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官場大地震
梁楓和陸敏成當然知道,與葡萄牙討論大西洋自由航行權沒有任何意義,主要的落腳點,還是在荷蘭那裏。
不過,陸敏成有他的考慮,葡萄牙不同意,可以就此挑起戰爭,幹脆將葡萄牙驅逐出西洋;若是葡萄牙同意,就為與荷蘭之間的談判提供了一個參照係,荷蘭不答應的話,後果可想而知。
孟德烈提出貿易配額製,雖然距離自由航行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已經為大明商人打開了一扇門,目前還可以接受。
畢竟,自由航行權並不是口頭的一句承諾,需要用大艦巨炮去維持。當前相當長時間內,大明戰艦無法獨立維持好望角至歐羅巴航線的安全,還得仰仗葡萄牙和荷蘭。
孟德烈把球踢到了霍斯特腳下,霍斯特氣得直跳腳,開始痛罵孟德烈鼠目寸光。
不過,讓孟德烈失望的是,他滿以為梁楓、陸敏成會去找霍斯特,但梁楓和陸敏成顯然沒這麽好糊弄,非要先簽訂了協議再說。
取消印度洋的貿易配額限製、允許華夏幣自由流通,這些都在孟德烈的職權範圍內,簽協議倒沒問題,可是,大西洋上的事,根本就不在孟德烈的職權範圍內,孟德烈怎麽簽?
孟德烈提出了這個問題的難處,並承諾立即向布拉甘薩公爵匯報此事。
本來,林純鴻給梁楓和陸敏成的底線中,大西洋航行權就沒有包含在裏麵。梁楓、陸敏成拿出來說事,無非想趁機多撈一筆罷了。
孟德烈說的也是實情,所以,梁楓、陸敏成沒有過多糾纏這事,在搞定葡萄牙後,率領艦隊南下,抵達柯欽外圍。
霍斯特身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自然對大西洋自由航行權也沒有幹涉的權力,也學著孟德烈采取拖延戰術,承諾向國內匯報此事。
梁楓、陸敏成拿到了想拿的東西,起程返航淡馬錫。
隨著取消貿易配額及華夏幣的自由流通,大明商人猶如潮水一般湧入加爾各答、果阿、古裏及柯欽等據點。
這些據點短期內迅速繁榮起來,給葡萄牙和荷蘭帶來了大量的稅收。
不過,好景不長,數年之後,孟買港落成,迅速成了印度洋西部的轉運中心,大批的財貨和人流紛紛匯集至孟買。果阿、柯欽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蕭條之中。
大明商人進取心十足,繆力在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大食和奧斯曼突厥地區拓展,擴大貿易範圍。這些有利條件,促使孟買的貨物轉運量超過淡馬錫,並最終成了大明在海外最重要的據點。
後來,孟買當局憑借強大的實力,挑撥當地土邦與葡萄牙、荷蘭的關係,葡萄牙和荷蘭最終無法忍受入不敷出的局麵,徹底退出了印度。
如加爾各答、果阿、柯欽之類的據??的據點,最終由大明接管。
數十年之後,莫臥兒帝國內亂,國內分裂成諸多小勢力。孟買當局秉著一個分裂的印度才是好印度的原則,促使印度半島上成立了諸多小國家。
印度,依然是地理概念,以後永遠隻是地理概念。
這些都是後話,暫且不談。
且說林純鴻見印度西海岸大局已定,率領一幫文武,踏上了返程。
行至廣州時,海事都督府都督張兆並未留在廣州,而是隨同林純鴻一同北上。
按說,林純鴻帶著張兆一同下南洋,該吩咐的事、該說的話應該早已說完,為何還要帶著張兆北上?
此舉透露出的信息顯然不同尋常,荊州高層不免疑疑惑惑,猜測林純鴻的用意。
猜來猜去,更加堅定了當初的猜測:林純鴻有可能對高層來一次大規模調動。
果不其然,林純鴻還在半路上,就命令各路總督返回荊州,令張道涵準備召開閣幕屬擴大會議。
待到林純鴻一行抵達荊州,立即宣布召開閣幕屬擴大會議。
擴大會議直直商議了十數天,林純鴻簽署了一係列命令:
將馬尼拉、淡馬錫、巴達維亞、達古潘的名字分別改為宋州、星州、椰州、碧瑤,並對四城進行改製,建立府縣製,成立宋州、星州、椰州及碧瑤四府,由海事都督府直轄。
將原海事都督府的軍事功能剝離,成立新的海事都督府,治所星州,除了直轄新成立的四府外,還負責管理南洋、西洋、大西洋所有據點及領土的民政事務。
最讓外界吃驚的是,林純鴻居然任命朱之瑜為海事都督府都督。
朱之瑜乃標準的儒生,除了上次跟隨林純鴻南巡外,從未離開過大陸,這次居然一下子跑到了天涯海角,擔任勞什子的海事都督府都督。
難道朱之瑜失寵了?還是林純鴻希望朱之瑜到天涯海角傳播華夏文明?
除了參加閣幕屬擴大會議的重臣外,誰也不知道原因。
同時,林純鴻還發布命令,海事都督府下,設立南洋總督府及孟買總督府。
南洋總督府,治所坤甸,負責呂宋、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諸多島嶼之民政。
彭新就任 第 677 章 中在朱之瑜就任海事都督府、張兆返回荊州、張傑夫至監察府任職等變動上。
張傑夫在林純鴻身邊呆了將近七年,如果這樣還不算心腹,恐怕天下任何人都找不到一個心腹了。張傑夫掌管大理司,主管天下刑案,如果林純鴻沒有興大獄、整肅官場的意思,恐怕連街頭的老太太都不相信。
幾乎所有人都相信,荊州城內,暴風雨即將來臨。未來幾年,到底誰會倒黴,誰也不知道。
至於張兆,作為林純鴻的第一個封疆大吏,權力大得沒邊,行政、軍事一手抓,幾乎掌握著和大明差不多的疆域。
林純鴻令張兆返回荊州,難道擔心張兆坐大,威脅荊州的權威?
還是林純鴻擔心周望把持都督府,造成所謂的外戚幹政的威脅?
與或兩者皆有之?
朱之瑜就任海事都督府都督,大明才智之士迅速將這件事與另外兩件事聯係在一起。
一是林純鴻若幹年前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大明內閣存在一個致命弱點,內閣首輔基本都來源於翰林院,地方官無一例成為內閣首輔。事實確實如此,凡是金鑾殿登科後,若被任命為地方官,則表明這輩子擔任內閣首輔無望。
林純鴻認為,連地方行政首腦都未擔任過,如何執掌龐大的大明?
朱之瑜從未擔任過地方行政首腦,這次遠赴天涯海角,是否有積累資曆的意思?
二是張道涵已經將近七十歲。七十歲對於大明朝廷官員而言,並不算老,還屬於當任之年。但是,荊州高層的工作壓力比朝廷大得多,不僅需要應付堆積如山的案牘,還需要經常深入地方查探民情,七十歲已經顯得有點老。
即便張道涵精力再旺盛,最多幹到七十五歲,五年之後,中書府令由誰接任?
細究荊州中書府各高官,除了朱之瑜、郭銘彥,還有誰有傲人的經曆和崇高的聲望?
也就是說,將來的中書府令不是朱之瑜就是郭銘彥。林純鴻究竟會從兩人中挑選哪個,目前誰也說不清楚。
當各路人馬紛紛猜測荊州官場變動對自己的利弊時,林純鴻似乎有意淡化官場輪調的衝擊,在大明掀起了一股更大的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