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持續打擊東擄的國力,今年四月月份的時候,楚軍高層就製定了一項計劃,就是希望通過持續的消耗作戰,來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以及錢糧武器。

為最終的總攻做準備。

但是消耗作戰才進行了幾個月,前線就有將領說傷亡太大,持續不下去。

要是真的死傷慘重也就算了,偏偏其實也沒死傷多少,上個月,也就是八月份,山海關關前線傷亡了六百多人。

你以為多?

但是你要知道楚軍在天津的陸軍新兵營裏,已經完成了三個月基礎新兵訓練,等著上前線補充戰損的新兵就有五千多人!

這說的還是純補充新兵,還沒算上後方一大堆的戰略預備隊呢。

一個月區區六百多人的傷亡,對於幾十萬規模的楚軍來說算個屁。

但即便如此,前線的部分將領還是說什麽傷亡太大,不能繼續打下去了。

對此,羅誌學覺得軍內出現了一種很不好的觀念:過於追求低傷亡。

戰爭,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殘酷的事,婦人之仁要不得。

不是追求低傷亡不好,而是得看情況啊。

雲貴那邊打一些西明的殘兵敗將,戰力低下的衛所兵,你搞低傷亡作戰自然是可以的。

但是你在薊遼一線對上東擄人,還固執的追求低傷亡作戰,這純粹腦子有問題。

楚軍又不是什麽真正的精銳百戰之師,人均無敵……說白了也就裝備好了點,多了點,人多了點,吃的好一點。

優勢是有,甚至還挺大的,但是也絕對沒到楚軍殺過去後,前頭東擄人就崩潰逃跑的程度。

人家東擄人可不是泥塑,會站著讓你打,更不是前明的那些士氣低下的衛所兵士氣低下,幾乎沒有抵抗意誌。

其中涉及到一項很關鍵的事實。

那就是大楚帝國取代了明王朝後,中原王朝和東擄人的角色已經調換過來了。

以往是東擄人打大明帝國,東擄人才是進攻一方,中原人說起東擄都是咬牙切齒。

而現在嘛,大楚帝國才是進攻方,時不時派兵東進襲擾破壞,很多東擄人說起大楚帝國來可是咬牙切齒的……

站在東擄人角度去看,人家可不得拚死頑抗保家衛國嘛!

————

在訓斥了一番陸軍的矯情後,羅誌學也是順勢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輪換上前線。

之前的消耗作戰,是駐防在薊遼前線的部隊持續再打,同時後方會給他們持續補充新兵。

這種情況雖然也能保持前線部隊的兵員數量,但是對於那些一直在前線的士兵而言,心裏壓力非常大的。

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接著一個死傷,然後換上來一個又一個的新兵,他們會彌漫一種悲觀情緒,覺得自己遲早也會倒下,永遠也無法回到家鄉。

某種程度上來說,八月份的時候薊遼前線的將領們,普遍請求停止戰略消耗作戰,也是有這方麵的因素。

看著自己的部下一個接著一個死在前線,而且這種持續的死傷,因為消耗作戰還要持續很久,彷佛永遠也沒有盡頭的時候,哪怕是那些將領們心裏也會不好受。

為此,羅誌學親自下旨,對薊遼前線,尤其是山海關前線的作戰部隊進行輪換作戰。

一支部隊上去打個把月,消耗一波後撤下來到後方休整。

然後由其他新部隊頂上去繼續打。

反正楚軍的總兵力足夠,持續的輪換作戰不僅僅能夠減輕士兵的悲觀情緒,而且還能讓更多的部隊,尤其是一些新編部隊獲得戰鬥經驗,讓更多的軍官立下戰功。

羅誌學一聲令下之下,楚軍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換防以及輪流上山海關前線作戰的序幕。而且輪換上前線之前,舊式甲等師順帶還會進行整編換裝,即把舊式甲等師整編為新式甲等師後再上前線。

隨著時間翻到了承順五年的秋天,大楚帝國在全國各地的國防工業布局已經初步完成。

目前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形成了以漢天府大冶工業基地,應天府當塗工業基地兩大基地為核心。

同時輔以長沙工業基地、廣州工業基地以及天津工業基地。

至於最早的襄陽工業基地,一開始規模就不大,後來主要的力量也逐步搬遷到了大冶工業基地裏,因此襄陽工業基地的規模其實很小,而且也沒有轉產燧發槍,而是繼續生產火繩槍一段時間,隨著西線戰事結束後,西北線的槍械需求沒有這麽迫切後,同時隨著燧發槍的產量持續增加,一批甲等師換裝下來的火繩槍被替換到乙等師部隊裏,因此襄陽兵工廠的火繩槍生產線幹脆全麵停了下來,為後續轉移到長安做前期準備工作。

根據大楚帝國工業部的計劃,後續襄陽兵工廠的眾多高技術人員將會調往陝西長安兵工廠,作為已經擬定籌建計劃的長安兵工廠的主要技術骨幹,並在這個過程裏完成燧發槍的轉產。

等到長安兵工廠的建設完成之後,那麽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布局就會形成兩大四中的布局。

此外還有三家獨立垂直類的兵工廠,分別是側重大口徑陸軍用榴彈炮生產的當塗重炮廠、側重長身管重炮生產的漢天重炮廠,專門生產各類彈藥的鎮江彈藥廠。

其中的兩大四中兵工廠,每一家都會依托當地工業基地裏的配套產業,形成一個綜合性兵工廠,具備燧發槍、常規火炮、彈藥以及盔甲刀劍等冷兵器的生產。

隻不過規模大小,具體的武器生產側重點不一樣。

比如漢天兵工廠,這個兵工廠的側重點主要是陸軍用野戰炮,該工廠供應者大楚帝國陸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兩斤半、五斤、九斤這三種野戰炮。

而當塗兵工廠,則是側重於新式燧發槍的生產,該兵工廠是新式燧發槍研發出來後才設立的大型綜合兵工廠,從一開始就敲定了規模龐大的三期燧發槍生產線建設計劃,目前已經完成了兩條生產線,年產量達到八萬支,已經超過了漢天兵工廠的年產五萬支。

而等到第三期燧發槍生產線也完工之後,那麽該廠的緊急年產能將會達到十五萬支,是漢天廠的三倍之多。

遠遠超過了其他兵工廠擬定年產量不過兩三萬支的生產規模。

當然,這個產能指的是戰爭時期的加班加點,不顧成本的產能,如果等到戰爭結束以後,尤其是幹掉東擄之後,各大兵工廠的生產線將會恢複常態生產,到時候當塗兵工廠的燧發槍年產能預計會降低到五六萬支左右。

而現在嘛,戰爭還沒結束呢,楚軍還在雲貴以及東北方向用兵嗎,同時西北、四川、北方乃至內陸各地還需要頻繁的剿匪,清剿各類非法武裝等低烈度的軍事行動,最重要的是,楚軍還沒有完成新式燧發槍的全麵換裝工作。

因此各大兵工廠還在努力的擴大產能。

如此大背景下,楚軍裏的各甲等師也是陸續進入了換裝階段,畢竟現在的第六軍所屬的第二十六師、第二十七師都已經編練完畢,而第二十八師以及第二十九師的籌建計劃則是被暫停。

主要是隨著陸軍那邊軍費壓力有點大,再加上了陸軍現在一門心思想要對現有的甲等師進行換裝,同時想要擴大騎兵的規模,因此暫停了第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九師這兩個師的籌建計劃。

根據部署地區,所麵臨的任務分批次的進行整編、換裝。

主要原則就是先進行整編換裝,然後調往前線,把前線作戰的舊式甲等師替換下來。

第一批部隊,則是有目前在宣大、山西一帶的第四師、第八師、第二十師這三支部隊。

這三個師完成改變換裝後,將會調往薊遼,尤其是山海關前線,替換在山海關裏進行了長時間消耗戰的第一師、第十師、第十一師這三支部隊。

此外也會對駐防在廣東的第十三師進行整編換裝,用以參加後續的雲貴戰役,以便讓雲貴前線的部隊替換到後方進行整編換裝。

燧發槍不畏懼潮濕小雨的特點,比火繩槍要更適合在雲貴這種大山榆林地帶裏作戰使用。

不過,雲貴前線打的比較順利,除了行軍困難,補給困難外,其實也沒遭到什麽敵人的頑抗,所以雲貴前線那邊還能不能等到第十三師完成換裝調過來還是個未知數呢。

但是打仗呢,先做好準備總歸是好一些的,哪怕是打雲貴用不上,後續第十三師過去了也能夠承擔起來邊防重任。

按照陸軍的計劃,擬定在兩年內完成所有甲等師的換裝計劃,等完成甲等師的改編後,則是準備用三年時間對乙等師進行換裝,整個換裝計劃擬定持續五年以上。

五年時間,這已經算是很快了,這意味著楚軍後方的兵工廠,這五年裏每年需要生產出來至少十幾萬支的新式燧發槍呢。

根據旨意,部署在幽州城裏的第二十師,成為了第一支進行換裝的舊式甲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