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背叛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農曆十月二十一日的晚上,在碭山縣午溝裏這個安靜的小村莊內,一處民房卻罕見的冒著光亮。
一個中年人正站在庭院內焦急地看著屋子裏的情況,在他的身邊有兩個小孩一臉懵懂的看著他,他們不知道今天是怎麽回事,為什麽天已經黑了,但是他的父親卻不讓他們進屋去。
這個中年人名叫朱誠,算是一名小學老師,專門教授《五經》所以這這周邊十裏八鄉的人也都叫他朱五經,叫他本名的反倒是不多。
今天他在院子裏等著,不是因為別的,他的妻子王氏今天分娩,穩婆正在裏麵接生,雖然不是第一次當爹,但是他的心中還是難免忐忑。
在他身邊的兩個小孩稍微大點的那個叫朱全昱,小點的叫做朱存,此時都是一臉疑惑的看著他的父親。
朱五經在院子裏來回踱著步,不時地看看屋子裏麵,朱全昱和朱存兩個小孩跟著朱五經寸步不離。
“哇哇哇!”
突然,從屋子裏傳來了小孩的哭喊聲,朱五經一個機靈,一下被吸引了注意力。
但是就在這是,隻聽見隔壁有人大喊:“不好啦,不好啦,朱五經家失火了。朱五經家失火了。。。。。。”
聽到大喊聲,朱五經一時間有些迷糊,但是心中著實是吃了一驚。
因為在那個時候,不像是現在,蓋房子有紅磚有水泥。那個時候一般還是木頭茅草的結構。要是真的有一把火,那大火之後,就真的隻剩下一堆灰了。
所以朱五經聽到鄰居的大喊,先是一愣,然後停下腳步仔細的看了看他家的那三家茅草屋,又圍著院子看了一圈,結果卻是一點事沒有。
而就在這時周圍的那些鄰居提著水桶端著木盆急匆匆的都趕過來了。
“失火了!失火了!那裏失火了?”
鄰居們到這裏一看,這才發現朱五經家的房子還是好好的,根本沒有一絲著火的跡象。
“不對啊,我剛剛看到朱五經家一片通紅,火光都衝到了天上,怎麽會沒有著火呢!”
“是啊是啊,我也看見了!”
鄰居們一個個提著水桶,端著木盆,看著完好無損的院子,百思不得其解。
“你們發什麽病呢,大半夜的一個個怎麽都提著水桶端著木盆!”隻聽吱呀一聲,穩婆從屋子裏走了出來,看到眾人的奇怪舉動,忍不住問道。然後走到朱五經的身邊笑道:“恭喜恭喜,是個兒子!”
朱五經此時顧不上那些鄰居,先走回屋內到妻子的的身邊看了看孩子,然後才出來對著那些鄰居笑著說道:“多謝大家了,失火倒是沒有,不過剛剛倒是得了一個兒子!哈哈”
眾人一聽,都覺得神奇,此時都爭著來看這個剛出生的嬰兒。隨後一個個向朱五經道喜之後才紛紛離去。邊走還邊討論這件神奇的事情,無非就是這個小家夥可能是星宿下凡,來曆非凡之類的。
後來朱五經又撚著他那幾根不就不多的胡須,想了半天,於是這個小家夥終於有了名字——朱溫。
這就是部分史書中記載的朱溫出生時候的情況,當然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深入人心的今天我們自然知道這肯定是假的,
這無非就是封建統治者為了增強個人神秘感,加強、穩固封建統治或者提升個人權威、標榜天命的一個小把戲,這樣的傳說曆史上很多。
比如劉邦出生時有蛟龍在天外破窗而入然後他母親生下了他。曹丕出生的時候產房上空有一朵青色的雲一天不散。宋武帝劉裕出生時有神光照耀產房,一室盡明。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有赤紅的光氣環繞產房,並伴有奇異的香氣經宿不散,因而得名“香孩兒”,他出生後身體呈現金色,持續三日而沒有消退。明太祖朱元璋,他和朱溫差不多,都是冒紅光,然後鄰居以為失火了,一個個都跑了過來,但是來了才發現一點事沒有,隻是多了一個小孩(有山寨嫌疑)。。。。。。
諸如此類的很多,大家隨便聽聽,隨便看看也就行了,無須認真。
其實我們稍微留意一下,會發現這些出生的時候弄出大動靜的皇帝,基本上都是開國皇帝或者半路篡位。我們可以理解為這隻是他們心虛的一種外在表現。
就像朱元璋為了提高身價,硬說朱熹是他祖宗,但是當時有點見識的人都知道,當然我們現在也知道,朱元璋家庭成份是根正苗紅的八代貧農。
但是他不能讓別人知道,不然那就真成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而他那樣做的目的就是告訴老百姓,他朱元璋當皇帝那是有原因的,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是順應天命,有家族淵源和天命在裏麵的。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所以你們這些百姓還是好好的為我老朱家種地吧!
但是不管怎麽說,不管是不是真的有異象,也不管是不是有人冒認了祖宗。我們的主角,未來的後梁太祖朱溫終於出生了。
朱溫的父親朱五經雖然隻是一個小學老師,但不管怎麽說,在這周圍十裏八鄉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不過他的兒子朱存和朱溫明顯沒有繼承他們老朱家的優良傳統,幹什麽都可以,就是不喜歡學習。
除了老大朱全昱還對四書五經有點興趣之外,朱存和朱溫都是那種在家裝病整天一上課就頭暈腦熱,跑肚拉稀的人物。
朱五經雖然是一個老師,但是他自己的兒子不好好學習,他卻也有點束手無策。
而此時朱溫的生活還算是不錯的,最起碼餓不著。但是這一切都在朱溫九歲那年改變了。
這一年朱五經積勞成疾死去了(也有人說是一直考不上功名,結果抑鬱死了),隻留下了王氏和四個孩子。
朱五經本就是他們家唯一的生活來源,現在朱五經一死他們家立時就沒了生活來源,一家人陷入了窘境。
在用家裏的微薄積蓄簡單地辦了朱五經的喪事之後,朱溫一家要麵對的就是一個吃飯問題。
後來在旁人的介紹下(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和劉崇家有某些親戚關係。),朱溫母子五人投靠臨縣蕭縣劉崇家,王氏給他們家織布做飯,大兒子朱全昱耕地種田,老二朱存則是趕牛犁地,外加放牛,至於朱溫則是一個放豬娃,專門給劉崇家放豬。
這樣一來,雖然過得艱苦,但是不至於餓肚子,也算是有了一個著落。
隨著年歲日長,朱全昱老練成熟,敦厚老實,待人彬彬有禮,謙虛謹慎。按照現在的說法,這叫做實在人。很有長者之風。
但是朱存和朱溫就不行了,他們兩人身材魁梧,整天在鄉裏耍勇鬥狠,不願意好好幹活,帶著一幫小年輕整天呼嘯鄉裏,尋滋生事。所以鄉裏的人大多叫他潑朱三。
有些記載說,朱溫很喜歡賭博,但是一次欠下了賭債沒有辦法還清,隻好回到劉崇的家裏,趁人不備,將劉崇家的大鐵鍋偷走了,想要用這個來抵賭債,但是很不巧的被劉崇發現了,那等待著朱溫的自然是一番鞭打。
所以後來一些評話演義裏麵對於朱溫的蔑稱裏麵有一個叫做“偷鍋賊!”這個說法真假暫且不論,但是從我們後人的視角來看,朱溫的確算是一個“偷國賊”
在劉崇家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待見朱溫,但是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劉崇的母親,當然這裏又牽扯到一個故事。
據說,劉崇的母親曾經在草房見到過紅光盈室,走近一看,發現那裏竟然有一隻紅色的大蛇吞吐蛇信,身邊霧氣彌漫。
劉母大吃一驚,正要喊人,但是就在這時,紅光散去,朱溫從草堆上慢吞吞的爬了下來。
自此劉母便覺得朱溫不是凡人,每次劉崇要教訓朱溫的時候,劉母總是勸阻,而且要是聽到有下人或者其他人在暗地裏討論朱溫的無賴和好吃懶做。劉母總會出來辯白一二。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朱阿三可不是一個普通人哩!”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朱溫慢慢的長大,等到了二十來歲,因為朱溫不願意幹一些農活,平時又喜歡舞刀弄槍。所以劉崇弄了兩套弓箭,交給他和朱存,讓他專門去打獵,好歹是個營生,最起碼比整天在鄉裏尋釁滋事的強。
在這個過程中朱溫個人得到了極大地鍛煉,而且在青少年時期,一直統領周邊的小孩子,儼然一個頭目的姿態,是個鄉裏聞名的孩子王,這些經曆都為他的後來,奠定了初步基礎。
朱溫的不幸,那就是年幼失父,原本美滿的家庭,變成了苦苦支撐的單親家庭。但是這又不能不說是一件比較幸運的事情,如果不是朱溫的父親死了,按照朱五經的家教,朱溫就算是不愛學習,但是耳濡目染,生活在另外一個環境,可能在他的性格或者其他方麵就會有一些改變。可能也就不會有日後的後梁太祖朱溫了。
但是曆史無法假設,我們在這裏也不去討論他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運,但是不管怎麽說,朱溫就這樣的長大了。
沒有天生的人才,可以說,朱溫年輕時候的一些生活經曆為他今後的一番成就打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各方麵的能力,基本上在這一段時間內開始初步形成或者說是開始醞釀。
喜歡本書的書友,也請多多分享給身邊的親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