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聞令而動

孫應元、周遇吉接到了田楚雲的信函,這才突然明白:韃子退兵之後,大明朝廷的命令恐怕已經出不了北京城了。

孫應元、周遇吉雖然後知後覺,現在也不得不思考禁衛軍團的將來。

稍微有點能力的武將、或者率兵打過仗的武將,都是清醒的現實派。孫應元、周遇吉當然知道,朝廷絕無與林純鴻對抗的實力。

而且,像孫應元、周遇吉這樣有追求的武將,無時不刻都期望著遇到一名英明神武的統帥,製定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給他們帶來一場又一場勝利,最終立下赫赫戰功,光彪史冊。從這點出發,兩人希望朝廷來統帥他們,還是希望林純鴻來統帥他們,不言自明。

然而,孫應元和周遇吉兩人忠心耿耿,讓他們兩個公然背叛朝廷,甚至反身與朝廷作戰,這個顯然不可能。

對兩人而言,最好的結果便是:皇上依然是皇上,朝廷大策卻由林純鴻來主導。

這些心思,若用來處理田楚雲信函一事,關鍵點就落在了朝廷是否認可田楚雲的做法上。

孫應元和周遇吉不能決,最終決定由監軍陳奎來定策。陳奎本就是皇帝的代表,有誰能比陳奎更適合決定此事?

陳奎沒有像孫應元和周遇吉這麽猶豫,爽快地決定:以打探消息的名義,派出一名參軍至破虜行營。

唐通、白廣恩、曹變姣接到信函後,當然不敢擅自決定,不約而同地將球踢到了洪承疇腳下。

洪承疇混了半輩子的官場,他的政治敏感性隻會比陳奎更強。像洪承疇這樣的人,心思靈敏,為人圓滑,既不像盧象升一般滿腦子忠君為國的思想,也不像孫傳庭一般視功名利祿為糞土。

洪承疇奮戰沙場十多年,吃了無數的苦,操了無數的心,當然以追求功名利祿為先。若能順帶著光彪史冊,那就更完美了。

朝廷岌岌可危,即便能延續,也無法繼續提供追求功名利祿的舞台!

同時,洪承疇懼怕身後之罵名,不敢對朝廷公然不利。

左右考慮之下,洪承疇答複三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唐通、白廣恩、曹變姣都是粗人,十有八九不明白洪承疇的意思。不過,他們手下都有捉筆的師爺,一番解讀之後,三將不約而同地下令:以打探消息的名義,派出一名參軍至破虜行營。

田楚雲見四將都派出了參軍,大喜。

軍議時,田楚雲稍稍擺出了點商議的樣子,隨後便直接公布了作戰計劃:

遼東半島上,金吾軍團向耀州(今營口)施加壓力。實質上,早在滿清韃子大軍南下之前,鄭福林就關閉了旅順、複州周邊的貿易,興兵向北。

鄭福林的攻勢甚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蓋州,三日之後破城,進入蓋州。

蓋州以北,地形開闊,適合騎兵縱橫馳騁。皇太極令多鐸率領七千重騎兵與鄭福林周旋於平原之上,雙方你來我往,互相廝殺得不亦樂乎。

宣府、烏蘭察布一線,田楚雲令禁衛軍團押送五千石糧草至沽源,匯合武衛軍團及草原弓兵,以張鳳儀為統帥,兩部互為犄角,協同進兵,從西邊伺機攻擊韃子後路。

薊遼一線,令唐通、曹變姣、白廣恩謹守防線,令雄威軍團第一軍、第二軍分別從龍井關、牆子嶺出防線,以營為單位展開運動戰,不計一城一地得失,以消滅韃子有生力量、破壞補給為目標。

洪承疇率先得知了田楚雲的作戰計劃,不由得歎了一口氣,道:“非不想,實無力也!”

洪承疇打的仗可比田楚雲多得多,他當然知道憑借關牆防守滿清韃子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滿清韃子手頭火炮眾多,關牆的作用已經大大降低。除了延長韃子進攻的準備時間及讓守軍在地形上占據一定優勢外,已經不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最好的防守措施當然是在運動中進行大範圍穿插,為消滅韃子創造戰機。

洪承疇想得到這點,卻不敢付諸實踐。他懷疑,一旦命令手下的軍隊進行穿插作戰,恐怕不等韃子來攻,自己都要把隊伍跑散。

田楚雲顯然對雄威軍團的情報、體力、指揮體係有著相當的自信,而且,洪承疇認為,雄威軍團的確有這樣的能力。

田楚雲能派兵出邊牆直麵韃子,而且還把後路交給他,洪承疇當然沒有反對的必要,遂令屬下放開龍井關及牆子嶺,讓雄威軍團北上。

孫應元知悉田楚雲的計劃後,正納悶糧草從何而來時,忽然黃渤派人求見,說五千石糧草已經準備完善,就在宣府城中,讓孫應元盡快派兵搬取。

孫應元大驚,派人一看,發現黃渤早就通過商人在宣府囤積了將近萬石糧草。孫應元放下心來,令禁衛軍團押送糧草向沽源靠近,等待張鳳儀抵近沽源。

雄威軍團穿越洪承疇的防線,顯然在濟爾哈朗的意料之外,猝不及防下,吃了大虧。待濟爾哈朗醒過身來,派遣重兵圍剿雄威軍團時,雄威軍團卻與韃子在崇山峻嶺內兜圈。

雄威軍團的前身雄威營,兵員來源於巴東的崇山峻嶺中,有著良好的山地作戰傳統。後來雄威軍團抵達仙霞關後,又時時展開山地戰訓練。而且,他們的統帥田楚信本就是長途奔襲和打運動戰的高手。

韃子如何是雄威軍團的對手,在雄威軍團營級建製的持續調動下,疲於奔命。雄威軍團又創造了數次戰機,給予韃子毀滅性的打擊。

濟爾哈朗無法,隻好令鼇拜和準塔暫時退兵,與邊牆脫離了接觸。

與此同時,張鳳儀率領武衛軍團,協同禁衛軍團,互為犄角,越過沽源,從西邊壓來,隱隱有威脅韃子後路之勢。

濟爾哈朗飛報皇太極,皇太極令濟爾哈朗退兵。

自此,濟爾哈朗將薊遼周邊搶掠一空後,迅速退回遼東。

韃子退兵,算得上崇禎十五年的開門紅,然而,朝堂之上一片愁雲慘霧,沒有絲毫慶賀的意思。

形勢依然嚴峻。韃子退兵後,雄威軍團第一軍、第二軍回撤,分別停在了龍井關和牆子嶺,第三軍則駐紮在薊州城外,沒有挪窩的意思。

虎嘯軍團借遮護糧道之機,駐紮在香河、寶坻、三河等地。京師的百姓,甚至能隱隱約約聽到虎嘯軍團的馬嘶人吼。

朝廷當然可以下令下屬軍隊進攻荊州軍。姑且不論能否打得過,這幫軍隊是否聽令還值得商榷。

也難怪朝廷會產生這樣的懷疑,畢竟,這些軍隊前段時間沒有接到朝廷命令,就與田楚雲配合密切,還取得了不少的戰功。

正當朝廷一籌莫展時,楊一仁再次提出了參軍聯席署的議案。

此參軍聯席署非彼參軍聯席署。以前,楊一仁僅僅著眼於抵抗韃子入侵,這次,楊一仁著眼的是整個大明!

楊一仁將整個大明的陸上武裝力量分為三級。

最低層、最基礎的,當然是遍布每個角落的弓兵。弓兵來源於最低層的百姓,農閑時訓練、巡邏,維持鄉村治安,在一定程度上發揮鄉村自治的作用,為其餘武裝力量提供優秀兵員。

相對應的,各縣設立弓兵處、各府設立弓兵署、各省設立弓兵司,最後由大明軍事統轄機關統一管轄。

中間層次,則是地方駐防軍。各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在戰略要地或人口眾多的大城市駐守常備軍隊。地方駐防軍多配置輕武器,部署少量火炮及戰馬,主要用來應付轄區內各種不測。

高級層級,當然是遍布大明各地的精銳野戰軍。野戰軍按照性質進行劃分,虎嘯、武衛、天武、驃騎、宣武、金吾、靖國、禁衛、薊遼等九個軍團,再加上神刃軍,屬於平原、沙漠、草原野戰軍,負責華北、西域、草原、遼東的防務,保護深入草原、沙漠及遼東的大明利益。

天策、神衛、驍衛三軍團,加上背嵬軍,屬於叢林、山地野戰軍,負責西南、華南等地的防務,將大明利益往雲南、交趾、廣南之外延伸。

雄威、神機、霹靂三軍團,負責東南、中原腹地的防務,必要時,可作為機動力量對各個方向提供支援。

龍衛、龍虎兩軍團,屬於海軍陸戰軍團,隸屬於海軍,負責南洋地區的防務。

這些內容倒也罷了,最讓朝廷心寒的是,楊一仁提出,在大明建立樞密院,作為唯一的軍事統帥機關,管轄所有武裝力量,發出作戰指令。

樞密院設立樞密使,負責動員、後勤、軍政、軍務等諸多事務,管轄所有武裝力量的日常建設、運作。

同時,樞密院內部還成立參軍聯席署,由各大軍團、海軍各大艦隊派出數人參加,負責擬定戰役級別、戰爭級別的作戰計劃,發出作戰指令。

至於樞密使、參軍聯席署對誰負責,楊一仁沒有明說,但所有人都明白,樞密使、參軍聯席署隻能對林純鴻負責。

正當朝堂心寒於林純鴻試圖奪取朝廷軍事大權時,鄭夢帆、鄭鴻逵、洪齊雲等等光祿大夫聯袂向朝廷、荊州發出提案:《大明中央改製議》。