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浮雕銘記英名(1/3)
●《虎門銷煙》創作者曾竹韶曾經說:“高興的是,我能夠有機會參加有偉大意義的浮雕創作工作,憂慮的是自己的革命經曆淺了,創作經驗也很不夠。”
●在渭田友的紀念碑浮雕《五四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個個怒容滿麵,有的演講;有的發傳單;有的大聲呼喊。
●在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浮雕麵前,人們自然會聯想,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聯想到無數革命先烈麵對敵人的屠刀,毫不畏懼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 浮雕銘記英名
曾竹韶與《虎門銷煙》
1950年,艾青給他在重慶的朋友寫信說:
天安門廣場要建一座大型的紀念碑,按照建築師梁思成的設計,碑座需要10多塊浮雕,現在杭州的雕塑家劉開渠,就要到北京來負責這個工作了,機會很難得,希望你也能來。
艾青的這個朋友,就是雕塑家曾竹韶。當年他接到艾青的信,很快就趕到北京,紀念碑第一塊浮雕《虎門銷煙》就是他的作品。
1919年,11歲的曾竹韶,隨父母從福建廈門同安縣遷到了緬甸。父親在那裏做糧食生意。
那時,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已經影響到了緬甸。受進步書刊的影響,曾竹韶決定回國。
1928年初,曾竹韶回國報考剛剛建校的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後來他在那兒學習了一年多的繪畫和雕塑。
那時。剛從歐洲留學回來的一位教員經常提到他在歐洲學習雕塑的經曆,漸漸地,曾竹韶便產生了出國留學的念頭。
1931年底,曾竹韶考入巴黎國立藝術學院,在雕塑家布夏的工作室,學習雕塑。曾竹韶是1929年秋天到法國的,那正是中國留學生在法國最多的時期。學習藝術的中國留學生大部分都集中在巴黎。
1932年12月24日,曾竹韶、劉開渠、常書鴻、王臨乙、渭田友、呂斯百,共23人在巴黎成立了中國留法巴黎藝術學會。他還結識了冼星海、艾青。在思想上,艾青和冼星海對曾竹韶影響最深。
1952年8月1日,紀念碑在奠基35個月以後,正式動工建設。就在這一年年底,當時是雕塑係教授的曾竹韶,被選派到了紀念碑雕塑組,這一年他44歲。
這時,曾竹韶做雕塑已經有24年,但是過去的作品都是單獨的肖像,從來沒有創作過公眾雕塑,現在能夠在天安門廣場中心,這樣重要的紀念性建築上留下自己的作品,對曾竹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1960年,他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創作經過》這篇文章中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高興的是我能夠有機會參加有偉大意義的浮雕創作工作,憂慮的是自己的革命經曆淺了,創作經驗也很不夠。
在1949年以前,中國許多重要的雕塑都是請國外的雕塑家來做。坐落在南京中山陵的孫中山雕像,就是巴黎國立美術學院的院長,雕塑家倫多斯基的作品。但這一次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大型浮雕,中國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
曾竹韶來到紀念碑雕塑組的時候,才發現浮雕的內容還沒有確定。在當時,對於曾竹韶這樣沒有革命經驗的雕塑家來說,他們真不知道該怎樣表現中國的革命崢嶸的曆史。
這時,紀念碑籌委會開始組織學習中國革命史,雕塑家們跟著範文瀾學了兩個多月的中國革命史,到1953年年初,浮雕的8個主題基本確定了下來。紀念碑第一塊浮雕《虎門銷煙》的創作任務指派給了曾竹韶。
當時,除了一些簡單的構圖外,浮雕整體設計還沒有辦法做。從1949年10月開始到1953年,紀念碑征集到了180多份方案,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平鋪在地麵的,用巨型雕像表現革命氣概的,碑形的或塔形的。
直到幾個月後的1953年春天,紀念碑的形狀基本確定以後,曾竹韶開始了《虎門銷煙》的創作。
要反映《虎門銷煙》的曆史場景,浮雕一定要再現真實的曆史人物和情境。而中國傳統雕塑這種寫意的表現方法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曾竹韶在參考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許多作品後,他準備用歐洲雕塑寫實的方法來表現《虎門銷煙》的主題。
《虎門銷煙》的畫麵表現的是1839年6月3日,在廣州附近的虎門海灘,中國人民燒毀英國、美國侵略者大量鴉片的情景。
鴉片又叫大煙,它的煙裏含有麻醉毒素,長期吸鴉片的人骨瘦如柴,就會非常虛弱,最後變成什麽活也不能幹的廢物。
中國原來並沒有鴉片,英國商人從他們的殖民地把鴉片源源不斷地運進中國,換走了大量的白銀、茶葉和生絲。一年又一年,數不清的白銀流到了英國老板的口袋裏,數不清的中國人變成了病夫。甚至連清朝宮殿的太監們也長期吸食鴉片。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束手無策。
這種情況引起了許多愛國者的憂慮,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林則徐。他稟報當朝皇帝道:“再不禁煙,十幾年以後,中國就沒有能抗敵的兵,也拿不出可以養兵的軍費了。”
他的話使皇帝感到了危機,同意了他的建議,派他到廣州,去查禁鴉片。
林則徐用堅決而強硬的手段,逼迫英國和美國的商人繳出了兩萬多箱鴉片,集中到虎門海灘上全部銷毀。
從浮雕上可以看到,那些燒鴉片的群眾,既義憤填膺,又興高采烈。背景襯托著炮台和千萬隻待發的戰船。
浮雕人物雖然不多,但是刻畫得形象生動造型結實。在比例上,對前後的動態關係把握得很準確,體麵關係很清楚。
曾竹韶將人物分為3組,通過彎腰撬箱子的兵勇聯結起來,以扁擔的直線形成構圖的三角錢,整個畫麵人物疏密有致,俯仰自如,具有很強的節奏感,人物在沉穩的動態中透出堅毅的氣質
太平軍戰士的服裝、槍械、用具,都經過認真的、一絲不苟的研究和探索。
他還在金田一帶的幾個村莊連續召開座談會,訪問知情老人,以提高對這一重大曆史事件意義的認識。
金田之行歸來後,王丙照又精心構思、設計、反複擬訂藍圖,製作出一幅幅泥塑初稿。在廣泛征求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和群眾代表意見的基礎上,終於確定下動工方案。
當工程進入中、後期時,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的藝術家們,將工作室設在天安門廣場一角搭起的席棚內。王丙照整天身係圍裙,雙手沾滿泥漿,忙得不亦樂乎。使他難以忘懷的是,當時的彭真市長在百忙中來到工棚內,握著王丙照滿是泥水的手,給予殷切期望和熱情的鼓勵。
王丙照沒有辜負領導的厚望,冬天一身雪花,夏天滿臉汗水,經常廢寢忘食,始終充滿著自豪感。他仿佛聽到毛澤東從天安門城樓上發出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不朽宣言……
曆經五六個寒暑,王丙照圓滿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壯闊的農民起義革命場景的大型浮雕創作。
這幅浮雕表現了金日起義的雄壯場麵,革命的大旗迎風風揚,起義戰士們手持刀劍、長矛、鋤頭和火槍,正準備進行拚死的鬥爭。
金田起義發生在1851年1月,距離鴉片戰爭爆發僅10年左右。這段時間,帝國主義者害人的鴉片有增無減,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朝政府為了向侵略者支付賠款,加倍壓榨老百姓。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隻有起來造反。
從1843年到1850年,全國發生了70多起農民起義。1851年,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用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軍自號太平軍,領袖是洪秀全、楊秀清、蕭前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
金日起義的第二天,太平軍就揮戈出擊。他們殺出廣西,攻入湖南,挺進湖北,一路上同清軍英勇戰鬥,打擊壓迫人民的官僚和地主,得到了人民的熱烈擁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他們的隊伍。
傅天仇與《武昌起義》
傅天仇,廣東南海人。1945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雕塑係,次年在重慶舉辦個人雕塑展。他曾任《中國美術全集秦漢雕塑分冊》主編,《中國美術辭典》雕塑學科主編,曆任中央美院雕塑係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首都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
傅天仇十分重視我國古代傳統雕塑的研究,大力提倡搶救古代傳統藝術遺產,繼承中國古代雕塑現實主義的傳統,吸收外國雕塑技巧的長處,實行中西藝術結合,主張要走自己的路,使雕塑的移情性得以發揚,創造出我國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雕塑。
《武昌起義》浮雕是紀念碑南麵第一塊,原作200厘米400厘米,表現形式和塑造手法是敘事體的、現實主義的。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更加瘋狂,加上清朝政府的殘暴統治,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他們的反抗越來越激烈。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仁人誌士,為了拯救中國,紛紛組織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
1894年11月,孫中山建立了興中會。
1905年7月,興中會和其他幾個革命團體聯合一起組成了中國同盟會,發表宣言,主張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國。
1911年10月10日,駐紮在湖北武昌的新軍,在革命黨人的帶領下,舉行武裝起義。
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士兵們便占領了武昌全城。
這幅浮雕所表現的就是武昌起義的一個鏡頭,士兵們正在攻打清朝的總督衙門,工農群眾奮不顧身地和他們一起衝鋒,象征著清初反動統治的龍旗,已經被撕成了破布條。
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全國大半的省宣布獨立。
代表們到南京集會,成立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清朝皇帝一看大勢已去,隻好宣布退位,數千年的封建帝製從此結束。
由於武昌起義發生在1910年辛亥年間,因此曆史上稱之為“辛亥革命”。
畫麵中精細刻畫了,辛亥革命先烈舉槍衝擊湖廣總督衙門的英雄形象和壯烈場麵,衝鋒向前的起義軍形成一股銳不可擋的洪流,總督府的匾額已經落地。讚頌和謳歌了為中國革命事業披荊斬棘、拋頭顱、灑熱血的先行者們的精神。
1961年10月10日發行的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郵票的第一枚,即以浮雕的形式表現了這次起義情景。
晚年,傅天仇致力於探索環境藝術,設計了大連金石灘、秦皇島長壽山、廣西梧州鴛鴦江愛情區等環境藝術方案。
傅天仇的代表作品除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武昌起義》外,還有樹立於天津南開大學校園的《周恩來銅像紀念碑》,獲首屆全國城市雕塑評獎最佳獎,《斯諾浮雕頭像》分別為中國美術館、美國斯諾紀念館收藏。
渭田友與《五四運動》
渭田友是20世紀中國的大雕塑家。他創造了既含西方雕塑精髓又充滿中國文化神韻的雕塑風格,在中國現代雕塑史上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對中國雕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影響深遠。
20世紀的中國雕塑由一批早期留法雕塑家開辟篇章,他們懷抱文化理想,勤學篤進,渭田友就是這樣一位從中國走向法國藝壇,取得成就後回國,立誌開拓中國現代雕塑之途的藝術家。
渭田友出生於江蘇淮陰,早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六師範美術係,後經徐悲鴻推薦到蘇州寶聖寺修補唐代雕塑。工作兩年後,深得傳統熏染的渭田友深切領會了中國傳統之精要,發掘並整理了中國傳統雕塑的優秀技法。
1933年,渭田友隨徐悲鴻赴法,在巴黎堅持從藝15年之久。
渭田友不僅是
玖就根據畫麵需要,有些地方起伏大一些,有些地方平和一些,讓主要部分跳動起來,從而達到了人物的組合與構圖節奏的諧調。
張鬆鶴與《抗日戰爭》
張鬆鶴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幼年因家貧,十六七歲才念完小學。1930年春,到廣州同洲美術館學畫炭像,兼上中學夜校補習文化。同年秋考入廣州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係。由於酷愛雕塑藝術,利用課餘時間鑽研雕塑。
張鬆鶴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主稿的浮雕《抗日遊擊戰》表現了青紗帳裏,抗日遊擊戰士奮勇向前的形象。作者在作品中強調了典型環境,加入了青鬆、高粱等背景,使得這件浮雕別具一格。
在參加紀念碑浮雕創作的8位主稿雕塑家中,張鬆鶴得到的研究與評介很少,這也許是由於他對於名利的淡泊,也許是由於他後來沒有處在中國雕塑界的主流圈中,總之,他在這8位雕塑家中是比較特別的一位藝術家。區別在於他沒有去國外留學,而是在1931年進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畫係學習,兼修雕塑。
由於張鬆鶴畫毛澤東像最多,水平也高,所以在1950年,他與人合作繪製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毛澤東巨幅畫像。
因為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華北軍區代表的推薦,他被選入紀念碑美工組擔任副組長。在美工組裏,他與彥涵一樣,是來自解放區的革命藝術家,張鬆鶴將此作為向教授們學習的好機會,全力投入創作。
在紀念碑浮雕的創作中,《抗日遊擊戰》基本上是張鬆鶴自己起稿的。據張鬆鶴講,辛莽是延安來的畫家,人很好,但他的雕塑稿不能用,沒有多少參考。張鬆鶴的浮雕稿最有特色的是其中的人民群眾的形象和群山青鬆、高粱穀子所構成的風景畫式的背景。對於這一點,還在張鬆鶴起稿時,江豐就注意到了,他對張鬆鶴說;“老張,你做的布局安排,繪畫性太強。”
張鬆鶴回憶說,江豐是領導,當時不好和他辯論,但也沒有接受這個意見。他認為這是遊擊戰,高粱、穀子,還有高大的山峰,太行山、長白山這都是遊擊隊依靠的地方,沒有這些,遊擊隊不能取勝。對於領導、專家的意見是要考慮,但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不能離開人民的審美的觀點。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麵的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麵臨亡國危險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正確主張,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全國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這段時期,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紛紛開赴抗日前線,深人到敵人後方,開展機動靈活的遊擊戰。
這幅浮雕描繪的是一支抗日遊擊隊出發時的情景:
勇敢的戰士們正機各地穿越茂密的莊稼地;白發蒼蒼的老大娘叮囑戰士們要狠狠打鬼於;老農民正忙著運送彈藥;小八路軍站立在指揮員身旁,等待出擊的命令。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凡是被敵人侵占的地方,都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鬥爭。8年時間,八路軍和新四軍總共消滅了170多萬日偽軍。中國人民經過了8年浴血奮戰,終於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全麵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在反帝鬥爭中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
張鬆鶴在《抗日遊擊戰》中不僅表現了人民戰爭的環境,也在一個空間中同時概括地表現了遊擊戰的前方與後方,這是不同於其他浮雕表現某一特定曆史場景的創作方法的。
雖然《抗日遊擊戰》在紀念碑的8塊浮雕中是人物最少的,但內容仍然十分豐富、仔細觀察浮雕稿,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老農正在從樹洞裏掏出手榴彈來,放入擔箕中。這是農民的工具,隻有經曆過敵後戰鬥生活的人,才能有這種生動的細節。位於最前列的青紗帳中的戰士,以手勢告訴後麵的戰友,十分貼切地表這了遊擊戰的隱蔽與機動性質。
整體上,人物從後方的從容堅定到前方的警覺待發,早有時間性轉換,可以說,這是一幅具有繪畫中的敘事性特點的浮雕,這恰恰是浮雕區別於圓雕的象征性而與敘事性繪畫有所相似的地方。
張鬆鶴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抗日遊擊戰》的成功不是因為自己的技術高於其他教授專家,而是由於自己在抗日戰爭以來11年的部隊生活,和戰友們在一起和人民在一起,在感情上和人民相溝通,這就決定了作品中的形象和動態來自生活,具有可信的真實感。
張鬆鶴晚年回到家鄉廣東東美,又與陳淑光、張方共同創作了清溪革命烈士紀念碑,其中借鑒了許多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手法。
劉開渠與《勝利渡江》
劉開渠,1904年生,安徽蕭縣人。早年畢業於北平藝術專門學校,1928年任國立藝術院圖書館主任兼西畫助教,同年留學法國,入巴黎高等藝術學校學習雕塑。1933年回國,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雕塑係主任。1949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53年,劉開渠赴北京,參加並領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工作,任設計處處長和雕塑組組長,創作主體浮雕《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後曆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等職。
劉開渠精於西方寫實雕塑技法,又注重繼承中國古代雕塑的優秀傳統。他對雕塑創作與教學也作過理論研究,其思想對中國雕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1949年4月21日淩晨,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渡江工具,強渡長江。由彥涵起稿,劉開渠主稿所作的《勝利渡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