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十四年十二月,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爭吵後,陸海軍方麵終於是敲定了軍費分配以及出兵分配任務。
在這一次陸海軍合作裏,充分體現了拿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原則。
陸軍和海軍方麵,根據自己動用的兵力多寡,軍費成本高低進行軍費分配以及後續的戰利品分配,講究的是一個童叟無欺。
根據雙方敲定的作戰計劃,海軍方麵將會負責海上運輸以及護航,同時負責負責在海上擊敗柔佛王國的海上力量以及阻擋荷蘭人可能發動的軍事幹涉。
同時海軍還會派遣一個陸戰團從馬來半島最東部的柔佛王國控製區,也就是獅城一帶進行登陸並掌控該地,而此地也就是後世的新加坡。
掌控該地,再加上必要的海軍支持,就能夠掌控馬六甲海峽最東端的通道。
如此是為了確保大楚帝國的海上力量能夠安全的通過馬六甲海峽,以支援後續在馬六甲城以及整個馬來半島地區的作戰。
甚至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其實馬來半島的其他地方都沒有新加坡重要,因為新加坡所臨近的馬六甲海峽最東端,是整個海峽裏最狹窄的地方,同時還存在著一片小群島,即廖內群島,這片群島和馬來半島東部地區一樣,目前歸屬柔佛王國控製。
基於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馬六甲海峽東端的重要性,這個柔佛王國很自然也就成為了大楚帝國的敵人。
因為柔佛王國目前掌控著馬六甲海峽東端,不把他們幹掉大楚帝國就無法控製這一地區,不控製這一地區,也就談不上保障進出馬六甲海峽的安全。
相對來說,倒是馬六甲海峽的其他地方,比如說如今頗受葡萄牙人,荷蘭人重視的馬六甲城,大楚帝國方麵其實對之興趣倒是不大。
唯一的興趣就是殺進去,然後抄沒此地的諸多財物以補貼軍費開支。
至於把這裏建設為龐大的港口,駐防重兵之類的則是興趣缺乏。
因為馬六甲城所在的馬六甲海峽,已經非常寬闊,已經很難進行全麵的封鎖了,遠不如直接在馬六甲東端進行封鎖更有效。
在馬來半島戰役發起之前,大楚帝國就已經敲定了未來要在獅城建立一個龐大的中轉港口以及海軍基地的計劃。
有了獅城,在加上大楚帝國在馬來半島西海岸的海軍基地,就能夠一東一西,保障馬六甲海峽的安全。
如此也就有了海軍將會派遣一個海軍陸戰隊團在獅城登陸,並控製該島的作戰計劃。
是的,獅城,其實是一個島嶼……並沒有和馬來半島直接陸地接壤,中間還隔著一條小海峽‘柔佛海峽’,這條小海峽也是往來南海和印度洋之間的主要航道。
海軍方麵的作戰計劃還是比較謹慎的,並沒有第一步就選擇在馬來半島登陸,而是選擇在獅城登陸,然後控製該島嶼,並依托海峽為天險防止柔佛王國的反補。
隻要讓大楚帝國海軍在獅城的登陸初期穩住陣腳,那麽依靠一整個陸戰團的力量以及海軍戰艦的輔助,柔佛王國別指望能夠反攻拿下獅城,哪怕是荷蘭人參戰加入其中也是不可能奪回獅城。
而控製了獅城後,大楚帝國的海軍戰艦就能夠在獅城停泊,補給,休整,並利用獅城的港口作為海軍基地,就近在附近海域進行作戰。
如果沒有獅城作為海軍基地的話,那麽大楚帝國海軍的每一次作戰都隻能從北甲或者幹脆是金蘭灣出發,跨越遙遠的距離和柔佛王國或荷蘭人東印度公司的艦隊進行交戰了。
一個搞不好,那是要完蛋的。
海軍方麵的晉升,羅誌學是表示讚同甚至欣慰的。
因為和陸軍方麵在武器裝備領先其他軍隊不一樣,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其實在技術上沒能做到領先,頂多就是數量多而已。
並且人員上的技術優勢也不見得有。
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采用的還是風帆戰艦,使用的也是前裝火炮,頂多就是多裝備了榴彈而已。
從火力上來說,其實也沒有太大的絕對優勢。
這種情況下,哪怕自家戰艦要更多,但是也要防止出現意外,不能盲目自大。
相對於海軍那邊的小心謹慎,陸軍方麵就簡單多了,按照作戰計劃,陸軍方麵將會派遣一個師參與作戰,也就是陸軍第五師。
該師早期部署在雲南地區負責對緬甸方向的作戰。
隨著大楚帝國開啟南洋戰略後,陸軍高層把第五師、第十三師、第十四師擬定為海外作戰主力部隊,並對上述三部進行渡海登陸作戰、熱帶雨林等作戰任務進行針對性的適應性訓練。
同時在武器裝備上也進行了專門的換裝,使得上述三個師能夠更加適應南洋地區的作戰。
等南洋戰略正式開啟後,第十三師首先被調往南洋,並參與暹羅戰役,後來移防北甲地區,並參與了在北甲地區的驅逐、清剿任務,成功的為新到來的大楚帝國的新移民們騰出來了大片的生存空間。
而經過連續兩年在南洋地區的海外派遣任務後,考慮到已經有大批士兵延長了服役年限需要退役並補充新兵,同時也考慮到過長的海外服役導致軍內的士氣有些低落。
怎麽說呢,你讓他們在海外打仗其實沒啥,但是你把他們一直扔在海外和土著還有蚊蟲打交道……這一年又一年的都不見回去,很多人是有意見的。
軍令不可違,但是免不了時期低落。
為此,陸軍高層啟動了海外輪換派遣計劃,即對海外駐防部隊進行輪換,避免長期駐防導致的各種問題。
雖然這會增加一些運輸成本,以及適應性問題,但是這些都能克服,總比下麵的將士們滿腹怨氣強。
根據輪換派遣計劃,第五師在承順十四年冬被派往北甲地區,接替第十三師承擔在北甲地區的一係列作戰任務。
第十三師則是啟程回國,在廣東駐防輪休,到時候該退役的退役,該休假的休假,該補充新兵的補充新兵,軍官們也能夠根據作戰表現升職調動等等。
同時繼續保持適應性訓練,後續看情況再部署到海外去,不過不出什麽意外的話,大概要兩三年後再進行部署了。
太頻繁的話,將士們有意見。
如此情況下,如今負責在北甲地區作戰的也就變成了第五師。
不僅僅第五師被派遣到了海外,還有一支專門用於海外登陸熱帶作戰的第十四師,也將會被派往南洋地區,不過主要是作為馬來半島戰役的戰略預備隊使用。
仗,主要還是要第五師來打,第十四師,那是用來預防萬一,並接替第五師離開後,北甲地區自身的彈壓以及清剿任務。
說起來,目前大楚帝國在北甲地區的統治壓力還是有不小的,主要是當地的土著太多,而這些土著們對外來的大楚帝國態度也算不上多友好,經常會襲擊反抗。
也不能怪他們,畢竟誰要是睡一覺醒來,就發現自己的土地變成了別人的,別人還讓你趕緊收拾東西滾蛋的時候,也會很不爽,膽子大的就會進行反抗。
而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尼瑪,這北甲地區已經是我們大楚帝國的領地,而且還是經過戰爭簽訂條約,合情合理獲得的戰利品。
這是大楚帝國皇帝陛下的領地,你們這些蠻夷還待著幹嘛,趕緊給老子滾蛋……
這個過程裏,自然免不了會出現各種的動**,之前這些事情都是第十三師所負責的,後來交給了第五師負責,後續,就要輪到第十四師了。
當然了,這三支部隊作為戰備甲等師,主要負責的還是駐防在主要城市以及交通節點,以及針對大規模,有組織的敵人進行打擊。
而零星的驅逐清剿任務,主要還是地方上的武裝巡警乃至民兵自行負責的。
為了保護移民的安全,南洋巡撫衙門下了大力氣,在北甲地區配屬了數量眾多的武裝巡警,並裝備火繩槍乃至輕型火炮還有輕型盔甲。
然後給每一個前往北甲地區的新移民青壯,都免費分發一支軍方退役下來的火繩槍。
至於燧發槍,這玩意還是屬於高科技軍械,帝國軍方對這玩意還在進行保密階段,同時嚴格控製外泄。
零星的外流很正常,畢竟這玩意在楚軍裏裝備上百萬,如今連武裝巡警都開始裝備這玩意了……再加上戰場上的遺失等等,你很難完全杜絕這東西的外流。
但是零星小規模的外泄問題不大,隻要不大規模外泄讓敵軍裝備就行了。
至於說敵人拿去了當樣品進行仿製……要是能夠這麽輕易就仿製出來,歐洲各國早就全麵換裝燧發槍了。
外觀什麽的你可以模仿,但是材料你可仿造不出來……沒有相應的材料以及加工工藝,你仿造個屁!
怎麽說呢,給你一架F35,所有設計圖紙全部都給你,再給你幾架給你當樣品,所有技術都公開,手把手教你怎麽造,但依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仿造的出來。
尤其是裏頭的發動機,這玩意的渦前溫度可以達到兩千攝氏度以上,其中的零部件並且在這個溫度上依舊可以保持正常工作,而製造這些零部件的高溫材料其他國家暫時還沒有呢……
你連相應的高溫材料都沒有,還談啥仿造啊。
而大楚帝國的新式燧發槍也是如此,很多東西你光看個外觀其實搞不出來,比如大楚帝國的火槍槍管內部更加光滑,誤差極小,這是建立在更好的材料以及加工工藝上的。
還有看似是個小玩意,但是卻極為關鍵的彈簧,這東西的性能好壞,直接關係到擊發率。
而任何涉及到材料的技術問題,那都是天坑,不組織大量人手,再大筆砸錢其他國家別指望能夠搞出來。
就這樣,什麽時候能夠搞出來也得看運氣!
所以,其實大楚帝國方麵不怕其他國家在這個時期裏就大規模仿製,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隻要大楚帝國自己不主動往外大規模銷售,那麽在未來一段時間裏,全球隻有大楚帝國的軍警才能大規模裝備這種高擊發率的燧發槍。
當然,其他國家如果非要裝備那種低擊發率的燧發槍也是可以的,隻是全天候擊發率隻有百分之五六十的燧發槍,沒啥實戰價值,還不如火繩槍呢。
依靠著正規陸軍掌管大局,武裝巡警以及民兵具體清剿驅逐的措施,大楚帝國在北甲地區的移民行動展開的還算比價順利。當然更加重要的還是帝國官方為前往北甲地區的移民們提供了多重保障。
首先是官方移民,官方移民隻要你報名,官方除了免費分田外,其他費用全包,哪怕你口袋裏一個銅板都沒有,都能報名去南洋移民。
去的時候,會有官方的船隻免費運輸過去,一般都是采用海軍的船隻。
反正海軍的船隻經常前往南洋深處進行各種巡航以及訓練,順帶搭載移民過去都是順帶手的事,尤其是那些運輸艦什麽的,反正這些運輸艦裏的海軍官兵也是需要出海訓練的,如其閑著沒事在海上亂跑訓練,還不如幫著運輸移民呢。
抵達地方後,還會提供免費的臨時房租、必要的糧種以及工具、青壯還會發放一支火繩槍進行自衛。
總之你隻要去移民,所有費用官方給你全包了!
當然了,這種官方移民也是有局限性的,那就是需要服從官方的分配。
而官方安排的移民定居點,往往條件沒那麽好,不是太偏僻,土地沒那麽好就是附近有土著蠻夷比較危險。
因為條件好的地方,南洋巡撫衙門都留著吸引自費移民,以減輕官方的移民支出。
畢竟官方扶持補貼移民的經費也是有限的,而南洋對移民的需求又太大,光靠官方移民的話,移民過來的數量是有限的,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漫長的。
因此自然需要一些好處來吸引自費移民了。
這些自費移民,他們自行搭載各大貿易公司裏的船隻前往南洋各殖民地,而抵達當地後也可以自由選擇地點落腳,官方不會做任何的幹涉,你愛去那裏移民就去那裏。
此外,針對這些有一定經濟能力的自費移民,官方也不會提供免費的住房、口糧、糧種以及工具,當然也不是說不管你死活了,而是會以免息貸款的方式提供。
怎麽說呢,想要選擇在好地方裏移民定居,自然需要比官方移民付出更多的代價。
但是,不管是官方移民還是自費移民,他們都能獲得大批的免費土地,這一點是所有移民都享受的待遇,區別隻在於地區以及土地好壞,所獲得的土地麵積大小而已。
不過當地官方,基本都是往多了給……反正土地大把,移民又少……人少地多的情況下土地自然是往多了給。
而且如果你有本事,把基本配額土地都耕種上後還有餘力耕種更多的土地,那麽還可以申請額外的土地,同樣是免費……但是前提是若幹年內不能拋荒,一旦拋荒就會被收回。
至於你想要雇人種田,借此弄上一大片土地,想得美……大楚帝國新來的移民,人家都能從官方免費獲得土地,誰會給你種地……至於讓土著幫你種田?
不好意思,大楚帝國目前在海外領地裏,是拒絕土著進入大楚帝國的實際控製區裏生活居住。
大楚帝國裏禁奴,禁製人口買賣……
連明王朝時期的那種奴仆都是非法的,更別說純奴隸了,你敢搞個土著奴隸幫你幹活,巡警就敢直接把你抓了,不用兩天法院就給你判個死刑。
禁奴,這是個原則性問題,哪怕是你要搞個土著奴隸都是不允許的。
當然,你要是跑到土著國家,比如現在西班牙人控製下的呂宋去,然後弄一大堆奴隸,人家大楚帝國官府也不管你。
但是你隻要敢帶著這些奴隸回國,分分鍾抓人。
大楚帝國連土著奴隸都嚴厲禁止,而普通土著一般也不被允許進入大楚帝國的實際控製區。
因此你在大楚帝國的幾個海外殖民地裏,尤其是大楚帝國實際生活控製的區域裏,其實看不見什麽土著。
這些地方或者說以前有不少土著的,但是基本都是驅逐了。
要不然,你以為大楚帝國的新移民們,他們手中的土地是怎麽來的?
沒有持續的驅逐清剿作戰,這麽多大楚帝國移民跑過來後哪有這麽多土地分給他們啊!
大楚帝國在北甲地區實施的移民以及一係列統治措施,其實和荷蘭人等歐洲殖民者不太一樣。
歐洲殖民者是為了求財,所以他們才會搞什麽奴隸製,然後抓一大堆土著給他們種田挖礦。
但是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表麵上是各種什麽工商業,貿易之類的東西,但是嚴格來說帝國高層在海外的擴張,不是為了錢財,而是為了資源以及土地本身。
而在羅誌學心中,海外擴張更重要的還是為了緩解本土人口問題。
如今本土自然不存在著人口問題,現在撐死了也就兩億人左右,但是你要知道和平穩定時期裏,人口增長是非常快速的,尤其是大楚帝國內部的生活水平以及醫療水平還在不斷的提升當中,這些都進一步延長了平均壽命。
一方麵是出生人口越來越多,另外一方麵平均壽命逐漸增加。
然後這就會導致人口越來越多,並且增長速度會非常快。
羅誌學估計著,二十年後,本土人口說不準都能達到五個億,五十年內十個億都是有可能的。
人口增長這麽快速的情況下,不用多久,頂多了二十年內大楚帝國就會出現人多地少的問題,如果農業技術沒能獲得太大的突破,尤其是糧種培育以及化肥等技術沒有大突破的話,那麽糧食肯定不夠吃。
這個時候,就需要龐大的海外領地來分擔壓力了。
一方麵通過持續的向海外領地移民。
另外一方麵從海外領地裏把糧食運輸回來,增加本土糧食供應量。
雙管齊下,如此才能減輕人口帶來的壓力,並持續保持穩定發展。
至於一百年甚至更久以後,人口繼續暴漲到幾十個億後怎麽辦。
羅誌學估計著不出意外,那個時候大楚帝國都進入現代社會了,而現代社會裏不用擔心人口太多的問題,反而要擔心人口減少的問題……
再說了,真到了人口太多,肯定會引發各種矛盾,當矛盾劇烈到無法解決的時候,戰爭也就不可避免了。
戰爭一來,人口就嘩啦啦的降!
戰爭過後,大楚中興或者幹脆是新王朝的強盛時期自然也就來了。
你數遍曆朝曆代,所謂的中興,基本都建立在戰爭或各種災難以後,為什麽?因為那個時候人口大量減少了。
人少地多的情況下,來個傻子當皇帝都能搞一個所謂的中興……
反之,人口沒少,糧食還是那麽點,中興個毛線!
而羅誌學現在做的就是提前把海外領地給弄好,然後慢慢展開移民,持續緩解本土的糧食壓力。
現在是南洋,後續可能是西域,中亞,然後或者美洲,印度等地。
總之就是通過持續的對外擴張,一邊對外移民,一邊利用海外領地的糧食反哺本土。
北甲地區的擴張以及現在的移民計劃,就是這一連串海外擴張的試驗田。
至於之前的安南金蘭灣、暹羅曼穀以及緬甸達貢、柬埔寨九龍江地區這四個殖民地,承擔不了試驗田的功能。
因為這些地方麵積都不大,並且也不是作為移民開發的重點地區。
這些地方,更多的還是承擔軍事基地、貿易前哨站的作用,少量的移民開發,也是為了駐軍,往來船隻的補給需求為主。
而北甲地區不一樣,這地方麵積足夠大,現有的耕地以及潛在的耕地麵積足夠多,可以用來安置大量的移民並進行帝國一係列海外擴張政策的試驗田。
過去一年多時間裏,整體的試驗還算是比較成功的。
目前在北甲地區安家落戶的三萬多新移民,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並且因為效果良好,大楚帝國還在組織更多的官方移民,以及進行宣傳,號召更多的自費移民前往北甲地區。
爭取盡早的把北甲地區的移民數量提升到十萬人以上,繼而穩固大楚帝國在當地的控製基礎。
而北甲地區取得的良好效果,也是讓帝國高層下定了決心把馬來半島的其他地方也收入囊中。
以擴大在海外領地移民開發的規模,進一步驗證各類海外擴張、移民開發等諸多措施的效果。
所以,大楚帝國高層決定發動戰爭,奪取馬來半島其他區域,並不是說海軍單獨推動或主導的計劃,而是國內眾多部門基於自身部門的利益,再加上羅誌學為了帝國未來發展而最終才敲定下來的一項綜合計劃。
畢竟在大楚帝國,可不是軍方將領腦子一拍想打仗就打仗了,而是要服從於帝國的整體利益。
如此大局下,大楚帝國也正式拉開了攻占馬來半島的計劃。
大批的船隻運輸著眾多的物資開始南下,第五師也是接到了前往北甲地區的命令,隨後乘坐運輸船隻南下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