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三十八年十一月八日,楚軍順利抵達巴黎城下,不僅僅有地麵陸軍,還有多艘海軍戰艦,其中包括八艘內河炮艇以及兩艘近海巡邏艦。

本來海軍是沒打算讓近海巡邏艦進入塞納河執行作戰任務的,帶過來隻是用於執行近海作戰任務,尤其是日常封鎖任務的。

不過進入了法國後,根據內河炮艇部隊在前方的水文測繪,發現塞納河的通航情況非常不錯,一直到巴黎的水深航道能夠達到平均三米。

而遠征軍派往歐洲執行作戰任務以及後續常駐的近海巡邏艦,乃是海軍專門為海外地區打造的通安級巡邏艦,滿載排水量三百五十噸,因為是專門為了海外地區打造,一開始就考慮到了在必要時候進入江河,同時很多海外地區沒有配套的大水深港口等因素,吃水設計本來就比較淺,隻有兩米五的吃水。

從吃水情況以及重心布局來看,這款巡邏艦實際上是介於海船和內河船隻的一款戰艦,適當保持了航海性能的同時,又降低了吃水增加了一定的火力。

而在輕載的情況下,通安級巡邏艦的吃水甚至能夠控製在兩米左右,火力配屬也比較強悍,前炮座為一門一百毫米艦炮,後炮座乃是一門七十五毫米艦炮,此外還配屬了四門三十五毫米單管速射艦炮作為副炮。

強調的在保持一定航海性能的同時,盡可能的降低吃水,確保能夠在海外地區更大的適用性,此外保持比較強悍的艦炮火力,以便在必要時候支援陸軍作戰。

同時考慮到海外部署,可能會遇到缺乏煤炭的情況,該級艦在一係列新建造的淺水炮艦/巡邏艦裏還比較罕見的保留了帆裝,必要時候可以采用純風帆動力推進。

該級艦在承順三十三年首艦服役,因為采用的是鐵肋木殼包鋼船體,動力係統也是采用成熟,或者說老舊的雙脹蒸汽機,因此成本比較低,而海軍也大量需要這種低成本適合海外部署的巡邏艦,因此建造數量很大,目前幾個批次已經建成了四十多艘……這種通安級巡邏艦其實也是海外地區裏最常見,更是那些土著們最多接觸的楚軍新式戰艦。

至於那些真正的遠洋戰艦,比如那些一千多噸的護衛艦以及都奔著三千噸去的巡洋艦乃至戰列艦,這些遠洋戰艦雖然也遍布全球但實際上這種大家夥一般都承擔著戰略任務,不會輕易靠近土著的港口乃至進入內河,所以那些土著們看見的機會要少的多。

反倒是類似通安級巡邏艦這種幾百噸的近海巡邏艦,在海外的土著控製區裏出現的頻繁非常高。

因為塞納河的水深條件很不錯,最後海軍方麵最終決定抽調兩艘通安級巡邏艦以輕載的方式駛入塞納河,前往巴黎為地麵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這一次巴黎作戰任務,海軍的任務也不會比陸軍輕。

看似地麵上的戰鬥都是陸軍打的,但是海軍提供的火力支援可是一點都不少。

之前楚軍的一路深入,就是有著內河炮艇部隊隨時提供火力支援,以及更加重要的保障後勤運輸的安全。

如今總數兩萬多人的地麵部隊在巴黎方向的作戰,他們需要的糧食以及彈藥等各種補給品,都是需要海軍通過塞納河運輸保障的。

這也是海軍這一次前往法國作戰,除了帶著一大票戰艦以及常規遠洋運輸艦外,還帶著不少的內河蒸汽拖輪,還有不少從西班牙那邊直接征召的一些木製帆船。

進入法國後,也就地俘虜或征召了大量當地的風帆船隻。

楚軍如今的後勤補給運輸,就是靠著蒸汽拖輪牽引著後頭一堆的歐洲當地的木頭帆船往返於塞納河上。

除了維持後勤補給外,海軍更是把兩艘近海巡邏艦也派到了巴黎方向,準備給海軍提供遠程火力支援。

雖然巡邏艦的艦炮隻有一百毫米以及七十五毫米,看似口徑不大,但是海軍的艦炮可都是長身管加農炮,有效射程可比陸軍的野戰炮大多了,可以輕易的覆蓋整個戰場,觀瞄較射熱氣球的輔助下,可以輕易的對敵軍的後方縱深目標,比如軍營,彈藥庫等重要目標進行針對性的炮擊。

那些法國人再怎麽高估楚軍,但是依舊沒有想到,他們以為非常安全,距離前線甚至有三四千米遠的後方地帶,實際上也處於楚軍的火力覆蓋之下。

八日一大早,早早抵達預定陣地的兩艘通安級巡邏艦,就升起了熱氣球,熱氣球上的觀察員用望遠鏡橫掃整個巴黎,然後通過傳聲筒向下方的戰艦傳達了目標參數。

數分鍾後,根據諸多數據計算出來了設計參數的兩艘巡邏艦開始裝填,並抬起了炮管。

十多秒後,一聲巨響響起……一發一百毫米的圓柱彈體高爆彈就飛向了天空,以較高的彈道曲線橫跨了足足六公裏,直接落入了法軍的一片疑似軍營的建築當中。

數秒後,又有一發炮彈落下。

兩艘近海巡邏艦,利用一百毫米長身管艦炮所帶來的優秀射程,直接發起了現對於這個時代而言的超遠距離炮擊。

而這個炮擊距離,是法國人戰前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過的!

他們甚至都沒有對這些所謂的大後方的軍事目標進行偽裝或防炮措施……畢竟按照這個年代的土著們的想法,這都距離前線五六千米了,這種距離除非前線大軍慘敗,不然根本不可能再遭到什麽炮擊。

但是楚軍卻是通過實戰告訴他們,時代已經變了……戰爭的模式也變了。

你們以為的安全後方,實際上已經不安全了。

不得不說,熱氣球和長身管加農炮的組合在當代裏,是最佳搭檔。

有了熱氣球的高空觀瞄,嗯,還得是加上高倍數望遠鏡的觀瞄,那麽火炮超遠射程就能夠很輕易的發揮出來,都不用什麽派遣偵查部隊前出進行偵查引導,直接升起氣球,居高臨下觀瞄就行了。

楚軍在正式的步兵進攻,甚至是常規炮兵發起炮擊之前,就先動用了艦炮對敵軍的縱深目標先一步發起打擊,並且因為法軍在後方的準備嚴重不充分,進而導致了極大的損失。

楚軍的觀察手沒有看錯,他們發現的還真是法國人的一個預備部隊的軍營,旁邊還有一座野外軍械倉庫,裏麵有不少的彈藥。

而這一切,都被楚軍的前期炮擊給摧毀了……

僅僅是一場遠程炮擊,就導致了法軍當場損失數百人,另外還有一座小型彈藥庫被炸毀。

就這,實際上前線的戰鬥都還沒有爆發了。

不僅僅如此,楚軍的遠程炮擊並沒有結束,實際上這隻是個剛開始而已。

海軍的艦炮開始利用更遠的射程,對敵軍的縱深目標,尤其是法國人自以為安全的三千米以外的目標進行密集炮擊。

不用多久,地麵的陸軍的部隊也開始對法國人的前部防線發起密集炮擊。

第二十七軍的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發出了登陸歐洲後的第一次怒吼,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彈不斷的轟擊在法軍前線陣地上,讓法國人在戰前自詡已經足夠堅固的陣線不斷的被摧毀。

首當其中的是法國人的諸多固定炮兵陣地被摧毀的七零八落……這些部署了大量滑膛炮的炮兵陣地乃是法軍在巴黎防禦作戰裏的重要一環。

雖然這些都是滑膛炮,但是法國人依舊非常重視,畢竟這是法國人手裏僅有能夠在遠距離攻擊楚軍的武器了,尤其是其中三十多門從楚國人進口的115毫米滑膛野戰炮,因為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一千二百米,更是被他們當成了戰略武器……可惜的是戰鬥剛開始就被楚軍炮火給摧毀了。

嗯,沒錯,法軍裏用的最先進的滑膛炮,乃是從楚國進口的鐵製滑膛炮……實際上不僅僅火炮,他們使用的滑膛槍裏最先進的滑膛槍,也是從楚國進口的五萬多支燧發槍。

也不僅僅法國這樣,實際上之前楚國人打的葡萄牙以及西班牙,他們也大量裝備了楚國軍械!

不為啥,就因為楚國人出口的這些軍械質量好,性能好。

在大楚帝國執行歐洲貿易自由計劃之前,楚國對歐洲的主要出口貨物裏,武器裝備是非常重要的貨物種類,以各種燧發槍,滑膛炮為主,然後還有軍刀等諸多亂七八糟的武器或後勤物資。

這些楚國出口武器裝備,在歐洲裏其實很普遍……基本有點實力的歐洲國家都裝備了來自楚國的武器裝備,隻是數量多寡的區別而已。

不過普遍也都沒有全數裝備,不是他們不想,而是楚國人的軍械都挺貴的,他們一般都是采購部分楚國武器裝備主力精銳部隊或嫡係部隊,其他普通部隊就裝備本國自產的垃圾貨色。

法國人也不例外……

保衛巴黎的八萬法軍裏,有三萬人裝備的燧發槍是楚國人出口的十三式燧發槍……十三年式係列燧發槍,乃是目前楚國出口步槍裏的中高端型號了,價格比較貴,但是性能也更好,能夠達到百分之八十的擊發率。

即便是出口的燧發槍,但是也不是誰都能買得起十三年式燧發槍的,很多土著國家也采購楚國人的燧發槍,但其實都是二年式燧發槍那種中低端型號!

沒錯,已經擁有三十多年曆史,擊發率隻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早就已經退出楚軍現役,連民兵都不再使用的,在國內直接扔進垃圾堆裏的二年式燧發槍依舊還在出口……而且還是目前的主力出口槍械。

素來以出口各種燧發槍的兩廣武器公司,依舊保留了規模比較大的二年式燧發槍的改裝/生產線,源源不斷的生產或改裝舊槍賣給那些沒有什麽燧發槍生產能力的土著國家,不少歐洲國家都還在采購這種二年式燧發槍裝備普通部隊,然後和所謂的高端燧發槍,也就是十三年式燧發槍形成高地搭配。

銷量極大!

別說燧發槍了,就算是火繩槍其實大楚帝國都還在生產……而且出口數量雖然比燧發槍少一些,但是也不少,火繩槍這東西在印度以及非洲裏賣的很不錯,價格也貴,利潤超級高。

反倒是比較高端一些十三年式燧發槍因為價格比較貴,出口量少一些。至於火帽擊發槍,大楚帝國依舊沒有放開出口限製,暫時沒有任何出口……雖然這東西在楚軍裏已經快要徹底退役了,但畢竟還沒有完全退役不是,所以這東西暫時不可能出口的。

法國人拿著從楚國進口的燧發槍和滑膛炮,並把這些武器當成核心武器來抵抗大楚帝國的進攻,聽上去就很喜感,但這卻是現狀,而且是廣泛存在於全球各地區的現狀。

這也和楚國人出口軍械沒啥顧忌,甭管你是不是敵人或者是潛在敵人,隻要你給錢我就敢買……

就連俄羅斯人,這個嚴格上來說和大楚帝國已經處於戰爭狀態二十幾年,直到現在雙方都還沒有簽訂和平協議的國家,其實也大規模進口並使用楚國的武器裝備。

實際上兩國很早就沒有處於大規模戰爭狀態了,楚國一路打到烏拉爾山脈後就主動停止了繼續西進……主要是距離大後方太遠,而且鐵路還沒有修到前線,後勤運輸太難……所以幹脆就先停止了繼續西進,等待後頭的中亞鐵路修到烏拉爾山脈再說。

俄羅斯方麵都是一直想要尋求和大楚帝國簽訂和平協議,但是大楚帝國沒搭理他們……

如今雙方的關係其實很奇怪,大楚帝國一方麵和對方保持各種貿易,甚至是軍械貿易,另外一方麵又不和他們簽訂正式的停戰協議之類的,偶爾還打一打小規模的武裝衝突。

至於為啥?

主要是大楚帝國的高層一直都不認為帝國和俄羅斯方麵處於大規模戰爭狀態,沒必要專門簽個什麽和平協議,麻煩費事浪費藩務經費……

如果你說這種小打小鬧的武裝衝突算是很正式戰爭……那麽類似的事情帝國每年都要幹無數次,要是每個土著國家或部落挨打了然後都跑過來找帝國求和簽署和平協議,帝國禮教部藩務司的官員也不用活了……得累死他們!

藩務司的官員們也很苦逼的,在帝國內的政治地位本來就不咋地,平日裏的辦公經費也少,編製人員也少,偏偏還要全球跑……所以為了節約辦公經費,更是為了讓有限的藩務司官員不至於活生生累死,所以很多時候藩務司的官員們其實是不承擔什麽土著國家的正式政權,更別說什麽和對方堂而皇之的簽署什麽協議了。

要不然隨便來一個阿貓阿狗的土著小屁國,就要和帝國進行正式的外交接觸,如果多來幾次外交談判,往來的船票費就不少……

藩務司表示這樣的外交關係不要也罷……

反正要打的時候直接打過去,不打的時候就回家,該做的生意甭管有沒有停戰協議,是否處於戰爭之中都會做。

主打的就是一個節約藩務經費!

這就搞的很多土著國家很無奈……有時候你想割肉求和都找不到人……

當然了,這隻是對於一些小國家比如非洲那一票亂七八糟的土著以及印度土著,或者是楚國方麵不願意簽署停戰協議的大國家,比如俄羅斯。

如果是西班牙,法國這些國家,楚國還是會很正式的和他們簽署各種協議的……前提是對方答應簽署這些比賣國還慘的協議。

法國人就不願意簽,然後就挨打了!

十一月八日的這一場炮擊作戰,法國人按照傳統管理連楚軍的人影都沒見到就莫名其妙的挨了一頓非常狠的炮擊。

等到傍晚時分楚軍的炮兵部隊以及艦炮部隊鳴金收兵,法國人悲催的發現自己連楚國人的步兵都沒看到,就已經損失慘重。

被寄予厚望的滑膛炮兵部隊,一共上百門各種野戰炮一炮未發,就被摧毀的差不多了,這火炮的損失其實都還是小的,畢竟楚軍發射的都是半穿甲彈或爆破彈,對炮管這種鐵家夥其實損失不大,頂多就是炮架被砸壞,但是很多火炮換個炮架其實也能用。

但是炮兵陣地以及炮兵本身的損失就非常大了。

而炮兵損失大量,就算火炮還完好也很難發揮什麽大作用了。

更別說法國人還不一定有能力從被摧毀的炮兵陣地裏,從廢墟中把保存比較完好的炮管挖出來,然後再配上新炮架繼續作用。

前線的炮兵陣地損失巨大,後方的損失同樣也大,隔著前線幾千米外的各種兵員,倉庫都是被摧毀嚴重。

甚至巴黎城內的普通城區也是遭到了楚軍一定的炮火襲擊,導致大量的建築損毀。

值得一提,這年頭的巴黎城其實不大,而法軍數量又多,因此法軍的布防其實並不是說直接龜縮在城內,而是圍繞著城池進行的。

防禦體係的主體並不是城池本身,而是圍繞著城市的一係列外圍防禦堡壘,炮台等工事。

至於八萬兵力都龜縮在小小的城池內……楚軍表示這種目標更好打,直接覆蓋炮擊整個城市就行了,甚至都不用進城。

如何在楚軍猛烈炮擊中保衛小麵積的古代城市,實際在楚國統一戰爭時期裏,明軍就已經給出解決方案了:在城市外圍修建大量的防禦節點,並聯係起來,同時挖掘大量壕溝,構築防榴炮工事;盡量把防禦縱深延伸出去,要不然躲在城內遲早都是被活生生炸死的命。

畢竟這年頭的城市……嗯,除了楚國自身以外,各種土著國家的城市規模其實都很小的,幾萬人的城市就已經大城市了。

很多中小城市其實還是傳統古代的那種堡壘城市,就是有著城牆保護的那種,這種城區麵積普遍都很小,楚軍一個炮灰覆蓋下去,能從城東打到城西……

而且城區內的建築對士兵也起不到什麽太大的保護作用。

這年頭各土著國家的城市大部分都是木頭建築,隻有少量石頭建築,都是一些教堂、行政建築,而民間建築其實都是木質建築,對抗炮火的能力幾乎為零。

這一點在歐洲地區尤其明顯……相反在西亞,北非一帶地區,他們的土著城市石頭建築比較多……主要是那片地方缺乏木材,所以建築隻能用石頭。

但是歐洲又不缺乏木材!

所以在近代以前的歐洲城市,其實和東亞古代城市差不多,都是以木頭建築為主。

歐洲城市一直到近代工業革命以後,生產力大幅度提升,並且出現了水泥之後,各種石頭,混凝土建築才大量出現,如此在二戰期間才能夠在歐洲戰場上看見大規模的城市巷戰。

而在古代,根本沒有巷戰這麽個說法……進攻方放一把火過去就把城市給全燒了,用不著打巷戰!

隻是歐洲那邊保存下來的古代石頭建築,尤其是教堂,城堡之類的比較多,就給後世部分人一個錯覺,歐洲人自古以來都是石頭建築多,實際上不是這樣……你沒看見歐洲人的古代木製建築,那是因為這些木製建築都沒能保存下來……

在十七世紀的當代法國也不例外,巴黎城裏的諸多建築裏,除了極少數宗教,行政建築是石頭的外,其他的大量普通建築其實都是木頭建築,麵對楚國人的猛烈炮擊幾乎沒有什麽抵抗能力。

類似的情況也存在其他絕大部分土著城市,比如不久前楚軍攻克的勒阿弗爾,這個港口城市在楚軍炮擊之後,燒了足足三天的大火……為啥能燒三天,就是因為木頭建築多啊!

這是材料供應以及生產力的問題,和建築風格,審美之類的沒啥關係。

你說古代乃至近代華夏木頭建築多,但是你再看近代後的華夏城市,清一色的鋼筋水泥叢林……隨便來一個那都是巷戰的天然戰場。

嗯,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現代國家的城市……

而麵對楚軍的猛烈炮擊裏,盡管楚軍前期的炮擊並沒有針對城區裏的普通建築……畢竟彈藥也挺貴的,打擊軍事目標還不夠用呢,不會隨便浪費在一些沒啥危害的普通建築上。

但是楚軍炮兵也不都是炮術精良,火炮的精度也不是都能控製的非常準,所以打擊一些城區軍事目標的時候,不可避免會有炮彈打偏然後擊中諸多的普通建築。

這些木頭建築沒啥抵抗炮擊的能力不說,而且還很容易起火……

於是乎,等第二天炮擊巴黎的時候,巴黎城區好多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

持續的炮擊,慘重的死傷,燃起的大火,這些都不斷的壓迫著法國人的神經。

而最讓他們感到惡心的是,直到如今,楚國人的步兵依舊沒有發起進攻,基本都待在大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之外,連人影都見不著……

這一場所謂的巴黎戰役開始到現在,法國人從頭到尾都是單方麵承受炮擊。

這種光挨打不能還手的場景,法國人自然無法接受。

所以第二天傍晚的時候法國人發起了反擊,他們派出了騎兵試圖快速襲擊楚軍前線的炮兵陣地。

這意味著,已經持續兩天的巴黎站意思,雙方的士兵終於是要近距離接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