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楚軍殺向廣寧前屯衛的時候,該城內的東擄守軍非常的恐慌!

之前豪格親自率領的兩萬多騎兵慘敗,廣寧中前所隻守了幾天就被攻破,可是把他們給嚇壞了。

他們東擄人也是打了這麽多年的仗了,說實話他們就沒經曆過幾次如此大規模的戰役,更別說還是慘敗的大規模戰役了。

以往他們打明軍,打朝鮮以及漠南蒙古都是順風順水,而且戰役過程看似龐大,但實際上也就那樣,至於慘烈更談不上。

但是廣寧戰役呢,當場戰死的東擄人都得大幾千了,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

最重要的是,騎兵和步兵炮兵等全部兵力加起來,廣寧中前所一線守軍以及援軍總兵力足足有五萬人。

而這五萬人連幾天都沒能撐住,最後就被近乎全殲了……

之所以說是近乎,那是因為豪格還帶著幾千騎兵狼狽逃了回來,嗯,這人一逃回前屯衛,就聽聞皇太極昏迷不醒的消息,現在已經帶著這幾千騎兵殘兵一溜煙往錦州去了,根本就不管廣寧一線的戰役。

那可是五萬大軍啊,短短幾天內就被殲滅,這給前屯衛的守軍造成的衝擊是巨大的。

以至於讓他們都喪失了繼續死守前屯衛的勇氣!

再加上豪格在之前西逃,前屯衛這邊也沒了足夠分量的軍事統帥,於是乎,隨著楚軍的逼近,幾個剩下的東擄將領一琢磨。

覺得不能在前屯衛城裏坐以待斃!

留在前屯衛裏頑抗,又沒有什麽外部援軍,以楚蠻子的攻堅能力他們根本堅持不了幾天。

如此留在前屯衛裏送死,不如保存有生力量,退往後方的寧遠城。

順帶還要把前屯衛到寧遠城之間的各部兵力也一起打包帶走……前屯衛城到寧遠城之間,還有廣寧中後所、寧遠中右所以及眾多中小堡壘。

如果把這些地方的零散兵力也集中起來,加上前屯衛這邊的主力,他們應該能夠集中起來大約三萬五千人左右的兵力。

而寧遠城也是東擄駐防的大城,雖然地處後方,但是依舊有萬餘兵力駐防。

兩部相加,他們大概就能夠在寧遠城集中將近五萬人的兵力,同時把各部零散的騎兵集中起來的話,也能夠湊個一萬左右的騎兵。

如此一來,他們也就有把握在寧遠城守下去了。

不然的話,很容易就被楚蠻子各個擊破,尤其是那些中小堡壘裏的駐兵,遭遇楚蠻子大規模兵力的進攻,基本不會有什麽抵抗之力。

還不如集中兵力退守寧遠城呢。

尤其是現在連皇太極都昏迷不醒,多爾袞又趁機爭權奪利,就連豪格都匆匆忙忙帶著嫡係三千騎兵返回錦州去了,如此情況下,整個東擄大清國都動**不安,政令不一。

說不準後方的駐兵都有可能發生內戰呢。

如此情況下,想要獲得援軍遙遙無期……

如此,他們緊急商議了後,最終做出了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東擄人是走的又快又急……楚軍前鋒還在十幾裏路外呢,人家就已經跑了個精光,走之前還按照慣例進行了放火燒城等各種破壞。

等到第二天,楚軍前鋒姍姍來遲的時候,整個廣寧前屯衛城已經是沒有了絲毫東擄人的蹤影,甚至連帶普通人都沒見幾個……城內的少數普通人,都被東擄人強行壓著趕走了。

人口,對於東擄人而言也是一項重要的戰略物資,東擄人曆次入關劫掠,除了常規錢糧牲口外,人口也是他們的重要劫掠目標。

這些掠奪來的人口,大多會成為披甲士兵的奴隸。

所以,東擄人撤退的時候,可不會忘記把他們的奴隸財產也帶走。

於是乎,楚軍所看見的就是一個空無一人,還殘留著餘火的城池!

對此,楚軍方麵迅速行動,第一騎兵軍和近衛軍騎兵支隊再一次連續,迅速行軍試圖進行追擊。

不過人家東擄人擁有的騾馬也是非常多,機動速度本來就相當不錯,更別說是逃跑的時候了……東擄人一路跑,楚軍騎兵一路追,愣是沒追上……

而隨著追擊距離的拉長,戰馬和將士們的體能消耗太大。

同時補給線相應的拉長後也問題多多,要知道這一路上可沒什麽地方可以讓他們就食於敵,人家東擄人這兩年就陸續把遼西走廊這一片的漢民陸續遷移到了遼河以西等地區去生活居住,最後撤離的時候又采取豎壁清野,強行把剩下的普通人也都一股腦挾裹帶走了,並且還大規模放火燒毀房屋。

因此十幾萬東進楚軍的糧食補給,都需要從後方運輸過來,再加上楚軍一向來的糧草消耗就大,因此第三集團軍以及近衛軍對後勤的依賴極為嚴重。

這後勤線要是被東擄騎兵大規模襲擾的話,很容易陷入彈盡糧絕的尷尬局麵。此外騎兵因為突進的太快,也導致了和後方的步兵以及炮兵部隊有所脫節。

朱興發中將率軍接管空無一人的寧遠中右所的時候,後頭的左英哲才剛帶著步兵和炮兵部隊以及輜重部隊抵達廣寧中後所呢,兩者距離已經達到了五十公裏左右。

這個距離,已經算是嚴重脫節了,為了避免意外,朱興發的騎兵得等一等後頭的第三集團軍主力。

因此,朱興發中將下令停止了追擊!

而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了五月份了!

第三集團軍並近衛軍一部,陸續攻占了寧遠中右所以西的眾多區域,包括了四座大城,數十座中、小堡壘。

累計殲滅敵軍五萬餘,其中斬殺近萬,俘虜四萬餘。

繳獲乘騎用馬一萬餘匹、役用騾馬三萬餘匹,牛羊等普通牲口數萬。

繳獲完好可用的長管野戰炮、舊式紅夷大炮八十多門,其餘完好但是楚軍不用的各類舊式短炮數百門。

繳獲仿製元年式火繩槍三千多支,各類舊式鳥銃五千多支,各類舊式火門槍近萬。

此外還繳獲了一批糧草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各類戰略物資。

相對於所獲得的巨大戰果,楚軍所付出的損失卻不大!

第三集團軍方麵,累計戰死約四百多人,受傷八百多人,總傷亡大約一千多人,主要是發生在廣寧中前所戰役裏的騎兵作戰以及攻城作戰裏。

而物資方麵的損失就更小了,頂多就是攻城的時候耗費了一大批彈藥。

經過簡單匯總後,左英哲親自手書一封捷報,派人五百裏加急送往金陵城報捷!

這可是他左英哲的戰功,也是整個第三集團軍以及近衛軍支隊的戰功,一大票的有功將士都等著論功行賞,來一個升官發財呢。

捷報由郵遞司一路向南,以五百裏加急的速度向往傳遞,同時郵遞司這邊還順便做了個測試,這封捷報是一式兩份,一份由陸路,經過五百裏加急進行傳遞;一份則是由郵遞司那邊剛搞出來沒多久的郵遞快船走海路進行傳遞。

這個郵遞快船,看這名字就知道這船和普通船隻一樣,這是郵遞司那邊專門委托了皇家理工學院、工業部下屬的幾家造船廠進行設計建造,用來傳遞緊急公文、軍情的快速船隻。

追求的速度至上!

其中剛服役用於沿海通訊用的第一代郵遞快船,其船身修長,極大的長寬比。

相對於小船身而言,超大的帆裝。

然後一百多噸的船身上,連一門自衛用的長管火炮都沒有,隻有少數單兵持有的輕型短袍和火繩槍。

這玩意跑起來,別說戰艦了,就算是那些海盜的船隻都追不上……

這一次遼東戰役開啟,郵遞司為了確保金陵和遼東地區的信息通暢,是執行了陸路和海陸並行的方案。

所有緊急公文都是一式兩份,一份走陸路,采用傳統的五百裏加急或三百裏加急,一份走海路,通過郵遞快船,或搭便車做往返的海軍快速船隻。

就是想要進行詳細的對比,並尋找更快通訊的方式。

畢竟對於一個偌大的帝國而言,通訊能力直接決定了帝國中樞對地方的統治能力。

華夏傳統王朝,之所以能夠掌控龐大的華夏疆域,依靠的就是驛站體係。

大楚帝國也不例外,交通部之所以單獨成立為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郵遞司。

一開始大楚帝國的驛站體係,是由軍方直接管轄的,因為那個時候,楚軍的驛站體係基本都是為軍事服務的,說是驛站呢,但其實是由軍方的傳令兵們兼職。

後來控製區逐步擴大,陸續接管了明王朝時期的驛站體係,同時控製區的擴大,各種往來公文包括緊急公文大量增加。

於是乎,就設立了郵遞司,軍方早期自建的驛站體係也被切割交給郵遞司管轄。

後續又以郵遞司為核心,加入官道建設、維護、河道運輸等職能,成立了交通部。

可以說,如今的大楚帝國的交通部,其實就是建立在郵遞司之上的,可見郵遞體係對於帝國的重要性。

而左英哲的這一封捷報,就是一式兩份,由郵遞司分別用陸路以及海路進行運輸,即使對比,也是為了通過實戰,進一步完善陸海兩路的緊急公文傳遞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