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方的鬆江府工業基地裏火熱朝天,大量工人們正在進行著施工不一樣,遼東半島上卻是白茫茫的一片,哪怕是雙方大軍對峙的最前線複州,也是顯得很安靜。
大雪封路之下,別說是什麽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了,就算是日常的輜重保障運輸都顯得困難重重。
東擄人為了供應駐防在複州前線的數萬大軍的人吃馬嚼,從後方征召了大量的青壯民夫,組成了龐大的輜重運輸隊伍,從後方腹地一路南下遼東半島,道路上的濃厚積雪使得馬車難以快速通行,而路上的嚴寒也使得了這些缺乏禦寒衣服的普通青壯大量的凍死或凍傷。
但是即便如此,東擄人也不能停下物資的運輸!
因為在遼東半島的南端,就有著好幾萬的楚軍虎視眈眈!
在複州南邊的沿海羊宮堡以及更南邊的長生島上,足足有兩萬多全副武裝,並且有著龐大艦隊提供掩護的楚軍主力駐防。
而在金州衛防線上,同樣也有兩萬多楚軍駐防此地!
這些楚軍在這裏,就如從兩根頂在東擄人喉嚨裏的魚刺一樣,咽不下去又吐不出來,稍有不慎就會被活生生的嗆死!
為此,東擄人必須在這裏囤積大量的兵力,以防備楚軍北方!
要不然的話,等楚軍繼續北上攻占了蓋州,甚至繼續北上的話,那麽不僅僅能夠威脅到沈陽,而且還能夠切斷遼西走廊,進而讓遼西走廊裏的十幾萬大軍陷入危機。
哪怕是到最後,遼西走廊裏的東擄主力能夠順利的從北邊撤走,但是遼西走廊肯定也會丟掉。
遼西一丟,沈陽也就距離完蛋不遠了。
到時候,東擄人的根基就會被直接挖出來,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別看東擄人似乎掌控的地盤很大,但是朝鮮也好,漠南蒙古也好,這些地方隻是臣服於它們,一旦東擄人和楚軍的戰爭裏失敗,甚至連遼東都丟了之後,那麽這兩個地方分分鍾就會重新反叛。
畢竟他們不是東擄人,隻是被東擄人擊敗了被迫臣服而已。
如果東擄人實力不在了,那麽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今的東擄人,其麵臨的情況可是和麵臨明王朝時期截然不同了,以前和明王朝幹架,那是他們占據了戰略主動權,尤其是後期階段,基本都是處於東擄進攻明軍防守的情況。
但是現在……對手換成了楚軍之後,這一切都是反了過來,那些該死的楚蠻子,直接威逼遼西不說,而且竟然還敢派兵登陸遼東半島,導致了局勢如此的被動。
這種情況下,局勢已經比較危險了,東擄人哪怕是再困難也得咬牙硬撐著。
隻是相對於東擄那邊辛辛苦苦維持遼西以及遼東半島兩條戰線的時候,他們對麵的楚軍卻是舒坦過冬了,時不時還派個小部隊出去襲擾作戰。
尤其是遼東半島這邊,為了持續給東擄人增加壓力,迫使他們更加重視並在遼東投入更多的力量,白陽榮時不時就派兵力登陸楚軍的側後位置,敵人沒啥防備的時候就上岸襲擊一把,攻打個小城堡,燒掉一些糧食之類的。
如果敵軍有所防備,大不了就換個地方,如果敵軍反應迅速直接派兵殺過來,那麽直接上船走人。
十一月份的時候,白陽榮甚至都派了個兩千多人坐船去了一趟蓋州,直接登陸並攻占了蓋州城東邊的連雲島。
這個小島嶼可就在蓋州城的對麵,說是小島呢,但實際上和岸上也就隔了條巴掌太大的小溝,假以時日估計不用多久就會被淤泥填滿和大陸聯成一片。
這意味著,這地方很輕易就能夠跨越過去,尤其是有海軍優勢的情況下。
這可把蓋州城裏的東擄人嚇了個半死,他們一邊緊閉城門防備楚軍繼續登陸上岸攻城,另外一邊從四麵八方緊急抽調兵力,然後又準備眾多船隻,想要奪回這個看似不起眼,實際上卻是威脅極大的連雲島。
等他們好不容易調集了一萬多兵力,並且緊急搞出來了眾多小船登陸的時候,又是遭到了楚軍艦隊的突襲,密集的炮擊之下,東擄的登陸就是拿著血肉去堆。
等他們付出了超過兩千人的死傷,好不容登陸上岸的時候,卻是發現島上的楚軍直接一溜煙,從後頭坐船跑路了。
雖然重新奪回來了連雲島,但是整個戰鬥打的極其憋屈。
複州長生島以及蓋州連雲島,再加上之前楚軍大規模從旅順口登陸的一係列跨海登陸戰鬥,也是讓東擄人深刻認識到了海權的重要性!
有著艦隊支撐的大楚帝國陸軍,幾乎是來去自如,在東擄人控製的漫長海岸線裏,想要從那裏登陸就從那裏登陸,而且登陸後也能直接通過船隻進行補給,沒有後勤被階段的風險。
而且一旦遇上危險,隨時還能上船跑路!
楚軍的海軍優勢,在遼東半島的一係列登陸作戰裏,體現的淋漓盡致,以至於讓東擄人那邊都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搞出來一支龐大的艦隊,以抗衡楚軍艦隊,要不然海疆永無寧日,遼西走廊更是有隨時被切斷的風險。
隻是海軍的打造可比陸軍難多了。
戰艦的建造需要動不動好幾年的時間,雖然緊急加快建造大半年甚至更短的時間也行,然而這樣造出來的船隻不用幾年也就散架了。
戰艦其實都還好,為了戰爭,緊急建造也是很正常的,用不了幾年的垃圾船總比沒有好……但是水手以及海軍軍官們可就不是那麽容易培養的了。
海軍這個兵種,比陸軍的炮兵和騎兵還難訓練!
大楚帝國海軍之所以能夠迅速成長為東亞最強海軍,並不是說大楚帝國掌握了什麽海軍速成的辦法,純粹是接受了鄭芝龍所部的數萬名經驗豐富的水手,包括那些將領們。
有了這幾萬的水手之後,大楚帝國這才開始利用自身的強大錢糧以及製造能力,批量生產一大批的各種新式戰艦,並且讓這些戰艦快速形成戰鬥力。
同時還能夠利用這些鄭芝龍時代的老水手和將領們的經驗,培養更多的水手。
怎麽說呢,就算是你想要把數以萬計的新兵培養成為合格的水手,你也得有足夠數量的老師,手把手教著才行。
如此,大楚帝國的海軍才能夠在短時間裏具備戰鬥力,並且一上來就直接稱霸東亞海域!
但是東擄人可沒這個條件,雖然他們之前也接受過一批山東跑過去的水師,讓他們獲得了一批水手,但是總量並不多,最重要的是,這一批稅收已經隻剩下兩三成了,其他的要麽死傷要麽當了楚軍的俘虜……
東擄人的水師力量,之前很多都部署在旅順口,然後被大楚帝國海軍直接堵住了港口,緊接著陸軍又登陸攻占了南北城。
於是乎,東擄人手底下的那幾千個經驗豐富的水手就成為了楚軍的囊中之物,除了幾百人戰死外,剩下的全都成了楚軍的俘虜。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這些東擄水師基本都是以前的明軍水師,這些人也都是漢人,對東擄也沒啥忠誠。
這些被俘虜的水兵經過審核之後,很多普通水手都加入了大楚帝國海軍,隻有那些東擄人又或者是投降東擄的漢人中高級將領才被直接一刀砍了。
也就是說,大楚帝國海軍這邊打一場登陸作戰,又得到了好幾千具有豐富經驗的水手,賺大了。
這些招降後的水手,後續扔進新兵訓練營裏打磨幾個月順便洗洗腦,那麽這幾千個水手又能配屬楚軍十幾艘戰艦呢。
這麽一搞,東擄人想要搞海軍就更難了。
頂多也就是搞一些對航海技術沒啥要求的小舢板,比如近代用的蜈蚣船之類的,隻是這樣的小水師,可擋不住大楚帝國海軍的龐大艦隊。
東擄人短時間內在海上,是處於絕對的劣勢,水師一時半會的也搞不起來,也就隻能加強沿岸防禦,搞一些炮台了。
陸地上麵臨極大的壓力,而沿海又到處都是窟窿,皇太極的這個冬天是忙碌中又帶著無奈。
這一年,是他感到最吃力,甚至是無奈的一年。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從楚蠻子北上之後開始的
以往打明軍,打漠南蒙古,打朝鮮的時候他都自信滿滿,實際上也都非常的順利,但是自從楚蠻子幹掉了明王朝,繼而在山海關等薊遼乃至整個北方長城防線囤積重兵之後,他就感到局勢迅速惡化,並且隨著時間的過去還越來越艱難。
有時候,皇太極都後悔了!
早知道前兩年的時候,就不該把明王朝逼得太狠,甚至必要時候都可以讓個步,讓明王朝可以專心對付楚蠻子。
這樣楚蠻子就不會迅速攻占江南乃至北伐了,有明王朝擋在前頭,自己也能再積蓄幾年的力量,比如在造個幾百門火炮。
哪怕是到了楚蠻子北伐的時候,如果當時自己反應更快一些,提前一兩個月就發兵遼西走廊,把祖大壽和吳三桂他們收複後率軍入關,那麽現狀也會大不相同。
哪怕是隻攻占了山海關,那麽情況都會大不一樣!
可惜的是,當時的皇太極不知道楚蠻子如此能打,打個北伐隻用了區區幾個月,在皇太極他們反映過來之前就閃電一般拿下了幽州城並攻占了山海關!
而他們東擄人自己,集中兵力西進的時間稍微慢了一些,後續和祖大壽以及吳三桂他們談判又花了太多的時間。
這一步慢就是步步慢!
最終皇太極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楚蠻子控製了山海關!
哪怕當時他已經率軍抵達了距離山海關隻有區區二十裏的地方,但是依舊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楚軍先一步占領了山海關,並把自己擋在了關外!
——
不過,皇太極雖然後悔,但是也知道,哪怕是現在就讓他回到幾年前,他也很難扭轉這種局麵。
因為不繞道蒙古劫掠北直隸,他們東擄人自己就活不下去,既然都劫掠了,那麽自然也就給明王朝製造了壓力,牽製了明王朝的很大一部分的力量,進而導致楚蠻子迅速崛起。
其次,幽州不破,崇禎不死,祖大壽和吳三桂就不會如此幹脆,打都不打就投向東擄,人家在遼西當土皇帝當的好好的,犯不著給你東擄人當孫子啊!
想要讓他們投降,得先把他們擊敗才行!
但是這又回到了原點:祖大壽不主動投降的話,皇太極的大軍想要拿下錦州都不容易,更別提拿下整個遼西走廊了。
東擄能夠順利控製遼西走廊,這都還得謝謝楚軍北伐幹掉了明王朝,最終導致祖大壽和吳三桂投清,要不然,現在他們還在錦州以東的地方混著呢。
所以,縱觀全局,這讓皇太極有了一種命中注定的感覺!
而這種曆史注定的感覺,更讓皇太極深感無奈甚至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