕從不間斷,十年如一日,終獲成效。於乾隆乙酉年七月初八申時,大丹始告成功。

仙姑深感呂祖先師的恩典,立誌成道普度蒼生。一日仙姑來到度師慧明道長前說:“弟子長久以來感恩沐浴培養,今天的成果是大師的恩澤,昨天呂祖恩師詔請為大羅劍仙,敬請首肯,日後定來相報。”仙姑行九拜大禮後,麵向東方,端坐羽化,當時年僅二十八歲。羽化後,一股清煙直上雲霄,天地開朗,雷聲四作,天庭相迎。後人感仙姑的恩德,取其名為“仙姑”,玉皇大帝奉聖號為“度凡覺迷大羅劍仙碧羅仙師”。以悟世人。

碧羅仙姑神態莊嚴,一身戎裝打扮,金盔金甲,右手叉腰,左手撫器,其腰間還有一個“鏢”字,甚是威武,保護眾善男女,好似古代馳騁戰場的女英雄。善男信女競相朝拜。

蘭州金花仙姑顯道跡金花自小“垂髫端潔、不茹葷腥”,常勤於撚線為務。時光穿梭、日月輪轉、瞬間金花已是17歲的姑娘了,但她隻顧一如繼往地撚線,卻不願聽別人說媒提親之事。此事,可讓父母沒有為她少操心。因金花本人不同意提親,多次說媒未成,無奈父母便強給金花定了一門親事。

出嫁那天,井兒街金家一清早就開始準備迎朋待客,忙裏忙外,亮擺嫁妝,老老少少皆大歡喜,門庭好不熱鬧。而隻有金花顯得依然如常的平靜、衣著如舊。家人曾多次催促叫她梳妝,可金花總是慢條斯理地對家人說,吉時還未到,再稍等一等。過一片刻,忽聽門外傳來有人在喊,說花轎快要到門口上了。就在這時,隻見金花手持一根燒火棍,一手將自己撚好的線紇繨甩手拋到空中,隨線紇撻出門而去,轉眼不見了身影。家人和親朋們見狀皆驚得目瞪口呆,一時不知所措。一陣亂嚷後,金家遂派人分頭尋找。

金花的哥和幾個家人看見拖在地上的一條線,便順著線頭尾隨緊迫,沿途翻山越嶺,爬溝渡河,一直趕到青石嶺,終於遇到金花。見金花盤膝端坐在青石嶺上,他們確不知金花正在調養神炁,修煉內功,便近前急不可待的大喊大嚷叫金花立即動身回家,可是叫嚷了好一陣子,金花卻靜坐在那裏文絲未動。她哥與家人們心焦如焚,無計奈何,準備要強拉金花回家。正在這時金花對哥言道:我已出家,修仙了道,此事已定,請回家稟告父母,不用再勉強了。哥聽金花說她要出家,當時氣得哭笑不得,卻沒有別的辦法。又一想,刁難一下金花,強帶她回家就是了。便對金花說:你若能修成神仙,今天將手中的火棍cha到石頭上長出葉子來,我們不再勉強你,你就修你的仙去吧!如果沒有這樣的能耐,乖乖地跟我們回去,免得父母常為你操心。金花聞聽此言,便順手把燒火棍cha進青石嶺,不多時火棍上發出綠芽,變成了一株小鬆樹,葉茂成蔭。神奇般地變化,使幾個家人一時不知對金花該表示敬仰喝彩好,還是抱怨拉回好呢!無奈之下,哥臨行時,叫金花妹妹保重身體,安慰了幾句,隻好怏怏而回。回到家裏,把經過敘說之後,父母聞聽心疼女兒過甚,又責怪兒子沒有領回金花。金花的哥又二次赴青石嶺,卻再五金花的身影。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青石嶺叫作“神樹嶺”。

金花在青石嶺歇腳之後,又起程沿著一條大山梁走去,直通吧瞇山峰,此峰岩上有洞,便在洞裏靜修。金花至此,她抬頭望天,萬裏碧空;回首看家,見山下煙雲茫茫,突然不由得心頭一酸,眼淚灑落在地上,淚滴處遂變成一眼清泉。後人把這眼泉叫吧瞇池,池水清澈見底,朝山敬神的人們取池水飲用,據說可保安康

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四月初八日,金花在吧瞇山石洞坐化登真,仙跡在當地民間廣為傳頌。另據傳說,自金花了道之後,此山上滿山野長出吧瞇(野生穀類),從前當地若遭旱災莊稼欠收時,老百姓從四麵八方來到這裏收割吧瞇。當地百姓們相傳吧瞇是仙姑賜給父老鄉親度年荒充饑的。從此以後,人們就稱此山為“吧瞇山”。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永靖神樹嶺、吧瞇山,蘭州井兒街相繼建造了金花祠,人們對金花的信仰至誠,隨著時代的推移,當地信民尊稱金花為娘娘,又稱金花仙姑。仙姑每年要回井兒街轉娘家,從吧瞇山起轎,途徑神樹嶺歇息一站,然後來到蘭州井兒街。期間,沿途焚香叩拜者數日不散。這種民間信奉活動保持了數百年仍在延續。

現在,神樹嶺金花仙姑廟重建恢複,與吧瞇山、蘭州許多金花仙姑廟一樣,每逢四月初八日,七月初七日,信徒朝拜雲集,香火旺盛。

金懷懷的異遇金懷懷,又傳說姓王,名清楚,明代雲南阿口迷州人。生於明太祖洪武九年八月十五日。三歲喪父,九歲時母親又逝世,清楚跟姐姐過活。長大後勇力過人,阿口迷州發生民變,他挾著姐姐揮刀從亂軍中衝出,投奔官府。官讚許他的勇敢,讓他擔任先鋒,一交戰便殲滅亂軍的首領,捉住敵方主帥阿虎香,阿口迷州才得安寧。回家路上得知姐姐生病,清楚十分焦急,想要訪求靈藥。聽傳聞說五老山有異人,便進了山,誰知卻迷了路。隻見小徑很多,又都曲折迂回,走進去再辨不清來路,於是爬到山頂上探望路徑,卻失足跌下山崖,幸而沒有損傷。爬起身尋覓到一條小路,攀上去,見到一個山洞,望去似可以沿洞爬上山巔,便進入了山洞。

在山洞中走了有一裏路左右,側麵又露出個大洞,聽到裏邊有笑語聲。這時太陽已下山,他肚子餓極了,就循著笑語聲尋去。走了約四五裏,見有兩位老人正對酌飲酒。他們見到金懷懷,都站起身來讓他坐下喝酒,又拿出一隻拳頭大的橘子,擘開分食,金懷懷吃下橘子,頓覺饑渴立刻消失了。洞中當有其他物件,隻有當中安置一座爐子,碧色的火焰閃爍不定。其中一位老人說:“你想出去嗎?等火焰滅了,就送你出去。”金點點頭,於是便坐下來等火焰熄滅。第二天,焰滅了,另一個老人又端來一盂水,水麵波紋旋轉不定。老人說:“待水麵定下不動,便和你一起出去。”一會兒水定了,清徹如鏡,老人高興地說:“可以了。”取出一根杖跨騎在上邊,招呼金也照辦,又讓他閉上眼睛,還囑咐他:“假如聽到耳邊有聲響,切記不要理睬。”說完話,隻聽耳邊颯颯地刮起風來,越來越響,金不敢睜眼探看。一會兒工夫,風聲突然消失,金張眼一瞧,老人已沒了蹤影,舉目四望,周圍是青青的竹林。尋路走了一裏左右,見到一座道庵寫著“雲巢”,進內一問,方知不是雲南故地,卻是浙江湖州的金蓋山,時間則已是清順治十五年了。到這時候,金方大徹大悟,便留在雲巢庵為道士,擔柴挑水,幹了十七年,才返回雲南。到了阿口迷州找老家,已無法辨認了。

此後,金懷懷又反複在金蓋山、武當山及雞足山雲遊訪道。先在雞足山尋訪到雞足道人,得傳授拜鬥法。接著又出山雲遊四川,正好李泥丸真人住在成都青羊宮,傳授給他冶煉金銀的方術,這才得了正果,遊行天下,沒有障礙。乾隆三十三年以後,還有人見過他的蹤跡。

藥王孫思邈在洪洞的傳說藥王:

我國隋唐兩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被曆代皇帝封為藥王。在他102年的生涯中,單在洪洞就度過了63個春秋。在槐鄉大地,不但保存有藥王廟、藥王墓碑等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而且還流傳著很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

孫思邈,京兆府華原縣人(今陝西省耀縣東南孟家源村),出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農曆四月二十日。他自幼聰明伶俐、智慧超人。7歲開始讀書,有“日誦千言,過目成誦”的天才。少年時代,他大病一場。由於家鄉缺醫少藥,使他病魔纏身,久不能愈。這次患病,他痛苦萬分,感受頗深,從此決心改學醫道,立誌治病救人。當時,正是隋朝的鼎盛時期,隋文帝統一了全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麵,為孫思邈專心致誌地研究醫學、經史和百家學術,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到了隋文帝仁壽元年,孫思邈20歲,風華正茂,醫道學成。

孫思邈醫術高明,譽滿天下。隋文帝召他出任“國子監博士”。孫思邈不慕高官厚祿,假稱有病謝絕,拒辭不赴。此後,他繼續隱姓埋名,鑽研醫學,遍遊天下,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孫思邈由京兆府北渡黃河,來到洪洞,隱居於洪洞城南的南阪裏村,繼續用自己的精湛醫術為百姓治病。凡是來看病沒有錢的病人,他不但不收診費、藥錢,還騰出住房,給遠道而來的病人住,並親自熬藥給病人喝。不論是三更半夜,還是天氣惡劣,隻要有人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一定趕去救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隋軍失利,退至介休。隋將宋金剛帳下有一員名叫尉遲恭的大將,作戰英勇異常,在一次戰役中,尉遲恭追趕李世民一天一夜,馬不停蹄的跑了300多裏。李世民途中遇到接應,才將尉遲恭殺退。李世民率軍在洪洞南阪一帶休整。李世民由於連日勞累,突然吐血不止。眾多將士也身負重傷。唐軍上下,惶恐不安。孫思邈聞知,入帳求見,自稱能治好李世民的病。一劑藥下,過了兩個時辰,李世民頓覺痊愈。好多將士的傷勢,在孫思邈的精心治療下也很快康複。李世民重振雄風率軍北上,一舉殲滅隋軍的殘餘部隊。

李世民對孫思邈感激萬分,並欲封孫為“諫議大夫”。孫思邈婉言謝絕,說道:“公乃天生聖人,以拯民於水火之中。我的醫術,也隻是從民之命,濟百姓之望,並非自己的功勞。”李世民無奈,在率軍北上前,封孫

為“安樂真人”。自此,南阪村即改名為南阪安樂村。

孫思邈在洪洞南阪安樂村一帶,繼續為百姓治病。他的醫術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創新,並研究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世界上第一個眼科疾病——夜盲症的發現者就是孫思邈,找到治療方法的還是孫思邈。那時,洪洞東西兩山的老百性,有的人白天視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麽也看不見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孫思邈診治。孫思邈潛心研究發現,患這種病的人都是貧窮家。窮苦百姓,不得溫飽,更缺乏營養食品。他想到醫書中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又想到洪洞東西兩山的飛禽走獸很多,便讓夜盲症病人吃捕獲動物的肝髒。病人吃上一段時間,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轉了。同時,在當地也有幾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發腫,肌肉疼痛,渾身沒勁,孫思邈診斷為腳氣病。他想,為啥窮人得的是夜盲症,而富人得的是腳氣病呢?這很可能也和飲食有關係。他比較了窮人和富人的飲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麵,魚蝦蛋肉,而窮人吃五穀雜糧。他仔細分析,粗糧內夾雜著不少米糠麥麩,精米白麵把這類東西全去掉了。他估計,腳氣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麥麩這些物質引起的。於是,他試著用米糠和麥麩來治療腳氣病,果然很是靈驗。不到半年,周圍幾家富人的腳氣都陸續治好了。

孫思邈不僅鑽研醫術,而且不畏艱險,手執小鎬,身背藥簍,穿山越嶺,攀登陡崖,進山采藥。他走遍附近的名山大川,還北上到五台山采藥。他每次采藥回來,都要親自將藥進行晾曬、加工,有時還親自試用。孫思邈在山地采集藥材過程中,隨時隨地給老百姓看病治療,為山區的百姓解疾病痛苦。久住山區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麵長出一個大瘤子來。孫思邈想:人們常說,吃心補心,吃肝補肝,能不能用羊靨治療大脖子病呢?他試治了幾個病人,果然見效。

一次,一個腿疼的病人前來就診,孫思邈便給他針灸。他按照傳統的療法,紮了幾針,都未能止疼。他想,難道除了古人發現的365個xue位之外,再沒有別的xue位了嗎?他認真仔細地尋找新的xue位,一麵用大拇指輕輕按掐,一麵問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都搖頭。當孫思邈手指按掐住一個新的部位時,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狀減輕了好多。孫思邈就在這一點紮了一針,病人的腿立刻不疼了。這種隨疼點而定的xue位,叫做“阿是xue”,又名“天應xue”或“不定xue”。這是孫思邈對針灸學的一大貢獻。

孫思邈來到洪洞地區後,30年來,在治療疾病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他還總結了唐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分析藥性,收集方藥,在他70歲時(公元652年),寫成《備急千金要方》一書。全書共30卷,232門,方論5300餘首,記載了800多種藥物的藥性及功效。其書倡立髒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係統性,在婦科和兒科方麵,也有許多獨創。

孫思邈在行醫道德品質方麵,也是一位傑出的典範。他經常教導跟隨他學醫的徒弟們,做一名醫生,一定要有高尚的人格,刻苦鑽研的精神和極其強烈的責任感。他在編著《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綜述做一名醫生,一定要做到“十要”。一要熱愛祖國傳統的醫學;二要對醫術鑽研,精益求精;三在看病時,要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認真診斷,細心治療,千萬不能粗心大意和漠不關心;四要在行醫過程中,不為名,不圖利;五要在看病時,不要考慮個人得失,不要怕擔風險,負責任全力救治病人;六要加強責任感,診治無差錯;七要求醫生不要和病家談與診治病情無關的話語,以免影響病人的治療和身心健康;八要對患者一視同仁;九要切勿驕傲,自高自大,不要因偶然治愈一病,就目中無人;十要為人正直,光明磊落,真誠待人,團結同道。

孫思邈在洪洞編寫的這部《備急千金要方》醫書,突破了長期以來,醫必《黃帝內經》和藥必《神農本草》的舊框框。這部被後世譽為臨床醫學的百科全書,它的內容精辟而豐富,包括了做一名醫生必須具備的各種醫學理論知識、實踐經驗、行為規範和道德品質。

四孫思邈從71歲(公元652年)到整整100歲(公元681年)時,他在洪洞又把這30年在治病時所積累的驗方,編成第二部醫書《千金翼方》,為《備急千金要方》作了補充。除這兩部醫學專著外,還著有《攝生論》、《福壽論》、《保生銘》、《存神煉氣銘》、《攝養枕中方》等書。孫思邈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病逝於洪洞縣大阪村(今洪洞縣淹底鄉孫張村)家中。相傳,該村孫姓大部為孫思邈之後裔。據《洪洞縣地名錄》載:“孫張村位於淹底鄉西北部。相傳,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此村人。唐太宗負傷後,由孫思邈醫治痊愈,後封為藥王,建藥王廟於村西,現碑石俱存。該村初名大阪,後因張姓較多,依孫思邈、張姓,故名孫張村.藥王孫思邈雖然仙逝,但其功德永存人間。400年後宋徽宗(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追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到了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公元1367年),由道士賈奇主持,在當年孫思邈救治唐太宗李世民的原地舊址——洪洞縣南安樂阪村,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藥王廟,名日孫真人廟。《洪洞縣誌》載:“孫真人廟,在縣南安樂阪,內塑神醫孫思邈像,元至正年間,裏人賈奇建。”

孫真人廟,山門座東朝西。山門重樓疊閣,萬椽相接。山門兩旁有2層的鍾鼓樓各一座。廟內有獻殿、正殿、寢殿3座大殿。正殿塑有孫思邈的坐像。廟內除建有道人住宿房舍外,還有關帝廟、將軍殿、會仙閣、李公祠、馬王廟、菩薩廟、子孫娘娘廟、城隍廟、土地廟、財神廟、汗暑廟等,共占地30餘畝,建築麵積達3000餘平方米,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雄偉,曆史之悠久,影響之深遠,在全國成千上萬的藥王廟中可謂首屈一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