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對東北地區的開發,自從在擊潰東擄之後就一直在進行著。

早期最開始的時候是組織各種屯墾,隨後在當地發現了大量的優質鐵礦以及煤礦以及其他金屬礦產後,大楚帝國工業部在東北地區,主要是遼東省裏投資建立了多家煤礦、鐵礦以及去其他類型的礦產。

同時建立了幾個冶煉工廠,就地提煉當地的各種礦石,然後把大量冶煉好的生鐵以及現在的熟鐵通過海運運輸到沿海各港口。

隨後又投資發展了若幹機械產業,豆油,糧食加工,生產日用鐵製品、機械設備以及去其他鐵製品,以發展當地經濟,生產高附加值產品。

持續了十多年開發後,如今的遼東省的人口已經增加到了八百多萬人口,這八百多萬人口除了兩百萬左右是當地人口以及後續生育人口外。

剩下的六百萬基本都是從關內各省,主要是從山東、河北、山西這三個省份過來的移民。

而這說的是當地的戶籍人口,此外還有數十萬雖然在遼東生活工作,但實際上並沒有舉家移民過來的人口,這些人基本都是從其他地方跑過來工作的。

遼東省對於他們而言是工作賺錢的地方,但是他們的家還是在老家。

全部人口加起來,遼東省的常住人口大概能夠到九百多萬,距離千萬大關已經不不遠了。

但是,整個東北地區裏隻有遼東省擁有大量的人口,而更北邊的遼北省以及黑水省,則是人口不多。

遼北省都還好一點,他們有著大片的東北平原地區可以進行開發屯墾,雖然開發程度並不算高,主要是沿著各主要河流進行屯墾,但是目前遼北省也有三百多萬人口。

但是黑水省就是真正的地廣人稀了,從麵積上來說,黑水省乃是大楚帝國裏麵積最大的省份。

其轄區包括了鬆花江流域、黑龍江下遊地區,然後往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往東一直延伸到庫頁島、白令海峽,往西則是和貝爾加湖地區的小北海府接壤。

這偌大的地方都是屬於黑水省所轄,其總麵積到目前為止,連大楚帝國自己都還搞不清楚……因為大楚帝國的人還沒有真正的深入過北極冰原,也沒有穿越過白令海峽前往北冰洋。

帝國方麵根據在模糊地圖上初步的預估就是,黑水省的總麵積大概在三百萬平方公裏到四百萬平方公裏之間,具體有多少,還得等大楚帝國真正進入北極地區後,把這片地方的地形搞清楚了才能知道。

但是不管具體有多少,但是打底三百萬平方公裏絕對是有的,如此黑水省相對國內其他省份,尤其是傳統華夏腹地的地區而言顯得非常的龐大,畢竟國內的很多省份,麵積也不過十多萬平方公裏而已……

然而,如此龐大的麵積裏,大楚帝國的子民卻是很少!

偌大一個黑水省,大楚軍民不過幾十萬人而已……而且其中絕大部分民眾都是集中在鬆花江流域以及嫩江流域,也就是鬆嫩平原上……

而其他地方的普通老百姓是很少的,有也是一些官方組織的移民以及從事漁獵行當的獵人,生意人等等

當地的的主要經濟,除了屯墾種田外,就是皮毛了……

帝國的中上層們對來自北方的皮毛非常的喜愛,願意為此花費昂貴的價格……這也促使了不少職業的皮毛獵人,不斷的往北進軍,一邊自行獵取皮毛,另外一邊也是通過和當地的一些蠻夷土著進行交易換取皮毛……

當地的人口少,而越是往北走人口也就越少。

等過來黑龍江之後繼續往北走,其內陸腹地已經很難看見純粹的農業移民,並建立起來的大型城市了。

大楚帝國在黑龍江以北地區的存在,主要是以中、小型的駐軍堡壘、皮毛貿易據點而存在的。

而有意思的是,這些黑龍江以北的據點,基本都是從俄羅斯人手中搶過來的。

大楚帝國基本上不會直接跑過去搞什麽殖民據點,但是卻是派遣兵力對廣闊的北方冰原地區進行巡邏,當發現了俄羅斯人的殖民據點後就會進行打擊。

幹掉俄羅斯人後,這些俄羅斯人建立起來的殖民據點,往往也就作為楚軍的駐兵堡壘,並進行一定的軍事屯墾,然後又會吸引一些要錢不要命的皮毛商人的到來,駐軍以及皮毛商人,又逐步吸引其他類型的商人以及其他的一些冒險者什麽的。

最終,會逐步形成一個不大,以駐軍起步,皮毛貿易為主,屯墾為輔的據點。

這些據點少則兩三百人,多不過千餘人,一般都是建立在沿海或者河流沿海,和內陸的交通往來主要依靠夏季時期的航運。

至於陸地交通……除非特殊情況,比如說緊急軍事上的需求,不然的話是沒人會傻乎乎的在北極冰原上走地麵的。

那可是動不動就幾百公裏,沿途荒無人煙的路程,夏天都還好一些,如果是秋冬時分就別指望能動彈分毫了。

這地方的冬天,你直接室外尿尿的話,這尿還沒有落地就能直接化成冰花!

極端的嚴寒,漫長的距離,這些都極大的阻礙了帝國向北擴展。

而這些問題,短時間內也沒什麽辦法解決,而帝國也沒這個需求去解決,至少幾十年內沒這個需求。

帝國對北方地區,尤其是黑龍江以北地區的核心策略就是先把俄羅斯人趕跑,把這些地盤先劃拉到自己的碗裏,至於什麽時候真的吃下去……以後再說。

所以,帝國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花費大量的人力物資,非要跑到天寒地凍的北極地區去搞什麽開發。

就現在這樣,搞個堡壘據點駐紮一些兵力,然後弄點皮毛什麽的就挺好的。

羅誌學想要開發的並不是黑龍江以北地區,而是黑龍江以南地區。

準確的來說是東北地區的三大平原,包括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帝國之前十幾年來主要開發的就是遼河平原以及部分鬆嫩平原。現在,羅誌學想要加大力度,進一步開發東北地區的這三大平原,讓東北地區徹底從傳統意義上的哭喊之地,轉變為魚米之鄉。

這並不是不可能辦到的,之前十幾年來,大楚帝國對遼河平原的開發效果就非常好,遼河平原的開發,讓大楚帝國在當地多出來了數百萬人口,並且讓東北地區徹底擺脫了需要從關內輸入糧食的尷尬局麵。

當地生產的糧食,完全能夠自給自足之餘,反過來向關內輸出糧食。

而羅誌學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加大力度開發遼河平原,然後投入人力物力重點開發鬆嫩平原,再試探性開發三江平原。

這種大規模的開發,自然也少不了帝國的政策以及資金上的扶持。

政策沒什麽好說的,大楚帝國在過去的十幾年來,各種移民政策已經相當完善了,關內很多地方每當遇上自然災害的時候,都會組織官方前往招收官方移民。

倒是資金上麻煩一些,別看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連年增加,如今更是已經達到了兩億六千萬楚元的中央財政收入,但是花錢的地方也多啊。

每年光是軍費就好幾千萬,然後還有行政開支也得好幾千萬,每年往各種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防洪灌溉等水利設施、道路、橋梁等交通設施的投入也是非常的龐大。

然後各種農業扶持資金,要知道大楚帝國的農具補貼從施行以來,就從來沒有取消過……然後對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的一些企業開辦的大型馬耕農場也會有一些補貼。

每年還得各種賑濟救災……大楚帝國太大了,領土橫跨北極冰原到南方熱帶熱淋,各種氣候都有,如此龐大的領土裏,每年總會有一些地方受到各種的自然災害,什麽地震啊,洪水啊,幹旱啊什麽都有,而這年頭的農民自救能力也非常弱,因此每年官方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各種賑濟救災。

然後還有各種工商業的扶持發展資金,比如搞個什麽工業區,官方總得投資進行各種基礎設施的修建吧,這可都是錢,這些錢一般是地方財政出一部分,中央財政也出一部分的。

然後還有教化方麵的開支,這些教化裏開支最大的乃是教育開支,大楚帝國可是大規模設立了眾多的官辦小學的。

大楚帝國沒興趣搞什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是對初級教育的普及還是非常上心的,過去十多年來持續不斷的設立各種初等小學,高等小學。

而這些官辦學校的創辦,全都是由官方出資的,不僅僅修建學校要花錢,而且這官辦學校裏的教師以及行政人員也都是吃財政飯的。

雖然名義上,這些地方行政以及教師等人員的薪資,是由地方財政所負責的,但實際上很多地方的財政沒幾個錢,依靠自身的財政力量可負擔不起來大規模的普及化教育。

甚至很多地方的財政輸入,連普通行政人員的薪資都無法負擔。

而這些,都是需要上級財政來支持的。

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每年都需要向各貧困地區撥款好幾千萬,用來維持當地的行政機構以及教育機構的運轉,並且修建防洪水利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

這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雖然多,但是也架不住花錢的地方更多啊。

這麽多年來,大楚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連年增加,但實際上資金使用都是很緊張的。

當然了,這也和大楚帝國君臣們自己作有關係……手裏有點錢就想著幹點啥!

存錢什麽的,對於帝國來說不存在的,這沒搞出來財政赤字就很不錯。

如此情況下,帝國想要弄出來一大筆錢搞什麽東北開發,難度不小。

這錢挪出來了,就要從其他地方擠掉一部分花錢的項目。

而涉及到資金使用分配這種事上,往往都是爭論非常大的,對此羅誌學自然不會親自輕易下場,而是和往常一樣把東北開發的任務吩咐下去,讓那些參務大臣,協辦大臣們自行想辦法籌錢。

這種得罪人,有損自己威望的事,羅誌學從來都不會親自下場,而是會坐在龍椅上當裁判,當下頭的臣子們自己爭吵過後,討論出一個各方妥協的方案後才會拍板敲定下來。

吵吵鬧鬧之間,大楚帝國的一票大臣最終還是達成了妥協,擬定在未來五年內,累計撥款一千二百萬楚元用於東北地區的開發。

這一千二百萬楚元,包括移民費用、當地的各種基礎設施的修建費用、資源礦產開發,設立工廠補貼等等費用。

除了移民以及基礎設施的費用需要直接掏現金外,其他部分用於工業領域的扶持資金,則是將會采取稅收返還的方式推動。

這也是大楚帝國在扶持工商業裏很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那就是各種工商業的資金補貼,並不是說直接給企業錢,而是通過稅收減免,返還的方式來進行。

最為奠定的就是機製布的出口了!

為了進一步提高大楚帝國的機製布在海外的競爭能力,爭取早一天把海外地區的土著紡織業幹掉,大楚帝國針對眾多地區的機製布出口,都是有著關稅返還政策的,說白了就是零出口稅。

當然,這些出口稅返還,隻局限於在一些大楚帝國的機製布還沒有占領,並擊垮當地土布行業的地區。

而對於那些已經對帝國全麵開放市場,或者沒有全麵開放市場,但是他們自身沒有優勢紡織業的地區或國家,大楚帝國還是繼續收出口關稅的。

還有更加典型的農具補貼,針對農機企業,早期是采取稅收減免的方式,而過了稅收減免期後,農機企業還可以通過申請稅收返還的方式繼續獲得補貼。

而這些稅收減免以及稅收返還補貼,每一年都是相當龐大的數字。

然而即便是這樣,大楚帝國的工商業所提供的稅收也是節節攀升,並早就已經超過了農業稅,成為了大楚帝國的主要稅收,其占比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