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十九年六月,正值盛夏時節裏,大楚帝國陸軍正式發動了針對準格爾的大規模攻勢。

最先發起行動的並不是哈密方向的楚軍,而是位於漠南蒙古西部地區的大楚帝國陸軍第二騎兵軍。

第二騎兵軍,這個騎兵軍嫡屬於第二集團軍,由早期歸順大楚帝國的漠南各部落的青壯騎兵組成,乃是東擄戰爭期間的主力騎兵部隊。

東擄戰爭結束之後,大楚帝國的騎兵部隊,包括歸順騎兵部隊被整編為三十個騎兵師,編成十個騎兵軍分別駐防。

第二騎兵軍駐防歸化一帶,後來又移防到漠北地區,而這個駐防過程裏,第二騎兵軍的兵員也早已經從早年的歸順騎兵替換為了正常募兵而來的牧民子弟為主的騎兵。

兩年前,第二騎兵軍被調回漠南西部進行駐防,並在這個過程裏進行裝備以及戰馬的換裝。

換裝後的第二騎兵軍,裝備的是各新式武器,包括最新型號的騎兵燧發槍,遂發手槍,65毫米以及90毫米騎兵野戰炮,115毫米騎兵榴彈炮等一批最新型號的新式火炮。

同時配屬了防禦能力更好的騎兵用板甲,包括各種胸甲,輕型半身甲等專門為騎兵準備,以對抗弓箭為主的輕量化板甲。

而馬匹上,也大規模配屬河西馬以及遼河馬。

經過大規模換裝後的第二騎兵軍各方麵都煥然一新,戰鬥力大幅度提升,並且還擁有了比較難得的重騎兵部隊。

第二騎兵軍下設三個騎兵師,這三個騎兵師裏都分別轄有一個重騎兵團,其中兩個為標準的胸甲騎兵團,但是還有一個則是很難得的半身甲槍騎兵團。

這個半身甲,實際上就是專門為了騎兵而準備的輕量化半身甲,其核心思路就是利用新型的鋼材料,打造防護麵積更大,但是相對應盔甲厚度更薄一些的半身甲。

主要防禦的也不是槍炮,而是防禦遊牧民族裏依舊大量采用的弓箭。

這種情況其實在步兵裏也很常見……

大楚帝國陸軍的步兵,看似都用上燧發槍玩線列作戰了,但實際上依舊沒有放棄盔甲……除了擲彈兵部隊裏配屬的那種重型全身甲外,燧發槍手們還會根據敵人的情況,選擇性配發輕型半身甲。

假如敵人是大量采用槍炮,尤其是火槍的軍隊,那麽楚軍步兵就不配發盔甲,直接裸裝上場,和敵人玩線列作戰……

如果敵人是大量采用冷兵器,步兵遠程火力還是以弓箭為主的軍隊,那麽楚軍的燧發槍手們就會人手一件輕量化設計的半身甲。

之所以有這種選擇性的裝備,純粹是因為盔甲,哪怕是楚軍裝備的鋼製板甲對火槍的防禦效果也非常差,如果敵人大量使用火槍的話,楚軍將領寧願要機動能力也不要沒啥子用的防護能力。

但是楚軍的輕量化設計的盔甲再怎麽輕量化,對弓以及冷兵器的防禦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的,敵人大量使用弓箭的話,那麽楚軍將領也不介意讓自己的燧發槍手們變成重裝燧發槍手……依靠盔甲硬扛著敵人的弓箭上前幾十米,然後給敵人來一排貼臉齊射,直接打爆他們。

而準格爾人的話則是非常的特殊,他們是即使用大量的槍炮,也繼續沿用使用弓箭。

這也導致了楚軍在西線上依舊廣泛裝備盔甲,以應對準格爾人的弓箭威脅。

但是有時候,穿上了盔甲後的楚軍騎兵對上準格爾的槍炮也沒啥卵用,反而會拖累機動性……因此經常會陷入一種很尷尬的情況,這盔甲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

麵對這種情況下,楚軍的前線將領經過這幾年的反複試驗後,最後摸索出來一套辦法,那就是輕騎兵直接把盔甲給扔了,強調極致的機動能力。

隻要跑的夠快,玩追擊作戰這些,對方的弓箭也就沒啥卵用了……你都追不上你能奈我何?

如果是雙方大規模作戰,麵對麵對打,楚軍騎兵表示你但凡敢和我玩騎射,老子就敢直接列出密集陣型衝上去,用馬刀教你做人。

嗯,這一招是早年明軍邊軍騎兵以及東擄騎兵們,經常用來對付楚軍手槍騎兵的辦法……但凡楚軍敢搞什麽手槍騎兵的半回旋作戰,人家就敢直接揮著馬刀馬槍甚至三眼銃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武器直接衝上來,打的楚軍手槍騎兵生活不能自理。

楚軍為什麽現在幾乎完全放棄了手槍騎兵,哪怕是換用了更加新式的遂發手槍之後依舊沒有再繼續搞手槍騎兵啊,就是統一戰爭期間自家的手槍騎兵被敵人的馬刀馬槍什麽的被欺負慘了……

現在,楚軍騎兵也是把當初敵人的這一套拿來對付準格爾人。但凡對麵敢擺出騎射的架勢,楚軍騎兵就會毫不猶豫的衝出去,直接用馬刀砍砍砍……

並且還在早期敵人的馬刀衝鋒上進行了改進……因為楚軍的騎兵一般采用的是密集陣型衝鋒,被外界稱之為騎牆衝鋒的楚軍騎兵,衝鋒起來威力更大,戰鬥力更加強悍。

這些都導致了,目前楚軍的輕騎兵部隊,基本上全麵放棄了盔甲,連輕量化的胸甲都不要,直接光溜溜的騎馬作戰,大部分時候也更喜歡用馬刀作戰,有時候也會下馬用火槍列陣作戰,這一般是在防禦作戰的時候。

至於遂發手槍什麽的,這玩意就是個自衛武器以及裝飾品。

但是,楚軍騎兵並沒有完全的放棄盔甲,隻是楚軍把盔甲轉移到了重騎兵部隊裏。

在早年發展了胸甲重騎兵後,最近幾年楚軍騎兵又陸續出來了半身甲重騎兵。

這些重騎兵都擁有比較明確的作戰方式,那就是列陣衝鋒!

以高頭大馬,身披厚甲,冒著敵人的箭支,列陣衝上去和敵人廝殺,或者用來對抗敵人的輕騎兵部隊等等。

列陣衝鋒,是他們的唯一作戰方式。

而且列陣衝擊能力極為強悍,對方如果沒有完善的槍炮火力,根本就不可能阻擋這樣的重騎兵衝擊。

從後世的軍事角度而言,騎兵的盔甲覆蓋麵積是越來越小的,但是楚軍的騎兵盔甲發展則是反反複複。

早些年玩傳統的全身甲,然後是半身甲,再到後來比較激進的無甲輕騎兵以及胸甲重騎兵。

但是玩了幾年後,現在又開始搞回半身甲。

這種明顯是倒退了。

但是,軍事發展有時候並不是看自己如何的,而是要看對手的……如果對手清一色槍炮,楚軍早就把盔甲扔了。

但問題是對手他們沒有大量的槍炮,還在大規模使用弓箭刀劍長矛這些冷兵器啊。

對付這些冷兵器,盔甲依舊能夠給士兵們帶來優越的防護能力。

具體到了第二騎兵軍這邊,第二騎兵軍裏下屬的多個主力騎兵裏,有一個半身甲重兵,兩個胸甲重騎兵,剩下的則是攜帶了輕量化胸甲的驃騎兵。

這些騎兵們到了戰場上穿不穿盔甲,還得看情況……看對麵的準格爾騎兵裝備的是弓箭為主還是火槍為主。

但是不管如何,把盔甲先帶上總是沒錯的。

第二騎兵軍在六月份率先發動,全軍接近兩萬人攜帶了六萬多匹戰馬或役用馬。

還拉著好幾十門的騎兵火炮以及數量眾多的四輪、雙輪輜重馬車,浩浩****的從漠南蒙古西部一路西進。

這人、馬加起來八萬多在草原上行動,這聲勢可大了去,對麵的準格爾人哪怕都是瞎子,也能聽見草原上的大量馬匹奔騰的馬蹄聲。

幾乎第一時間裏,對麵的準格爾人就已經得到了消息,並且快速把消息往後方傳遞。

臨近前線,一邊放牧一邊監視對麵的楚軍,作為準格爾第一道防線的幾個小部落,第一時間就撒開了腳丫子往後跑。

這些都是被派到前線來的小部落而已,哪怕老幼婦孺加起來也就那麽幾千人,還沒對麵的楚軍騎兵兵力多呢……

他們的職責就是監視,發現楚軍進攻後第一時間通報,並不是說真的要在前線阻擋楚軍進攻。

沿途的幾個準格爾方麵的小部落望風而逃,第二騎兵軍也沒有派兵追上去,而是不緊不慢的西進,甚至還稍微散開,擴大了覆蓋麵。

這是為了進一步驅逐,擠壓準格爾的戰略空間,逼迫敵人主力出現並和己方交戰。

所以,前期的第二騎兵軍的行動,並不是和敵人交戰為主,而是擺開陣勢對沿途的敵人部落進行驅逐,擠壓他們的戰略空間,迫使他們交戰。

至於和敵軍的大規模作戰,短時間內大概率打不起來,樂觀估計的話,恐怕要等到楚軍深入準格爾腹地之後,對麵的主力才會出現,然後在時機恰當的時候才會發動進攻或攔截。

在廣闊的草原上作戰就是這樣,沒有什麽必守之地,戰略要地,甚至都沒有後方這種說法。

敵人如果不願意你和打,一直躲著你,其實你也沒轍……

所以,楚軍的方式就是逐步壓迫,通過兵力優勢占據更多的地盤,然後把敵人有生力量逼迫到某一片區域後,讓他們不得不應戰!

逐步壓縮空間,找到敵人的主力擊潰之,這是楚軍高層針對廣闊的草原地區作戰所執行的策略。

當然了,說是這麽說,但是具體做起來就沒那麽容易了。

還是那句話,草原那麽大,楚軍第二騎兵軍兩萬人散開,也控製不了多大的區域,而且對方又都是遊牧民族,把帳篷一手,牛羊馬匹一趕分分鍾就能走人。

以至於第二騎兵軍出動半個月了,竟然連任何敵人都沒遇上……

當然了,少數前出的偵騎倒是能偶爾發現一些零散的準格爾騎兵,甚至是一些小部落,甚至偵騎之間還會爆發一些零星的戰鬥。

但問題是,這些零星的戰鬥影響不了戰局。

如果按照傳統觀念來說,楚軍這樣的作戰方式可能就是跑出去幾個月,但就是找不到可以交戰敵人,等到攜帶的補給消耗的差不多,後勤補給又上不來的時候就被迫退軍了。

但是……那是傳統軍隊。

而楚軍不一樣!

楚軍進軍之前就極度輜重後勤運輸問題,甚至可以說這一場滅準格爾之戰,楚軍高層最為關注的就是後勤問題。

包括提前好幾年在哈密等地區進行屯墾,本質上也是為了解決後勤問題。而在大草原上雖然沒有辦法進行屯墾,但是楚軍也是在前幾年時間裏,陸續往前線地區運輸了大量的物資,並提前建立了若幹的駐軍城市,並在這些駐軍城池裏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彈藥等後勤物資。

光是前線囤積的這些作戰物資,就足夠前線大軍用上半年以上了。

更別說,後方還有持續不斷的馬車隊源源不斷的往前線運輸物資。

說到運輸車隊,就不得不提大楚帝國陸軍所裝備的一係列貨運馬車了。

楚軍擁有大量的雙輪以及四輪貨運馬車,這些馬車都是加裝了彈簧,支撐結構還是采用熟鐵結構的馬車。

其中四輪馬車都能載重一噸以上,雙輪馬車也能載重數百公斤,而且還采取了標準大小的箱子進行裝運物資,以便更好更快的進行裝卸,必要時候這些標準箱還可以堆疊起來充當防禦胸牆什麽的。

大量的馬車聚集在一起行動,又具備了優秀的防護能力,不用擔心被敵軍騎兵進行襲擊。

擁有大量的馬車輜重部隊,再加上前線建立的眾多物資中轉站,第二騎兵軍可不用太過擔心後勤運輸問題,別說幾個月了,就算是在前線晃悠一年以上都不會出席那什麽補給問題。

而這一係列物資中轉站以及運輸車隊都是建立在大楚帝國的強大國力上的。

隻有擁有了強悍的國力,才能夠能夠動員數十萬人在後方持續運輸物資,並且能夠承受得其如此漫長距離的物資運輸過程裏的龐大損耗。

這也是為什麽曆朝曆代裏對北方草原或者西域地區的征戰,基本都出現在王朝統一,發展民生數十年之後的時期。

因為王朝初期的時候,經過穩定發展數十年後,國力有了極大的提升,這樣才能夠承受得起大損耗的對外征戰。

國力稍微差一些,都是不可能承受得了這種規模的損耗的。

嗯,哪怕是大楚帝國其實也是在統一關內地區十多年後,擊敗東擄十年後才發動對準格爾的滅國之戰。

在十幾年時間,就是大楚帝國發展民生,積蓄國力的時候。

你讓大楚帝國在十幾年前就殺出嘉峪關和準格爾玩決戰,倒也不是說不能打,而是得不償失,會極大的拖累國內民生的發展。

錢糧是有限的,你用來打仗了,那麽國內發展自然也就被拖慢了。

而現在,大楚帝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工業生產力大幅度提升,工業又帶來了農具等提升,同時國內持續穩定局勢,人口逐步增長,勞動力增加,持續開發的荒地越來越多。

這些最終帶來的就是大楚帝國的國力對比統一初期,至少是翻了好幾倍。

這從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就能夠看的出來。

擊敗東擄的時候,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也就大幾千萬而已,但是後麵逐年增加。

到現在已是達到了兩億楚元之巨,並且還在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

中央財政為什麽能夠增加這麽多?就是因為國內生產總值更高了,而且還是翻倍的提升所導致的。

擁有強悍國力的大楚帝國,才能夠支撐得起來二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才能夠支撐的起來第二騎兵軍這種騎兵主力部隊深入西北方向的草原作戰一年甚至更久以上的時間。

也正是因為這種底氣,大楚帝國才幹發動針對準格爾的滅國之戰,以求收複西域地區啊。

一切的底氣都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

————

進入七月後,第二騎兵軍還在漠南蒙古西部地區繼續晃悠,不緊不慢的持續壓迫敵人的活空間,並且掩護後方的工兵和步兵等部隊裏在部分戰略要地修築要塞堡壘作為物資中轉站。

既然準格爾人不跑過來,他們自然也是不忙著打,就這麽逐步推進,然後掩護後方建立堡壘,完善後勤補給線。

於此同時,漠北方向也有兩萬多楚軍,即第六騎兵軍向西推進,這個第六騎兵軍的前身,其實就是漠北蒙古諸部聯軍。

不過現在稱之為漠北蒙古諸部已經不適合了,因為經過十幾年的同化,再加上大楚帝國的強大吸引力還有俄羅斯人的持續帶來的壓力,漠北蒙古諸部落的頭領們早已經認清楚的現實。

一個個都老老實實的接受了帝國冊封的爵位,然後攜帶一家老小在金陵城定局,還改姓易服認祖歸宗……

這些穿起了漢服,留起了長發的人,已經看不出來是什麽蒙古貴族了。

甚至現在你要說他們是什麽蠻夷之類的,人家能跟你當場翻臉……老子可是正兒八經的炎黃子孫,可不是什麽蠻夷。

部落裏的領頭貴族們都跑路去金陵享受花花世界去了,剩下的普通牧民們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接受了帝國的行政統治。

如今漠北地區的各部落已經全麵接受了帝國的行政化改造。

帝國在當地設立了漠北省,派遣了巡撫駐烏爾格(庫倫),並設立了大小五府,府之下還有縣、鎮各級行政機構。

並效仿漠南省、遼東省遼河套地區以及甘肅省漠南西部地區等地的遊牧民族,采取定牧的方式進行統治。

大楚帝國的定牧,就是把遊牧組織結構從部落直接更改為行政單位,通常來說,小部落改為鎮,大部落改為縣,同時改革之初會進行大規模的相互滲透分化。

然後以派遣的官員率領這些鎮、縣這些集體單位進行遊牧。

遊牧過程裏,基層行政官員隨同牧民一起放牧遊走,並隨時處理辦公。

然後到預定的定牧點進行放牧。

這個定牧點,一般選擇為適合屯墾,戰略地位比較重要,大多還是牧民們過冬的地方。

官方會在這裏修建城池,派遣縣級官員乃至府級官員駐紮對周邊牧民進行管理,同時會駐軍。

同時還會依托駐軍以及外來的移民,商人什麽的,建立屯墾、教育、醫療、工商業體係。

如此一來,原本連城池都很少見的草原上,就陸續出現了一批小城池,規模都不大,基本都是作為府城、縣城而存在的,周邊陸續出現屯墾種田。

如此一來,雖然草原上的牧民們還保持著遊牧的傳統,但都是根據固定的路線進行遊牧,並且在固定的地方過冬。

這樣既可以讓牧民們繼續遊牧,大楚帝國又可以通過城池,定牧點實施一定程度上的統治。

這種統治模式,也算是徹底改變了草原上延續了幾千年之久的部落遊牧模式,使得遊牧民族這種遊離在封傳統中原封建王朝之外的群體,被陸續納入行政通知之中。

而這對於大楚帝國徹底掌控草原地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作用。

大楚帝國可從來沒有想過收複若幹部落,然後讓草原上繼續保持這種不穩定的部落模式。

建立行政統治,這是大楚帝國控製草原的重要一環。

逐步完善的草原行政統治,還帶動了當地的畜牧業發展呢……因為大楚帝國內的毛紡業正處於高速發展,對羊毛的需求可以說是無止境的,有多少要多少,這也催動了當地的牧民們大量養綿羊並出售羊毛賺錢。

更不要說大楚帝國國內對各種役用馬匹的大量需求,也讓當地的牧民們獲得了更多的收入了。

此外因為這些地方也屬於大楚帝國的本土了,自然也就不存在古代的那種所謂互市之類的,什麽商人都可以帶著大量牧民所需要的貨物深入草原去販賣。

這必然也導致了當地牧民獲得棉布,茶葉,鐵器等生活物資的成本。

這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活成本,生活質量自然也就提升起來了。

整體來說,草原地區裏,不管是漠南還是漠北地區,當地的牧民們在納入帝國統治之後,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的增加,生活比以往過的也更好了。

這也是大楚帝國能夠在當地順利展開行政統治,同時讓漠北諸部心甘情願徹底歸化,為此甚至願意放棄姓氏,以及其他所謂傳統習俗的緣故。

因為這些所謂的傳統,在吃飽飯麵前不值一提。

大楚帝國讓這些牧民們能夠吃飽飯,那麽他們就願意成為大楚帝國的子民,並且願意參軍為帝國而戰。

這也是為什麽大楚帝國陸軍的騎兵部隊裏,擁有大量牧民子弟的緣故。

這些牧民子弟可都是自願參軍作戰的,而且戰鬥熱情高著呢。

因為對於底層的牧民子弟而言,就和帝國底層貧寒農家子弟一樣,參軍已經成為了他們出人頭地的最佳選擇!

參軍能吃飽喝足,獲得在軍內夜校學習的機會,並且還會獲得一些專業技術的培訓。

不說退役後的各種轉業安排,哪怕是不要轉業安排,隻拿著退役金去找工作,也會因為有學曆證書而更容易啊。

這樣,他們就能擺脫貧寒餓肚子的的生活,走向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