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羅誌學帶著人在趙莊的山頭上觀察著明軍時,數裏外的陳永福同樣也是帶著自己的兒子陳德以及多個麾下將領登上了一座矮山,登高望遠觀察著前方的趙莊情況。

盡管之前陳永福已經多次從偵騎口中得知了趙莊的基本情況,昨天率軍抵達後,也是親自登高觀察過對麵的趙莊。

然而今天再看,依舊是讓從很永福感到怪異。

這些保鄉軍的賊軍們,怎麽看怎麽怪異,完全不像是一支賊軍。

甚至陳永福都有種感覺,對麵的這些保鄉軍比自己這些人更像是官兵……

看看對麵的保鄉軍,清一色的灰色軍服,這在流賊中可是非常少見的,別說賊軍裏很少有這種統一軍服了,就算有一些官兵都無法做到統一的軍服。

而且也不知道這些賊軍的軍服為什麽非要選醜不拉幾的灰色,難看的很……

他自然不能知道,保鄉軍一開始選用灰色的軍服,純粹是把布料染成灰色要方便而且便宜,並不是出於美觀或者其他需求。

實際上,經過東出魯山縣,南下南召縣後,保鄉軍規模龐大,各種物資的來源也增加了後,已經是開始嚐試在軍服裏使用更多種顏色了,比如正在製作當中的春夏軍官常服,預定就是采用藏青色。

讓陳永福感到奇怪的不僅僅是保鄉軍統一的軍服,實際上軍服這東西頂多就是好不好看,撐死了就是影響保鄉軍的形象的問題。

但是對於實際戰鬥力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然而保鄉軍裏大量裝備的槍炮,在陳永福看來可就是嚴重的威脅了。

這也是陳永福把他們視為賊軍精銳的主要原因之一。

視線中的保鄉軍賊兵雖然離得遠,但是依舊可以看到保鄉軍賊兵的營地是圍繞著一座小山頭而設立的,這座山頭上有著一個很明顯的炮兵陣地,上頭部署有至少十多門火炮。

而這些火炮在陳永福看來也是奇奇怪怪的,和他所認知的火炮區別有些大。

在陳永福的認知裏,火炮這東西,一些重型火炮往往是固定部署在城頭上,采用非常厚實並且低矮的炮架。

這種重型火炮,往往是沒辦法直接拉倒野外上作戰的,因為機動是太麻煩了。

隻有一些兩三百斤以下的火炮,才能夠比較方便的進行機動。

然而保鄉軍的其中一些火炮,可是大家夥,至少也是好幾百斤重,但是保鄉軍卻是可以把他們拉著到處跑,並且速度還賊快。

最關鍵的是,這些火炮明明已經被部署在山頭上了,但是那些大炮架子竟然也沒拆下來,他們的火炮是直接安裝在這種大雙輪的炮架上的。

以他多年的從軍經驗來看,賊軍的火炮本身沒什麽特殊的,即便是賊軍中的那種幾百斤的長管火炮也不奇怪,明軍中有著大量的紅夷火炮,其中也不乏自行仿製的輕型紅夷火炮。

明軍裏裝備整炮千斤左右的紅夷火炮其實不少。

然而對麵保鄉軍賊軍的炮架卻是古怪的很,竟然是鐵炮架並不是常見的木炮架,同時還有兩支大大的輪子。

除了火炮外,保鄉軍賊軍的另外一大特征就是擁有大量的火槍手。

說實話,陳永福都無法理解為什麽賊軍要裝備這麽多的火槍手。

明軍裏的火槍手普遍裝備鳥銃,而鳥銃這東西看似打的遠,但射速實在太慢了,臨敵開不了幾槍,一旦被敵人近身,鳥銃分分鍾就變成了燒火棍,還不如三眼銃呢,至少三眼銃還能用來砸人……

而且即便是鳥銃也缺乏準頭,往往四十丈以外就很難命中目標了。

同時這鳥銃的威力其實也不咋地,距離稍微遠一些連重甲都破不了。

這火槍手哪有弓箭手好用的,弓箭手用重破甲箭的話威力也相當不錯,而且臨戰射速極快,哪怕是麵臨敵軍近身衝鋒,都還能臨敵三發呢。

所以陳永福軍中雖然也有不少的鳥銃手,但是遠遠沒有對麵的那些賊兵那麽誇張,步兵之中幾乎一般都是火槍手。

而且陳永福也不敢把鳥銃手集中起來使用,都是分散配屬,和長矛手,刀盾手等兵種混合起來組成一個戰鬥小組的。

然而陳永福根本不知道,保鄉軍裏的火槍雖然源於鳥銃,但實際上已經經過升級改裝。

比如用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木製槍托。

比如采用了紙包定量彈藥,以方便裝填,加快射速,而且除了提高射速外,紙包彈藥還有個額外的效果,那就是裝填的時候會把紙也塞進去,以做到減少漏氣的作用。

比如加裝了套筒式刺刀,這玩意很重要。

一開始保鄉軍采用的是直塞式矛頭,後來發現這玩意實在太不方便了,裝上去原地防禦作戰還行,但是想要端著發起刺刀衝鋒或者進行拚刺就不太適合,因為塞子搞太緊拔不出來,太鬆又會掉下來……

最重要的是,塞進去後就沒辦法射擊了……

所以後來在羅誌學的支持下,開始改用套筒式槍刺,這樣槍刺終於不會掉下來,也不用擔心戰後取不下來了。而且還可以在裝了槍刺後,依舊可以開火,並且開火後還可以裝填彈藥,因為槍刺是在側邊安裝的,雖然會影響裝填動作,但是訓練充分的話依舊可以裝填彈藥。

這種套筒式槍刺的出現,才算是真正讓保鄉軍的火槍手同時具備了遠程以及近程戰鬥力。

隻不過保鄉軍使用的還是火繩槍,為了避免作戰的時候導致誤擊等,火繩槍手的站位無法太靠近,也就導致了陣型不夠密集,陣型密度不足導致火力密度不夠,應對衝擊的時候防禦力也不足等問題。

要不然羅誌學都直接把火繩槍獨立成軍拉出去打仗了,還要什麽長矛手啊。

最後,還有一個算不上改進的改動……

那就是保鄉軍的火槍口徑相對於明軍使用的鳥銃,顯得非常大!

明軍單兵使用的鳥銃口徑不一,基本在九毫米到十三毫米之間,再有就是需要支架輔助使用的重型長管火槍,口徑可以達到二十毫米左右。

相對來說倍徑比較大,有著比較大的最大射程

而保鄉軍的火繩槍,其實算是一種大口徑短管火槍,重量以及長度和舊式的單兵輕型火繩槍差不多,但是口徑卻是足足有十八毫米,長度不變口徑變大了,這其實就是減小了倍徑。

十八毫米口徑的保鄉軍火繩槍,在百米內的穿透力可比小口徑火繩槍強多了,在五六十米內,哪怕是身穿雙層重甲都扛不住這種火槍的子彈。

至於最大射程之類的,羅誌學從來都沒考慮過這玩意。

能保證一百米內的有效命中率就足夠了,超過一百米,是要是敢在戰鬥的時候朝著一百米外的敵人開槍,羅誌學先斃了他。

前裝滑膛槍時代,百米以外的射程毫無意義。

在羅誌學主導下改進的保鄉軍火槍,在實戰上基本上已經是達到了這個時代火繩槍的巔峰水準,甚至都超過了。

畢竟這年頭,還沒誰往火槍上弄套筒式槍刺呢,撐死了也就在槍管上弄個直塞式的矛頭。

經過羅誌學多方麵改進的保鄉軍火繩槍,和明軍裏的鳥銃可不是一回事了,差別大著呢。

而正是這種改進後的火繩槍,才能夠讓保鄉軍大量裝備火槍手,直接把提升到主力步兵之一的地位上來。

而這些,是陳永福所無法理解的。

在陳永福看來,裝備大量槍炮的保鄉軍賊兵,怎麽看怎麽怪異。

但是這種怪異,並沒有讓陳永福輕視保鄉軍,反而還讓他更加重視了。

他指揮大軍陸續出營列陣的時候,列出的陣型都體現出來了他的謹慎。

前頭的是好幾個衛所兵組成的方陣,後頭的還是本部戰兵,而西側則是三百多騎的騎兵,這是用來防備賊軍精騎的。

而陣列之中,還有二十多門百斤到兩三百斤不等的火炮,這些火炮都是安裝在厚實的木架子上,木架子下頭有著四個輪子,前頭有騾馬拉著走。

陳永福擺出了嚴密無比的陣型,一看就是把保鄉軍當成了真正的對手,絲毫不敢有所輕視。

而且還很雞賊的把衛所兵安排在前頭,這樣一來,哪怕出師不利,那麽遭到損失的也會是衛所兵,而不會是他本部的戰兵。

至於全軍之中最精銳,每一個都身披盔甲的一百多親兵,自然是跟著陳永福一起待在後方。

這些親兵要麽是用來一錘定音,要麽是用來保護陳永福,是不會和那些普通衛所兵,戰兵們一樣直接衝上去廝殺的。

陳永福率軍出營列陣,同時也在緩緩前進,稍微走一段距離就會停下來整隊,並且時刻保持著戰鬥隊形,這一折騰就是兩個多小時,等到九點半才接近距離趙莊千米的距離。

明軍謹慎,來的慢,對麵的羅誌學等人也是樂於等著,畢竟保鄉軍這邊也需要拖延時間。

羅誌學他們隻需要再拖大概一個半小時,那麽王大壯率領的第四步兵營等部隊就能抵達戰場。

早上的時候羅誌學已經接到了王大壯的消息。

按照作戰計劃,王大壯所部將會在中午十一點左右,準時從西側進入戰場。

而在王大壯率領的第四步兵營、第二炮兵哨、第二騎兵哨抵達之前,趙莊這邊的戰鬥將會是以防守作戰為主。

而最先打響這一場防禦作戰的是張馬林的炮兵哨。

當前排的部分明軍距離趙莊防禦中心,也就是炮兵陣地隻有七八百米的時候,盡管距離尚遠,無法精確瞄準炮擊,但是麵對大片大片,不用瞄準都能命中的敵人,張馬林依舊下令麾下的炮長們陸續開火。

隨著保鄉軍第一炮兵哨的六門六百斤長炮陸續開火。

也正式拉開了這一場事關南陽府,甚至整個南陽盆地歸屬的戰略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