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珍珠戰鏈(五)

在大多數國家所出版的世界地圖之上,阿加萊加群島都是一個不容易尋找的地方。但是對於已經退役的印度空軍中將阿塞得.普拉什來說這個地處印度洋西部的島群早已在他的心中被銘刻了千萬遍了。阿加萊加群島位於南緯10度25分和東經56度40分,由南、北兩個島嶼組成,在這兩個不大的島嶼之間有沙灘彼此相連。雖然麵積不過70平方公裏。僅有400多人口。但是特殊的戰略地位卻使新德裏對這個群島始終青睞有加。

很多人從未聽說阿加萊加群島這一點也不奇怪。這個隸屬於非洲島國—毛裏求斯的群島,在印度洋西岸的馬達加斯加東北約425海裏的一片汪洋之上,距離印度半島西南的重要海軍—科欽港約1700海裏、距離馬爾代夫群島的阿杜環礁約1200英裏。距離美國海軍在印度洋上的重要海、空軍基地—迪戈加西亞島約960海裏。其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印度洋之上的中途島,除了航行於印度洋西南部航線的水手之外,這個群島與整個世界毫無關係。島上的居民曾千百年來享受著平靜的生活,島上盛產椰子,島民們生產並出口椰幹、椰油,還種植蔬菜,飼養牛與家禽以供當地消費。儼然一幅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景象。

但是隨著印度政府於21世紀初挾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向毛裏求斯政府施加壓力,提出了租借阿加萊加群島的請求之後,這裏原著民們原先平靜的生活便不複存在。當毛裏求斯政府同意向印度政府長期租賃這些島嶼,並著手進行進一步開發之時。雖然印度政府卻未宣布任何決定,也沒有任何報道暗示,但是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會談卻顯然一直在進行之中。顯然開發這些島嶼是實施印度海軍計劃的重要步驟。阿加萊加群島可以作為印度與非洲東南角莫桑比克海峽之間通道的重要踏腳石。另外,它還有助於印度更有效地縮小與其在印度洋西岸的另一個重要盟國—馬達加斯加之間的距離,同時鞏固其新德裏在南印度洋地區的霸主地位。

為了進一步擴大印度海軍的活動範圍,以全麵控製印度洋,落實印度海軍製定的“遠海殲敵”戰略。新德裏斥巨資在印度洋西岸的兩個海島國家—毛裏求斯和馬達加斯加著手建立海、空軍基地。好望角和莫桑比克海峽是那些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超級油輪的最為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樣,歐洲和由美洲東海岸之間通過好望角前往亞洲的許多大型商船以及中東不穩定的局勢使得這一通道更加繁忙。因此這條航線對於印度的兩個地區性對手中國和巴基斯坦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控製這裏的海上交通線將有著極大的潛在戰略意義。另外,東南非洲地區對於印度經濟和外交也有巨大價值,將海軍力量延伸到這個地區有助於印度增強和保護這些正在日益重要的盟國。

印度與非洲隔印度洋相望,這種“一衣帶水”(雖然這條衣帶顯然寬了一點)的地緣關係使雙方從人類文明發源之初便存在交往。印度的先民在古代就開始移居非洲,開發非洲。到了近代,印度與非洲的許多國家,尤其是東南部非洲各國曾同樣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可以說有著先天的共同話題和發展背景。印度著名的獨立運動領導人聖雄甘地便是首先在南非發起了“非暴力運動”,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者的種族隔離政策。而在非洲大陸各國的獨立運動過程中,還出現了一批印度裔的學者和思想家,有280萬印度裔居民依舊生活在非洲大陸,他們無疑是印度拓展在非洲影響力的重要媒介。

在獨立之初,印度的非洲戰略重點是不結盟運動和南南合作,以支持非洲國家和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為重點,但是到了冷戰結束以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相對於美、歐、中等大國加大對非洲的戰略投入,新德裏卻突然意識到雖然坐擁地緣、政治、人文等優勢,印度卻正在“失落了非洲”。1991年,印度同整個非洲大陸的貿易總額僅為9.7億美元,而且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國家。雖然在包括印度總理曼莫漢.甘地在內的多任內閣的“新非洲戰略”的努力之下,印度與非洲的貿易額在2007年上升到了300億美元,但同歐洲與非洲之間的3300億美元以及中非之間的550億美元依舊有著不小的差距。

可以說印度在三大戰略需求上迫切希望非洲各國的支持,分別是能源需求、外交需求和大國需求。印度經濟快速發展,但印度本土能源嚴重匱乏,能源供應不足已經成為印度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嚴重製約。新德裏清楚的知道:印度需要進口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而當中東、中亞以及東南亞三個方向上遭到圍堵之後,再不進入非洲這個能源市場,印度經濟將在21世紀可能陷入泥潭。

而印度一直期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正式一員,為此在全世界展開外交攻勢,尋求支持。非洲是聯合國成員國數量最多的大陸,獲得非洲的支持對於印度進入聯合國安理會非常重要。印度也一直謀求成為“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為證明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印度把非洲看成是施展自己大國影響力的重要舞台。

但是對於非洲的大多數國家來說,相對於美國、歐盟以及迅速崛起的中國,印度實在是一個並不理想的合作夥伴。雖然在印度政府召開的多次地區合作峰會之上,眾多非洲國家也應邀參加。但是大多數時候這些國家也無非是為了使自己的外交更加多元化,從而獲得更多主動權而已。相對於多年以來奉行務實外交政策,通過經常性的高層互訪和對非洲各國無條件援助,最終成為非洲第二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印度人在非洲的口碑並不好。

印度之所以在非洲的影響力大大縮水,主要原因是“說了不做、毫無誠信”。

當印度公司多次在非洲國家能源開發領域的國際競標之中落敗之後,使得印度政府不得不最終開始反思自己的非洲戰略。新德裏終於開始認識到,雖然非洲很多,但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之下“無主之地”早已所剩無幾。經濟相對發達的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各國早與美國、歐盟和中國建立牢固的合作關係。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目前也早已各有彼此,比如非洲西部的環幾內亞灣地區便是美國的勢力範圍,隨著美國海軍雄心勃勃的“幾內亞灣衛士”海岸安全體係的日益完善,可以預見環幾內亞灣地區將會成為第二個波斯灣,淪為美國的“後備油庫”。在這個區域之內探明擁有石油資源的國家已有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喀麥隆、加蓬、剛果(布)、安哥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靠近幾內亞灣的乍得等國。其中尼日利亞和安哥拉作為該地區的兩個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的國家,已分別成為美國的第五和第七大石油供給國,每年向美國供應原油3.07億桶和1.17億桶。

而隨著美國大舉進軍幾內亞灣,歐洲各大國的石油公司也不甘落後,蜂擁而至。由於歐洲地區能源短缺,歐洲國家的石油消費也大多依賴進口。因此許多歐洲國家非常擔心,美國一旦控製全球石油命脈,將嚴重破壞歐洲統一的發展,阻礙其經濟、政治一體化。在幾內亞灣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的國家尼日利亞,盤踞著雪佛龍、美孚、殼牌、埃爾夫及阿吉普等石油巨鱷。它們各自在尼東南部德爾塔州附近海域建造海上石油鑽井平台,沒日沒夜地開采當地的原油。同屬西方陣營,美國對歐盟的開發目前還保持著寬容的態度,畢竟他們還要麵對一個共同的對手—強大的中國。

當美國海軍在幾內亞灣附近島國聖多美普林西比建造海軍基地的同時,美國陸軍也以“聯合反恐特別行動小組”名義向吉布提萊蒙尼爾軍營派出1800名士兵,建立美在東部非洲的前沿陣地。而在吉布提—這個比鄰亞丁灣的東非小國的周邊,是眾多與美國有著各種曆史齷齪,但卻與中國有著密切經貿合作關係的國家—蘇丹、索馬裏以及埃塞俄比亞。麵對各據一方的東、西兩大陣營,在遼闊的非洲大陸留給新德裏的空間並不大。唯一的空白似乎出現在了非洲東南沿海地區。在環莫桑比克灣地區,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力量似乎還沒有展開大規模的滲透。但是印度政府也並非傻瓜,新德裏知道這一切的原因並非是中國和西方忽略了非洲南部地區的存在,而是因為那裏盤踞著一條不可小覷的地頭蛇,它的名字叫—南非。

雖然與印度與南非之間有著英聯邦的“親屬”關係,印度裔在非洲的移民也主要居住在南非。但是要想在南部非洲打開一片天地,僅僅憑借這些“感情因素”顯然是不夠的。為了要與南非建立穩固的戰略同盟關係,新德裏煞費苦心的拖出了一個“第三者”,為印度與南非兩國之間經濟往來、軍事交流和政治合作的不斷深化創造一個大背景,2003年6月,由新德裏牽頭,印度、巴西和南非3個發展中大國組建了跨地區戰略聯盟—“印度、巴西、南非對話論壇”。成立之初,這個論壇隻是一個鬆散的聯盟,目的是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世貿組織多邊談判等政治經濟問題上采取共同立場。隨著磋商的不斷加深,討論內容的逐步擴大,論壇從關注宏觀政治問題的鬆散夥伴關係發展成一個功能性較強、尋求討論和解決影響發展中國家普遍性問題的聯盟,最終成為三國加強相互貿易與投資的重要機製。

雖然表麵上這三國之間的聯盟的確具有深意:印度經濟發展迅速,科技實力居世界領先水平;巴西是南美最大的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南非則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擁有如此實力的三個發展中大國組成聯盟,無疑對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雖然新德裏一再宣稱三國正謀求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但明眼人一眼便可以看出,由於三國之間的巴西與其他兩國相距甚遠,運輸成本過高,根本製約了自貿區的建立。印度和南非作為兩大新興經濟體,經濟互補性很強,合作前景廣闊。印度在南非的投資領域有汽車、鋼鐵和礦產,而南非則投資於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實際上所謂的“印度、巴西、南非”三國聯盟更多的時候隻是印度與南非的蜜月而已,巴西僅僅是一個障眼法的幌子而已。當然這個第三者對於巴西來說作的也不冤枉。麵對阿根廷的威脅,巴西迫切需要得到包括核武器技術在內的更多軍事援助,而當與兩個準核國家—印度與南非,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相關條款,通過“合適而有遠見的”方式在民用核能領域開展合作之後。相信巴西的軍用核技術也將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實際上麵對來自非洲大陸外部的壓力,南非也並非高枕無憂。雖然南部非洲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南非政府卻很清楚僅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無論是麵對西方列強還是崛起中的中國,都將是螳臂擋車。要想繼續保有在南部非洲的勢力範圍,與印度結盟何嚐不是一個上上之選。畢竟按照新德裏的吹噓,印度海軍正在不斷加強海空實力建設。印度海軍計劃在2010年前部署3支航母作戰群,成為印度洋沿岸國家最強大的航母作戰力量,擁有隨時可以開赴非洲東部沿海地區活動,甚至遠赴非洲西部沿海展示實力。此外,印度海軍還在加緊建造核潛艇,有望2012年前部署第一艘。2025年前,印度海軍將部署5艘核潛艇,成為印度洋沿岸國家擁有核潛艇最多的海上力量。一旦需要,印度海軍核潛艇隨時可以潛伏非洲沿海地區,對有關國家施加壓力。借助印度的海軍力量,南非用信心依靠南共體的地麵部隊擊敗遠道而來的任何對手。

在南非的幫助之下,印度一度在非洲南部地區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氛圍。能源匱乏的印度開始向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韋尋找煤炭和石油的開發合作。作為地區性的液化石油氣的開采中心,印度開始莫桑比克投資在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同時對莫桑比克的貝拉港進行大規模改造。為了保護自己的投資,印度和莫桑比克已簽署了廣泛的防衛合作協定。兩國設想在莫桑比克海岸進行聯合海上巡邏以及訓練和軍事技術轉讓。

但是非洲與印度相距遙遠,因此印度一直嚐試著依靠毛裏求斯、莫桑比克和南非這樣的盟國的支持在非洲部署他的軍隊。2003年和2004年,印度軍艦為在莫桑比克召開的國際會議提供了安全保障。2004年9月印度出動由六架幻影2000、兩架伊爾-78空中加油機、兩架伊爾-76運輸機以及100多名飛行員和機組人員組成的分遣隊到南非參加在那裏舉行的代號為“金鷹”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該分遣隊前往南非途中在馬爾代夫首都馬累和毛裏求斯進行停留。而最終建立一條連接印度與南部非洲的基地鏈條便成為了新德裏必須直麵的新問題。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位於印度洋西南部的馬達加斯加島上,隔著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總麵積約62.7萬平方公裏,海岸線長5000公裏。作為世界上的第四大島嶼,馬達加斯加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別是其扼守的莫桑比克海峽,是南大西洋、西南部非洲到波斯灣的必由之路,馬達加斯加也與好望角一起成為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的戰略要地。由於在印度洋中部缺乏有力的戰略支撐點,一直以來,印度海軍始終無法在中印度洋海域實現長期的軍事存在,其對印度洋的監視範圍和實際控製能力也僅局限於印度半島東西側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

“因為印度明白它在非洲的海軍戰略資產及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所麵臨的威脅。”稱霸印度洋的野心最終使印度海軍成功的說服了新德裏的政客們,最終以每年250萬美元的租賃費用,在馬達加斯加共和國北部的安采拉納納港著手建立一座海軍監聽站,並為最終在馬達加斯加建立遠洋海軍而積極的準備著。

而阿加萊加群島則可以成為印度遠程航空兵在毛裏求斯、塞舌爾群島、馬達加斯加或莫桑比克等盟國的基地網絡的核心。印度空軍可以通過馬爾代夫向阿加萊加群島派遣飛機,從這兩個地點起飛的飛機能夠覆蓋計劃西南印度與莫桑比克海峽之間的整個印度洋海域。阿加萊加群島還可以作為進一步飛向馬達加斯加、科摩洛、莫桑比克和南非的中轉加油站。

印—東戰爭爆發以後,印度空軍的支持分遣隊便入住阿加萊加群島,為印度海、空軍有選擇地攔截商船作準備。但是世界經濟無法忍受地毯式的攔截,畢竟這條水道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海上交通。攔截商船的舉動必然會招致其他主要大國的幹預,特別是美國。因此印度在印度洋西岸的基地群實際上處於無用狀態,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印度政府卻在這一地區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這多少有些令人費解。

這個令新德裏的很多政客和高層軍官頭疼的問題,此刻終將得到回答。南部非洲並非是印度海外擴展的前線,更是新德裏躲避打擊,雌伏待機的後院。和印度在21世紀的很多戰略一樣,這個方案也出自英國人之手。實際上印度對中國可能對印度洋的幹涉的擔心如同二次大戰時期英國對日本的擔心一樣。最佳的選擇當然就是在馬六甲海峽這樣的咽喉要道封鎖敵人的進攻,但一旦這一戰略失敗了呢?“計劃B”又將是什麽?

在1941年英國海軍部便考慮到新加坡一旦被攻占,日本海軍自由進入印度洋,而日本陸軍又在聯合艦隊的掩護之下,全線殺入印度本土,英國軍隊接戰不利,全線潰敗的情況很可能出現。於是決定開辟從尼科巴群島到迪戈加西亞、毛裏求斯島最終抵達南非的撤退路線。而印度政府在印—中戰爭開始之前也便為今天的潰敗作了最後的打算。

麵對著本土日漸嚴峻的局勢,新德裏開始有意識的向非洲轉移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南非政府已經答應暫時以“扣押”的名義保管這些從印度本土運來的黃金、礦產、文物、高科技人才乃至軍艦和戰機。此刻全權負責這一“梵天”計劃的阿塞得.普拉什終於抵達了阿加萊加群島,按原定計劃在這裏他將會見國防秘書尼茲楊達,商討包括12枚未安裝完成的核彈頭在內價值上千億美元的印度轉移資產的問題。但是當飛機平穩的落地之後,透過舷窗當這位老人看到了跑道上的情景時,卻隻能默默的罵了一句:SHIT。因為他可以清晰的看到滿臉笑容的尼茲楊達身邊站在一位美麗的華裔女子,那張被曬黑了俏麗麵容,普拉什並不陌生,她屬於那位傳奇的中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冷紫翎上校。而大群荷槍實彈的中國士兵已經將他的專機包圍了起來,顯然新德裏又一次被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