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什麽騎兵用的盔甲隻有輕型半身甲,沒有全身甲甚至連標準半身甲都沒有。
那是因為大楚帝國的騎兵從來不配屬重甲,之前都是和火槍手一樣使用輕型半身甲……別說大楚帝國的騎兵了,北邊的遼西軍騎兵,東擄蒙古的騎兵們基本也都不配屬重甲的。
因為如今的東方戰場上,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重騎兵了,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東方古典式輕騎兵,包括大名鼎鼎的所謂遼東鐵騎,關寧鐵騎,東擄蒙古騎兵,同樣也包括楚軍一大批收編過來的騎兵都是典型的東方古典騎兵,以騎射、零散隊形廝殺為主要作戰方式。
此外楚軍裏自行發展了一些新式,騎兵,不過也都是輕騎兵。
為啥隻搞輕騎兵?沒啥特殊理由,隻是缺乏適合重騎兵使用的高大戰馬而已!
楚軍最近幾年,為了抵消北方敵人的騎兵優勢,琢磨過很多新式騎兵。
比如采用遂發槍為主要作戰武器,主要采取馬上機動,下馬步戰的龍騎兵;
采用馬刀為主要作戰武器,遂發手槍為輔助武器,以密集隊形列陣衝鋒作戰為主的驃騎兵,嗯,這種騎兵在之前是手槍騎兵,但是因為手槍為主戰武器的時候表現太爛,陸軍高層已經把所有手槍騎兵改編為驃騎兵,以馬刀為主要武器,手槍隻是輔助了。
此外還嚐試編練了一批以騎兵長槍為主要作戰武器的輕型槍騎兵。
楚軍自行發展的這些騎兵,則是更加講究密集隊形,也在戰場上陸續取得了一些成果。
不過因為這些新式騎兵都是屬於新產物,很多戰術應用都不成熟,士兵們訓練的也不夠充分,整體數量又比較少難以發揮集體作戰的優勢,因此在戰場上還沒有體現出特別大的優勢。
反而有時候在小規模作戰裏被敵人的精銳騎射騎兵吊打……
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
——
而楚軍裏的各種騎兵無一例外都是清一色的輕騎兵,穿戴的盔甲都是屬於輕型盔甲,或者幹脆就是皮甲甚至不穿戴盔甲。
你要知道,楚軍在南方作戰的一些騎兵部隊,都還在使用肩高一米一左右的西南馬呢……如果來個牛高馬大的騎兵,不穿戴盔甲都能把馬匹壓的站不起來,更別提穿上一身重甲了。
而且騎兵的身高要是很高,騎上去腳都能直接著地……到時候騎馬衝鋒就不是四條腿在跑,而是六條腿跑!
聽上去很滑稽……但這就是現實!
大楚帝國陸軍也想要獲得更加高大的良好戰馬,然後搞一票身披重甲的重騎兵,能不能打另說,但至少看起來很威武不是……
但是沒適合的戰馬啊!
不說阿拉伯馬這些優良馬種,就算是蒙古馬都缺……
盡管大楚帝國已經試圖通過西北地區,嚐試獲得大量來自西域乃至更西方地區的馬匹,但是短時間也別指望能獲得多少了,現階段還是以蒙古馬為主。
如此也就意味著,大楚帝國陸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其實都隻能使用輕騎兵。
而對於輕騎兵所用的盔甲,陸軍方麵很重視,陸軍高層裏的幾個騎兵將領們,希望通過這種新式板甲,能夠在保證己方騎兵輕負重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提升對弓箭以及刀劍長矛等冷兵器的防護能力。
不過采用更優良的輕型盔甲,也隻是折衷的辦法,最重要的還是獲得大量的優良馬匹。
對於這個問題,羅誌學專門在承順五年十月份的時候,召集了騎兵總監以及農林部進行了一場很少見的文武禦前會議。
會議專門研討如何解決優質戰馬的問題,經過一番會議後,敲定了多項的馬政決議。
其中包括增加對大馬營軍馬場的資金撥款,爭取在西北地區打造出來一個大型的綜合戰馬培育基地。
除了大馬營軍馬場外,依托甘肅、陝西兩地原有比較豐富的馬政資源,擴張或恢複,重建多個軍馬場,擬定以陝甘為重要軍馬培育產地。
擴大山東益都軍馬場的規模,確保華北、華中地區的軍馬供應。
同時在各省,選擇適合養馬的地方籌建更多的軍馬場,不一定非要規模有多大,但是多少要有。
此外,羅誌學親自給馬政機構下達了任務,要求他們引進並培育西域各地的優良馬種,並嚐試利用阿拉伯馬,西域中亞等地的馬匹以及自身的蒙古馬進行雜交培育,嚐試培育出來更好,更適合國情需求的優良戰馬。
這一場的馬政會議,旨在解決陸軍缺乏軍用馬匹,尤其是缺乏優良戰馬的問題。
目前大楚帝國d的外部馬匹來源很少的,這是因為東擄幾乎全麵控製了東蒙古,並且對西蒙古地區也擁有一定的控製能力,人家東擄人肯定不會願意看見大量優質戰馬流入到大楚帝國手中。
再加上大楚帝國為了封鎖東擄人,對薊遼、宣大一線采取了全麵的封鎖措施,直接把這些邊關地區劃定為軍事禁區,禁製平民禁製,也禁製商人通過海上貿易和東擄人進行貿易。
交戰雙方各自封鎖的情況下,大楚帝國目前已經沒辦法通過明麵上的渠道從蒙古中部以及東部區域獲得優良戰馬了。隻剩下部分東擄人控製不強的西蒙古乃至更西邊的西域區域還能獲得戰馬,但是目前數量太少,對於龐大的戰馬需求而言杯水車薪。
大楚帝國目前的戰馬來源渠道,其實和明王朝時期差不多,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馬匹來源。
可別以為目前華夏長城以內的地區裏沒有馬匹了,實際上是有的,隻不過數量少,質量也比較差而已。
中原地區大量養馬,這個不得不說元朝了,當年蒙古人南下中原後,為了解決中原駐軍的戰馬問題,他們在很多地方都開設有馬場,這個過程裏導致大量人失去了他們的土地,導致家破人亡。
通過圈站大量土地作為牧場養馬,元朝在中原腹地,甚至在江南繁華之地都搞出來了很多個大型馬場。
這也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盤踞在長江沿岸的時候,就能夠擁有大量騎兵部隊的緣故,當時的華夏大地裏,尤其是江南、華東等地區根本不缺馬。
明朝成立後,明王朝和所有中原傳統王朝一樣,依舊非常注重馬政,讓民間大量養馬,因此明朝早期裏,其實馬匹保有量很大,隻是質量不咋地。
畢竟民間養馬大多都是官府攤派的任務而已,隻要養不死那麽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養出來的馬匹高大與否,這不重要。
等到後來馬政逐漸荒廢,巔峰時期明王朝擁有九十多個軍馬場,但是等到明末就隻剩下九個了。
而大楚帝國一向來都是非常注重馬政問題的。
哪怕還窩在楚北的時候,因為缺乏戰馬導致戰略被動的緣故,當時的大楚帝國就已經開始籌建官方馬場了。
後來逐漸擴張,一路往北打到了薊遼、宣大,往西打到了嘉峪關後,大楚帝國一邊接管了明朝僅剩下的幾個軍馬場,另外一邊又自行籌建了數十個軍馬場。
這些軍馬場從南往北,覆蓋麵還是比較廣的,同時也大力的鼓勵民間自行養馬,大楚帝國沒有和傳統王朝一樣,強迫民間養馬,而是通過補貼,提高馬匹收購價的方式來鼓勵民間養馬。
而大楚帝國為了鼓勵民間養馬提高收購價,順帶也是為了刺激那些有渠道的人從西蒙古,西域等地方采購也好,走私也好弄來優秀的戰馬,以解燃眉之急。
一匹肩高一米三的蒙古戰馬,官方收購價比以往提高了一倍之多,如果是西邊來的中亞馬甚至阿拉伯馬,價格更高。
總之一句話,現在大楚帝國滿世界采購馬,不惜高價!
反正大楚帝國有錢,也不缺這點采購馬匹的錢,缺的是優良而數量龐大的戰馬。
價格高,可以很高的刺激民間大量養馬熱情。
而且官方收購馬匹是有標準的,質量上好的馬匹才能獲得更好的價格,這也是鼓勵民眾養馬更加用心。
為了更好的管理馬政,大楚帝國老早也設立了相關機構。
農林部裏有專門的畜牧司騾馬處,專司負責各類騾馬事務,各類鼓勵民間養馬,收購馬匹的事務都是這個處在負責。
而軍方的騎兵總監下,也設有馬場司,主要負責軍方自己的軍馬場。
民間養馬這種事一時半會的也急不來,而且民間養的馬沒有經過專門培訓也很難直接充當戰馬使用,因此民間養的馬,更多還是作為役用馬使用。
而戰馬因為需要專門的去勢、訓練,讓戰馬適應戰場上的環境,比如槍炮聲這些,所以是由軍方的軍馬場負責。
目前的各大軍馬場裏,規模最大,潛力也最大的當屬西北地區的大馬營草灘,在這裏楚軍依托之前明王朝存留的軍馬場,成立了大規模的軍馬場,稱之為大馬營軍馬場。
大楚帝國的馬政部門,準備在利用這個天然的大馬場裏培養大量的戰馬。
而且他們不僅僅是培育大量蒙古馬,他們還準備從西域大量引進中亞甚至其他地區的馬匹,準備用於培育更加優良的馬匹。
因為他們采購各類優良母馬、沒去勢公馬的價格很高,很多西域那邊的異族商人聽聞了後都蠢蠢欲動。
畢竟沒人會和錢過不去!
除了大馬營為代表的陝甘軍馬培育馬場外,大楚帝國還準備重點發展山東益都馬場,這地方也很適合養馬,並且本身就在中原地區,距離也近。
就當陸軍那邊轟轟烈烈搞馬政的時候,海軍那邊的人插嘴說了一句:你們陸軍要養馬,可以去濟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