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簽訂的條約,其意義……好吧,其實也就那樣,因為這是基於大楚帝國強大軍事實力下的條約,哪怕沒有這一次條約,隻要楚國人想,那麽隨時都能重複來一遍。

甚至楚國人為此投入的軍事力量都不算多,作戰的主力乃是歐洲司令部下屬的地中海艦隊一共十來艘戰艦,以及萬人規模的地麵兵力,這對於龐大的大楚帝國軍事力量而言並不算什麽。

對於大楚帝國而言,這一次的軍事行動甚至都算不上什麽戰爭,頂多算是一次的地區武裝衝突。

畢竟大楚帝國可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對奧斯曼帝國正式宣戰過……不過,其實大楚帝國已經很多年沒有正式對外宣戰過了。

正式的宣戰,還得追溯到當年打準格爾人呢。

而楚國人的宣戰和後世人常規認為的遞交國書的宣戰也不一樣,楚國人的宣戰指的是在內部發布相應的宣戰詔書!

簡單來說,楚國人的宣戰,是通過朝報等途徑,廣發聖旨,告訴廣大百姓誰誰罪大惡極惹到了我們,為了子民安全,道義等各種亂七八的原因要打誰。

並不是指給敵國遞交宣戰文書……然後開打。

雖然很多時候楚國人也會給那些土著國家遞交各種最後通牒之類的文書,但是這種事一般都是海外某地區的巡撫或軍事將領在處理地區藩務時候的操作,大多時候金陵方麵根本就不知道……

如果把這種最後通牒,並最後通牒之後就出兵開打的情況也視為宣戰的話……那麽大楚帝國在全球各地,少的時候每年都得幹十幾次呢,次數多的年份可能都得幾十次…

太誇張了。

所以在大楚帝國內部的定義裏,這種頂多算地區軍事衝突,正式的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宣戰,得讓天子羅誌學正式下發聖旨,並廣而告之才算。

在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地區武裝衝突裏,楚國人如願的獲得了想要的東西,黑海通行權以及黑海北部、東北部土地。

此外打的比較順利,一路打到了君士但丁堡,順帶把奧斯曼的王宮都給炸了不少,所以談判的時候比較占便宜,得到了諸多目標計劃外的好處。

比如有限的開放市場以及割讓埃及蘇伊士走廊,割讓西亞半島部分地區以及巴士拉地區。

這裏頭得說明的是,其實這些所謂割讓的西亞半島部分地區,很多並不是奧斯曼人實際控製的……目前奧斯曼人在西亞半島,實際上隻控製了地中海沿岸、紅海沿岸,卡塔爾以北的波斯灣沿岸,巴士拉地區,而半島上的廣泛內陸地區其實是沙漠無人區,人家奧斯曼人都沒把這些地方當成自家領土。

再往北的話已經不算西亞半島,而是兩河流域了。

奧斯曼人割讓的西亞半島的部分地區,並不包括地中海沿岸地區,隻局限於西奈半島以南的紅海沿岸、波斯灣沿岸地區,再加上一個不算在西亞半島裏的巴士拉地區。

而大片的印度洋沿岸以及卡塔爾以南的波斯灣沿岸地區,其中一部分屬於當地土著部落控製,還有一部分則是被楚國人所控製,不過整體而言當地的土著實力非常薄弱,對於楚國人而言和沒有也沒什麽區別。

這片半島裏除了沿海地區外,還有一大片的內陸沙漠地區,隻不過當代的這片半島內陸沙漠地帶,並沒有什麽人類生存,撐死了也就隻有極少數的沙漠遊牧民族而已。

實際上不僅僅是這片內陸沙漠,哪怕是整個半島加起來,除了地中海沿岸那一片人比較多外,其他的地區沿海地區人口都沒幾個,根據雙方條約,歸屬大楚帝國一方的半島,當地土著人口加起來估計也就幾十萬……其中大部分原本歸屬奧斯曼地區的人口,奧斯曼會自行撤走。

因此未來楚國人得到的這一片地區,其實絕大部分都是荒漠,根本沒幾個人的地方。但是大楚帝國之所以還是要拿到這一片地方,主要還是為了確保西亞沿海地區的安全,尤其是紅海沿岸安全以及未來的蘇伊士鐵路,乃至運河的安全。

所以才會在談判裏加入這些條件,而談判中確定邊界的時候也很有意思。

楚國人對著地圖,在西奈半島最南端和巴士拉之間畫了一條直線,說以後這條線北邊的還是歸屬你們奧斯曼人,南邊的就屬於我們大楚帝國了,你們有沒有意見?

奧斯曼自然是不敢有任何意見啊,甚至仔細琢磨了這條直線後,還暗自偷喜,覺得己方占了便宜,因為直線附近的有幾座城鎮,按照之前的籠統談判條件都是要歸屬楚國人的,結果楚國人自己直線一畫,就把這幾座城鎮劃歸給了奧斯曼人。

這占了便宜的好事自然是欣然同意啊。

而楚國人其實對這些都不太在乎……這地方多一點少一點,沙漠還是綠洲,這些東西對楚國人而言都沒什麽太大的意義,楚國人隻需要控製西亞半島的沿海地區,確保航線安全就行了,其他的不太在乎,更對沙漠原始小城鎮沒啥興趣。

真想要的話,下一次再來一次戰爭就行了,甚至經過這麽一次戰爭後,打怕了奧斯曼人下一次找奧斯曼人要什麽地方的話,估計都不用發動戰爭對方都會乖乖的送上來。

所以在領土這方麵,楚國人很淡定的,甚至在談判的過程裏都比較大方,不會和這些土著進行計較,比如說奧斯曼人說地中海沿海對於他們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裏頭還有他們的什麽聖城之類的,說什麽都不願意割讓這片地方……

楚國人也沒有為難他們,對什麽聖城也沒啥興趣,直接就把分割線往南移動了一大片地方,隻不過反手就讓他們有限度放開市場……又拿走了幾個地中海裏條件比較好的島嶼,並擴大了蘇伊士走廊地區。

總之不損害楚國人要的核心利益,如黑海通行權,蘇伊士走廊,黑海北岸以及東北岸地區,有限市場開放,其他的條件楚國人都是抱著很隨意的態度,有就有,沒有也無所謂。

隨著協議正式簽訂後,楚國人在君士但丁堡城外的艦隊裏的幾艘大型戰艦終於撤離了,但是兩艘近海巡邏艦以及三艘淺水炮艇卻是繼續留下來充當威懾力量,以敦促奧斯曼撤離海峽兩岸兵力,並把兩岸的炮台進行摧毀。

一艘巡洋艦以及兩艘護衛艦以及另外幾艘內河炮艇則是開始返航,前往恰納卡萊進行補給。

地中海艦隊裏的各戰艦作戰時間雖然整體並不長,但是執行的戰鬥任務卻是比較頻繁,其艦炮發射數量非常多。

這導致了部分執行炮擊任務比較多的戰艦,其彈藥儲備已經到了臨界點,尤其是三艘千噸以上的遠洋戰艦更是如此。

它們裝備的一百五十毫米以及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乃是炮擊中的主力中口徑艦炮,不管是炮擊炮台,還是進行遠距離炮擊都是需要依靠它們,因此彈藥消耗量也比較大。

隨著戰鬥告一段落,它們需要返回恰納卡萊進行煤炭、淡水、食物以及更重要的彈藥補給。

後續它們還要充當主要的威懾力,敦促奧斯曼人執行條約裏的各項條件,尤其是放開海峽這一條。

沒有強而有力的戰艦充當威懾,鬼知道奧斯曼內部會不會出現什麽變故,進而導致他們反悔。

多艘地中海艦隊的戰艦返回恰納卡萊後,發現這個地方已經有了些許的變化,原本原始而落後的小港口已經多出來了幾個臨時碼頭,有多艘的運輸艦正在停泊在這些碼頭上,用著運輸艦自帶的吊裝設備進行卸載貨物。

而碼頭上,還有一群海軍的工程師帶著海軍工兵們正在安裝岸上的蒸汽吊裝設備。

恰納卡萊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加上水文條件也適合作為軍事港口使用,因此楚國人打算在這裏修建一座軍事基地,用來掌控黑海海峽。

同時用來充當進軍黑海的後勤保障基地。

隨著東歐方向的陸軍第十八師已經殺到黑海沿岸,地中海艦隊這邊也需要盡快的進入黑海,為東歐方向的持續擴張提供海上力量的支援,並提供後勤補給支持。

因此在艦隊補充完畢後,又得到了歐洲艦隊的部分軍艦增援後,地中海艦隊再一次北上。

這一次地中海艦隊匯集的軍艦數量還要更多一些,包括了一艘巡洋艦以及三艘護衛艦,以及六艘近海巡邏艦以及十多艘淺水炮艦。

其中的多艘近海巡邏艦以及淺水炮艦,預計會在進入黑海後直接長期駐防當地,以支援陸軍第十八師的戰鬥。

承順四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大楚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一共二十多艘戰艦,通過黑海海峽正式進入黑海,和他們一起進入黑海的還有十多艘運輸艦。

這些運輸艦裏多艘都是自帶吊裝設備的大型運輸艦,就是為了給陸軍第十八師提供一部分後勤補給。

如今陸軍第十八師在殺到了黑海北岸後,想要從中亞方向獲得各種物資補給已經非常困難了。

如今的陸軍第十八師的後勤補給線,需要從中亞兩河省通過鐵路,一路運輸到西海城,然後通過船隻航行於裏海,再進入伏爾加河抵達察裏津後,再通過陸路運轉到頓河,然後再進行分發……光是從察裏津到陸軍第十八師最前沿,也就是第聶伯河下遊河口,都有上千公裏的直線距離啊!

如此遙遠的補給距離,哪怕是對於工業強國大楚帝國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因此為了滿足陸軍第十八師的作戰補給需求,除了采用各種辦法從中亞進行運輸補給外,還將會從歐洲地區裏調運補給,通過地中海,愛琴海,黑海海峽,黑海這一條航運路線進行補給。

雖然說歐洲地區的各種補給,尤其是彈藥補給也都是千裏迢迢從本土運輸過來的,但是海運的成本可比鐵路運輸成本低多了。

大楚帝國目前給歐洲地區駐防兵力運輸軍需補給的時候,因為在歐洲當地加的斯的港口已經建設完畢,可以停靠大型船隻,因此一般都是采用大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大型遠洋運輸船隻,一艘船隻少說都能裝載幾千噸貨物。

隨便組織一個船隊過去,都能運輸好幾萬噸的貨物。

而鐵路運輸呢,目前大楚帝國的鐵路係統以及火車技術,一趟貨運列車撐死了運輸幾百噸……更重要的是中亞鐵路網還是單線鐵路,整體而言,中亞鐵路的運輸能力還是比較有限的。

最重要的是,鐵路目前隻到西海城……到了西海城後還要進行各種轉運,而大楚帝國在裏海暫時也沒有什麽運輸船隻,連幾百噸的蒸汽運輸船都沒多少。

即便是這樣,這些補給物資經過船隻運輸到察裏津後,也沒辦法繼續大批量河運前進了,因為這已經是河運終點了。

接下來隻能通過陸地運輸抵達頓河流域……而在頓河,大楚帝國初來乍到,更沒什麽運輸船隻可用了,隻能征用一些當代土著的小型風帆運輸船隻,再有就是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愣是從察裏津通過陸地運輸,拆裝後組裝的方式,弄過來了幾艘排水量不過十來噸的內河蒸汽炮艦。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察裏津那邊是有不少後勤物資,但是運不到上千公裏外的前線……

如此一來,歐洲地區提供的後勤補給對第十八師而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歐洲地區的補給物資,尤其是彈藥,醫療物資可以一路通過船隻運輸到目前楚軍所控製的最西端的的第聶伯河的入河口。

雖然當地缺乏現代化的港口設置,但是楚軍在海外部署的海軍運輸艦,大部分都自帶吊裝設備,同時海軍工程兵的一大任務,就是在海外地區架設應急港口,因此勉強也可以在當地裝卸各類軍需物資,甚至火炮這些重型貨物。

隨後這些物資能夠就地補給駐防楚軍,同時還能夠沿著第聶伯河北上,為後續楚軍的北上提供後勤物資供給。

第聶伯河也是一條航運條件非常優良的河流,楚軍在製定東歐糧食開發計劃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未來東歐西部的主要軍事乃至初步開發,都會沿著這條河流而進行。

這也是地中海艦隊派遣了足足六艘近海巡邏艦以及十多艘淺水炮艦過來的緣故,因為楚軍後續繼續沿著頓河以及第聶伯河北上的話,就需要足夠的內河炮艦來提供火力支援以及維護河道後勤補給線。

從這也能夠看的出來,大楚帝國的東歐糧食開發計劃,整體進軍乃至後續的移民步伐,都會嚴重依賴於三大河流,即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

這也是大楚帝國軍事行動以及海外擴張的一貫傳統,那就是沿著海岸線以及河流行動……如此能夠方便有限的提供艦炮火力支援,海上運輸以及內河運輸便利。

如果脫離了海岸線和河流進行行動,哪怕強如大楚帝國也會遇上諸多麻煩。

後裝線膛槍炮再厲害,也得有炮彈和子彈不是……糧食這些東西都可以就食於敵,但是彈藥補給可沒辦法就地補給,隻能從本土運輸過來,有海運和河運倒是問題不大,但是一旦沒有方便的船運,那麽隻能依靠馬車這種陸地運輸……那麽難度一下子就會上升無數倍。

按照楚國人的經驗來看,依靠馬車運輸的情況下,脫離了物資中轉樞紐一百五十公裏以上,楚軍就很難靠著野戰部隊自身的後勤體係維持作戰了,需要依賴後方專門的運輸補給部隊,比如後勤部組織的運輸團,但是這消耗非常大……運輸民夫以及騾馬都得消耗大量的糧食。

當這種距離達到大幾百公裏的時候,運輸起來不僅僅消耗大,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青壯勞動力以及騾馬,其難度隨著距離的進一步提升而不斷提升。

目前楚軍之所以還能夠維持陸軍第十八師的作戰,也不是什麽依靠陸地運輸,而是靠著在當地征集的土著船隻進行彈藥運輸,物資從頓河用船隻運輸,抵達黑海後,沿著海岸線給楚軍持續提供補給……不過這樣維持起來也非常困難,畢竟土著的風帆小木船運輸量太小,以至於陸軍第十八師空有強悍的大批後裝線膛武器,但是打起來卻是縮手縮腳……之前在察裏津等地打仗的時候,炮兵開炮基本沒啥顧忌,隨便打……

但是到了頓河流域以及更遠的第聶伯河流域作戰後,第十八師的炮兵們,開炮之前都得反複確認,精心計算,就是為了爭取用最少的炮彈完成打擊任務……

這也導致了之前看似很犀利的迫擊炮逐漸消失在戰場上,這玩意速射太快,耗彈量太多,第十八師的將士們打完了自身攜帶的迫擊炮炮彈後,根本得不到多少的迫擊炮補充……到了如今,之前還很威風的六十毫米迫擊炮大多都成為了擺設,沒啥卵子用了。

同時因為東歐地區的交通設施太差,楚軍裏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根本沒辦法快速機動,哪怕是輕便一些的七十五毫米山炮都機動比較困難。

如此情況下,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成為了戰場上最耀眼的明星,能直瞄射擊,精度非常高,能夠有效節省彈藥。

同時還非常輕便,能伴隨步兵機動。

這兩大特性綜合在一起,讓七十毫米步兵炮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角,相關消息報告到國內的時候,讓國內的軍方高層都不得不重新審視七十毫米步兵炮這玩意……

原本軍方已經很重視七十毫米步兵炮了,要不然也不會給每個步兵團都裝備了四門。

然而之前的幾次實戰裏,七十毫米步兵炮依舊體現了一些缺陷,比如火力密度不夠,射程也不夠等特點,以至於楚軍後續繼續加強了師屬炮兵團的七十五毫米火炮的建設。

擬定的師屬炮兵團裏的二十四門各型增加到了三十六門。

目前楚軍裏的野戰炮兵部隊,采取的是小連小營製,四門火炮一個連,三個連組成一個營,一個營十二門野戰炮或山炮。

一個師屬炮兵團轄有三個營,按照任務需求不同,配屬野戰炮營或山炮營不等,比如山地部隊,一般配屬一個野戰炮營,兩個山炮營,而平原地形部隊,則是配屬兩個野戰炮營和一個山炮營居多,還有海外複雜地形駐防的部隊,則是幹脆配屬三個山炮營。

但是不管是山炮還是野戰炮,他們都屬於師屬遠程火力,其遠程威懾力可不是七十毫米步兵炮這種有效射程才兩千米左右的步兵炮可以相提並論的。

所以楚軍高層,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師屬炮兵的發展,步兵炮則是抱著也用,但是也談不上多重視,要不然也不會在後續專門又弄了個迫擊炮來加強連排步兵火力了。

然而這一次的東歐戰役裏,軍方卻是發現,隨著補給線的進一步拉長,持續的深入內陸地區後,七十毫米野炮和山炮這兩種師屬炮兵火力的機動持續困難,作戰效能持續降低。

而迫擊炮這玩意,用於和土著作戰的時候,屬於是補給通暢的時候是神器,補給不順的是垃圾。

平時還不覺得這玩意有啥毛病,畢竟射速非常,一分鍾不到十幾發炮彈打過去,堪稱打土著神器。

但是當補給不通暢,迫擊炮炮彈不夠用的時候,這啥問題都暴露出來了……比如說六十毫米射程太近,隻能打擊千米內的目標,對於千米外的目標就隻能抓瞎了。

更大的問題是精度太渣……這玩意說白了就是個前裝滑膛炮,隻不過是炮彈結構比較特殊而已,其精度和七十毫米步兵炮比起來,那就是個渣渣中的渣渣。

如此也就導致了攻擊目標的時候,六十毫米迫擊炮往往需要好幾發炮彈才能夠打掉目標。

然而換成七十毫米步兵炮來,人家一炮就能把目標給幹掉了……順帶還能打各種工事目標呢。

這炮彈的消耗對比差好幾倍呢,而在運輸補給的過程裏,六十毫米迫擊炮的炮彈和七十毫米步兵炮的炮彈其體積和重量,其實都差不多,不存在什麽本質上的差別。

這個時候,作為一個戰場指揮官的你,在後勤運輸困難,運力極為緊張的情況下,你是讓後勤部門給你運六十毫米迫擊炮炮彈還是運輸七十毫米步兵炮的炮彈?

又或者是七十五毫米師屬火炮的炮彈?

而楚軍東歐地區的高級將領們,很現實的選擇了給前線運輸大量的七十毫米步兵炮的炮彈……

如此也就導致了東歐戰場上非常特殊的一幕: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承擔了戰場上絕大部分的炮火支援任務。

師屬火炮和迫擊炮都得往後靠,至於更大口徑的軍屬火炮,比如什麽一百毫米野戰加農炮,一百二十毫米榴彈炮乃至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這些東西……楚軍幹脆都沒帶著上前線,僅有的一個軍屬重炮營,現在才剛剛抵達察裏津,而且也沒計劃繼續往前部署……

繼續往前,沒辦法河運,陸地運輸連個成型的道路都沒有,而且現在進入夏季東歐泥濘期,楚軍瘋了才會把這些重炮往前線拉……

哪怕地中海艦隊進入黑海,往當地運去了大批第十八師急需的彈藥補給後,依舊沒能改變東歐地區戰場上的火炮運用情況。

而這些情況陸續上報到本土金陵方麵後,陸軍方麵的高層將領很從心的尊重了一線將領的意見,準備往東歐地區再調運一批七十毫米步兵炮過去。

同時下達了對步兵炮的改進研發招標計劃。

陸軍提出,他們需要更輕便,更準,更遠,威力更大,還更便宜的營級步兵支援火炮。

同時陸軍方麵覺得迫擊炮這玩意局限性比較大,為此需要在特定情況,尤其是在海外補給困難地區裏指望不上這玩意的時候,必須還有一種代替武器。

七十毫米步兵排雖然不錯,但是也不是沒有相應的缺陷,因此陸軍還需要一種新的步兵武器。

陸軍又瞄上了之前嫌棄的機槍……覺得這東西雖然耗彈量也大,但是子彈這東西,消耗再大也沒迫擊炮消耗的炮彈大,後勤運輸勉強也能支撐。

當然,陸軍還是嫌棄海軍現在使用的手搖機槍太沉重了,這玩意不符合陸軍的需求。

陸軍是打算把這東西直接給步兵連用的……七十毫米步兵炮全重都才兩百多公斤呢,你一破機槍帶個槍架和盾牌,再帶個輪子後直接兩百多公斤去了……有這功夫,我陸軍直接多裝備幾門步兵炮還不更好?

而且現在的手搖機槍還老出故障卡殼。

綜合諸多原因,陸軍將領對現在的手搖機槍很不喜歡……一直也沒有進行大規模裝備。

但是機槍這東西還是有可取之處,因此陸軍對五大武器公司進行了研發招標,需要一款輕便,可以讓步兵直接攜帶前進,隨時提供千米以內密集火力支援,可靠性優良,也不能太貴,包括造價以及後續使用成本都不能太貴的子彈速射武器……

也就是輕一些、便宜一些、可靠一些的機槍……對了,陸軍還要求對機槍的射速進行限製,不能超過每分鍾五百發,同時還要求不能扣下扳機就一直射擊,需要反複不斷的扣下扳機,才能進行間隔持續射擊。

陸軍將領擔心士兵扣下扳機就持續射擊後,子彈一下子就打光了……更擔心射速太快,子彈消耗太快陸軍供不起。

所以才有了這兩個限製性條件:每分鍾射速不得超過五百發,單次扣下扳機持續射擊子彈不得超過二十發……

對此,五大武器公裏的多個專門廠家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發,試圖獲得陸軍的這一筆未來的龐大訂單。

這可是擬定為連排級武器,一旦確定裝備的話,那麽采購裝備的數量將會是非常龐大的,如此大的一個蛋糕,五大武器公司都不可能輕易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