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狼群”VS“狼群”(三)
在印度海軍承受著“喬蒂”號大型綜合補給船的災難的同時,同一時間在蘇門答臘島南側的廣袤印度洋,波濤洶湧的海底,另一場無聲無息的暗戰也在同時進行著。
以093D型攻擊核潛艇“雪豹號”和“北虎號”為首的水下尖兵部隊還包括3艘
“宋”C
D型AIP動力潛艇和2艘“基洛”級常規動力潛艇。在借助洋流穿越了巽他海峽之後,這支水下艦隊便展開150公裏的大弧線向北挺進。
作為中國核動力攻擊潛艇部隊的主力和脊梁,093係列攻擊型核潛艇一直以來一直飽受外界的窺探和猜測。093型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最早研製設想早在1980年就已經出台。
當時,偉大的總設計師*同誌在視察了海軍潛艇部隊時尤其提到了要大力發展核潛艇,並且要求“這個核潛艇的東西要走在其他軍艦的前麵”。於是海軍部於1980年11月下達了研製新型核潛艇的計劃,當時要求要達到前蘇聯第三代的技術性能指標。經過三年的反複論證和立項,093型於1983年7月正式上馬。
但與當時中國的其他新銳武器的研製計劃一樣,093型核動力攻擊潛艇的研製也經曆了風風雨雨,幾經波折。最主要瓶頸是來自於核反應堆的研製和艦載武器係統。直到1996年我國新型核反應堆技術出現重大突破。
原先的中國核潛艇均采用前蘇聯於6、70年代采用的壓水堆方案,但是由於國內技術不過關,同時從國外引進又無可能,這導致核潛艇的研製無法有所進展。中國為解決這一矛盾於80年代後期起另辟奚徑,開始研製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高溫氣冷核反應堆技術。
高溫氣冷反應堆是一種用氦氣作冷卻劑的先進核反應堆,采用全陶瓷型球形燃料元件(核燃料經20多道工序加工成直徑為6cm的球狀物),冷卻劑即為氦氣,慢化劑和結構材料采用石墨,堆芯最高溫度達到1600攝氏度。反應堆可采用模塊化方式製造,建造時就像搭積木般,能隨時連續地裝卸核燃料和不定期停堆拆卸更換,因而和其它反應堆相比,可用率約高達45%以上。
高溫氣冷反應堆也是惟一能提供高溫核工業熱的核能源,它能產出950℃以上的高溫,工作效率是壓水堆溫度的三倍。
1996年中國自行研製的國產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研製取得技術性突破,困饒多年的堆內溫控問題基本解決。1997年底第一台高溫氣冷核反應堆樣堆研製成功,並成功在四川試運轉。093型核潛艇的研製便走上了快車道。
在093係列攻擊型核潛艇的建造工程中,中國海軍一改過去先建首艦,經過反複調試再投入小批量生產的慣例。後續艇幾乎與首艇同時開工,隻是在吊裝反應堆時進度落後。這種快馬加鞭的建造形勢一方麵是迫於周邊形勢,更主要的是因為經過長期積累093型的技術比較成熟。
最先加入人民海軍作戰序列的是093A型,作為漢國海軍093級攻擊型核潛艇的初期型號,於1999年秋季下水,經過近三年的舾裝、試航、試驗、改進,於2002年加入現役,共建造兩艘。
其水麵排水量約6000噸,采用雙殼體結構,一台改進型壓水堆,功率10兆瓦。該艇水麵航速18節,水下航速25節。
武器方麵,093A的艇首有六個魚雷發射管,其中四個是533毫米,用於發射魚-5改和魚-6反艦、反潛兩用魚雷,兩個650毫米魚雷發射管,專門發射魚-8重型反艦魚雷和反艦鷹擊-83水下發射導彈。更主要的是在他的指揮台圍殼後,設計有一個導彈垂直發射艙段,可以發射遠程反艦用HHN-3型反艦導彈,攜載量12枚。
093A型攻擊型核潛艇是中國首次在核潛艇上應用橡膠消聲瓦取得成功,此舉可極大地提高自身的隱蔽性,減小敵方聲納的探測距離。同時工程技術人員還在反應堆減速裝置與艇的固定連接中首次使用了彈性減震裝置和減震套墊,使得艇的動力係統所產生的噪音,需通過減震裝置傳向艇體,大大減少了噪音輻射。
093A型的總體噪音水平大約在95-110分貝之間,總體戰力相當於美國國海軍668(I)“洛杉磯”級和俄羅斯海軍“阿庫拉”I型。
在中國海軍的093A型攻擊核潛艇其主要用途是消滅敵方各型潛艇,特別是敵方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而摧毀敵方大型水麵艦艇編隊、和打擊縱深陸上重要目標等任務則由093D型飛航式攻擊核潛艇來擔任。
093D型飛航式攻擊核潛艇與093A型攻擊型核潛艇從某些方麵來看,根本就不能歸為同一級。與主要依靠魚雷為攻擊手段的093A型攻擊核潛艇相比,093D型飛航式攻擊核潛艇的主要攻擊手段則來源於其舷側以40°前傾角布置18具巡航式導彈發射筒。
毫無疑問,如果說093A型攻擊型核潛艇是中國海軍的“阿庫拉”的話,那麽093D型飛航式攻擊核潛艇則擔負著前蘇聯遠洋潛艇部隊中“奧斯卡“級飛航式攻擊核潛艇—“航母終結者”的角色。
在全力建造093A型和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的同時,開工建造幾乎是全新一級飛航式攻擊核潛艇的093D型,這一決策在很長時間內在中國海軍界內是飽受爭議的。
畢竟在冷戰結束以來,以美國海軍的668(I)“洛杉磯”級為代表的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已經潛移默化的成為了各國海軍潛艇部隊發展的主流。繼續秉承“紅色海狼”—前蘇聯核潛艇部隊的發展思路,很難不令人有重蹈覆轍的擔憂。
但在時任中國海軍司令岩風起中將的大力倡導和堅持下,2艘093D型飛航式核動力攻擊潛艇的建造還是被提上了日程。
正是由於中國海軍幾乎在同時開工兩型風格迥異卻又均以093級為名的攻擊核潛艇,導致海外對中國海軍093級核潛艇的報道出現了空前的混亂。美國海軍報告、簡氏軍艦簽、香港、台灣各執一詞。其實都隻是盲人摸象而已。
“其實我們搞飛航潛艇的曆史一點也不遜於蘇聯老大哥。”站在093D型攻擊核潛艇“雪豹號”的艦橋上,柯雲怒上校看著眼前忙碌工作著水兵,不由得象起“雪豹號”下水前的那個夜晚。在刺骨的北風中,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軍工撫mo著“雪豹號”布滿消聲瓦的艇體自豪的說道。
從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飛航式攻擊潛艇發展的過程來看,雖然兩國均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但其發展過程也是一波三折的。美國從1947年初就用“天獅星”I型、Ⅱ型飛航式導彈改裝常規潛艇。蘇聯也從1959年開始用л一5型導彈改裝w級常規潛艇,成為644型(“雙筒”型)和665型(“長箱”型)。其美蘇對潛艇是否裝備飛航式導彈有不同的結論。美國最後放棄了在潛艇上裝備翼展很大的飛航式導彈,而蘇聯則一直大力加以發展,先是有了E一1級核動力飛航式導彈潛艇,接著又有了J級飛航式導彈常規潛艇,而到奧斯卡級達到發展的頂峰。
而中國海軍以33型(R級)常規動力潛艇為母體,在上層建築內左右舷各增設了三座箱式導彈發射筒,增加了自動測風儀、方位水平儀和雷彈合用的射擊指揮係統,改裝了雷達。產生了中國第一艘發射飛航式導彈的常規潛艇—33GA型武漢級潛艇。
此後雖然中國海軍一直在致力於通過魚雷發射管和導彈垂直發射艙段進行反艦導彈的水下發射能力的研究,但是大型飛航式攻擊潛艇的研製工作也從未中斷過。
而093D型飛航式攻擊核潛艇的研製成功絕非是俄羅斯海軍“奧斯卡”級的簡單拷貝。更凝結了中國軍事工業數以千計的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